北京化工大学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总结 下载本文

简答题

第一章 染色体与DNA: 一、真核生物基因组特征

1.真核基因组庞大,一般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 2.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

3.真核基因组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这是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重要区别。 4.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5.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 6.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 7.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 8.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 二、原核生物基因组特征

1结构简练:DNA中的大部分结构是用来编码蛋白质

2存在转录单元:在原核生物中功能相关的蛋白的基因往往集中在基因组的一个或几个特定部位如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

3有重叠基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因公用部分DNA序列,则这些基因互称重叠基因 三、真核生物DNA复制特点

1、真核生物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复制起点,多复制子(约150bp左右); 2、复制叉移动的速度较慢(约50bp/秒),仅为原核生物的1/10。

3、真核生物染色体在全部复制完之前,各个起始点不再重新开始DNA复制;真核生物快速生长时,往往采用更多的复制起点。

4、真核生物有多种DNA聚合酶。

5、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中的引物及冈崎片段的长度均小于原核生物。(真核冈崎片段长约100-200bp,原核冈崎片段长约1000-2000bp。) 6、真核生物线性DNA末端具有端粒结构 四、原核和真核生物DNA的复制特点比较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复制起点(ori):原核一个,真核多个; 复制子:原核一个,真核多个; 复制子长度:原核长;真核短; 复制叉:原核多个;真核多个; 复制移动速度:原核较快;真核较慢;

真核生物染色体在全部完成复制前,各起始点的DNA复制不能再开始。而在快速生长的原核生物中,原核生物染色体的复制与细胞分裂同步,可以多次复制;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S期,是细胞

复制起点上可以连续开始新的DNA复制。 分类的特定时期,而且仅此一次。 五、大肠杆菌复制体完成复制的过程 1双链的解开 2 RNA引物的合成 3 DNA链的延伸

4切除RNA引物,填补缺口,连接相邻的DNA片段 六、P-转座子特征

1.当p转座子在转座酶的催化下,会导致不育。 2.p型果蝇存在p转座子,m型没有。

3.p型果蝇在细胞质中存在一个可遗传的、抑制转座酶表达的因子,m型没有

七、转座引起的遗传学效应 1.插入突变 2.转座产生新基因 3.转座产生染色体畸变 4.转座引起生物进化 八、端粒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由多个串联在一起的非转录序列(TTAGGG)组成。 功能:

1、保证线性DNA的完整复制

2、保护染色体末端不受核酸酶水解和不发生染色体的异常重组 九、DNA的修复

DNA修复系统 错配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 核甘酸切除修复 DNA直接修复 SOS系统

第二章 转录与剪接:

一、大肠杆菌转录终止子的分类和特点

1.强终止子-内部终止子(intrinsic terminator)又称为不依赖Rho (ρ)因子的转录终止 特点:

1)终止位点上游一般存在一个富含GC碱基的二重对称区,转录生成的RNA形成发夹结构; 2)在终止位点前面有一段由4-8个A组成的序列,所以转录的RNA的3’端为寡聚U。 2.弱终止子-需要ρ因子(rho factor)又称为ρ依赖性终止子(Rho-dependent terminator)

1)当RNA聚合酶转录到发夹结构时发生一定时间的停顿,这时如果没有ρ因子,转录将会继续下去;只有当ρ因子存在时,转录才终止

2)ρ因子是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2.0×105的六聚体蛋白,它能水解各种核苷三磷酸,实际上是一种NTP酶。由于催化了NTP的水解,ρ因子能促使新生的RNA链从三元转录复合物中解离出来,从而终止转录。 3)依赖ρ因子的终止——“穷追”模型(hot pursuit) 二、真核生物内含子种类及其结构特点 1 tRNA 内含子:

长度和序列没有共同性,一般有16~46个核苷酸; 位于反密码子下游;

内含子与外显子间的边界没有保守序列; 2 mRNA 内含子:

1)GU-AG主要内含子 细胞核

5‘端有一保守序列(5’-GUPuAGU-3’),3’端AG附近有一富含嘧啶的区域 2)AU-AC次要内含子 细胞核 3)Ⅰ类自剪接内含子 线性内含子 4)Ⅱ类自剪接内含子 套索状结构 三、转录的基本过程

1、模板识别:RNA聚合酶与启动子DNA双链相互作用并与之相结合的过程

功能 恢复错配 切除突变的碱基 修复被破坏的DNA 修复嘧啶二体或甲基化DNA DNA的修复,导致变异

2、转录起始:就是RNA链上第一个核苷酸键的产生

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后,使启动子附近的DNA双链解离,形成转录泡,为RNA合成提供单链模板,并按碱基配对原则,结合核苷酸,在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脂键(起始复合物)。 3、RNA链的延伸:

σ亚基脱落,RNA–pol聚合酶核心酶变构,与模板结合松弛,沿着DNA模板前移; 在核心酶作用下,NTP不断聚合,RNA链不断延长 4、转录终止:

当RNA链延伸到转录终止位点时,RNA聚合酶不再形成新的磷酸二酯键,RNA-DNA杂合物分离,转录泡瓦解,DNA恢复双链状态,而RNA聚合酶和RNA链都被从模板上释放出来,这就是转录的终止。 四、真核生物的原始转录产物必须经过哪些加工过程才能成为成熟mRNA,做为蛋白质合成模板 1、5’端加帽:通过鸟苷酸转移酶在mRNA5’端加上一个甲基化鸟嘌呤,使mRNA免遭核酸酶破坏 2、3’端加尾:提高mRNA在细胞质中的稳定性

3、RNA的剪接:从mRNA前体分子中切除内含子的非编码区,并拼接外显子的编码区形成成熟mRNA的过程

4、RNA的编辑:是指转录后的RNA在编码区发生碱基的突变、加入或丢失等现象。 5、再编码及化学修饰 第三章 表达和修饰:

一、真核生物蛋白质复制起始与原核生物的区别 原核生物:

起始tRNA:fMet-tRNAfMet(氨酰-tRNA合成酶)

所需成分:30S小亚基、50S大亚基、模板mRNA、fMet-tRNAfMet、GTP、Mg2+ 步骤:30S小亚基+fMet-tRNAfMet+50S大亚基??复合物 翻译起始因子:IF-1、IF-2、IF-3

真核生物:

起始tRNA:Met-tRNAMet

步骤:40S小亚基+Met-tRNAMet+60S大亚基=复合物 起始因子(eIF)比较多

二、原核生物的复制起始因子IF1、IF2、IF3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IF-1:仅作为完整的起始复合物的一部分,与30S亚基结合。它的结合在A位,能阻止氨酰-tRNA的进入。它的定位还可以阻止30S亚基和50S亚基的结合。 IF-2:是特异和fMet-tRNAfMet结合并把它带到核糖体上; IF-3:辅助30S亚基与mRNA上起始位点特异性结合 三、肽链延伸过程可以分几步?

1、AA-tRNA与核糖体A位点结合(需要消耗GTP,并需EF-Tu、EF-Ts两种延伸因子) 2、肽键形成:是由转肽酶/肽基转移酶催化(此时A位点的AA-tRNA转移到P位点) 3、移位:核糖体向mRNA3’端方向移动一个密码子,需要消耗GTP,并需EF-G延伸因子 四、原核生物延伸因子EF-Ts、EF-Tu、EF-G的功能是什么,真核生物的延伸因子的功能和作用?

五、肽链的终止 释放因子(原核生物):

RF1:识别终止密码子UAA和UAG释放因子 RF2:识别终止密码子UAA和UGA

RF3:具GTP酶活性,刺激RF1和RF2活性,协助肽链的释放 释放因子(真核生物):

eRF1:识别终止密码子UAA,UAG和UGA eRF3:与RF3相似 六、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四环素类 阻止AA-tRNA与核糖体结合

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 干扰AA-tRNA与核糖体结合而引起读码错误 氯霉素 阻止mRNA与核糖体结合

嘌呤霉素 结合在核糖体的A位,抑制AA-tRNA的进入 白喉毒素 抑制EF-Tu的功能 七、蛋白质运转机制 1、翻译-运转同步机制

信号肽假说,信号肽常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跨膜转移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有时不一定在N端)。

信号序列特点:(

(1)一般带有10-15个疏水氨基酸;

(2)在靠近该序列N-端常常有1个或数个带正电荷的氨基酸;

(3)在其C-末端靠近蛋白酶切割位点处常常带有数个极性氨基酸,离切割位点最近的那个氨基酸往往带有很短的侧链(丙氨酸或甘氨酸)。 2、翻译后运转机制 (1)线粒体蛋白质跨膜运转 (2)核定位蛋白的运转机制 第四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 一、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 1、原理:

a、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累积实现了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对起始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b、实时检测PCR扩增,在扩增的指数期对起始模板进行定量

c、Ct值的定义: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阈值时所经过的扩增循环数。此时扩增是呈对数期 d、数学原理:

X Ct:荧光扩增信号达到阈值强度时扩增产物的量;在阈值线设定以后,它是一个常数,我们设为M X Ct=X0(1+Ex) Ct=M Log M=logX0(1+Ex) Ct log X0= -log(1+Ex) *Ct+ log M

结论:Log X0与Ct呈线性关系,根据样品扩增的Ct值就可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模板量。 2、方法

1)SYBR Green法 工作机理:

SYBR Green只有和dsDNA结合后才发荧光 变性时,DNA双链分开,无荧光 在延伸结束阶段采集荧光信号。

SYBR Green也能和非特异的双链DNA结合发光,所以必须在反应结束时做熔解曲线分析 优点:

对DNA模板没有选择性,适用于任何DNA 使用方便,不必设计复杂探针 非常灵敏 便宜 缺点:

容易与非特异性双链DNA结合,产生假阳性。但可以通过熔解曲线的分析,优化反应条件 对引物特异性要求较高 2)TaqMan法 工作机理:

5′端标记有报告基团(Reporter, R),如FAM、VIC等 3′端标记有荧光淬灭基团(Quencher, Q)

探针完整,R所发射的荧光能量被Q基团吸收,无荧光,R与Q分开,发荧光(相隔太近,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Taq酶有5′→3′外切核酸酶活性,可水解探针 优点:

对目标序列的高特异性,阴性结果确定 设计相对简单,与目标序列某一区域互补 缺点:

只适合一个特定的目标 委托公司标记,价格较高 不易找到本底低的探针 重复性比较好

二、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1、原理

1)利用单链DNA模板,合成DNA互补链;

2)利用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作底物,参入到寡核酸链的末端,从而终止DNA链的生长 2、步骤

1)同时加入引物和模板、DNA聚合酶1、一种ddNTP、以及四种dNTP(有一种带放射性标记)。 2)变性胶电泳分离反应混合物。

3)放射自显影术,检测单链DNA片段的放射性带。

4)结果判读,从放射性X光底片上,直接读出DNA的核酸顺序 5)分别确定A、G、C、T的位置最后组合到一起 三、Sanger双脱氧-M13体系DNA序列分析法 1、引物合成缺点:

这些供作序列测定的DNA片段绝大多数都仅为数百个核酸。因此需要用物理方法分离大量的DNA片段。费时费钱,因为商品提供的核酸内切限制酶的价格是十分昂贵。 2、原理:

将不同限制酶消化切割的DNA限制片段,随机地克隆到载体分子上。选用天然的单链DNA噬菌体,例如M13作为载体,重组体噬菌体的DNA分子,可直接用作模板 3、步骤:

四、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

1、定义:RNA干扰是一种双链RNA诱导信使RNA降解的基因沉默现象 2、作用机制:

1)双链RNA降解生成特殊结构的RNA,长度约为21~23bp,具有5’单磷酸和3’羟基末端,.3’端均有一个2~3bp 的单链突出(Dicer 核酸酶)

2)小干扰RNA诱导基因沉默复合物(si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特异识别并降解同源mRNA,导致靶基因沉默。 3、特征:

1)RNA干扰的普适性,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中

2)RNA干扰的特异性,特异识别同源mRNA,导致靶基因沉默。 第五章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一、乳糖操纵子 1、结构:

CAP结合位点:结合cAMP-CAP复合物(葡萄糖浓度高会阻止cAMP形成)(属于正调控) 启动序列(P区):结合RNA聚合酶

操纵序列(O区):结合阻遏蛋白(异构乳糖可与之结合使阻遏蛋白离开操纵区)(属于负调控) LacZ:编码β-半乳糖苷酶:将乳糖水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可生成异构乳糖)

LacY:编码β-半乳糖苷透过酶:使外界的β-半乳糖苷(如乳糖)能透过大肠杆菌细胞壁和原生质膜进入细胞内。

LacA:编码β-半乳糖苷乙酰基转移酶:乙酰辅酶A上的乙酰基转到β-半乳糖苷上,形成乙酰半乳糖。 2、运转机制

3、一些问题

①诱导物需要穿过细胞膜才能与阻遏物结合,而转运诱导物需要透过酶,后者的合成又需要诱导。 解释:一些透过酶可以在没有诱导物的情况下合成

②真正的诱导物是异构乳糖而非乳糖,前者是在β-半乳糖甘酶的催化下由乳糖形成的,因此,需要有β-半乳糖甘酶的预先存在。

解释:本底水平的组成型合成:非诱导状态下有少量的lac mRNA合成。

3:葡萄糖对lac操纵子的阻遏作用称分解代谢阻遏,糖酵解的某些产物是腺苷酸环化酶(生成cAMP)的○抑制剂。

4lac基因产物数量上的比较 β-半乳糖苷酶:透过酶:乙酰基转移酶=1:0.5:0.2 ○原因如下:

(1)lac mRNA可能与翻译过程中的核糖体相脱离,从而终止蛋白质链的翻译; (2)在lac mRNA分子内部,A基因比Z基因更容易受内切酶作用发生降解。

4、结论:单纯乳糖存在时,细菌利用乳糖作碳源;若有葡萄糖或葡萄糖/乳糖共同存在时,细菌首先利用葡萄糖。 二、色氨酸操纵子 1、结构

色氨酸操纵子的结构基因包括5个:trpE、D、C、B、A

在trpE前是启动子(promoter),操纵子(operater)及两个区(前导区、弱化子) 色氨酸操纵子中产生阻遏物基因为trpR,距trp结构基因较远 (1)trpR和trpABCDE不连锁; (2)操纵基因在启动子后 (3)有衰减子(attenuator)/弱化子

(4)启动子和结构基因不直接相连,二者被前导序列(Leader)所隔开

2、负控阻遏系统

3、trp操纵子的弱化作用(attenuation)

前导序列:在trp mRNA5'端trpE基因的起始密码前一个长162bp的mRNA片段,包括前导肽与弱化子,发现该区mRNA通过自我配对可以形成茎-环结构,有典型的终止子特点,其中有1、2、3、4等四个片段可以有两种配对方式,一个是2-3配对,这是一种抗终止构型;另一个是1-2、3-4配对,3-4属于终止转录发夹构型(位于终止密码识别区)。

弱化子:DNA中可导致转录过早终止的一段核甘酸序列,前导区中的3、4区段

前导肽:前导序列中除去弱化子的片段,在第10位与第11位有相邻的两个色氨酸密码子 作用机制:

trp浓度低??Trp-tRNATrp少??核糖体移动速度慢??核糖体停留在1、4区??2-3配对 trp浓度高??Trp-tRNATrp多??核糖体移动速度快??核糖体快速到达2区??3-4配对 弱化作用原因:

细菌通过弱化作用弥补阻遏作用的不足,因为阻遏作用只能使转录不起始,对于已经起始的转录,只能通过弱化作用使之中途停下来。阻遏作用的信号是细胞内色氨酸的多少;弱化作用的信号则是细胞内载有色氨酸的tRNA的多少。 4、遗传学模型

1)增强终止:前导肽合成起始密码子AUG突变为AUA,导致核糖体不能翻译前导肽,于是形成1-2,3-4稳定的二级结构,从而终止增强

2)突变恢复:如在3-4之间又发生一次突变或多聚U区在发生突变,使终止解除。 三、其他操纵子

1、半乳糖操纵子(galactose operon)双启动子 2、阿拉伯糖操纵子(arabinose operon) 第六章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一、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种类

1、瞬时调控或称为可逆性调控,它相当于原核细胞对环境条件变化所做出的反应

2、发育调控或称不可逆调控,是真核基因调控的精髓部分,它决定了真核细胞生长、分化、发育的全部进程。

二、真核生物DNA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

1、基因丢失: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可以通过丢失掉某些基因而去除这些基因的活性

2、基因扩增:基因扩增是指某些基因的拷贝数专一性增大的现象,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的基因产物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是基因活性调控的一种方式。

3、基因重排:将一个基因从远离启动子的地方移到距它很近的位点从而启动转录 4、DNA的甲基化与基因调控:CpG岛 5、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

三、真核生物转录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 1、真核基因转录 1)真核基因结构

2)顺式作用元件:启动子(TATABOX、CAATBOX、GCBOX)、增强子、沉默子

3)反式作用因子:能直接或间接地识别或结合在各类顺式作用元件核心序列上,参与调控靶基因转录效率的蛋白质。 2、结构

(1)DNA结合结构域: a、螺旋-转折-螺旋

b、锌指结构(ZineFinger):由一个含有大约30个氨基酸的环和一个与环上的4个Cys或2个Cys和2个His配位的Zn构成,形成的结构像手指状

c、碱性-亮氨酸:亮氨酸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二聚体,形成“拉链”。

肽链氨基端20~30个富含碱性氨基酸结构域与DNA结合。

d、碱性-螺旋-环-螺旋 3、信号转导

1)第一信使:细胞间信息物质是由细胞分泌的调节靶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的统称,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胰岛素等

2)第二信使:在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物质,如:Ca2+、IP3、cAMP、cGMP等。

3)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别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分,如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和跨膜蛋白激酶受体等 4、蛋白质磷酸化介导的信息传递 (1)cAMP-蛋白激酶A途径 (2)磷脂酰肌醇途径 (3)CaM激酶及MAP激酶 第七章 基因工程 一、基本操作流程: 1、获得目的基因:

一般来说,目的基因的克隆策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构建感兴趣的生物个体的基因文库,然后建立合适的筛选模型从基因文库中挑出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克隆;另一类是利用PCR扩增技术/化学合成法体外合成目的基因。 2、构建表达载体:

基因工程中,通常是把外源DNA片断利用运载工具送入生物细胞,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这种工具叫做载体。

常用的载体:质粒(Plasmid)、λ噬菌体载体、柯斯质粒(Cosmid)、单链DNA噬菌体M13、动物病毒、人工染色体(Artificial chromosome)

切割:限制性内切酶,I、II、III类等3种内切酶

连接:DNA连接酶,E.coli DNA连接酶,T4 DNA连接酶 3、导入受体细胞

转入:转化(化合物诱导转化法)、转染(磷酸钙转染法)、转导(病毒颗粒转导法) 筛选:载体遗传标记检测、克隆DNA序列检测、外源基因产物检测 4、获得转基因生物 5、基因表达与性能鉴定

表达:Trp 表达系统、Lac 表达系统;可溶型异源蛋白的表达、寡聚型异源蛋白的表达 6、总结

分(离目的基因) 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 接(连目的基因和载体) 转(入宿主细胞) 筛(选阳性克隆) 表(达目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