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指导研究 - 图文 下载本文

变狭隘的封闭式教育,实施开放式的大语文教育。

(二)原则的实施 1、营造开放的教学空间

不局限于狭隘、封闭的小课堂,实行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衔接,做到课内得法,课外练功。一方面扩大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使他们对语文的社会功能有切实的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2、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基本特点之一是多样性。有文字的、实物的,有显形的、隐形的,有来自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尤其是源自课外的社会生活资源,一旦语文教学与之接上了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兴趣。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从网上查询各种信息,并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利用“在线语文教育”、“空中课堂”等形式,在多媒体、网络背景下实施自主学习。

3、实行开放性思维训练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扼杀创造潜能与热情,扼杀个性与灵性。题海战术、标准答案、封闭式训练,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实行语文开放性思维训练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其答案、其结论也不应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三、探索性原则

(一)原则的依据 1、探索是青少年的天性

质疑问难、探索求知是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论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2、提倡质疑问难,是古今学者的一致意见

质疑问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近代梁启超也大力倡导质疑精神,肯定其价值,提出“善疑、求知、创获”。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原则的实施 1、鼓励质疑问难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多疑、好问是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的表现。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是责无旁贷的。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敢于在语文教材的权威面前,对名人质疑、对编者质疑;在课堂中,敢于对教师质疑。

2、允许失误,允许失败

质疑问难、求异、探索、创新毕竟是曲折的、艰难的,更何况是学生。在课堂中,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对自己意见的改正。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培养学生不畏权威、敢于批判的健康人格。因此,

在学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允许失误、允许失败,要鼓励学生不怕走弯路。

四、差异性原则

(一)原则的依据 1、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可否认,外于同一年龄的学生,在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上有基本相同的一面。但他们更有诸多的不同:先天遗传因素有别,兴趣爱好各异,个性特长不同。这是基本的事实。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

2、差异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差异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结果。教育必须充分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使学生达到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目的。学生个性特点的张扬与凸现,是当今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二)原则的实施

1、在读写教学中展现个性

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往往只用逻辑推理与抽象思维,并且只能有惟一的答案。同一课文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林妹妹”,在不同学生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艺术形象。同一个给材料作文,在学生笔下也理应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由于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等特点,语文教学在展现学生个性方面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广阔空间。

2、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发展个性

我们承认并允许差异的存在,就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

的发展道路,应该因材施教,而不应该强迫他们改变个性去适应教育者的要求,从而丧失某一方面才华。

3、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模式

学生可通过区域网、互联网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与实践,已不在是梦幻,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这种个性化的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自主参与讨论、操作与实践,自主思考、判断、选择,乃至自主选择教师、课堂。这种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无疑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五、激励性原则

(一)原则的依据 1、适应人的心理需要

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人的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尊严需要”里包含有“人是需要激励的”。这种激励,主要来自他人,来自社会。

2、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注意力首先是发展人的主动性”,“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用教师的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激励手段,引导学生愉快求知、大胆创新、主动发展,同时完成健康的人格塑造。

(二)原则的实施

1、善于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1)动机激励。动机或兴趣是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诱因。学生的学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