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 课堂实录 下载本文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第 1 页 共 5 页

生:猴王出世。

师:课题后面有个小1,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解,这篇文章有很多注释,帮我们更好的读懂它。 你们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谁能说说你所预习的?

生:我把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读了5、6遍。

师:读了5、6遍,等会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手法。还有吗?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把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还把读不通、读不懂句子画出来,学会如何断句。 师:厉害,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你们也都预习了,是吗? 生:是。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前面有一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里有这样两个问题,你注意了吗?快速浏览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地方画出记号。

(我的思考:教师的还是对课标把握的很到位的。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大家? 生: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和她一样吗? 生:是。

师:简单的说这个石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1:神奇。 生2:奇妙。 生3:非同一般。

师: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猴子们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指什么?在这里?

生:这里指进到瀑布里,又能出来,为大家寻得了一个安身之处。

师:说的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的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完这里,这石猴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给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 生: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生:他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勇敢,并且有自信

师: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的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语言把他写下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放声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 (我的思考:教师先用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文字,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的一个“在这里指”,使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关注文字中的此部分,不至于浮躁;书中的文字也融入学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将学生想象到的、体会到的,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师:哪一句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你有同感的举手,请举手。一起来读读,看屏幕读吧!。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第 2 页 共 5 页

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1:在山中活蹦乱跳的。 生2:他在山中采果子

生3:他在山中嬉戏玩耍。

生4:他在山中自由自在的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 饮一点涧泉。

师: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看看,作者吴承恩在写石猴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里边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了一个。读一读, 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生: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边的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是不是一个大发现?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样的节奏呢?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都是动词,为什么像打太极拳一样读。再读。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生:很活跃,要读得有激情。谁能让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动起来?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声音非常好听。可是我怎么也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我也想读一读。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石猴跳起来没有? 生:跳起来了。

师:刚才的短句,三个字,跳跃的节奏让我们的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了。继续读,你还 有什么发现?

生: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这是第二个发现了。 生:我发现这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发现前两个字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猴子的—— 生:亲戚朋友

师:有一个“虫”,这个虫不是咱们玩的毛毛虫,是昆虫吗?是长蛇。谁是石猴的朋友? 生:狼虫、虎豹、獐鹿、猕猿。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它读出来?谁来试试? 生1: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生2: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就像一幅对子,我们来对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第 3 页 共 5 页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一起读。

生: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连起来成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吗? 师:谁能读读,自告奋勇也行。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 (zhāng)鹿为友,猕(mí)猿(yuán)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最后一句读的最好。还要读得跳跃一点。我建议你们读完三个字以后,还要吸一口气,这样就 会读得好一点。谁还来?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得特别好,我们一起读,我起头,你们下接。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 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到这,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个句子旁边写下批注。写过批注吗?把你认为关键的 词语记下来。

师:自己写自己的,我来了解一下。 生:友善、活泼 生:有亲和力 生:活泼可爱 生:活灵活现

师:自己写自己的,王老师也写了一个,(板书:顽皮可爱),同学们,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 用的语言也很有节奏,活泼跳跃,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 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就叫做经典。

师:下面,就请大家看第二个问题,读—— 生: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

师:请你抓住一二个关键的地方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一体,,并做上记号。待会儿我们交流。 师:同桌可以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师:我看同学们都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到这一句:“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 ,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首 先,我感觉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把这种手法 用到了猴子的身上,猴子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中,“纵”,把石猴的动作写得十分生动。

师:我要拜你为师。你姓什么?谁也研读了这句话的举手?我们一起来读读,也来感受感受。连呼 了三声——

生: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 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刚才他说的非常好。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猴子的话,谁再来读?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男孩子读。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了吗?

生:猴子非常很自信,感觉自己对这件事非常有实力。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第 4 页 共 5 页

生:好像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能出来,我就是个猴王了。 师:从字上看,他写的非常的?

生:非常有活力。好像是我能进去,就一定能出来。

师;换一种写法,能有这样的感觉吗?变成“我进去吧”,读读。 生:感觉到强人所迫。 生:犹豫不决。 生:被逼进去的。

师:再读课文里面的句子。

生: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 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相差几个字。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描写石猴的语言,还有很多。再读读。谁读到了?

生: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这里指运气。

师:不用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它呢?

生: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还有吗?

生: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 生: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再建议加上动作。

生: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就读石猴的话,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大家一起来。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像个猴王的样子。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怎样的石猴呢?请你把批注写到相应的句子边上。 生:我读到了猴王非常有自信,有勇气,毛遂自荐。 生:大胆、勇敢。

师: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猴王。王老师也写了,(板书:敢作敢为)同学们,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仅仅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他敢作敢为、智慧超群。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神意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在这篇经典中,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挑选自己认为最经典的背一背。

师:我想上了这节课,大家一定发现了,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还要注意是怎么写的。读—— 生:“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我的思考:教师最后的这个环节倒是很有点意思,直接让学生关注了“怎么写”,那么,我想,经过这节课之后,学生就会在头脑中留下这样的印象:不仅要了解写什么,还要学习怎么写,这也点出了高年级语文“学习写法”的重点。这节课,从一定方面来说,对学生进行了引领,一是在学习中要关注“阅读提示”,要合理运用阅读提示;二是像这样的文章,要学会借助注释;三是引导学生关注写法,自觉地学习写法。) ”

三、读议第三段

师:本段前是对话。我读引言,你们读冒号里的话。注意区分众猴和石猴的语气。(读)

师:注意到了吗?众猴的话都是问号,石猴的话多是感叹号!崇拜和惊奇,自豪和喜悦,都在这小小的标点符号里了!再来!(读)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第 5 页 共 5 页

师:“真个是我们的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我们”“千百口老小”“我们”读重音)你们听出来了吗,石猴为什么这么高兴? 仅仅因为自己安全出来,将做王吗? 生:他为大家找到了一个家。

师:这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找到的好去处啊,他首先想到的是—— 生:大家!

师:为人民服务!多好的领导啊,他不做王谁做王!读段落后面石猴的话,注意“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的不厌其烦的点数里流露出的喜悦。 (学生读) 四、读议第四段

师:一直是你们读,你们辛苦了,这段我来读。“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遂称美猴王。”(学生边听边笑)老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好,捧书,坐正——开始! (学生读)

师:多聪明的石猴,他等大家忙累了才说话,而且这也说明他对大家很了解——他自己就是一只顽劣的猴子嘛!我们怎么看这里的众猴? 生:可爱,守信用,说话算数。

师:石猴的王位既是靠自己的智慧、勇气、爱心换得的,也是大家信守诺言的结果。石猴也好,众猴也好,聪明勇敢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一样的光明磊落,对比人间争权夺利,他们是纯洁的,也是美丽的,当然最美丽的还得数聪明的、勇敢的、自由的、一心为大家谋福利的—— 生:美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