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家、书法家。他上京会试时特转途取道湖北拜访杨守敬,相会于樊城,两人称刎颈之交。
陈乔森的老友彭玉麟,曾任钦差大臣、湘军将领。当陈乔森在“长剑低垂客子孤,振衣飘然归故庐”落叶归根的时候,彭玉麟邀请他到其衙门畅叙离别之情。在安庆相聚时,彭玉麟盛情款待,“皖江旌节驻,扫榻独相留”。彭玉麟画一幅梅花相赠,陈乔森在画上题“静思下笔叹精妙,非能知画能知梅”。在此之前,在京的好友们曾经资助陈乔森捐一个户部候补主事的职位,陈乔森不恋京都,彭玉麟爱惜他的才华,特向当时叱咤风云的曾国藩推荐,希望能适其才所用。曾国藩在日记中有“雷州举人陈乔森来访”的记录,曾国藩是在南京接见他的。据传,两人谈诗论赋,说古道今,陈乔森引经据典如流。曾国藩虽然佩服他的学识,但觉得他不熟知兵家之事,故没有相留。彭玉麟苦心好意扶持也就告终。这次见面,也使曾国藩心中烙下陈乔森的良好印象。“读破牙签三万轴,收取声名四十年”这幅赠联,就是在陈乔森归雷州后,只有一面之交的曾国藩所书赠,可见他的才学使人敬佩。后来,彭玉麟奉命到广东办理防务,得悉陈乔森有一处乡村式园林别墅,便撰写“诗书于我为鞠蘖,嗜好与世殊酸甜”和“激昂男子孔文举,激荡英雄鲁仲连”两幅楹联,以示祝贺。
陈乔森归故里多年,当年竭力挽留他在京的好友潘存(海南岛文昌县人,时任户部员外郎)仍在京当官,两地书信不绝,陈乔森有《寄潘儒初初》诗表其思念之情:
十年留滞决归迟,车淖衣尘苦恋谁?
幻戏游龙空百变,故巢猿鹤久相思。 东风送雨过茅屋,春水随云入槿篱。 犁犊匆匆秧马健,愧难来共酒盈卮。
潘存珍重陈乔森的友谊,也珍重他的诗作,慎重的保存、搜集他的诗编成《海客偶存》。这位琼州的才子虽然名高学富,对陈乔森还是礼让三分。有一次潘存到雷州访问陈乔森,天宁寺的僧人恳潘存为古刹题诗联,他挥毫泼墨写下一联:
佛语何如菩萨语; 我诗不及逸山诗。
联语中的“逸山”是陈乔森的号,可见潘存对陈乔森多么的尊重。
潘存到陈乔森的别墅作客,陈乔森以膏蟹作肴,并写了《同潘存食蟹》一诗,把他们的感情融于翰墨:
小艇归来任以携,毗邻就饮满幽栖。 莼羹偶忆芦花水,姜醋新添蒜子泥。 出袖不须闲左右,隔筵相与让团脐。 何人会起监州惧,有酒盈樽万类低。
在广东同乡会中,与陈乔森有刎颈交情的,一个是黄遵宪,另一个是邓承修。
黄遵宪是光绪间举人,著有《人境庐诗草》。他那《岁暮怀人》诗中便有怀念“陈乙山户部”之作:
珠江月上海初潮,酒侣诗朋次等邀。 唱到招郎吊秋喜,桃花间竹最销魂。
邓承修,字铁香,是清末对内政敢于谏诤而对外侮力主抗击的名翰林之一。他还是被人目为“清流”派的领袖人物“四谏”中人——与何佩纶、宝廷、陈宝琛齐名。邓承修在北京时也曾为陈乔森涉足仕途而竭力奔波。我们从陈乔森告别京都南下苏皖旅途孤寂而思念邓承修时写的《梦邓铁香》诗中,可以窥见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落落在天地,年年空自残。 冰霜同冀北,风雨又淮南。 物累因人热,生平我独谐。 何堪孤泊晓,远梦坠清潭。
后来,邓承修逝世,陈乔森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回忆这位铁骨铮铮的故友。诗云:
铁汉铮铮众所惊,兼之文字作金声。 千官缄口输忠悃,万马腾蹄压敌情。
陈乔森满腹经纶却与宦海无缘,他的一生除任过暂短的“户部候补主事”之外,基本上没有涉足官场。凭他的才学和诸多的社会名流的赏识,他完全可以在仕途上展其身手,大概由于他特有的自尊心,不愿倚人篱下。陈乔森深深地认识到“公卿推荐事终虚”,这条路也“行不得也哥哥”。于是,怏然南归,结束了他“橐笔游燕都,走齐梁吴越楚豫”的汗漫之游,再在羊城客居之后,于光绪二年(1876)身患疾病而返雷州。此时,他虽然不是“衣锦荣归”,而雷州诸贤达、官吏、缙绅、学子闻其归雷,都欢欣相告,登门拜访,应接不暇。此后,他出任雷阳书院山长,这是众望所归。
后来徐振袆官运亨通,在任广东巡抚时,曾请陈乔森帷幄运筹,匡所不逮。可是,诗酒往还,犹似当年,而欲为国事奔劳之志仍难如愿。他觉得寄人篱下,终非久计,在相聚的一段时间之后,就重返雷州,重主雷阳书院,为桑梓栽桃育李,以度他晚年岁月。
二、执教雷阳书院三十载
雷阳书院,又称府书院,位于雷州城天宇寺旁(今雷州市第一中学内),明崇祯九年(1636)知府朱敬衡创办,清雍正八年(1730)知府叶思华移建雷州城南隅(今广朝南路124号),为三雷最高学府,学生覆盖海康、徐闻、遂溪及雷州半岛周边的毗邻地域。书院内有教室、书斋、礼殿、书室等建筑物,订有学规,以研习四书五经为主,属科举考试时文之书院。关于山长及学员的条件亦有明文规定:“拔诸学之秀者聚处其中,延明经修行之儒为之长。”“书院选郡县之秀聚之一区,设之师曰山长。”“聚星岭之英华,才罗三属,挹花台之秀气乐育一堂。”
陈乔森接任雷阳书院山长期间,领导得力,教育、教学有方,书院发展很快,成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
首先,有新的明确的办学思路和指导思想。陈乔森山长既不遵循嘉庆四年(1799)知府五泰“入孝”“出悌”,株守“先王之道”;也不墨守咸丰五年(1855)郡守郭椿寿“致用本穷经”那老一套,而是提出新的一套。这,从他为书院门口的一副对联为:
士气云蒸,伫听雷声从此起; 文澜海涌,行看湖水一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