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 页 共 80 页
⑴ 手术器械与接生用具必须严格灭菌。
⑵ 正确处理伤口:对窄而深的伤口要及时清创扩创(用H2O2冲洗以消除厌氧环境,有必
要时用TAT1500~3000U进行伤口局部浸润注射)。
⑶ 人工主动免疫:对儿童用DPT进行人工主动免疫;对军人和其他易受伤的人群可用破伤
风类毒素进行人工主动免疫,以作为特异性预防 ⑷ 人工被动免疫:使用TAT。
⑸ 治疗:抗毒素+抗生素+镇静解痉药物的应用。
3、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感染类型。 产气荚膜梭菌
主要生物学特性:
⑴ 形态与染色:G+菌,单独或成双排列的两端平切粗大杆菌;芽胞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不大于菌体;体内有明显的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⑵ 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厌氧但要求不严格,生长迅速,代谢活跃;血平板??菌落周围双层溶血环;卵黄琼脂平板??Nagler反应;牛乳培养基??“汹涌”发酵现象;生化反应活泼,分解多种糖。 临床感染类型:
⑴ 气性坏疽:是由气性坏疽病原体侵入伤口造成的严重急性感染,以组织坏死、气肿、水肿、全身中毒症状为特征。
⑵ 食物中毒:食入被大量细菌污染的食物(多为肉类)引起,临床表现:腹痛、腹胀、水样腹泻;可自愈。
⑶ 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菌株污染食物而引起,由β-毒素致病。潜伏期不到24h,起病急,有腹部剧痛、腹泻,粪便带血,可并发腹膜炎、周围循环衰竭等,病死率高达40%。 肉毒梭菌
主要生物学特性:
⑴ 形态染色:G+粗短杆菌,单独或成双排,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有鞭毛,无荚膜。
⑵ 培养特性:严格厌氧,在卵黄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浑浊圈。能消化肉渣,使之变黑;腐败臭。
⑶ 生化反应:本菌的特征是发酵蔗糖,不发酵乳糖。各型均液化明胶,产生H2S,但不产生吲哚。
⑷ 抵抗力:本菌芽胞抵抗力很强,可耐热100℃1h以上,但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分钟即可被破坏。 临床感染类型:
⑴ 肉毒中毒:是由肉毒毒素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以神经末梢麻痹症状为主,少见胃肠道症状。
⑵ 婴儿肉毒病:细菌进入肠道,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症状与肉毒食物中毒类似,便闭、吸乳、啼哭无力;病死率不高,约1~2%。 4、简述肉毒梭菌的致病机制。 致病机制:肉毒梭菌在厌氧环境下产生毒性极强的肉毒毒素,主要随污染的食品经消化道吸收后,经血液或淋巴液作用于中枢神经核及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以肌肉迟缓性麻痹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
宜春学院医学院 杨婧编写
45
第 46 页 共 80 页
5、简述无芽孢厌氧菌感染的原因有哪些?
局部形成厌氧微环境: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菌群失调
寄居部位发生改变
需氧菌、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6、简述运送厌氧菌感染标本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厌氧菌标本采集的原则有哪些?常用的厌氧培养方法有哪些?
运送厌氧菌感染标本的常用方法有: 针筒运送法: 无氧小瓶运送法 标本充盈运送法 组织块运送法 厌氧袋运送法
厌氧菌标本采集的原则
厌氧菌标本的采集应遵循不应被正常菌群污染;应尽量避免接触空气的原则,不要冷藏 ,并于采集后尽快送检,最好床边接种。 常用的厌氧培养方法有
厌氧罐培养法: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造成无氧环境。如冷触媒法:利用气体发生器产生氢及二氧化碳,产生的氢在触媒作用下,与罐内的氧结合成水,将氧消耗掉,造成无氧环境。产生的二氧化碳约为10%,也适宜厌氧菌生长。方法为:先将触媒(金属钯或铂)及美蓝指示剂放入罐内,然后将已接种的平板置于罐内,将气体发生袋的指定角剪开,加入10ml水,立即放入罐内,封闭厌氧罐即可。抽气换气法:80%N2、10%H2、10%CO2。 厌氧气袋法:原理相同,只是将厌氧罐用无毒、透明的塑料袋代替,此法尤其适合床边接种和基层医院使用。 厌氧手套箱法:厌氧手套箱公认的培养厌氧菌最佳仪器。它是密闭的大型金属箱,前面有透明面板,板上装两个手套,可通过手套在箱内进行操作。适用于在无氧环境中连续进行标本接种、培养和鉴定等全部工作,因此大大提高厌氧菌的阳性检出率,适用于大量培养,但设备昂贵,耗气量大。 庖肉培养基法。
7、简述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在庖肉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破伤风梭菌在疱肉培养基中,肉渣部分消化,微变黑,产生少量气体,有腐败恶臭味。 产气荚膜梭菌在庖肉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呈混浊生长,肉渣不被消化,变成粉红色,产生大量气体,使液面固体石蜡推向上方。
肉毒梭菌在庖肉培养基中能消化肉渣,使之变黑;腐败恶臭。
8、气性坏疽病人标本直接涂片镜检有何特点?
从感染伤口深部采取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阳性粗大有荚膜杆菌,白细胞少且形态不典型,伴有其它杂菌污染。具备此3个特点即可初步报告结果。 9、综合分析题 宜春学院医学院 杨婧编写
46
第 47 页 共 80 页
(一) 54岁,男性,农民。田里劳动时被竹签刺入左手掌,当时未作特殊处理,伤口表面慢慢结痂,但稍有肿胀。3 d后自觉乏力,张口进食有些阻力,头颈活动稍受限制,当地医院以落枕处理,给予针灸治疗。此后出现全身肌肉间歇性抽动,不久发展至不能张口,头颈向后强直,四肢强直性抽搐,立即送医院诊治,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检,诊断为破伤风。 ⑴ 竹签刺人皮肤,怎么会引起破伤风?
⑵ 根据哪些临床表现确诊为破伤风?试述其致病机制。 ⑶ 如何治疗和预防破伤风?
(二)小芳,下荷池采藕,不慎划破足底一块皮肤,伤口被淤泥污染。她以为是小事,只是用池水洗了洗,回家后在足底贴上一片伤湿止痛膏。当天夜里,她的伤足即红肿,第二天上午已肿至小腿。下午到医院时,连大腿都红肿化脓,剧烈疼痛,高热至40℃。医生切开伤口时流出暗红色脓血,恶臭,并有气泡溢出,在血液中查到―厌氧菌‖,入院当天晚上病人就死去了。
⑴ 考虑是何种细菌引起小芳患病死去? ⑵ 为什么会有―气泡溢出‖?
⑶ ―贴上一片伤湿止痛膏‖对该菌增殖有何影响,为什么? ⑷ 该菌最主要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
? 提示1:产气荚膜梭菌。 ? 提示2:分解肌糖产酸产气
? 提示3:厌氧环境有利于该菌生长 ? 提示4:厌氧、产气、(生长快、代时短)
螺旋体
1、简述钩端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钩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常见的临床病型以及防治原则。 主要生物学特性: 形态:螺旋细密而规则,形似细小珍珠排列的细链;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运动活泼,常使菌体呈C、S或8字型。
染色: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染;Fontana镀银染色染成棕褐色。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复杂,常用Korthof培养基;28~30℃;pH 7.2-7.6;生长缓慢。 液体培养基: 1~2周后呈半透明云雾状混浊生长;固体培养基: 1~3周后呈形成透明、不规则、直径小于2mm的扁平细小的菌落。
微生物学检查: ⑴ 病原体检测
标本:发病10天内取血液;1周后取尿液;有脑膜刺激者取脑脊液
直接镜检::标本离心后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观察或Fontana 镀银染色后油镜观察。 分离与鉴定:接种至Korthof培养基,置28℃孵育。
阳性标本在2周内可见培养液呈轻度混浊→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有→则用已知诊断血清鉴定其血清群和血清型。
阴性标本:分离培养应连续观察4个月,仍无生长者。 ⑵ 血清学诊断:病初和发病后第3~4周各采血清一次。有脑膜刺激症状者采取脑脊液。 方法:
宜春学院医学院 杨婧编写
47
第 48 页 共 80 页
① 显微镜凝集试验(MAT)
钩体(标准株)+病人血清→观察有否钩体凝集成团 ② 间接凝集试验 ③ ELISA
传染源:肾脏长期带菌与排菌的鼠类和猪是钩体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传播途径:① 接触污染钩体的疫水是主要传播途径,② 垂直传播。 常见临床病型:① 流感伤寒型;② 黄疸出血型;③ 肺出血型;④ 脑膜脑炎型;⑤ 肾功能衰竭型等。
防治原则:
① 防鼠、灭鼠,保护水源,加强对带菌家畜的管理。 ② 加强个人防护。
③ 在常年流行地区,对易感人群和与疫水接触者宜接种包含当地流行株在内的多价钩端螺旋体疫苗。 ④ 治疗:青霉素。
2、简述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传播途径、疾病种类及临床特点)与免疫性的特点。
梅毒螺旋体(TP),亦称苍白密螺旋体,是引起人类梅毒的病原体。TP菌体细长,有8~14个致密而规则螺旋,两端尖直,运动活泼。革兰阴性但不易着色,常用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色,染成棕褐色。抵抗力极弱。对温度和干燥特别敏感(50℃时5min死亡,血液中4℃中放置3d后可死亡离体后2h死亡);对常用化学消毒剂亦敏感;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或砷剂均敏感
传播途径与疾病种类:
⑴ 获得性梅毒:性接触传播,也可经输血引起。临床上分三期,反复隐伏与再发为其临床特点
① Ⅰ期(初期)梅毒:外生殖器硬性下疳,感染性极强,破坏性小。 ② Ⅱ期梅毒:全身梅毒疹,感染性强,破坏性小。
③ Ⅲ期梅毒:皮肤粘膜溃疡、侵犯内脏器官或组织,感染性小,破坏性大。 ⑵ 先天性梅毒(胎传梅毒):母体→胎盘→胎儿。多发生于妊娠4个月之后,引起胎儿的全身性感染,导致流产、早产或死胎;或生出梅毒儿,呈现马鞍鼻、锯齿形牙、间质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聋等特殊体征。
免疫特点:为传染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以细胞免疫更为重要。
3、诊断梅毒的血清学试验有哪几种?简述非密螺旋体抗原实验的原理以及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梅毒病的微生物学检查法主要是血清学诊断,分为两类,即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和密螺旋体抗原试验。
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原理:间接凝集试验。即:用活性碳颗粒(RPR)或甲苯胺红(TRUST)吸附心脂质抗原,再与待测血清中的反应素结合,便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
临床应用:① 梅毒的初步诊断及普查的初步筛选;② 评价药物疗效,判断治愈标准。 密螺旋体抗原试验:特异性强,可用作梅毒确诊试验,但不可用于疗效的观察。 常用的方法:有FTA-ABS试验、TPHA、TPPA、ELISA。 4、简述梅毒的防治原则。 ⑴ 预防:加强性卫生教育(性及性道德教育、健康和安全的性行为教育)和严格社会管理。 ⑵ 治疗:梅毒确诊后,宜用青霉素等药物及早予以彻底治疗。
宜春学院医学院 杨婧编写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