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永煤集团车集煤矿2.40Mta新井设计 下载本文

综上所述,本矿采用立井开拓。 (2)主、副井井筒位置的选择 ①井筒位置的确定原则

Ⅰ有利于第一水平的开采,并兼顾其他水平,有利于井底车场和主要运输大巷的布置,石门工程量少;

Ⅱ有利于首采区布置在井筒附近的富煤阶段,首采区少迁村或不迁村; 井田两翼储量基本平衡;

Ⅲ井筒不宜穿过厚表土层、厚含水层、断层破碎带、煤与瓦斯突出煤层或软弱岩层;

Ⅳ工业广场应充分利用地形,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且避开高山、低洼和采空区,不受崖崩滑坡和洪水威胁; Ⅴ工业广场宜少占耕地,少压煤;

Ⅵ水源、电源较近,矿井铁路专用线短,道路布置合理。 ②井筒沿井田走向方向的有利位置

本井田形状南窄北宽,储量分布不均匀,井筒的有利位置应在井田走向的储量中央,以形成两翼储量比较均匀的双翼井田,可以使井田走向的井下运输工作量最小,通风网路较短,通风阻力小。

③井筒沿井田倾斜方向的有利位置

立井开拓时,本井田中部无大的断层构造,属一般情况,井筒布置在井田的中央靠上部位。

④有利于矿井初期开采的井筒位置

矿井应尽快达产,使井筒布置在第一水平的位置最优。 ⑤尽量不压煤或少压煤合理布置井筒

确定井筒位置,要充分考虑少留井筒和工业广场保护煤柱。因为本井田内只有一条新桥矿通往永城县的公路,并不需留设保护煤柱。但要考虑车集村庄的煤柱,为了减少工业广场所压煤柱,将车集村庄煤柱和工业广场煤柱合并考虑,并且保证在井田走向的中央。倾向的中央靠上部位。

⑥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对井筒布置的影响

要保证井筒、井底车场及硐室位于稳定的围岩中,应使井筒尽量不穿过或少穿过流沙层、较大的含水层、较厚冲积层、断层破碎带、煤与瓦斯突出煤层、较

软煤层及高应力区。

本矿井在二2煤层底板下部230m处有一太原组灰岩承压含水层,压力大,水量也较大,设计时须使井筒、井底车场与该承压水之间有一定厚度的保护层,在确定延伸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尽量使井底车场避开该含水层。因此,为避开太原组承压含水层的影响,一水平以下延伸方式的不同,将会选择不同的井筒坐标。

⑦井口位置应便于布置工业场地

井口附近要布置主、副生产系统的建筑物及引进铁路专用线。为了便于地面系统间互相联接,以及修筑铁路专用线与国家铁路接轨,要求地面平坦,高差不能太大,专用线短,工程量小及有良好的技术条件。

综合以上七方面的因素,结合矿井实际情况,提出本矿井井筒布置位置如下: 主井井筒中心位置:经距39453800.0m,纬距3758500.0m 副井井筒中心位置:经距39453800.0m,纬距3757800.0m (3)风井位置的选择

本井田煤层赋存条件比较好,属于缓倾斜~近水平煤层,第一水平采用带区式开采,少部分倾角大的地方受条件限制采用采区式开采。由于井田走向较长,9.94~10.67km,所以只有一个技术、经济上可行的方案:分区对角式通风。

故在设计中采用分区对角式通风,因表土层较厚,共设计两个风井:北风井服务第一、二水平的北翼,北翼下一水平的通风通过回风斜巷与北风井相连。南风井服务第一、二水平的南翼,南翼下一水平的通风通过一段回风平巷与南风井相连。

风井井口位置的选择,应在满足通风要求的前提下,与提升井筒的贯通距离最短,并利用各种煤柱以减少保护煤柱的损失。北翼风井布置在井田边界之外,不留煤柱;另外将南翼风井布置在断层煤柱内,从而减少了煤柱损失。 考虑到北翼上部要满足矿井初期的开采要求,在此精确提出北风井的位置:北风井井筒中心位置:经距39462100m,纬距3761500m。 4.1.3 工业广场的位置、形状和面积的确定

工业场地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尽量位于储量中心,使井下有合理的布局; (2)占地要少,尽量做到不搬迁村庄;

(3)尽量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同时工业场地的标高要高于最高洪水位;

(4)尽量减少工业广场的压煤损失。

根据以上原则和本矿井的实际情况,工业广场与主副井筒布置位置相同,其面积及保护煤柱的大小详见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工业广场面积20×104m2,定为400m×500m的矩形。 4.1.4 开采水平的确定

本矿井煤层露头标高为-300m,煤层埋藏最深处达-1000m,垂直高度达700m,因此必须采用多水平开采,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规定,缓倾斜、倾斜煤层的阶段垂高为200~350m,根据本矿井的实际条件,结合阶段斜长考虑,决定煤层的阶段垂高选为200m左右。

本井田可划分两个和三个水平,但考虑三个水平生产系统过于复杂,如果两个水平都采用上下两个阶段可简化生产系统,因此采用两个水平开采。由于太原组灰岩水压较大,且水量丰富,需用暗斜井延伸;或者井筒位置打在煤层的靠下部位。

4.1.5 井底车场和运输大巷的布置

(1)运输大巷的布置

由于运输大巷要为上下水平的开采服务以及本煤层厚度为3.5m,为便于维护和使用,且不受煤层开采的影响,将第一水平大巷布置在煤层中,第二水平大巷布置在距煤层底板30m处的中细砂岩中。第一水平煤层大巷的优点是巷道掘进速度快,矿井投产早,而且掘进出煤量也很可观;第二水平岩层大巷其优点是巷道维护条件好,维护费用低,巷道施工能够按要求保持一定方向和坡度;在开采上下水平时,可以跨大巷开采,不留保护煤柱,减少煤柱损失,便于设置煤仓。

(2)井底车场的布置

由于井底车场一般要为整个矿井服务,服务时间较长,故要布置在较坚硬的岩层中。本矿井布置位置可以选择在煤层顶板或者煤层底板中。煤层顶板为中硬的砂泥岩,底板为坚硬的中细砂岩。后者相对于前者维护费用较低,但对于不同的开拓方案还需进行技术与经济比较,以选择最优方案。 4.1.6 矿井开拓延伸及深部开拓方案

本矿井开拓延伸可考虑以下二种方案:双立井延伸;双暗斜井延伸。 双立井延伸:采用双立井延伸时可充分利用原有的各种设备和设施,提升系统单一,转运环节少,经营费低,管理较方便。但采用这种方法延伸时,受太灰水的限制,致使井筒需打在煤层较深处,增大井筒的保护煤柱量。同时,该方法使原有井筒同时担任生产和延伸任务,施工与生产相互干扰,立井接井时技术难度大,矿井将短期停产;延伸两个井筒施工组织复杂,为延伸井筒需要掘进一些临时工程,延伸后提升长度增加,能力下降,可能需要更换提升设备。

暗斜井延伸:采用两个暗斜井延伸时,原有井筒的位置,水平的划分,上山或下山开采的确定都不受太灰水的影响。暗斜井立井内铺设胶带输送机,系统较简单且生产能力大,可充分利用原有井筒能力,同时生产和延伸相互干扰少。其缺点是增加了提升、运输环节和设备,通风系统较复杂。 4.1.7 开采顺序

本井田开采顺序为先采第一水平,再采第二水平上下山; 采区开采顺序:采用采区前进式,即由井筒向井田边界推进; 采区内回采顺序:采用后退式,即由采区边界向采区上山推进。

4.1.8 方案比较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四种方案,如图4-1所示

(1)两水平开采,立井井筒位于-600煤层处,双暗斜井延伸第二水平,一、二水平均上下山开采,岩层大巷。

(2)两水平开采,立井井筒位于-600煤层处,双暗斜井延伸第二水平,一、二水平均上下山开采,煤层大巷。

(3)两水平开采,井筒位于-750水平煤层处,石门到达大巷;二水平立井延伸,石门到达大巷,一、二水平均上下山开采,岩层大巷。

(4)两水平开采,井筒位于-750水平煤层处,石门到达大巷;二水平立井延伸,石门到达大巷,一、二水平均上下山开采,煤层大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