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卓越学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2单元第5讲 doc 下载本文

式是____________。

(3)人类以及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舌和软腭分布着丰富的卵状味蕾,每个味蕾约含100个味细胞,每个味细胞只负责感应酸、甜、苦、咸、鲜五大主体味觉中的一种,其基部与相应的味觉神经相连(图D)。味细胞靠其特殊的质膜表面受体感应相应的化合物,当一种化合物被一种味细胞的质膜表面受体识别并结合后,受体便通过G蛋白调控并打开附近的离子通道,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膜电位的改变(图E),后者经味细胞基部的味觉神经传递至脑部味觉中枢,最终产生味觉。猫科动物在早期进化阶段缺失了针对甜味化合物的受体编码基因T1R2,因此表现出对糖类食物的冷漠行为。

①据上所述,每个味蕾中对应一种味觉的平均味细胞数为____________;味细胞质膜表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据上所述,若要使小鼠对苦味物质产生“甜”的喜好感,合理的做法是____________。 A.抑制小鼠苦味神经之间的冲动传递 B.刺激并打开甜味细胞质膜上的离子通道 C.阻断小鼠苦味细胞与其味觉神经之间的联系

D.将识别苦味化合物的受体编码基因导入小鼠甜味细胞中表达

[导学号29520082] 解析:(1)图A表示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图B表示信号分子通过血液循环与靶细胞进行信息交流,图C表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在这三种信息传递方式中,靶细胞能接受信息,与靶细胞上对应的受体有关,受体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

(2)高度紧张时,一方面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心肌收缩加快,包含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对应的信息传递方式为B和C。

(3)①根据题中信息,每个味蕾中含有100个味细胞,每个味细胞只负责感应酸、甜、苦、咸、鲜五大主体味觉中的一种,则对应一种味觉的平均味细胞数为20个;根据题中“当一种化合物被一种味细胞的质膜表面受体识别并结合后,受体便通过G蛋白调控并打开附近的离子通道”可知,离子通道打开的前提条件是对应的化合物和受体识别并结合。②要使小鼠对苦味物质产生甜的好感,则要使苦味物质的分子能开启“甜”味细胞的离子通道,可以将识别苦味物质的受体“嫁接”到甜味细胞表面来实现。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将识别苦味化合物的受体编码基因导入小鼠甜味细胞中表达,故选D项。

答案:(1)受体 蛋白质 (2)B A C B、C (3)①20 化合物与受体结合 ②D

12.下图甲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模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3的成分及其各级结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结构。图甲中1所示的结构由________层磷脂分子构成。

(2)图甲中2所示结构是________。单位面积的该结构数目与细胞类型和代谢水平有关,人的胰岛B细胞比口腔上皮细胞中该结构的数目________(选填“多”“少”或“相同”)。

(3)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结构是________(用图甲中数字表示)。 (4)图乙中①控制②的合成,①是________分子,鉴定②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乙④转化成③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_期。遗传物质呈④状态时,不能发生D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乙中①在动物细胞中除了在④(或③)上,还分布在______________中。

[导学号29520083] 解析:(1)图甲表示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亚显微结构,1表示核膜,为双层膜结构,故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2)图甲中2表示核孔,根据题意,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多,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代谢旺盛。口腔上皮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代谢较弱。(3)在有丝分裂前期,核膜消失,核仁解体;在末期,又重新形成新的核膜和核仁。(4)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图乙中①是双螺旋结构的DNA,②是蛋白质,常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5)染色体解螺旋变成染色质这一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在染色体状态时,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分子结构稳定,不能解旋,故不能转录。(6)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含有DNA。

答案:(1)细胞核的亚显微 4 (2)核孔 多 (3)1、4 (4)DNA 双缩脲试剂

(5)末 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不能解旋 (6)线粒体

13.细胞中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曾经是细胞生物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下面是以伞藻为实验材料所做的几个经典生物学实验。

请依据所提供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伞藻是单细胞生物。甲、乙两种伞藻的帽形不同(如图),现将甲伞藻的A部分与乙伞藻的B部分嫁接在一起,发现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呈中间类型,若切除这一帽状体,第二次长出的帽状体则与甲的帽状体形状相同。

(1)你认为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呈中间类型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次长出的帽状体与甲的帽状体形状相同,这能说明核、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2:当伞藻的帽状体长到一定大小时,就不再继续长大,而是开始发生细胞分裂。于是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说,细胞分裂与细胞核、质体积的比例有关,当细胞核的体积与细胞质的体积比值太小时,细胞就会发生分裂;反之,就不会发生分裂。并且还做了如下实验:在伞已经长出、核将要分裂时,将伞切去,核的分裂就受到抑制,直到新的伞再生出来,核才恢复分裂。

(3)请你利用伞藻,另外设计一个实验,作为上述实验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述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号29520084] 解析:材料1中嫁接后第一次出现中间类型,因此应考虑到遗传信息传递中合成的mRNA作用的滞后性。材料2中自变量为核质比,故可通过嫁接不同大小的伞以改变核质比,进而据实验结果作出判断。

答案:(1)B部分含有少量的原乙伞藻细胞核转录的信使RNA,它能指导合成少量原乙伞藻的蛋白质。A部分则能指导合成甲伞藻的蛋白质,因而嫁接后长成的帽状体有甲、乙两种伞藻的蛋白质,故呈中间类型

(2)细胞质中各种代谢活动或生命现象受细胞核控制,最终决定生物性状的主要是细胞核

(3)在伞尚未长成、核不分裂时,将幼小伞切去,嫁接上一个长成的伞,这个原不该分裂的核就开始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