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专项复习 下载本文

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9.11) 三、探究观点 砥砺思想

以“师者风范”为主题,树立了君子的人格典范。

具体理念:进亦忧退亦忧,做人要有个性而又含蓄,要勇而有谋,要循循善诱、刚正弘毅,要有恻隐之心、怜悯之情,要有包容之心,不装腔作势,不作全盘肯定、不作全盘否定等为人理念。 ※高山仰止

①高尚的人格之美,渊博的学识,无微不至的爱 ②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令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③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的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与牛刀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 ④墙

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要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所谓“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

⑤《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论语》中的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有极强的感染力,处处表现出孔子浓烈的爱生之情。这与《论语》语录体有关。语录体是以人物在一定生活情景下的对话形式的体裁,这些对话多为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如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唯恐他不会

有好的结果,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 四、学习语言 借鉴表达

(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9·11)

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

13

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则谈谈你的理解,并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 。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

《<论语>选读》复习之《沂水春风》

一、经典名句 会背能写

莫春者,春服既成, , ,浴乎沂, ,咏而归。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 二、经典用语,约定俗成

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与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11.26) 三、探究观点 砥砺思想

以“礼乐治国”为主题,制定了治国的四个境界。

四个境界:初级境界,以力治国,定国安民,追求和平;中级境界,以智治国,足国富民,追求富裕;高级境界,以礼治国,礼国教民,追求文明;特级境界,以乐治国,和国乐民,追求大同。和平需“力”,富裕需“智”,文明需“礼”,和谐需“乐”。四个发展等级,层层递进。 ※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①子路之智及性格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子路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大治。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的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②冉有之志及性格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③公西华之志及性格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④曾皙之志及性格

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脱。

14

⑤吾与点也

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之脑外。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想破灭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 四、学习语言 借鉴表达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2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4分)

有人认为,孔子?问志?,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风采。孔子独?与点?,是因为曾晳描绘的暮春咏归图,正是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心灰意冷、消极避世的反应。 2.上面这段对孔子思想理解的文字是否正确,请简要分析。(2分)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 (子路见荷蓧丈人后语)这一入世精神。

2.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合入世精神,孔子却对他大加赞赏。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孔子赞赏曾皙的原因。

15

《<论语>选读》复习之《中庸之道》

一、经典名句 会背能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 二、经典用语,约定俗成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不合适。(11.16) 和而不同:虽然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从附和。(12.23) 无适无莫: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4.10) 三、探究观点 砥砺思想 ※中庸思想

(1)中立不倚,不走极端。 (2)执两用中,稳健行事。 (3)顺乎人情,合乎事理。 (4)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5)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①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孔子认为立脚点应该是仁义之道。

②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中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

③强调取两用中,温和处事。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

④强调“权”的重要性。“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3.“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有借鉴意义。

三、探究观点 砥砺思想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2题。

16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学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论语 子路》) 1.《礼记·中庸》是这样解释“中和”思想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根据上述内容,你认为孔子主张的“和”有哪些特点,并作简要评析。(4分)

孔子认为,君子为人庄重矜持,不争强好胜。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君子,一定要表现得温文尔雅,和人相处,要注意团结;遇到不平等的事,要一团和气,保持超然的态度,置身事外。

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君子”学说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完成1-2题。(5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孔子对两人评价的依据是什么?(不超过4个字)(2分)

2.请你对这一依据作简要评价。(3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