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100% 78% 75% 72% 69% 66% 62% 58% 53% 4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砂眼,2浇注不足,3物理性能不足,4硬度过高,5宽裂缝,6薄壁 7表面粗糙,8裂纹(铸件) 9 掉砂 10裂纹(机加工)11其他
2.该厂的质量改进方法,解决了4M1E中的哪些因素?还可以从哪些因素进行改进? 答:
4M1E就是:人、机、物料、方法、环境。 该厂的质量改进方法中,解决如下几个因素:
(1)方法因素: 解决了“浇注时间”过长的因素。用磅秤控制铁水重量。 (2)机(设备)因素:改用大口径浇注槽。 (3)人的因素:检查操作工纪律
除了这些因素:该厂可以从(4)生产环境,(5)原料(铁矿)进行改进。比如改进工作环境,选用更好的原料。
3. 该厂应该如何进行持续改进质量,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分析。 答:
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全“全员参加、全过程质量管理、全面的质量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法是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查、反馈与处置。
该厂应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进行质量改进。
首先:动员全员参加,提高员工质量意识,为此,需要加强员工质量教育与培训,建立一个员工质量培训计划。
其次, 建立不同部门领导组成的质量改进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质量改进活动。 第三,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法---PDCA循环的思路,首先分析目前的质量问题,比如砂眼,然后找到问题的原因与主要次要原因,制定解决质量问题,改进质量的计划。
然后,建立质量管理的执行制度,监督与检查质量改进方案的落实情况,根据执行的
情况,把好的经验在公司推广。
第四,开展一些群众性质量改进小组活动,提案建议活动等。
第13章 丰田生产方式与精细化生产
讨论案例:扬子空调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实施
问题:
1.杨子公司通过什么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七种浪费? 答:
该问题考察学生对丰田生产方式的七种浪费概念的理解:七种浪费是: (1)过量生产浪费 (2)搬运浪费 (3)库存浪费 (4)停工等待浪费 (5)动作浪费 (6)生产无效浪费 (7)质量不良浪费
杨子空调是一家国内知名企业,在改进生产管理方面进行许多探索,比如利用丰田生产方式。案例材料中告诉我们,该公司在消除浪费方面的主要措施有: (1)生产模式选择
杨子空调根据产品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生产模式,比如:
1)批量标准化作业模式。当产品批量比较大时,杨子空调公司采用批量标准化作业方式生产,这种生产模式可以提高生产过程连贯性,减少搬运浪费、停工等待浪费。
2)柔性生产模式。对于小批量,多品种的情况,该公司采用柔性生产单元,这种生产单元的好处是,现场利用率高(减少场地浪费),生产周期短,交货快速。该公司利用快速换模的方法、人员技能精细化、工具的兼容性、布局立体化等多措施,实现了减少库存浪费、加工无效浪费、等待浪费等。
3)单元化作业模式。对于非标准化的产品,该公司采用单元化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能够适应需求变化,减少库存的浪费,生产无效的浪费等。
(2)设备管理
该公司对设备管理有非常重视,通过全员设备管理,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减少由于设备故障导致的停工等待浪费。
(3)计划物流
该公司通过计划物流的精细化管理,减少了库存浪费与过度生产的浪费。
首先在计划管理方面,利用MRP技术进行计划管理,在计划下达以后,保证100%计划执行,提高计划的执行力度。
另外,在库存管理方面, 对物资的库存有严格的要求,除了用MRP进行物料计划外,
采用有限库存容量的物资管理方法,另外仓库的现场管理都要求采用定置管理等,减少了库存浪费。
(4)质量管理
为了减少质量不良的浪费,杨子空调在质量管理方面有很多好的措施,比如:“一次性做对”的质量管理目标,推行CTQ(关键质量要素控制),统计质量控制工具的使用与六西格玛改善等。
2.扬子公司采取的消除浪费的措施在丰田生产方式的理念基础上有何创新? 答:
扬子公司采取的消除浪费的措施在丰田公司的理念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些创新包括: (1)灵活运用不同的生产模式来适应不同产品的特点 (2)库存管理上有自己的经验做法(比如有限库存容量法、五五堆放法,六号定位法等, (3)积极应用新的管理方法与工具(比如六西格玛等,计算机辅助管理等)
3.你认为扬子公司在减少浪费方面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答:
扬子公司在减少浪费方面,可以进行更多的改进,比如:
(1)探索采用丰田公司的准时采购,降低采购物资的库存,实行零库存采购策略; (2)开展现场改善活动。通过5S等现场改善活动,减少作业浪费 (3)提高员工多能化水平,减少人员的浪费。
第14章 生产运作管理的新思想与新实践
讨论案例:大规模定制还是大规模混乱
问题:你同意该案例中大规模定制不适用于汽车制造业的观点吗?如果同意,那么有可以代替的生产模式吗?如果不同意,汽车制造业应该如何迎接大规模定制对它们的挑战? 答:
关于大规模定制是否适合汽车制造业的说法,案例中的观点,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