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七年级(上)期中历
史试卷
副标题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总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
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对元谋人遗址的考古研究,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B.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C. 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A. 火的使用 C. 建造房屋
D. 元谋人知道使用火 B. 原始农业的产生 D. 使用陶器
2. 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
3. 考古的主要对象是占代人类活动遗存的实物资料,如工具、用品等。根据下列图片
提示,找出其中代表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期的文物图片( )
①干栏式房屋 ②半地穴式房屋 ③绘有稻穗纹的陶器 ④人面鱼纹彩陶盆。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下列哪一叙述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可靠材料( ) A. 女娲造人的传说 B. 小说《封神演义》 C. 电影《荆轲刺秦王》 D. 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猪纹陶钵” 北京人的发现、原始的农耕生活、人文始祖、尧舜禹的“禅让”。是反映中华文明起源的学习要点。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学习主题下,你应该选择( ) A. 史前时期 B. 国家的诞生 C. 国家的统一 D. 民族的交融 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禹--建立夏朝 B. 启--建立商朝 C. 桀--夏朝灭亡 D. 纣--商朝灭亡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说明( ) A. 周朝实行分封制 B. 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 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 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4.
5.
6. 7.
8.
第1页,共12页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
9. 下列古代史上著名的战役与其相对应的成语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有( )
A.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B.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C.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D.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10.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并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 铁器、农耕的使用 B. 个体小农的出现 C. 百家争鸣的影响 D.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11. 山西省的旅游宣传语是“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
A. 韩、赵、魏 B. 郑、宋、楚 C. 韩、赵、燕 D. 秦、齐、楚
12.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
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 A. 统一度量衡 B. 统一思想 C. 统一文字 D. 统一六国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问短暂,却用一个
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14. 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
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百家争鸣 B. 焚书坑儒 C. 八股取士 D. 文字狱 15. 农民起义通常是指由农民阶层发动的武装反对统治阶级的运动。我国历史上开此先
河的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刘邦、项羽起义 C. 李自成起义 D. 太平天国运动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6. 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令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材料二: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 he)”(见
右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医(今北京地区)的诸俟,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医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材料三:
材料四:秦朝的这一制度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
第2页,共12页
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更替首领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反映了周朝的哪一制度?依据材料指出该制度的作用?
材料三中①处是什么官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了哪种制度? 依据材料四,概括该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7.0分) 17. 运用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完成下列各题。
观察下列地图,图一中 A 处应该是哪个国家?从图一到图二发生了什么变化?
依据下面年代尺上的信息,完成该年代尺的填写。
下面词语中哪一个与上面年代尺有关?并简述其联系。
18. 春秋时期,随着战乱纷争局面的出现,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都发生了大
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3页,共12页
材料一: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使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据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
材料二:春秋时期,各诸候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战国时期,强大的地方诸侯国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材料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丈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业要而深远的影响。 ---上述材料均摘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有删减)材料四: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开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中铁工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根据材料二的描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利弊? 材料三中“百献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材料四,归纳“商君”改革的措施?改革对秦产生了什么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1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校某班的同学策划了一次历史小组活动-通过搜集整理、分
析资料,探究历史学习的方法。 【观察图片】
图1和图3属于哪一类工艺成就?图3利簋底部刻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蚰。克昏夙,有商……”,铭文记载了什么历史事件?
图2文字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请简述与图4相关的史实? 【研读材料】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从此一个广袤的统一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采用郡县制牢牢地掌握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权。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中实行的官僚制度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并以古今第一帝的始皇帝身份将自己凌驾于政府之上,最终为大一统制度的实现奠定了君主集权和官僚统治的组织保证。建立起统一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秦始皇,又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推行了巨大的统一工程,铸就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雏形。秦统一中
第4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