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含解析 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 (1)D (2)B

【解析】【分析】(1)D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分析】(1) “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⑴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 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及作用,注意结合句子内容,明确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 铺垫 作用。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思想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陵春①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

(1)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 (1)示例一: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2)示例一: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运思缜密独到。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愁”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

示例五:情景交融。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

【解析】【分析】⑴“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另辟蹊 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 折跌宕,愈转愈深。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⑵这首《武陵春》为作者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之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做题时要读懂本词,仔细体会词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内容情感:上片写形象“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下片写内心“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示例: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练字修辞: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 重,极富创意。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 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 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 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一: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⑵ 示例一: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运思缜密独到。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愁”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

示例五:情景交融。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赏析诗句可分为“炼字”、修辞、表现手法、内容等都可以任选一个角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