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2.怎样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展现和延伸,它反映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科学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的自主意识、价值取向、精神气质、认知模式、道德律令和行为准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具有的精神,也是大多数人能够领悟和习得的精神。
1)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社会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2)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等。和谐社会建设是以人为主体来展开的,又是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服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还要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
3)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这就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新领域、揭示新规律、取得新成果。
7、结合自身实际,说明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选题的重要意义
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选题是科研工作的真正起点。科学研究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课题和如何选择课题的问题,这是整个科研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对日后的科研工作具有战略性意义。它决定着科研工作的上攻方向、奋斗目标,决定着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正因如此,科学家们都十分重视科研选题。著名科学家维纳说过,知道应该干什么,比知道干什么更重要。 二、教育科研课题选题的角度
教育科学研究从选题开始,这时的选题应该说还是初步的,允许以后会有一定的变动。虽然如此,这初步的选题还是对这次科研活动规定了方向和一定的范围。因此应采取慎重的态度。
选题要从实际出发,因此就要求在平日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多动脑筋,考虑一些教育问题。一个教师应该在他的头脑中经常装着有关他的工作或业务的许多问题,那种到开始搞科研时才临时去抓问题的人说明他科研素养不高,对问题的考虑也往往是肤浅的。
选题时还要审度自己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指能给研究工作提供的设备、经费、时间、研究对象及资料等。主观条件指可以投入的人力及研究者的水平与能力等,要根据这些条件,结合问题的大小与难度,来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课题。 一般来说,初次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应该选择那些范围较窄而且比较具体的课题。至于较大的课题则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去研究或者组织有关人员合力攻关。 三、科研选题的一般原则
教育科研工作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无穷无尽,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只能选择其中适当课题。如何选择,并无固定模式,总结教学科研选题的历史经验教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条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科研选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是“为什么”,目的性是选题工作的首要原则。 与选题的目的性、需要性相联系的是课题的价值性。只有科研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比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理论价值、学术价值等,才会达到满足社会需要的目的。所以课题的价值性就成了衡量选题目的性、需要性的标准,在选题中,目的性原则、需要性原则、价值性原则是一致的。
在选题中,贯彻目的性原则、应当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一般选择实用性较大的课题。
第二,既要注重当务之急的课题,也要重视科学预测的课题,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
第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重要。
第四,充分利用本地区本部门的条件,同时注意利用外来条件。 第五,积极开展和承担协作课题。 2.创新性原则
怎样才能使选题达到目的?研究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选题中 充分贯彻创新原则至关重要。 科研的本质就应当具有创新,评审科研成果质量的最重要原则就是看成果有无创新,因此,科研选题从一开始就应当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所谓具有创新的选题,指的是那些尚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预料经过研究可获得一定价值的新成果的课题。如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新设计、新概念、新理论、新手段、新产品、新质量、新效益等。创新性具有新颖性、探索性、先进性、风险性等特点。它进一步体现了课题的需要性、价值性。
选题中,贯彻创新性原则,关键在一个“新”字上。这种创新的课题在哪里?一般而言,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点上,尤其是新旧之间的矛盾点。比如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新理论与旧理论的矛盾,不同学科之间的矛盾等等。 3.求实性原则
选题需要有价值性、创新性,选择并完成这样的课题,不能想入非非,脱离实际,要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因此,选题需要遵循求实性的原则。
选题的求实性是指选题要有真实可靠的依据,或者事实根据,或者科学理论根据,选题要事出有因。
任何新课题以至新成果,都是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提出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从事理论研究,要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从事应用研究,要有一定理论根据。 坚持求实性原则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原则。在选题中,不能违背一定范围内由实践检验过的事实和规律,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实质上也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然而,对事实和理论的理解也应当是辩证的。在选题时依据的事实和理论并不是
全面的、彻底的,也有一定的局限,况且都是变化、发展的。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发展,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发明还会对已有事实和理论进行新的审查,所以,求实中的“实”字并不是僵化的、呆板的。因此,求实性原则要求在选题时,既要尊重事实,又不拘泥于事实,既要接受已有理论的指导,又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束缚,采取辩证的有分析的态度。 4.可行性原则
符合上述三原则的选题,是否就可以着手开题工作呢?还需要分析完成选题的主客观条件。还有一个现实可行性原则。
科研工作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探索性、创造性活动,总要受到一定条件限制。正如恩格斯说的,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条件下进行认识,而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可行性原则体现了条件性原则。如果选题不具备可以完成的主客观条件,再好的选题也只能是一种愿望,因此,可行性原则是决定选题能否成功的关键。
选题,必须考虑将要遇到的困难。如理论方面的、技术主面的、资料方面的、各种人际关系方面的等等困难。应当均有解决这些困难的可能性。选题有难易不同,有工作量多少不同,一般常犯的错误是选题过大,试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项过大的课题。
上述选题原则,分别体现了选题的社会需要、社会贡献、科学依据、基本条件,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条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对选题要从严要求,做出最佳选择,即做出最大的努力,完成最富有创造性、最有价值的课题。以此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奋斗目标。
8、怎样理解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辩证关系? a)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b)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主动变革性;控制性和因果性.
c)作用: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有利于各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术规范的形成
1.观察的内涵
观察是带着理论的对事实的收集,概要之,观察是科学工作者直接与科学事实接触的活动,它是工作者主动介入到世界中的行为,也是公共的、在一个科学共同体中活动的行为。科学史上的各种事例都印证着这点:科学家对于观察到的事实之本质的判断,会由于所持理论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结论;反之亦然。相应著名的事例有许多:比如,巴斯德的微生物观察(理论影响观察);天王星的发现(观察支持理论)
观察是一种实践者渐入到世界中的行为,它不是被动的和私人的,而是主动的和公共的行为。观察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对对象的观察中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位置,让对象更清晰地显现出来,可以通过比较、观察对象同它的背景之间的差异来观察它的变化。没有毫无理论动机就发动起来的科学观察,也没有不带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介入就能获得的科学事实。
2.实验的内涵
另一种直接地与科学事实向接触的行为是实验。它更是一种将近代科学与古代理论相区别开来的行为。实验也是一种科学工作者主动介入到科学事实中的行为,并且其结果一定要是可重复的。最后,实验最终是对自然现象的还原性的表现。之所以伽利略在科学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原因之一便是他将实验大量地运用到科学工作中,并认为其有关键性作用。比如,比萨斜塔实验(反对纯思辨的物理理论,验证重力常数)
实验是科学工作的主体主动策划来考察自然活动,它的目的是尽量纯化自然现象发生过程。实验也是科学家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活动,近代以来,以伽利略为先驱的
自然科学的兴起伴随着主体的兴起。科学家设计出一套又一套的实验来逼问自然,设计出理想运动场景来追问自然答案。
3.两者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及其辩证关系 观察是科学直接获得基础材料的手段,它是观察者主动的和公开的行为,但是单凭观察我们还不能获得完整的第一性事实,尤其是对现代科学而言。从伽利略以后,科学家统统自觉主动投身到自然之中,他们都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工具,设定和创造一些条件,来迫使自然回答他们的问题。这种能够强迫自然回答他们问题的,获得第一性科学事实的手段就是实验。相比于观察,唯有实验才能最终向科学工作者提供构建科学理论的最切近,最相关的事实,即一种理想化的自然场景。
观察与实验的关系我们虽然称观察隶属于实验,但也一再强调两种活动可以独立地层开与应用。一、两者的区别观察是控制的感觉,实验是控制的观察。在简单的观察中,被观察的现象是社会自然产生的,实验的现象却是被人们人为制造出来的。观察意在将事件查明,实验则通过对有意产生事件的接受外界刺激的变化,来考察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的环境往往超出了我们能够涉及的控制范围,而实验的环境却是按要求有意安排的。同时,由于我们在实验的观察中,往往采用技术设备,所以观察是有约束的。观察是被动性的经历,实验则是主动性的实践。观察中我们几乎没有企图控制自然发生的事件,实验中我们必须选择条件制造现象,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控制环境。观察与实验有其可分之处,但它们可以统一并兼容在一次科学研究中,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须经实验才更能发挥方法的效能。二、观察较实验的优势1.观察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进行,它不要求更多的条件,既安全又经济。实验却不能随意进行,有时不能进行,甚至会产生危险。2.实验的准备依赖于观察。1337
9、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在科学认识中有哪些意义? 1.什么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它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2. 创造性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意义
1)创造性思维是科学创造的前提
人类从事科学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客观规律,把自在之物转化为我之物。科学认识主体在认知客观对象的同时,也对客观对象充满了情感,在科学认识的过程中贯穿着意志力。科学创造是科学认识主体知情意协同的作用结果。
2)创造性思维是科学创造的动力 一方面创造观念可以推进思维创新,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是在实践中不断吸收信息而逐渐积累形成的,观念在头脑中相对于一般新认识的知识更加稳定性的。创造观念推动创新思维,而僵化陈旧过时的观念会阻碍思维的开展,思维创新是观念更新的原动力。
3)创造性思维能为科学理论发展趋势提供预测和展望 观念集中体现了科学认识的结果,是在其发展中达到某种成熟度的概念,因而观念可以成为科学理论的生命,可以展现科学理论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