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各章习题 下载本文

性甲癣时,方可考虑内服西药并可同时服用中药茵陈蒿煎剂。服用中药茵陈蒿煎剂时,西药用量可减半。 10.癣的宜忌为:

⑴必须连续治疗满一个疗程以上,不可中断,并同时治疗患者自身所患有的各种癣及同居的癣病患者。

⑵治疗期间,患者用过的日用品宜分开,并彻底消毒。 ⑶治疗过程中宜尽量避免接触碱性物质。 ⑷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或内服。 11.成群簇集的小水疱沿身体的一侧神经作带状排列,并同时伴有明显的局部神经痛。

12.漆疮的诊断要点主要有:

⑴患者有过敏史和接触过敏原史。

⑵发病部位为接触部位,尤以暴露部位多见。

⑶一般发病突然,皮疹多表现为急性炎症,边界清楚,形态多与接触物一致。 ⑷病程有自限性,即脱离接触(致敏)物后,一般可于1~2周内即可很快痊愈,不再接触即不再复发。

13.漆疮的治疗首先应立即脱离接触物,并不再接触。治疗时,对病情较轻者,仅外用简单、温和的外用药即可;病情较重者,可服西药抗过敏药或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者外治法即可。

14.漆疮是仅在接触过敏物质的局部引起的急性炎症,一般不会侵犯内脏器官;而药疮则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或被肌体吸收)后,在全身各处皮肤或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发生的急性炎症,重者可侵犯内脏器官,甚至危及生命。漆疮治疗的关键在于查明并迅速脱离致敏物。

15.急性湿疮的病因多不明,可发于任何部位,皮疹多为多形性、对称性,边界不清,愈后易复发。漆疮则病因多明确,发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形态与接触物一致,愈后不再接触原过敏物即不再复发。

16.慢性湿疮多发于人体的下部或屈侧,如小腿、肛周、阴囊、下腹部等,皮损多因搔抓而问有点状糜烂,皮色多暗红或暗褐,局部不良刺激可引起急性湿疮样发作。而摄领疮多发于人体上部或伸侧,颈部为最多,皮疹干燥,可因搔抓而间有抓痕,局部不良刺激一般不引起急性湿疮样发作。

17.风疹块的治疗,病情急性者可选服西药抗过敏;慢性者宜用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内治可按风热证、风寒证、肠胃湿热证、气血两虚证和冲任不调证而分别应用疏风清热、散瘀通络;祛风散寒、活血行瘀;清热化湿、疏风解表;补益气血、祛风疏表和调摄冲任等治法。

18.固定性红斑型药疮的皮疹特点为:圆形鲜红色斑,边界清楚,退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每次复发时则原发皮损处再现,但皮疹不断增多,同时可伴有口腔或生殖器的皮肤黏膜交界处摞烂。

19.剥脱性皮炎型药疮的剥脱期应注意防寒保暖和防止感染。

20.白庀皮损的三大主症为:皮疹为红斑上覆以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后有发亮的薄膜(薄膜现象);再顿性刮去薄膜可见点滴状出血(露滴现象)。 内治可按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和冲任不调证,分别选用犀角地黄汤、血府逐瘀汤、当归饮子、六味地黄汤合二仙汤等方剂。

21.系统性红蝴蝶疮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一般为:病情轻者,可每日给予泼尼松20~40mg,顿服或隔日顿服;病情重者,可每日用泼尼松40~80mg或120mg,

口服或静脉滴注,待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0mg维持量,即长期服用。 22.黧黑斑患者除应积极进行局部和全身治疗外,还应注意畅情志,节房室,防日晒,以及避免局部不良化妆品的刺激。 五、病案分析 1.诊断:股癣。

治疗:仅用外治。局部外搽克霉唑软膏(或达克宁等),每天1~2次,连续2~3周;第三周治疗的同时,内裤换下后用70℃以上热水烫洗和曝晒;同时治疗同班战士中有同病的患者。 2.诊断:蛇串疮。

治疗:内治宜清肝泻火解毒,用龙胆泻肝汤加板兰根。外治:外敷玉露膏或三黄洗剂外涂。

3.诊断:扁平疣。证型:热毒蕴结。 治疗:治以清热解毒,马齿苋合剂加减。 4.诊断:足癣继发感染。 治疗:内治宜用五神汤加减。外治:先用1:5000过猛酸钾液或中草药煎水外洗,然后外涂抗生素软膏抗感染,待皮肤干燥后改用抗真菌药治疗。 5.诊断:疥疮。

治疗:外治以杀虫止痒为原则。外用10%~15%硫磺软膏。宜忌:须隔离治疗,避免强烈搔抓,以免自身传播和继发感染。 6.诊断:漆疮。

治疗:内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化斑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外治:先用马齿苋、六一散、地肤子等煎水冷湿敷,继用三黄洗剂外搽。 7.诊断:慢性湿疮;血虚风燥证。

治疗:内治宜养血祛风,清热利湿,四物汤合革薜渗湿汤加减。外治:宜用青黛膏外搽,或加用热烘疗法。

8.诊断:急性湿疮;湿热浸淫证。

治疗:内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加减。 9.诊断:婴儿湿疮;脾虚湿蕴证。

治疗:内治宜健脾理湿;除湿胃苓汤加减。外治:外搽蛋黄油、或3%~6%黄连油、或青黛膏。

10.诊断:药疮(剥脱性皮炎型);热毒入营。

治疗:内治宜清营解毒;清营汤加减。外治:用青黛散外扑;皮损干燥脱皮处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治疗期间注意防寒保暖。

11.诊断:药疮(固定性红斑型药疹);毒人营血。 治疗:治以凉血清营解毒;犀角地黄汤合清营汤加减。 12.诊断:风疹块;肠胃湿热证兼虫淫。

治疗:治以清热化湿、疏风止痒、佐杀虫;防风通圣散合使君子汤加减。 13.诊断:风疹块;风热犯表。

治疗:治以清热祛风、活血止痒;新凉活瘀汤加减。 14.诊断:摄领疮;肝郁化火,生风化燥,肌肤失养。

治疗:内治宜疏肝解郁,养血疏风润燥;逍遥散合当归饮子加减。外治:肤疾宁外贴,2日一换,直至痊愈。

15.诊断:白庀;血热风燥,瘀阻肌肤。

内治: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疏风润燥;犀角地黄汤、当归饮子、桃红四物汤加

减。

16.诊断:白庀(银屑病红皮病型);血热证。 治疗:清热解毒,凉血疏风;犀角地黄汤加减。 17.诊断:粉刺;肺经风热证。

治疗:内治宜疏风清肺;枇杷清肺饮加减。外治:可选用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外搽。

18.诊断:粉刺;阳旺克阴、湿热郁结证。

治疗:内治宜滋阴清热化湿祛瘀,滋阴清化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19.诊断:盘状红蝴蝶疮;气滞血瘀证。

治疗: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加减。可配服氯喹。宜避免日晒。 20.诊断:盘状红蝴蝶疮。辨证:脾虚肝旺。

治疗:治以健脾舒肝,活血化瘀;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可配服氯喹。宜避免日晒。

第四章 性传播疾病

一、选择题

1.梅毒传人我国的年代是

A.16世纪初叶 B.17世纪初叶 C.18世纪初叶 D.19世纪初叶 E.20世纪初叶 2.我国最早记叙梅毒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从正 C.释继洪 D.李东垣 E.申斗垣 3.梅毒的病原体是

A.幽门螺旋菌 B.苍白螺旋体 C.沙眼衣原体 D.解脲支原体 E.生殖支原体 4.一期梅毒的主要表现是

A.杨梅疹 B.结节性梅毒疹 C.软下疳 D.硬下疳 E.扁平湿疣 5.治疗梅毒首选的方案是

A.抗过敏疗法 B.驱梅疗法 C.激素疗法 D.中医中药疗法 E.青霉素疗法 6.淋病的病原体是

A.杜克雷嗜血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奈瑟氏双球菌 D.幽门螺旋菌 E.类杆菌 7.淋病好发的高危人群是

A.婴幼儿 B.儿童 C.青年 D.青壮年 E.老年人 8.可致使有尖锐湿疣的皮肤局部发白的试剂是

A.1%甲苯胺蓝溶液 B.2 %亚甲兰 C.2%利多卡因 D.5 %醋酸溶液 E.20%硫代硫酸钠 9.尖锐湿疣的病原体是

A.人类乳头瘤病毒 B.沙眼衣原体 C.解脲支原体 D.生殖支原体 E.溶血性链球菌 10.尖锐湿疣的平均潜伏期是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E.5个月

11.记载“妒精疮”的古代医籍是

A.《金匮要略方论》 B.《备急千金要方》 C.《外科理例》 D.《外科正宗》 E.《外科启玄》 12.软下疳的病原体是

A.沙眼衣原体 B.幽门螺旋杆菌 C.解脲支原体 D.杜克雷嗜血杆菌 E.类杆菌 13.软下疳的潜伏期是

A.1~3天 B.2~5天 C.5~10天 D.10~15天 E.5~20天

14.20%~3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致病微生物是 A.解脲支原体 B.沙眼衣原体 C.生殖支原体 D.白色念珠菌 E.类杆菌

15.能杀灭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的温度是 A.46℃ B.56℃ C.66℃ D.76℃ E.86℃

16.在确诊非淋菌性尿道炎时,首先应与鉴别和排除的疾病是 A.梅毒 B.软下疳 C.尖锐湿疣 D.生殖器疱疹 E.淋病 17.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的年份是

A.1981年 B.1982年 C.1983年 D.1984年 E.1985年 18.截止到2004年3月,我国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例共有 A.54万 B.64万 C.74万 D.84万 E.94万 二、名词解释 1.性传播疾病 2.淋病 3.横痃 4.隐性梅毒

5.“糊口”现象 6.痛性下疳 7.条件性感染 8.窗口期 9.扁平湿疣 10.两杯尿试验 三、填空题

1.我国传统概念上的性病只是[ ]、[ ]、[ ]、[ ]和[ ]等[ ]性病。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 ]、[ ]、[ ]列入法定登记报告的[ ]传染病。

3.成书于1632年的陈司成[ ]是我国[ ]论述梅毒最完善的专著。

4.艾滋病,我国[ ]年发现第一例以来,迨至2004年3月1日全国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有[ ]万人,其中艾滋病人约[ ]万人。 5.梅毒的传染途径分为[ ]、[ ]及胎传。

6.一期梅毒的主要症状特征为[ ],多发生感染后的[ ]周,常出现在男女[ ]、[ ]、口唇及[ ]等部位。

7.淋病具有病程短[ ]、[ ]和[ ]的流行学特点。 8.软下疳常发生[ ]、[ ]和[ ]等合并症。

9.非淋菌性尿道炎是[ ]的病名,相当于中医[ ]、[ ]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