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各章习题 下载本文

要求:诊断;证型;治疗。

16.刘某,男,27岁,2003年7月7日就诊。有常年便秘病史,排便时经常肛门剧烈疼痛,便血。于前天排便后肛门剧烈疼痛。

检查:截石位6点处可见菱形裂口,色淡红,肛缘有哨兵痔,伴舌红、苔薄黄,脉洪大。

要求:诊断;证型;治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A 4.B 5.A 6.B 7.E 8.B 9.A 10.B 11.B 12.D 13.B 14.E 15.D 16.D 17.B 18.D 19.D 20.C 21.A 22.D 23.B 24.E 25.B 26.A 27.C 28.D 29.A 二、名词解释

1.痔是齿线上下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静脉团、血栓或皮肤赘生等突起物。 2.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所形成的感染性溃疡。

3.肛漏是指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出现一种病理性管道的疾病。 4.脱肛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甚至脱出肛外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肛管直肠脱垂。

5.肛痈是指在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间隙中发生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6.内痔:本病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痔上静脉丛曲张、扩大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以其隐突于直肠腔内,故名内痔。

7.外痔是指发生在齿线以下的痔。根据发病性质的不同将外痔又分四类,即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和炎性外痔。

8.齿线又名梳状线,是解剖学肛管与直肠相接续的分界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的呈锯齿状的结构,距肛门约3cm。它是皮肤与黏膜的分界线。 9.直肠柱又叫肛柱,是直肠内壁末端垂直的纵向黏膜皱襞,有6~10个。 10.肛管直肠环是围绕直肠与肛管交接处周围肌群的总称,包括耻骨直肠肌、联合纵肌、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的深部和浅部。

11.肛瓣是连接两相邻直肠柱下端的较小的半月形黏膜皱襞,是角化的上皮,没有瓣的功能。

12.肛隐窝又叫肛窦,是由肛瓣与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连接而形成的小隐窝,肛腺开口于隐窝内。

13.套扎术是用胶圈代替丝线套扎于痔基底部的方法

14.混合痔是指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形成一整体者。

15.贯穿结扎术是用丝线结扎于痔的根部,阻断痔组织的血供,使其坏死脱落的方法。

三、填空题

1.便秘,便血,疼痛,肿胀,脱垂,分泌物

2.侧卧位,膝胸位,截石位,倒置位,蹲位,弯腰扶椅位 3.直接浸润,淋巴,血行,种植

4.高位,低位,高位,骨盆直肠间隙,直肠后间隙,低位,坐骨直肠间隙,肛

门后间隙

5.植物,肛门

6.成年人,3、7、11,母痔,子痔 7.便血,疼痛,便秘

8.原发性内口,继发性外口,漏管,肛窦内 9.高位,低位

10.3~5,5~10,10

11.齿线,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炎性外痔 12.内痔,外痔,混合痔 13.肛裂,内痔,经产妇 四、简答题

1.肛门直肠疾病视诊时应注意:患者取侧卧位,医生用双手将患者臀部分开。先从外面检查肛门周围有无内痔、息肉脱出、直肠脱出、外痔和瘘管外口等。而后让患者屏气作排便动作,医生用手牵引肛缘,使肛门自然张开,或用吸肛器吸出。观察内痔位置、大小、数目、色泽、有无出血点,同时观察有无肛裂等情况。 2.肛门直肠疾病指诊检查包括肛外一般触诊、肛内单指诊和双合指诊。

3.截石位表示法即以时钟面的十二等分标记法,将肛门分为十二个部位,前面会阴部为12点,后面尾骶部为6点,左面中央部为3点,右面中央部为9点,其余依次类推。

4.内痔好发于成年人。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 临床上根据病情的不同可分为三期:

Ⅰ期痔核小,排便时无脱出。大便间断带血,量少色鲜红。 Ⅱ期痔核较大,排便时痔核可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 Ⅲ期便血少或无便血,痔核大,色暗红,或灰白(纤维型)。 5.内痔早期与直肠息肉区别见下表: 内痔 直肠息肉

形状 痔核分颗脱出,粗短 乳头状小肉,头圆而有蒂,细长 颜色 深红 呈粉红色或鲜红色 出血 量较多、滴血或射血 量少,滴血 发病年龄 成人多见 一般多见于儿童 6.内痔治疗方法司选用 内治法:

⑴血热肠燥证:治法宜清热凉血,祛风止血。方药:凉血地黄汤合槐花散加减。 ⑵气虚下陷证:治法宜益气升陷。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⑶阴虚肠燥证:治法宜滋阴润燥,行肠通便。方药:麻仁丸合五仁丸加减。 外治法:

⑴熏洗法:常用的方药有五倍子汤、苦参汤等。适用于内痔脱出或嵌顿者。 ⑵外敷法:常用成药有五倍子散、马应龙痔疮膏、九华膏等。适用于内痔各期或内痔术后换药。

⑶塞药法:常用药物有马应龙痔疮栓、九华栓、痔疮宁栓、消炎痛栓等。适用于各期内痔。

⑷枯痔法:适用于Ⅱ期、Ⅲ期内痔。注射法问世后,本法临床即很少应用。 手术疗法:

⑴注射术:是将药液注入痔组织内,使其硬化萎缩或坏死脱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