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主题 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1.掌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目的 2.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 能熟练分析图像问题、计算问题。 教学重难点 2. 掌握溶解度概念,能够分析溶解度曲线。 教学内容 1、回顾溶液的形成 2、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要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1
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一般规律): 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 【注意】①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通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叫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叫稀溶液。 它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 是否饱和 浓/稀溶液 浓溶液 稀溶液 硝酸钾溶液 不饱和 氢氧化钙溶饱和 液 联系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同一物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①某物质的溶液中有未溶解的该物质,且物质不再减少。 ②向某物质的溶液中加入少量该物质,物质不再溶解 2
【要点诠释】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1)首先要明确“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如室温下,100 g水中溶解31.6 g 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条件”和“一定量的溶剂”。 (2)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搪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3.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都能形成其饱和溶液,但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不能配成酒精的饱和溶液。 要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1.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3
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因素: (1)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2)100g溶剂。此处100 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溶液质量。 (3)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4) 单位:g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2)温度(外因)。 【注意】温度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唯一外界因素,振荡、搅拌只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而不能改变固体的溶解度。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 20℃溶解度/g 物质的溶解性 实例 >10 易溶 NaCl 10~1 可溶 KClO3 1~0.01 微溶 Ca(OH)2 <0.01 难溶 CaCO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