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课程之读书报告 下载本文

向和经验关注点的主要著作”。

十分引人注意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曾出现了一场关于结构、过程和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学术激烈争论。例如:“库克船长之死”、“克钦人的政治经济”、“卡拉哈里的历史和田野民族志”,至今仍为“公案”。

5.相对论与认知科学

从19世纪末开始,虽然热衷的程度不同,人类学家一直是“文化决定论者(culture determinists)”。梅尔福尔德斯皮罗(当代著名的文化相对论批评家)定义了三种文化相对论:描写性相对论(descriptive relativism)、规范性相对论(normative relativism)和认识论相对论(epistemological relativism)。规范性相对论大致有两种不同形式:认知相对论(cognitive relativism)和道德相对论(moral relativism)。认知相对论也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般文化决定论(general culture determinism)和特殊文化决定论(particular culture determinism)。

文化相对论的第一个伟大人物是弗朗兹·博厄斯(1858—1942年),他的主张基本上属于描述性相对论。代表性的著作是《原始人的心智》(Boas,1938)、《种族、语言和文化》(Boas,1940)以及他的600余篇短文。博厄斯是美国人类学的开山鼻祖式人物。有关“原始思维”、“理性思维”的争论在这一时期十分活跃,列维·布留尔和沃尔夫的著作所表达的观点大相径庭,堪称经典。列维·布留尔是反相对论者,他写了六部有关“原始思维”的著作:《低等社会的精神作用》、《土著人如何思维》、《原始思维》、《原始人的“灵魂”》、《原始人和超自然力》、《原始神话》和《原始社会中的神秘经验与象征》。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理论(语言相对论)是由沃尔夫和他的导师爱德华·萨丕尔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思维方式不只仅有“我们的”和“他们的”这两种,而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每种思维方式与思

- 5 -

想者的语言是相联系的。

1954年,美国语言学家肯尼斯·派克发表了长达762页的文章《语言及人类行为结构的统一理论》的第一部分,提出“声音(sounds,the phonetic,语音)”和“声音的意义单位(meaningful unit of sound,the phonemic,音位)”之间是有关系的观点,并且认为“任何种类的单位(the etic,音素/客位)”和“任何种类的有意义的单位(the emic,音位/主位)”之间都有广泛的联系。换言之,音素/客位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层次,或说是能被“客观的”观察者发现的层次。音位/主位是在某种语言或文化中有意义区别的层次。可以说这是认知人类学崛起的标志成果。随后的发展是“亲属关系”的研究。

值得关注的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发生了一场有关对“原始”民族中的理性这一问题的争辩,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各种会议上和出版文集中都参与到其中。最著名的文集有《理性》(Bryan Wilson,1970)、《理性和相对论》(Martin Hollis and Steven Luke,1982)。

6.结构主义

所谓“结构主义”是指那些认为形式高于内容的理论观点。结构主义者认为,人们通过了解事物如何组合而获知它们的意义,而不是孤立地去理解事物。各种层次的语言结构(例如:音位、词法、句法)几乎与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亲属关系、烹饪、神话)都潜在的类比性。

典型的代表性学派有“索绪尔和布拉格学派之结构语言学”和“列维·斯特劳斯之结构人类学”。

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的演讲集《普通语言学教程》(Saussure,1916)的出版,标志着语言学研究开始强调共时和结构分析,同时也标志着符号学和符号论的建立和结构主义的诞生。索绪尔创建了许多现今在语言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仍很普遍的区分:历时

- 6 -

性和共时性、语言和言语、横组合和联想(众聚合)、符号能指和符号所指。

列维·斯特劳斯被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作为结构人类学的领军人物,其影响一直到今天。其代表作有:《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67)、《忧郁的热带》(1976)、《图腾崇拜》(1962)、《原始人的心智》(1962)、《神话学》、《神话与意义》(1978)等。结构主义的内容从最广义上说就是有关模式的:第一眼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事物是如何成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中的一部分的。在结构主义理论中,整体比部分的总和大,大多数整体可以按区别性特征和二元对立分成小部分。列维·斯特劳斯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对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种结构的探寻。而诠释其贡献最好的案例是三个: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烹饪三角和俄狄浦斯神话。

7.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

后结构主义和女性主义都源于结构主义,并对结构主义人类学主流(田野民族志报告的权威性、特有的分析方法等)提出质疑,特别是试图把结构与行为相结合,解释权力关系,对权力的审视、对一种话语创造者的解构。

后结构主义主要起源于法国,是一种跨学科的观点。代表性的理论有:实践理论、知识和权力理论。

实践理论的提出者是法国法兰西学院的社会学教授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名的文本是《实践理论大纲》(Bourdieu,1972)和《实践的逻辑》(Bourdieu,1980)。布尔迪厄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突破从索绪尔到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者停留的模式——客观性理解不能揭示实践的本质,是一种行为人的理解。而是参与到行为领域中;二是摒弃像体系/事件、规则/改进、共时/历时、语言/言语等之间的界限,建立取而代之的“习性(habitus)”新法则。通过对它的分析能了解权力、符号资本、“礼物”等事物的特征。布尔迪厄把人

- 7 -

类学的研究方向整体转向了对实践的研究,但仍保留了对文化多样性的隐含认识。

知识和权力理论的提出者是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的教授米歇尔·福柯。该理论的核心是“话语”的概念。福柯认为:权力不是指占有,而是指操纵一个体系的能力。换言之,社会和符号结构都不应该被看作是想当然的,也不能被视为是一种得到认同的文化先验模式,社会每个成员对此纲要都有一致的认识。福柯的影响十分广泛,他的权力话语思想被用在女性主义理论中,改变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兴趣点和高层次理论分析的方向。

女性主义主要根基于实际研究,而不是关于性角色和性别符号的问题的宏大理论。但是近20多年来,女性主义不仅是在性别研究的实际领域,而且也在更广泛的人类学领域,赢得了理论范式上的地位。它的关注点已经跨越了妇女和妇女自身的从属地位研究,对权力关系、符号关系和社会的其他一般性方面提出自己普遍性的解释。也扩展到诸如反思、田野民族志作者的性别和由此产生的田野民族志作者在人类学田野工作中所处的立场等问题的话语上。

8.阐释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人类学理论在其历史上始终以不可思议的方式与语言学理论相并行。作为语言和文化之间确立已久的类比诸方面,阐释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被应用到人类学中。

阐释研究、阐释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分别是英国的埃文斯·普理查德和美国的克利福德·格尔兹。前者的代表性著作有:《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力》(Evans-Pritchard,1937)、《努尔人的宗教》(Evans-Pritchard,1956)、《社会人类学:过去和现在》(Evans-Pritchard,1962)等。埃文斯·普理查德认为人类学的对象是道德和符号的总体系,它们不受任何自然规律的制约,但它们确实需要各种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他拒绝将人类学视为一种科学,而倾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