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说训练题(含答案) 下载本文

河岸上,猎狗们笑成了一团:“哇,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头号大傻瓜!”小猎狗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跳进河里。一次,正在飞跃河面的它,吓到了正准备上岸下蛋的母鸭,结果蛋全部生到了水里。

放鸭的老头非常恼火,一把揪住正在往岸边游的小猎狗,将它扔在了猎人面前:“好好管教管教你们家的罗圈腿!”

猎人没辙了,让它去看葵花田,说要看住这些葵花,不许它们跟着太阳转。

所有葵花都跟着太阳转动。小猎狗来回跑动着,向它们“汪汪”叫个不停,但是它们根本不理睬它。小猎狗累坏了,不过,等它疲倦回家时,还是能吃上肉。

又到了给村民表演的时刻了。猎人的另外十条猎狗皮毛光滑,神气十足。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满不在乎地跑掉了! 众人发出“嘘——”声,这太丢人了!猎人觉得颜面扫尽。

这时,小猎狗突然窜出去,穿过狗群,直向山冈上的狼扑去。它快得像一团光,人们甚至都没看清楚它的样子,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小猎狗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它的身边躺着那只雄壮的公狼,早已停止了呼吸。

从此,猎人最喜欢的一条狗,就是小猎狗。他特地做了一个漂亮的皮圈,套在它的脖子上,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小猎狗。

人们见了,都会“啧啧啧”地赞叹:“瞧啊,那四条罗圈腿,弯曲得多美啊!”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

(《意林》(少年版)2012年第10期) 课时讲解题型

1.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猎狗在被别人瞧不起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别人的尊重。(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故事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抓住故事中的事件主体(小猎狗),以及事件的主要内容,用简洁通顺的语言加以表述。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挤”这一动作表现出小猎狗希望猎人关注自己的迫切心理。“还是”则强调了猎人对小猎狗的忽视,凸显了小猎狗被忽视后的伤心失落。

解析 这是描写小猎狗动作及心理的词语,要结合小说内容,细致挖掘它当时“挤”的心理,以及猎人“还是”忽视它时的心理变化。

课时讲解题型

3.公狼的出现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公狼的出现使小猎狗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故事情节发生逆转,达到高潮。 解析 由于公狼的出现,气氛顿时紧张了起来,小猎狗也得以表现,所以这是故事的高潮。解答本题要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4.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请具体阐述。

示例:小猎狗角度:①面对自己的缺陷,面对他人的嘲笑,内心必须强大;②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自己的追求;③不要怕挫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④要敢于在关键时刻亮出自己;⑤相信只要努力,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__猎人(人们)角度:①不可以貌取人,不要随意轻视一个人;②要看到别人的努力;③要客观地评价一个人。__十条猎狗角度:①不要嘲笑别人;②不要去轻视一个看似比你弱小的人;③不要盲从。(从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解析 这是一个关于故事主题的分析题。注意分别从小猎狗和猎人两个不同的角度,联系故事中的内容,加以总结提炼。

金 果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①我与玛丽·特拉弗斯是偶然相识。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轰动的新闻,不过七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玛丽只有五岁。

②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真和美的追求已把我引入歧途,我变得相当自私,甚至对存在于我眼前的真和美也视而不见。

③我既不是出于病态,也不是特地到乡村教堂的墓地去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在这夏日的夜晚,我发现我们乡村的墓地是一块宁静的地方,它给人以无穷的沉思遐想。就在那一天,人们在这块墓地上举行了一次葬礼。可怜的老卢汾去世了,他是留在村里唯一的中国人,淘金热那个时代的遗老,至少有九十岁的年纪。我曾经把这位老人画入一套反映这个地区早期风貌的组画中。他住在村外的一间小草棚里,从不与任何人来往。人们发现他死在床上,便立即将他安葬了。据我所知,只有教区的牧师和殡仪员两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④我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沉思地望着这位老人坟头上的新土,试图想象卢汾的童年生活,假如他曾有过的话。这时,我瞥见了玛丽·特拉弗斯。

⑤她沿着两边栽有白杨的小道走来,手捧一大束黄色玫瑰花。后来,她跪在卢汾的墓前,把那束玫瑰花放在肥沃的黑土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手平整着那马马虎虎翻整过的草皮。

⑥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玛丽·特拉弗斯。随后,她也看见了我。

⑦她那对深思的棕色眼睛虽然仍是泪水盈眶,但却好像看穿了我整个面目。我觉得我那卑贱的灵魂仿佛已暴露无遗。

⑧“你是卢汾的朋友吗?”她问。 ⑨我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的。” ⑩“我爱他。”她直言不讳地说。

?在那一刹那间,我意识到我的寻求已告结束。 ?“告诉我,姑娘??把有关卢汾的事情说给我听听。”

?“卢汾照管赫提婶婶的玫瑰花。赫提婶婶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他的书本,只有卢汾疼爱我。放学归来时,我总能在他的园子里见到他,而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提问,他还送给我一件礼物。”

?“孩子,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啊?”我轻声问道,生怕我的问话会中断她的叙述。 ?“您看。”她说时出乎我意料之外地拿出了一块纯金的小匾,上面精致地雕刻着中文。 ?“你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吗?”我严肃地问道。

?“知道,”她说,“黄金酬商贾,金果报人生。”她眼里饱噙着泪水。

?“我不知道可怜的卢汾是否真的找到了金果,所以我从赫提婶婶的花园里给他带来了这些金色的花儿。”玛丽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我的孩子,”我说,“他确实找到了金果,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 ?我激动地握着她的小手,领着她走出了教堂的墓地。 (选自《世界最好看的微型小说大全集》) 课时讲解题型

1.文中的玛丽和卢汾都很不幸,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玛丽的不幸表现在:①幼年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②虽被收养,但得不到养父母的关爱;③唯一疼爱她的卢汾去世了。卢汾的不幸表现在:①身处异国他乡,孤苦无依,生活贫

苦;②周遭的人对他漠不关心;③客死他乡,孤独寂寞地离开人世。(各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能力。注意回到原文中,找到与题目相关的语段,如①③?段,从中提炼出主要的信息即可。

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 .

“得”在这里表示“必须”“不得已”的意思,表明哈里夫妇收养玛丽并非出于真心的同情与关爱,而是迫不得已,暗示了玛丽的不幸。

解析 根据下文第?段可知“赫提婶婶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他的书本”,他们并不真正爱她,“得”字体现了他们收养玛丽的不情愿。

(2)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 ..

“呆视”强调的是“看”的神态,因惊讶而发愣的样子。这里用“呆视”一词。表现“我”对玛丽行为(为死去的卢汾送花、泣不成声等)的不解和震惊,同时也写出了卢汾的不幸和“我”对他的冷漠。

解析 “呆视”是对“我”的一处神态描写,由上文可知,“我”认为卢汾是一个无人过问的老人,但玛丽“送花”“泣不成声”的表现显然出乎“我”的意料。

3.在第?、第?和第?段中,“我”依次称玛丽为“姑娘”“孩子”“我的孩子”,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称呼的变化,表明“我”随着对玛丽认识、了解的深入,对她的情感态度不断变化:“姑娘”是初识时的礼节性称呼;称“孩子”时,“我”已被玛丽和卢汾的故事打动,对玛丽产生了同情和好感;最后,“我”被玛丽的真和美深深感动,心灵距离越来越近,故情不自禁称之为“我的孩子”。

解析 称呼的变化往往折射的是人物感情的变化,可联系三个称号出现的语言环境,分析“我”对玛丽思想感情的具体变化。

课时讲解题型

4.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从玛丽、卢汾和“我”三个角度分别作答。

示例:玛丽的角度:①受人恩德,要懂得报答。②人要懂得感恩。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卢汾的角度:①爱是有回报的。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③金果报人生。“我”的角度:①生活中不是没有真和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②人要不断自省,不然容易被表象蒙

住眼睛。(其他的表述只要符合文意、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这是一篇讲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的文章,而“我”则是一个“对眼前的真与美视而不见的画家”(见第②段),他们的真情感动了“我”。联系文本中的这些内容,从“玛丽”“卢汾”“我”三个角度具体去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