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舞姿,是主要描写景的吗?
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师:这是描写什么?
生:月儿转过红色的楼梯,低低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月色。 师:是景色描写。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师:这是侧重写景的吗?还是抒发内心中的情感,但它里面有一个字是什么呀?月。你得把“月”字挑出来。
生:“何事长向别时圆”。
师:嗯,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主要说的是什么呀?月亮。 生:“不知天上宫阙”中的宫阙。 师:宫阙。
生:千里共婵娟的婵娟也是指月亮。 师:它怎么解释?
生:婵娟就是向往的美好。
师:咱们有关景色先找到这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过这样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中有明月,有天上宫阙,还有琼宇,这些都是景色描写。那么你们觉得深夜里,长空之中有一轮圆月,你觉得这是美景还是哀景?
生:我觉得这个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感想,在苏轼眼里,这轮明月带来了哀伤;但如果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见这样一轮明月,这就是美景了!
师:非常好。不同的人,心境不一样,对同一件事件的看法也不一样。也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么此时此景,在苏轼眼中又是什么呢?
生:哀情。这样的情感越发的沉,越发的重。 师:我们来理一下苏轼的这条情感路线。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作者感到事事难料。
生: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但愿天能遂人愿,一切都能美好。 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师:对。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师: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此时此刻你能否感受到苏轼所描写的景要表达什么感情?看上阙“我欲乘风归去”中哪个字?
生:欲。(异口同声) 师:“又恐琼楼玉宇”哪个字? 生:恐。(异口同声)
师:“何似在人间”中的……对,“何似”。他想上天,又有种种顾虑,他在徘徊,在彷徨。那么他最终选择什么?回到人间,对吧?他在月光之下起舞而行,边吟歌,边唱,边跳,这是一个怎样的苏轼啊?洒脱,超然。这使我想起了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说过两句话: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此时的苏轼非常……对,淡定。那么最后我们看一下整首词中描写人生哲理的句子。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师:好,非常利索地找出几个描写人生哲理的句子。他在哀景中抒发内心的哀情,在哀情中顿悟:在流转的大千世界中,他认为人应该积极的、阳光的,这样去活着!所以说他跨越了一个什么呢?“但愿人长久”。
生:时间。
师:“千里共婵娟”。又跨越了什么呀? 生:空间。
师:他把这美好的祝愿给了七年未见的弟弟,还有谁? 生:妻子。 师:还有? 生:父亲。
师:对啊,尽管与他最亲近的人离开了,但是在他心目中这些人将永远的存在于他的内心世界中。(突然有学生举手质疑。)
生:老师,他的这个作品是不是也是写给像他一样与父母妻子分离的人啊?
师:是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即使我离开绥棱,回到大庆,但是在大庆在我的教室里,我会不会记挂着你们呢?
生:会的。(异口同声。)
师:对,一样的。这是一首跨越时间、跨越空间、亘古不变的大爱。所以说我发现了他这里面是什么样的景啊?
生:哀景。
师:是什么样的一个哀景呢?刚才那个同学已经说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个月光似乎被你我赋予了生命。月光谁都不找,就找到独自一人躺在床上的谁啊?苏轼。这让他的心情是多么纠结。他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与妻子,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来?
生:“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师:他说,再见到“我”的时候,你还知道“我”是谁吗?“我”已经老了,但你依旧没变。这时候月光越亮,苏轼内心的波动就越大!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说苏轼心里恼啊:我纠结难受的时候,你却那样明亮。所以说,哪里是直接描写月色,哪里是间接描写月色。哪里是直接描写苏轼,哪里是间接描写苏轼,我已然分不清楚了。所以说,这里已经是人月合一了,是一种人月合一的什么呀?
生:哀景。(异口同声)
师: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情呢,刚才已经有同学们分析出来了,是情景交融的真情。他的祝福不仅送给他的亲人,还送给谁啊?所有的人。他的心胸非常开阔,还有豁达。现在我们明白了苏轼的这首词之所以写得好,源于它是以景抒情,然后是以理谴情。他用景来抒发情感,他用道理来排遣发泄情感。所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与别人的《水调歌头》绝对不一样。他的文章美在这里——景、情、理的完美的融合。
三、文学之美
师:大家把老师发的资料打开,看一下苏轼的这几首词。《定风波》会背吗?这就是大家刚才所说的被贬黄州时创作的作品。你们来读……(生读《定风波》。)
师:看“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这就是刚才大家所提到的被贬黄州之后的生活。一个人如何在苦难中倒下了,那他就是弱者、是懦夫;如果在苦难中成长起来呢?对,是英雄。这首词虽然只写了一次道中遇雨偶发的小事,却表现了他人生中的一种大境界。是什么呢?
生: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异口同声)
师:潇洒。再看后面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潇洒的词人本来就是生性豁达,在密州铁沟出猎,他左牵着黄犬,右擎着苍鹰,身后随着他呼啦啦一大片当地的骑士,甚至是百姓,因此他“老夫突发少年狂”。纵看苏轼大部分词,都有一个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潇洒,还有呢?豪放,对,还有感慨。那么我给你一个提示,看你们能不能填上,(写板书)能填上吗?
生:乐观旷达。(异口同声) 四、文化之美
师:大家看《水调歌头》上阙,他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来调整。下阙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什么来自解?
生:月有阴晴圆缺。
师:对,“月有阴晴圆缺”自解。你会发现苏轼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把大千世界中的困难、挫折、坎坷,看成微弱的“结点”,然后找到生活中美好的元素投放上去。他这时候投放到谁的身上了?
生:月。
师:对。他把内心中的情感投放到大自然中“月”的身上,因此我们看到了苏轼的词是乐观旷达的。那么我们一起背一下这首词。(生再背《水调歌头》。)其实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无一例外都把月亮作为纯美、亲密的一种意象,我想问问月亮是不是苏轼一个人的?
生:不是。
师:因此,我们中国人已经赋予了月神奇或者较高的一种地位。那么在我们中国人眼里,月是什么呢?(生翻阅书籍,找寻资料。)请大家打开资料最后齐读三句话——“月是中国人”开始。
生:月是中国人最美好的情感寄托,月是中国人理想的人和精神的象征,月是中国人摆脱现实痛苦,期盼超越现实获得幸福的精神的伊甸园。
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老师在这节课当中教给大家这种的赏析方法,叫“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通过这四个台阶,以后你们可以慢慢地去品评,品评“中国诗歌的美”,去摘取它那顶端最美丽的桂冠。留一个假期作业或者是研讨作业,以月为课题,把写月的所有诗词、月的神话、月的文章,还有外国写月的作品集合到一起,对比一下都有什么不同。 ●课后反思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邓彤老师主张 “素读教学”;苏州中学的黄厚江老师主张“本色语文”;湖北荆州教科院的余映潮老师首创“板块式教学思路”;重庆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首创“青春语文”;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胡明道坚持“学长式教学”的研究;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致力于“自主研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清华大学附中的赵谦翔老师倡导“绿色语文”;本世纪初,深圳市语文研究员程少堂先生首创“语文味”的概念等。语文名师们在教学进行新一轮的反思中,独树一帜、各领风骚。
自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语文教师不会去做“戴着镣铐跳舞的人”。作为一名“语文人”也希望可以和程少堂老师一路研究下去,去找寻“语文课”的真谛。这节送培下乡课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同时《水调歌头》也是我一个值得纪念的一节语文课。
1.“语文味”是真实存在的教学理念。
这是我与异地的学生共同研读《水调歌头》的第一次课,在课堂上找到了“击节而歌”的快感和前所未有的默契。黑龙江省教研员勾阿莹老师在评委席上也连连称快。“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