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解读 下载本文

2015版《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解读

编制背景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及施工现场的调研与分析,发现国外在公路养护作业规程对交通组织理念、作业分类、安全设施、控制区布置与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国的原《规程》在指导实际养护安全作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公路养护作业未按作业时间进行分类 (2)公路养护作业控制区划分有待完善 (3)公路养护作业控制区限速管理不够合理

(4)公路养护作业控制区长度确定方法及标准有待优化 (5)公路养护安全设施种类偏少、布置方法不够明确

(6)对二、三级公路弯道及纵坡等特殊路段和部分桥隧养护作业缺乏针对性 (7)对四级公路的适用范围不明确

(8)部分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为进一步规范公路养护安全作业,保障养护作业人员、设备和车辆运行的安全,在大量调查分析、示范工程应用总结、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对原规程进行了修订,且在修订过程中大范围征集意见,并进行了相应的修改。2015年4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工程行业新标准《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简称“新《规程》”)。

新规程修订理念

目前部分养护作业出现了为满足施工需求,人为造成了严重交通拥堵及安全隐患的现象。因此,新《规程》引入公路养护作业“安全与通畅兼顾”的理念。通过优化限速方案、安全设施、控制区布置及长度等方式加强养护作业的安全与通畅。

在安全和畅通的基础上考虑养护作业交通组织成本。合理的管理成本是保证养护作业控制区布置得到实施的重要因素。如果成本过高,施工人员通常会简化控制

区布置及安全设施,从而造成安全隐患。本着“实事求是、区别对待”的原则,新《规程》对临时、移动和四级公路的养护作业进行了合理简化,以在保证养护作业安全的同时,降低养护管理成本。

新规程修订内容

新《规程》主要从两个角度对原《规程》进行修订:

结构性修订。在原《规程》基础上增加了基本规定、四级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养护作业的章节,并将桥梁和隧道分为两章。

技术性修订。编写组在以下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与验证,对原《规程》做出了相应的技术性修订。

(1)公路养护作业分类 (2)公路养护作业控制区划分 (3)公路养护作业限速策略 (4)公路养护作业控制区长度 (5)公路养护作业安全设施 (6)公路养护作业控制区布置 (7)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定

新规程修订内容重点

1、养护安全作业分类标准

根据国内外调研及论证,提出以作业时间为标准的养护安全作业分类方法。

2、作业控制区的划分

国外养护作业控制区分为: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工作区、下游过渡区、终止区六大区域。其中缓冲区包括横向缓冲区和纵向缓冲区。为了保障工作区安全,地方标准还提出了车辆保护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