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报告方法学验证及确认管理系统规程 下载本文

实用文档

质量管理标准

部 门:质量部 起草人: 日 期: 标题:分析方法学验证及确认管理规程 审核人: 日 期: 批准人: 日 期: 页数:9 颁发部门:质量部 编 号:JSMS-QC-020-00 前版编号:新增 执行日期: 2014年8月1日 下次审核日期: 2016年8月1日 1. 目的: 制定分析方法学验证及确认的管理规程。 2. 范围: 适用于分析方法学的验证及确认。 3. 责任: QC检测员,QC主管。 4. 内容: 4.1 方法验证

方法验证就是根据检验项米的要求,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和验证标准要求,并通过设计合理的试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都符合检验项目的要求。 4.1.1 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

通常情况下,分析方法需进行方法验证。对于仅需按照实验室日常测试操作步骤即可测定的检验项目不需要进行验证,如外观、崩解时限、密度、重量、pH值、灰分、装量等。

方法学验证的内容应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结合所采用分析方法的特点确定。 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检验项目会有不同的验证要求。 4.1.2 需要验证的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是为控制药品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而设定的测试项目,根据检验项目的设定目的和验证内容的不同要求,需验证的检验项目分为四类:

1. 鉴别试验; 2. 杂质的限度检查; 3. 杂质的定量测定;

4. 含量测定,包含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的含量,溶出度与释放度等检查中的溶出量。以及含量均匀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物理项目的检测如粒径分布、旋光度、熔点和硬度,其要求与其他检验项目有所不同,通常其分析方法验证应有不同的要求。

文案大全

分析方法学验证及确认管理规程

鉴别的目的在于判定被分析物是目标化合物,而非其他物质。用于鉴别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较强的专属性和耐用性。

杂质检查主要用于控制主成分意外的杂质,如无机杂质、有机杂质等。杂质检查分为限度检查和定量测定这两部分。用于限度检查的分析方法验证侧重专属性、检测限和耐用性。用于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验证强调专属性、准确度、精确度、线性、范围、定量限和耐用性。

含量测定对准确度要求较高,因此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准确度和线性要求。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规定了不同的检验项目需要验证不同的内容,详见表一:

表一 验证项目和验证内容

检验项目 验证内容 鉴别 否 否 否 是 否 否 否 否 是 杂质测定 定量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限度 否 否 否 是 是 否 否 否 是 含量测定 是 是 是* 是 否 否 是 是 是 准确度 精密度 重复性 中间精密度 专属性** 检测限 定量限 线性 范围 耐用性 备注:

1. *: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2. **: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由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3. ***: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4. “是”代表该项内容需要验证,“否”代表该项内容不需要验证。

4.1.3 方法验证内容 4.1.3.1 准确度

2/9

分析方法学验证及确认管理规程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 (1)验证方法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建立,至少用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例如,设计3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

准确度是定量测定的必要条件,因此含量测定、杂质定量测定均需验证准确度。原料药与制剂所用的具体方法见表二。

表二 准确度验证方法

检验项目 原料药 方法1: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供试品进行测定 方法2: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的另一方法测含量测定 定结果进行比较 测物进行测定 方法3:用本法所得的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1: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方法2:如果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可用本法测定结果杂质的定子。应明确单个杂质的量测定 杂质总量详单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面积比(%) 在不能测得杂质降解产物的响应因子或不能测可不必再做 制剂 方法1:用含已知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 方法: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备注 如该分析方法已经测试并求出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在准确度也可推荐的情况下,准确度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 得对应原料药的响应因例如:测定含量的准确度,按标示的80%,100%和120%配制三个浓度的溶液,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与配制浓度计算出平均回收率以及相对标准偏差。 (2)数据要求

需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相对标准偏差或可信限。 4.1.3.2 精密度

3/9

分析方法学验证及确认管理规程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精密度与准确度不同。精密度体现了多次重复测定同一被分析物时各测定值之间的接近程度,但它不能表达与已建立的真实值或者参考值之间的符合程度,后者由准确度来测定。通过一系列的测定值,可以得到良好的精密度,但是由于所用分析方法存在的偏差,所得的平均值不一定与真实值或参考值相符,在这种状况下,需要修改方法以消除偏差。 (1)验证方法

精密度可从重复性、中间精密度、重现性三个层次考察。详见表三。

表三 精密度验证方法

名称 定义 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重复性 精密度成为重复性 当于100%浓度水平的供试品溶液,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在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中间精密度 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成为中间精密度 不同实验室之间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成为重现性 重现性 结果均应记载在起草说明中,应注意重现性试验用的样品本身的质量均匀性和贮存运输中的环境影响因素,以免影响重现性结果 法定标准采用的分析方法或在不同实验室之间进行方法转移时,应进行重现性试验。例如建立药典分析方法时,通过协同检验得出重现性结果。协同检验的目的、过程和重现性为考察随机变动因素对精密度的影响,应设计方案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变动因素为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 验证方法 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例如,设计3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或将相(2)数据要求

均应报告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和可信限。 4.1.3.3 专属性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