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壳与地幔合在一起又被称为岩石圈。 ( ) 15.软流圈的物质全部处于熔融状态。 ( ) 16.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 ) 17.地磁轴与地理轴的夹角称磁偏角。 ( ) 三、选择题(按后面的参考答案选择填写)
1.大气圈中与地质作用关系最密切的次级圈层是( )。 a.平流层; b.对流层; c.中间层; d.热成层。 2.地球上重力值最小的部位是( )。 a.地心;b.地面 c.莫霍面;d.古登堡面。 3.地球上重力值最大的部位是( )。 a.地心;b.地面 c.莫霍面;d.古登堡面。
4.若某地平均地热增温率为3°C/100m,那么,该地含磁性岩石与不含磁性岩石的分界深度约在( )。
a.5km左右; b.10km左右; c.15km左右; d.20km左右。 5.地面上的重力值( )。
a.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b.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c.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d.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6.随深度增加地热增温率的变化规律是( )。
a.不断增大;b.不断变小; c.先增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增大。 7.就全球范围看,恒温层的相对平均深度大致是( )
a.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深;b.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浅; c.内陆比沿海地区深;d.内陆比沿海地区浅。
8.陆壳与洋壳的边界位于( )。
a.海岸高潮线处;b.海岸低潮线处; c.大陆架外缘处;d.大陆坡的坡脚处。 9.地球内部温度升高最快的部位是( )。 a.地壳;b.上地幔; c.下地幔;d.地核。
10.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时所用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是( ) a.古地磁法;b.地电法; c.地震波法;d.重力法。 11.下列各类火成岩中含放射性元素较多的是( )。 a.花岗岩类;b.玄武岩类; c.闪长岩类;d.辉长岩类。 12.一般认为重力均衡补偿面位于( )。
a.莫霍面以上;b.莫霍面; c.莫霍面与岩石圈底面之间;d.软流圈中。 13.较好的解释重力均衡现象的是( )。
a.康德-拉普拉斯假说;b.艾里假说; c.威尔逊假说;d.艾里假说和普拉特斯假说的结合。
14.地球最主要的热源是( )。
a.太阳能;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能; c.重力分异能;d.构造作用能。 四、填空题
1.地球的重力主要来源于( )。
2.洋壳的平均地温梯度为( )°C;陆壳的平均地温梯度为( )°C。
3.大陆平均地表热流值为( )HFU;洋底平均地表热流值为( )HFU;全球实测平均地表热流值为( )HFU。
4.陨石按化学成分不同可分成( )、( )和( )三大类。 5.当今陆地上两个最主要的山系是( )和( )。
6.发育于西太平洋的主要海沟有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 )、( )、( )、菲律宾海沟、汤加-克马德克海沟等。
7.大陆边缘可分为( )与( )两种不同类型。
8.外力作用包括( )、( )、( )、( )和( )等作用。 9.内力作用包括( )、( )、( )和( )等作用。
10.陆壳的最大厚度可达( )km;洋壳最小厚度约( )km;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约( )km。 11.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 )km;软流圈的深度约从( )km到( )km。 12.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 )和( )等方面。
13.保留在岩石中的剩磁,根据它们的成因不同,可分成( )和( )等类型。 五、问答题
1.试分析地球形状不成为正球形的可能原因。 2.举例说明研究地表形态特征的地质意义。 3.我国地势的基本特点如何?
4.地表实测重力值可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而与理论重力值不相一致? 5.为什么洋壳的地温梯度高于陆壳?
6.为什么不能按全球平均地热增温率来求地心温度? 7.举例说明研究大气圈的地质意义。 8.举例说明研究水圈的地质意义。 9.举例说明研究生物圈的地质意义。
10.试分析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可能形成原因。 11.试述洋脊的主要分布特征。
12.艾里模式与普拉特模式有什么共同与不同之处?
13.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组成与状态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第4章 地球概况答案
二、是非题
1.×;2.√;3.√;4.×;5.×;6.√;7.√;8.√;9.√10. ×;11.√;12.×;13. ×14. ×15. ×16.√ ;17;×。 三、选择题
1.b;2.a;3.d;4.d;5.b、c;6.c;7b、c;8.d;9.b;10.c;11.a;12.d;13.d;14.b。 四、填空题
1.地心引力;2. 4-8°C、0.9-5°C;3. 1.46、1.47、1.46;4.铁陨石、石陨石、石铁质陨石;5.环太平洋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6.日本海沟、琉球海沟、马里亚纳海沟;7.大西洋型、太平洋型;8.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9.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10. 80、5、33;11. 70、20、250;12.能在内部传播地震波、固体潮现象;13.热剩磁、沉积剩磁。
第5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一、名词解释
变质作用 正变质岩 副变质岩 重结晶作用 重组合作用 交代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 气液变质作用 蚀变 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 花岗岩化 变质带 双变质带 片理 变质矿物 碎裂带 二、是非题
1.变质作用可以完全抹掉原岩的特征。()
2.变质作用最终可导致岩石熔化和形成新的岩浆。() 3.重结晶作用不能改变岩石原来的矿物成分。() 4.接触变质作用常常影响到大面积的地壳岩石发生变质。() 5.同质多相晶的矿物能够作为重结晶环境的指示矿物。() 6.标志变质作用程度的典型的级别顺序是低级变质作用的绿片岩;中级变质作用的角闪岩和代表高级变质作用的辉石变粒岩。()
7.标志高围压低温度形成的变质岩顺序是蓝片岩;紧接着是榴辉岩。() 8.区域变质作用常常包含明显的机械变形。() 9.区域变质作用的变质程度表现出水平与垂直方向上都有变化。() 10.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后只能变成大理岩。() 11.片岩、片麻岩是地壳遭受强烈构造运动的见证。() 12.高温、高压和强烈剪切作用是引起变质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3.当加热时,所有的岩石都可在一定温度下重新起反应。() 三、选择题
1.接触变质形成的许多岩石没有或几乎没有面理,这是因为( )
a.接触变质时几乎没有什么变形 ;b.接触变质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 ;c.接触变质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的 ;d.在变质过程中没有任何完好矿物重结晶 。
2.富长英质成分(Al2SiO5的铝硅酸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逐渐增加可以形成Al2SiO5系列多形晶矿物,其顺序是( )
a.蓝晶石、红柱石、夕线石;b.红柱石、蓝晶石、夕线石;c.夕线石、红柱石、蓝晶石 ;d.夕线石、蓝晶石、红柱石 。
3.碎裂岩是动力变质的产物,它主要是由于( )和( )。
a.沿断裂带机械变形的结果 ;b.作为岩石接近熔点的塑性变形 ;c.与花岗岩侵入有关 ;d.与断裂附近密集的节理有关 。
4.下列哪一个不是变质作用的产物。( )。 a.变斑晶 ;b.眼球花岗岩 ;c.斑晶 ;d.麻砾岩 。
5.蓝片岩是什么变质环境的标志性产物?( )。 a.接触变质 ;b.高温低压变质带 ;c.低温高压变质带 ;d.区域变质 。 6.变质岩约占构成地壳物质的百分之几?( ) a.25% ;b.15% ;c.5% ;d.35% 。
7.花岗片麻岩与花岗岩重要不同点在下列各点中是哪一点?( ) a.化学成分不同 ;b.矿物成分不同 ;c.岩石结构、构造不同 ;d.色率和比重不同 。 四、填空题
1.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转化成变质岩的过程基本是在( )状态下进行的。 2.当岩浆侵入围岩时,接触带往往发生( )作用,如果见有角岩、石英岩或大理岩则是( )变质,见有矽卡岩则是( )变质的结果。
3.接触变质带的宽度取决于侵入体的( )及围岩的( )。
4.当区域变质作用发生时强烈的剪切作用伴随重结晶作用,使变质岩具有新的结构、构造,常见的构造有板劈理和( )、( )、( )、( )等。
5.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特定的物理条件范围内,适应该条件的一组矿物达到平衡,这种矿物组合称为( )。
6.板岩、( )、( )和片麻岩是最常见的区域变质岩。 7.变质反应常包括( )和二氧化碳的释放。
8.页岩接触热变质后变成一种致密而无面理构造的岩石叫做( );它的原词是德文(hornfels)前缀horn 表示岩石似(“ ”)的表面,而fels的意思是“岩石”。 9.既有火成岩又有变质成分的复合岩叫做( )。
10.火成岩、沉积岩经变质后形成变质岩,前者形成的变质岩称为( );后者形成的变质岩称为( )。 五、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