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标文言文16篇(新) 下载本文

(32)以彰其咎(表明,显扬) (33)以咨诹善道(询问)

(34)临表涕零(下雨,比喻如雨一般落下)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

(2)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译:(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人的志气。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当有差别。

(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如果有做坏事、触犯律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各主管部门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译: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 (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险的关头奉命出使。 (1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1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译:希望陛下责成我实现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大业,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

(1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译:陛下也应当亲自多加考虑,(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认识、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遗命。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项建议:

(1)“诚宜开张圣听,??认塞忠谏之路也。”(广开言路) ....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

4、作者为什么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①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5、古代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涤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

13

情形有什么意图?

答:(可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要亲贤远佞”来回答;又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来回答;还可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来回答)。

6、作者在结尾写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涕零”的原因。

答:(示例)诸葛亮因为想到了先帝对自己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临崩寄大事于己的信任,还有怕完不成先帝遗愿的焦虑,百感交集的“涕零”。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文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陆游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的“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

答:①积极献言,提出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9、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力而为做好”回答即可。)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臣/不胜受恩感激

11、结合课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

答:①报先帝,忠陛下。②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4

7、《桃 花 源 记》

陶 渊 明

一、内容概述(主题):本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发愿望。

二、结构简析: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缘溪行(沿,沿着)/ .落英缤纷(花)/ .落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

初极狭,才通人(仅仅)/ .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悉如外人(全,都)/ .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见渔人,乃大惊(竟,竟然)/ .便要还家(邀请)/ .咸来问讯(都,全)/ .无问津者(渡口)/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乃不知有汉(竟,竟然)/ .无论魏、晋(不要说)/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陈说,叙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此中人语云(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 .处处志之(做标记)/ .便扶向路(沿,沿着)/ .便扶向路(原先)/ .欣然规往(计划,打算)/ .咸来问讯(询问消息) ..

2、翻译下列句子。

15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哪一朝,(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吧惋。

译: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长叹惋惜。 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自酒食。

译:其他的人又一一邀请(渔人)到家里,都拿出酒和饭菜(招待他)。 ⑦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便沿着原先的路(往回走),(并)到处做了标记。 ⑧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渔人)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3、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答:(示例)环境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4、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的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5、试分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透露出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担心外人知道后,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 6、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其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8、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答: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在我国四大名著中,各有一处所谓的“世外桃源”,请列举出两处来,并说说是何人所居。

答:诸葛亮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10、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