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简答题及论述题汇总 下载本文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a) 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b) 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a)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a) 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价值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助于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a) 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b) 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

个企业中经济形式)

c) 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

起作用)

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a) 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b) 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

c) 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 d) 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 它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阶段性 c) 它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i. 不带任何偏见的、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的面目来认识世界并揭示其客观规律; ii. 它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它研究的领域涉及很多方面且研究深刻; iii. 它的科学性还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经受的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d)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

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7、简述意识的本质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b)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8、简述极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

a) 级差地租I形成的原因是: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的

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II形成的原因是: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 b) 极差地租I与极差地租II,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形成的。在二者的关系上,极差地租II要以极差地租I为前提和基础

9、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a) 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

b) 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 c) 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10、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1) 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

2) 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 3) 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1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a) 群众观点: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

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b)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赖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第二次考)

a) 这一划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及资本家剥削的本质,它指出剩余价值的来源,不

是由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提供的科学依据,正确的表明资本主义剥

削程度是剩余价值率。

1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a)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i.

从生产力发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期的发展,劳动力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的发展;

ii. 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

方面都做一系列的调整

iii. 从上层建筑方面来看,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

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新的扩展,意识形态中的左翼和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iv.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

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1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a)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政党; b)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c)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党; d)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e)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16、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a)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正确的反应,是指与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相符合 b)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

i.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并不就是真理,真理属于认识范围 ii.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17、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a)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

还具有自身的能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b)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i.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ii.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iii.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iv.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v.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作用或称能动性

18、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重点考题)

a) 价值规律的内容

i.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b) 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几方面的作用

i.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ii. 价值规律自发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iii. 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9、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第二次考)

a) 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如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b) 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 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20、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a) 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与社会发展状态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

b) 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原因

之一

c) 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

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更具多样性

2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a) 科学内涵

i.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ii.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还包括他的继承人

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的理论;

iii. 列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必须要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

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前仆后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iv.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体内

在联系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

b) 理论品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2、简述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a) 本质与现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i.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ii.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

物的本质都是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2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a) 真理绝对性的有两方面的含义:1、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与主体和人类的客

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人的每一个真理的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在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1、从广度上来讲,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

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它需要进一步扩展;2、从深度上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2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第二次考)

a) 在工作日程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

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25、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a) 形成

i.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ii. 货币的所有者总是竭力为手中闲置的货币寻找出路,以使其发挥资本的作用。

而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确会需要补充的货币资本。这

样,他们之间就产生了借贷关系。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贷出去时,就转化为了借贷资本

b) 本质

i.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26、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a)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

主要组成部分

b)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 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

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7、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a)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b) 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

动、变化、发展过程中,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c)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

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28、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

a) 超额剩余价值指的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

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来源本质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b) 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具有二重来源:一方面来源于本企业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

值,这主要是个别企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设备,采用先进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企业外部转移来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主要是个别企业通过活劳动支出的减少和物化劳动的节约,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产生的

c)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各

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的。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使所有资

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因此,单个企业无法长期稳定地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9、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a)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首先,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

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b)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i.

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ii. 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

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调整

iii. 从上层建筑方面看,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

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扩展,意识形态中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c)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i.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ii.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

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iii.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a) 一方面,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社

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b) 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第二,必然性和

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原理的具体表现,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总之,社会注意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3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a)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它的彻底的评判精神

c)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

偏见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d)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实践性为基础的观点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3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a) 真理是个发展的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b) 含义:真理的绝对性:就是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从广义上,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c) 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

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连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3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 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b) 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

要作用和超前作用

c)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 34、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a)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在社会各个生产部分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

的配置

b) 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c) 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35、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a) 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的周

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

b) 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

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内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36、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a) 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 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运动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

不以任何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第二,普遍性。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37、简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内容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

关系的改变

b) 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

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38、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典型特征

a)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

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具体表现为商品滞销,物价下跌,

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

39、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

a) 在所有制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资本社会化趋势,建立和发展了一定比

重的国有经济;

b) 在劳资关系上,通过劳资共决制度,允许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改善了劳资关系,缓

和了阶级矛盾;

c) 在分配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对分配政策进行了调整,通过再分配手段在一定程度

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4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a) 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能超越社会

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b) 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行到来,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建设,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出一系列主管和客观条件

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a) 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b) 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c)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

制约

42、简述生产方式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 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作用

i.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ii.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iii. 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iv.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43、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a) 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

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b) 二者的数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

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c) 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

真实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生产出来的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a) 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b) 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

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c) 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

起作用)

45、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a) 人类从自然界的怒一下解放出来。摆脱了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b) 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了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

为社会关系的主人

c) 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了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

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46、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a) 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b) 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真理和真理相对性的含义

a) 正确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b) 真理的相对性:从广义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

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

c) 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

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48、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a) 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制制度

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b)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

互转化。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其实,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49、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a) 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

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

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c)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

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们在

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和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是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属性

50、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a) 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b) 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

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c) 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

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极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

d) 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

域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51、简述意识的本质

a) 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是社会的产物

i.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ii.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

性的统一 iii.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a) 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

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b)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

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a)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

过剩,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b)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

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5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a)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 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相关 c) 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d)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e) 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5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a)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b) 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主义成

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分动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论述题汇总

1、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b) 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c)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a) 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

定数据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由于全部预付资本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

b) 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

数据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愉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3、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 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b) 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

作用和超前作用

c)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 4、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a) 在工作日程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

生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b)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

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是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c)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

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资本所有者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生产的 5、试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a) 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理被支配地位

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b) 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的这种关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形势时,

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略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主流。同

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难题,但那是支流,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发展大好形势 6、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1) 平均利润的形成

i.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ii. 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围绕取得有利投资场所和争夺较高利润率而展开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资本在不同部门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即资本家把资本又利润率低的部门抽出,转投入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原来利润较低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生产的商品数量相对减少,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上涨,利润率提高,相反,原来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利润率则逐渐降低。

iii. 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部门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会趋于停止。 2) 平均利润的本质

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7、试述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于说明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1)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i.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对事物内部的矛盾对自身的否定 ii. 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1、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2、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iii. 作为发展和联系的统一辩证否定是扬弃

2)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的肯定

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

3)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必须继承这宝贵的文化遗产,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当然这种继承只能是有批判的继承,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

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4) 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要以拨

打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于此同时,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于外国的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名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8、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价值局限性

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

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着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

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9、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a) 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路

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的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

b)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

运用。

c) 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10、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

a)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b) 资本输出的可能性:一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

过程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二是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低的劳动力供给。三是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

c) 影响:对资本输入国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

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化的工商企业,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

11、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a) 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一,客观事物本

身往往是多种价值矛盾的统一体,每一个矛盾的双方以及各个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很多特点和非常复杂的情况,这就决定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就显露在外面,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得。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b) 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

们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观念影响,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2、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a) 土地是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基本生产资料,各个不同地块的土地,其肥沃程度、地理

位置等方面的差别,是土地形成不同的等级。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b)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土地有肥沃程

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同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收入便不相同

c)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

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其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所以,经营优等和中等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地和稳定地存在,成为一种固定的收入,因而这个超额利润便能稳定地形成级差地租

d) 形成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级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这些农业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它是作为加强的劳动起作用的,能够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值,从而可以创造出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因而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即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源泉

13、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a)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执政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行为 b) 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

一系列环节和方面

c) 改革是改革是我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具体制度中的一切弊端,以适应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 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

专政

14、试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a) 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去借

款;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会去放贷 b) 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本身的高低;二是由平

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的比例所决定

c) 而在一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

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的

15、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a)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

识是认识高级阶级,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联系,由相互区别,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的联系

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成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c)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

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d)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

误,经验主义扩大局部经验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成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16、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a)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b)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

就越快

c) 生产成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生产资

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17、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a)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前提,只有认识了规律,按规矩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

改造世界,不断或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

高度的实践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18、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

a)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封建斗争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当

时的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发扬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发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b)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

服务,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总体上失去其历史进步性,成了为剥削制度辩护、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

19、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a)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

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b)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第二,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

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20、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a)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

i.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ii.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iii.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iv. 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

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v.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

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b) 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

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22、试述商品的价值量的如何决定的

a) 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

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b)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

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c)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

动生产率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