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考核知识点(定稿) 下载本文

《学前心理学》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识记)心理的概念

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要点: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二、(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所研究的年龄范围

1.广义的学前时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2.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四、(领会)个体心理的发生P5 五、(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P5 六、(领会)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P5 七、(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区别和联系P5~6 八、(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P6 九、(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关系P6 十、(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儿童解剖生理学的关系P6 十一、(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关系P7

第二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识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P7~9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以下四点意义: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至少可以获得儿童心理变

化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领会)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必要性

1.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培养幼教工作者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3.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并在教育工作中使用各种方法了解儿童,可以提高教育工作水平。

第三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识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P9

1

学习得法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要掌握以下三种方法: 1.抓住学科特点。

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P10

1.客观性原则 2.活动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三、(领会)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P10~17

1.观察法P10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

2.实验法P11~14 (1)实验室实验法 (2)自然实验法 (3)教育心理实验法 3.测验法P14

4.调查访问法P15~16 5.问卷法P16 6.谈话法P16 7.作品分析法P17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识记)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二、(识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三、(识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P21

儿童心理发展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可变性的一面。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仍适用于当代儿童。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因此也表现出可变性。比如,现在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过去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比,是有变化的。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在处理两者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过分夸大其稳定性,以免忽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作用,也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以免不顾儿童年龄特征而盲目地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 四、(领会)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个别特征的关系P18~20

2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在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时还要注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特征相区别。个别特征是指每个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具体特征,它与年龄特征之间是一般性与个别性、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表现、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说,这一年龄阶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因此,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与非本质的辨证关系,既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用本质特征否定非本质特征,更不能反过来以个别性否定一般性,用多样性否定典型性,用非本质特征否定本质特征。 五、(识记)学前期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名称P24

我国现在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是: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1~3岁 3.学前期3~6岁 其中可分为: 幼儿初期3~4岁 幼儿中期4~5岁 幼儿晚期5~6、7岁

4.学龄期6、7岁~18岁 其中可分为:

学龄初期6、7~11、12岁 学龄中期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4、15~17、18岁。 六、(领会)划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必要性和复杂性P23 七、(识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这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八、(识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P26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力的发展,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九、(识记)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P26~27

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十、(识记)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P28

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3

一、(识记)新生儿期(0~1月)的心理特征P29~34 二、(识记)1~6月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P34~36 5~6月的孩子开始认生。 三、(识记)6~12月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P34~36 四、(领会)婴儿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及其对新生儿适应新生活的意义P29~31 五、(领会)条件反射和儿童心理的发展P31~32 六、(识记)儿童言语和思维的发生发展P42~43 七、(识记)儿童最初独立性的出现P43~44 八、(识记)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P44~47

1.最初步生活自理。 2.认识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九、(识记)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P47~50

4岁以后,儿童心理发展出现较大质变,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这具体表现在:

1.更加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十、(识记)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P50~54

5~6岁是学前晚期,即幼儿园大班年龄,这时期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突出特征是:

1.好问、好学。

5~6岁儿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他们喜欢探索,还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想知道为什么收音机能说话,电视机里那些人躲在哪里。5~6岁儿童喜欢学习。他们喜欢动脑筋,做算术题、编故事、编谜语、下棋等等,都是他们喜欢的活动。每当学到一些新知识或解答一些智力活动问题时,他们会感到很满足。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

5~6岁儿童已经能够根据概念分类,如能将物体图片按照交通工具、家具、水果等概念分类;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运用已经学会的一些概念,如能发现生活环境中的“三角形”;对因果关系有所理解,懂得物体沉浮的原因等。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5~6岁儿童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如在观察活动中能学会按一定的方向或路线观察;在注意活动中,能采取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能用默默地跟着念、复述等方式帮助记忆。

4.个性初具雏形。

5~6岁儿童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兴趣,如有的爱玩球,有的爱看书;情绪也变得比较稳定、不那么外露。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 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识记)注意的概念P55

心理学上的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二、(领会)注意在学前儿童实际生活中的表现P55 三、(识记)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与学前儿童知觉、记忆、坚持性发展的关系P57~58 四、(领会)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学习活动的关系P58~59

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一、(识记)选择性注意的概念P59

选择性注意是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二、(识记)无意注意的概念P59

无意注意是指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三、(识记)有意注意的概念P60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领会)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P59~60 五、(领会)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先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P60~61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一、(识记)新生儿注意的特征P61~62 二、(领会)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表现P62 三、(识记)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P65~67

1岁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上。其基本特征是:

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因而也称为视觉偏好。

2.从注意局部轮廓到注意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四、婴儿注意的选择性的规律和特点P63

婴儿注意的选择性有如下主要规律和特点: 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 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

3.偏好不规则的模式多于规则的模式。 4.偏好密度大的轮廓多于密度小的轮廓。 5.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分散的刺激物。 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物。 五、(领会)经验在婴儿注意活动中的作用P64~65 六、(识记)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P65~67

1~3岁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有如下特征:

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密不可分。 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 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 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七、(领会)表象的发生与1~3岁儿童注意发生的关系P66~67 八、(领会)言语的发生与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关系P67 九、(领会)3~6岁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1.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注意。3~6岁儿童的注意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但是和3岁前儿童相比,儿童的无意注意有了较大发展。儿童的无意注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

5

点:

①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②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2.3~6岁儿童的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及具体表现:

①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主要是额叶部分成熟程度的局限。额叶大约在7岁时才达到成熟水平,因此,幼儿期有意注意远未充分发展。

②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成人的指引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同时引导了幼儿有意注意的方向。

③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例如,为了注意看书,幼儿会用手指着书。 ④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更好地维持有意

第四节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一、利用幼儿注意选择性发展的规律来组织幼儿园活动P70~72 P59

注意的选择性是指幼儿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

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期注意的选择性表现较以前更加明显。它一方面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另一方面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兴趣、情绪有关。

根据幼儿注意选择性发展的特点,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注意以下方面以提高幼儿活动的效果:

一是应当根据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教育的目的要求,有意识地训练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使幼儿的注意指向和集中到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内容上来。

二是教师或家长在安排幼儿教育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适合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

三是教师要了解、研究幼儿的兴趣及当时的情绪状态。 二、注意的范围与幼儿的活动P70

三、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P72~73 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P73~75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识记)感觉的概念P76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与平衡觉等。 二、(识记)知觉的概念P76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三、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P77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下: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6

一、(识记)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P77~78 二、(识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P78~79 三、(识记)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P79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识记)视觉敏度的概念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领会)学前儿童视觉敏度的发展P80~82 三、(领会)学前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P85~86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识记)新生儿听觉发生的指标P87 二、(识记)婴儿听觉和视觉的协调P88 三、(领会)学前儿童听觉发展的表现P89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识记)学前儿童触觉的发生P94 二、(识记)口腔的触觉探索P94~95 三、(识记)手的触觉探索P95~96 四、(识记)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P96~97 五、(识记)学前儿童的痛觉P97

第六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领会)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P99~101 二、(领会)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P101~102 三、(领会)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P102~103 四、(领会)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P103~104 五、(领会)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P104~106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第七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一、(领会)学前儿童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和观察方法的发展

1.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八节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识记)适应现象的概念P109

适应现象是指人的感觉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二、(识记)感觉的对比P109~110

7

对比现象,即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三、(领会)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P110~112

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规律。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几种条件的影响。

一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两者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比如,为了让幼儿观察红花,教师要以绿树为背景。教师的板书、挂图等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二是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因此,教师应当尽量多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象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三是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要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颜色。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

四是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 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识记)记忆的概念P113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二、(领会)幼儿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表现P113 完整的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恢复三个环节。 记忆的第一步是“识记”,识记是把感知或体验过的东西“记”下来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好比图书馆购进新书。 记忆的第二步是“保持”, 即把识记材料保存在头脑里,也就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里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保持过程不是简单地、原封不动地储存材料,而是要对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好比图书馆对买来的新书分类登记,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书库里一样。

记忆的第三步是“恢复”,也就是把头脑里的知识经验重新呈现或提取出来的过程,相当于把藏书从书库里提取出来。 三、(识记)记忆与儿童知觉的发展P114 四、(识记)记忆与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P115 五、(识记)记忆与儿童言语的发展P115 六、(识记)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P115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识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P117~121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有四个方面: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称为“幼年健忘”现象。3~4岁后出现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

2.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3.记忆容量的增加。 4.记忆内容的变化。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8

一、(识记)新生儿记忆发展的特点P123 二、(识记)儿童出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P123

三、(识记)儿童出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P123~124 四、(识记)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P124~126 五、(识记)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概念P126~132

根据幼儿活动有无目的,可以把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叫做无意记忆;相反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有意记忆。 六、(识记)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概念P132~134

根据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可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一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七、(识记)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概念P134~136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在儿童语言发展之前,其记忆内容只有事物的形象,即只有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记忆材料。随着语言的发展,语词记忆也逐渐发展。

八、(识记)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P126~138

3—6岁儿童记忆发展有四大特点:

1.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 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九、(领会)3~6岁幼儿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特点的表现P126~132 十、(领会)3~6岁幼儿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发展特点的表现P132~134 十一、(领会)3~6岁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发展特点的表现P134~136 十二、(领会)3~6岁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的发展P136~138

第四节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识记)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P139~141

保持就是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在保持阶段,头脑中存储的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的变化。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遗忘。质的变化是由于每个人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因而回忆出来的内容会发生多种形式的变化。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进程是先快后慢。 二、(应用)幼儿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记忆保持和遗忘规律的应用P141~144

幼儿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过的东西要及时的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如,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时眼耳手脑并用等等,以提高复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复习的效果。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测量的记忆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我们应当以记忆恢复的规律来正确看待学前儿童的记忆,并利用这一记忆规律来组织孩子的学习、游戏等活动,以提高记忆的效果。

9

4.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在同一时间内不要求孩子学习、识记的内容太多,否则,产生干扰,加重孩子的负担。要求孩子记牢的材料或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巩固。

5.排除疲劳的干扰。学习或识记活动的安排,要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安排,以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轮流工作,轮流休息,以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 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识记)想象的概念P145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征。 二、(识记)无意想象P145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人们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三、(识记)有意想象P145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四、(识记)再造想象P145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五、(识记)创造想象P145

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创造出的形象都是新的。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六、(识记)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P147

1.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 2.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3.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 七、(领会)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P149~150 八、(领会)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P150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识记)学前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P151 二、(识记)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P151~152 三、(识记)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P152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像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第三节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一、(识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P153~154

无意想象是最简单的、初级的想象,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想象的主体不稳定。

10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形象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总之,无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二、(识记)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P154~156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比较明显的表现,这表现在: 1.活动中出现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 2.想象主题逐渐稳定。

3.为了实现主题能克服一定的困难。

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有主题的想象活动,启发幼儿明确主题,准备有关材料时,成人及时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第四节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一、(领会)再造想象在学前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作用P157~158 二、(领会)学前儿童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P159 三、(识记)学前儿童创造想象发生的标志P159

儿童创造想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能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独立性。 2.新颖性。

四、(识记)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特点

学前儿童创造想象有下列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格说来还不是创造。

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的基础上略有改造。 3.幼儿创造想象发展在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能够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的相似。 五、(补充)幼儿想象的夸张性P162~164 1.幼儿想想夸张性的表现: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2)混淆假象与真实。 2.幼儿想想夸张的原因: (1)认知水平的限制。 (2)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3)想想表现能力的局限。

第五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一、(识记)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P164~167 二、(识记)3~4岁儿童想象的特点P167~168

这一时期儿童的想象基本上是无意的,是一种自由联想,其主要表现是: 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2.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

11

三、(识记)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P168~170

4~5岁儿童的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但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1.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想象过程常随感知形象、外来因素和自己情绪而变化。 2.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表现在出现了有一定目的、一定范围的自由联系。 3.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4.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四、(识记)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P170~171

5~6岁的儿童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有明显表现: 1.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

2.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 3.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 4.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 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识记)思维的概念

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概括性。二是间接性。 二、(识记)思维的发生对学前儿童认识活动发展的意义。P172~174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思维的发生对学前儿童认识活动发展有如下意义:

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儿童其它的认识过程发生质变。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儿童的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出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识记)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P174

二、(领会)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P174~175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儿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能

力,是逐渐发生发展的。儿童概括能力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的概括。 2.动作的概括。

3.语词的概括。2岁左右,出现了词语的概括。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识记)学前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P176~177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

1.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对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其主要特点是: (1)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 (2)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12

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这是高级的思维方式,严格说来,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二、(识记)思维工具的变化

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动作在其中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这种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第四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一、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思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识记)感知运动阶段(0~2岁)P179~181 2.(识记)前运算阶段(2~7岁)P181~183 3.(补充)具体运算阶段(2~7岁)P183

第五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儿童思维的真正形成是在2岁左右。幼儿期(3~6、7岁)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 1.(识记)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P185~186

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对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即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依靠对事务的直接感知,同时思维也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学前儿童最早发展的是直观行动思维,其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 (2)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 (3)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2.(识记)思维的具体形象性P186~189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期思维的主要形式。其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另外还具有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和近视性的特点。

3.(识记)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P189~190

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识记)学前儿童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概括的特点P190~194

第七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识记)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向成人学习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概念,这是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另一种也可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类似成人的“概念的发现”。 二、(识记)学前儿童概念掌握的一般特点P194~195

1.是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

13

2.是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 三、(识记)学前儿童概念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P195~197

1.以低层次概念为主。 2.以具体特征为主。 四、(识记)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P197~199 儿童的数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五、(识记)学前儿童掌握空间概念的特点P199~201 六、(识记)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P201~203 七、(识记)学前儿童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P203~204

第八节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一、(识记)判断、推理、演绎推理的概念

1.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反映。 2.推理是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在已有判断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

3.演绎推理的简单而典型的形式是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三个判断、三个概念构成,每个概念出现三次。它是从两个反映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推出新的判断。 二、(领会)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特点P204~207 1.判断形式间接化。 2.判断内容深入化。 3.判断根据客观化。 4.判断论据明确化。 三、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 1.(补充)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这种推理还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属于前概念的推理。

2.(领会)学前儿童推理的趋势P210~211

第九节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一、(识记)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P211~216 学前儿童对事物理解发展的趋势是: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

3.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4.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第八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一、(领会)言语和语言的区别P217 二、(识记)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是:

1.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14

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三、(补充)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有哪些阶段

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是: 1.前言语阶段(0~1岁) 2.言语发生阶段(1~3岁)

3.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6、7岁) 四、(识记)学前儿童言语发生的准备

言语发生的准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 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五、(领会)学前儿童言语发生的表现P219 六、(识记)前言语阶段P219 七、(识记)言语发生阶段P219 八、(识记)基本掌握口语阶段P219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一、(识记)语音形成所经历的阶段P220~221 二、(识记)语音模仿发展的阶段P221~222 三、(领会)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P223~225 四、(领会)语音意识发生的表现P225~226

第三节 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

一、(识记)词汇的概念

词汇是指词的总汇。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词汇,每个人又有个人的词汇。 二、(识记)消极词汇、积极词汇

儿童的词汇可以分为消极词汇(被动词汇)和积极词汇(主动词汇)。消极词汇是指能理解但不能运用的词汇,实际上理解也是不深不透的。积极词汇是指儿童自己能说能用的词汇。 三、(领会)学前儿童词汇量增长的规律P228 4~5岁是儿童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

四、(领会)学前儿童掌握各类词的特点P230~231 五、(补充)在幼儿使用的词汇中,词频率出现最高的是代词。

第四节 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

一、(识记)学前儿童句型发展的趋势

从儿童说出的句子类型看,有下列发展的趋势: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3.从无修饰句到有修饰句。 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二、(识记)单词句

单词句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儿童开始使用单词句的时间一般是在1岁~1岁半。 三、(识记)电报句

电报句又称双词句,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3个词组成,一般出现

15

于1岁半至2岁半左右。 四、(识记)学前儿童语句结构发展的趋势P241~242 五、(领会)学前儿童语法意识出现的特点P242~243

第五节 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补充)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

1.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发生。 2.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 3.讲述逻辑性的发展。

4.掌握言语表情技巧。P246~248 二、(识记)对话言语

对话是两个人之间进行交谈。 三、(识记)独白言语

独白是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独白言语是在幼儿期产生的,随着活动的丰富和发展,幼儿有独立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讲述自己的知识经验的需要,独白言语也是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四、(识记)情境言语P244~245

情境言语是指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的言语形式。 五、(识记)连贯言语

连贯言语的特点是句子完整,前后连贯,能够反映完整详细的思想内容,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不必事先熟悉所谈及的具体情境。6~7岁儿童已能连贯、完整地说话。 六、(领会)学前儿童讲述逻辑性发展的特点P245~246

第六节 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识记)学前儿童言语交际功能发展的阶段P248 二、(识记)学前儿童言语对其认识过程概括作用的具体表现P249 三、(识记)内部言语的特点P250 四、(补充)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内部言语的过度形态。 五、(识记)幼儿自言自语的表现形式P251

幼儿的自言自语有两种表现形式:

1.游戏言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2.问题言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简单、零碎,常常在遇到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惑、怀疑、惊奇等等。

第七节 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

一、(识记)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念义P252

书面言语是指以文字作为工具的言语活动。 二、(识记)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P252~254 三、(识记)学前儿童阅读的特点P254~255 四、(领会)学前儿童掌握书面语言的准备P256~257

第八节 幼儿口语的培养P257~262

16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P263~264 1.(识记)情绪的动机作用。 2.(领会)情绪的动机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表现。 3.(应用)分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发挥情绪作用的适宜和不适宜做法的事例。 二、(识记)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P264~265 三、(识记)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P265~266 四、(补充)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P266 第二节 儿童绪绪的发生和分化

一、(识记)新生儿的情绪反应P267

原始情绪反应是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的情绪表现,如,最初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 二、(识记)原始情绪的种类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 1.怕。 2.怒。 3.爱。 三、(识记)婴儿情绪的分化P268~269

第三节 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一、(识记)情绪社会化的趋势。P269~272 二、(识记)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P272~275 三、(识记)情绪的自我调节化。P275~277 四、(领会)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性提高的表现P276~278 五、(应用)分析培养学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策略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

一、(识记)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分化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哭。儿童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P279~281 2.笑。

(1)自发性的笑和诱发性的笑P281~282 (2)不出声的笑和出生的笑。P282 (3)无差别的笑和有差别的笑。P282 3.恐惧。P283~284

学前儿童恐惧分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阶段;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阶段; (3)怕生阶段; (4)压力感阶段。

17

第五节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识记)学前儿童的道德感P284~285 二、(识记)学前儿童的美感P285 三、(识记)学前儿童的理智感P285~286 四、(领会)学前儿童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表现

第六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应用)学前期儿童情绪培养的策略是: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1)保持和谐的气氛;

(2)建立良好的亲自情和师生情。 2.成人的情绪自控。

成人的情绪示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十分重要。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但不能过分溺爱和过分吝啬爱。为人之师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还要理智地对待每个幼儿的情绪态度。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 (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1)转移法; (2)冷却法; (3)消退法。

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反思法; (2)自我说服法; (3)想象法。

第十章 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识记)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与动作发展的关系P291 二、(识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292~293

儿童动作发展有以下规律: 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2.首尾规律; 3.近远规律; 4.大小规律; 5.无有规律。 三、(领会)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P293~294

第二节 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识记)意志

18

意志是指成人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包括三个基本特征:明确的目的;意识调节行动;克服困难。 二、(识记)意志行动P299 三、(识记)意志行动的发展对学前儿童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发生和加强的作用P299~300 四、(识记)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关系P300 五、(识记)意志行动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性形成的作用P300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一、(识记)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P304~306 二、(领会)有意运动与无意运动的区别P301

第四节 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

一、(领会)学前儿童自觉的行动动机开始形成的特点P306~307 二、(领会)学前儿童动机和目的间接化关系的表现

根据动机和目的的关系之不同,可以把幼儿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是指与具体行为目的直接相连的动机。间接动机是指与目的不一致,只是间接联系着的动机。 其它内容详见P308

第五节 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一、(识记)坚持性的概念

坚持性是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在坚持性中,可以看到行动目的和动机的发展水平及其作用,又可以看到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和状况。 二、(识记)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最快的年龄,也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三、(领会)各年龄阶段幼儿坚持性发展的表现P309~312

第六节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一、(识记)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P312~317

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影响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有: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儿童动作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动作发展是意志行动的基础,因此,遗传因素会影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动作的发展与整个身体的发育有密切关系,而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身高的增长方面遗传因素为63%,男女儿童动作能力发展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遗传决定的。此外,体型在相当程度上也与遗传有关。而遗传带来的身体个别部位的特征或缺陷,对相应动作的发展也有影响。

2.成熟。儿童动作的发展受生理成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当婴儿生理上没有成熟到会坐时就让他学坐是无效的,也不利于他身体的发育。儿童动作发展有关键期和敏感期,如果抓住时机,在儿童最容易掌握某种动作的时候,促进其发展,则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教育和练习。儿童各种基本动作的发展都要经过练习,也就是说,在成熟的时间范围内,教育和练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婴幼儿来说,在学习各种动作时,练习与不练习,动作发展区别很大。指导孩子掌握各种动作,主要依靠手把手教,通过小步子的学习和模仿进行的。如,教孩子爬行和穿衣服,都可以采用分步训练的方法。

4.激发动机。婴幼儿自身的积极性,是促进其动作发展,特别是意志行动发展的主要

19

力量。如激发孩子的兴趣,鼓励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通过降低诱惑物的价值、提高幼儿对意志行动理解、同伴间进行比较等方法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些方法能激发孩子良好的动机,促进他们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识记)个性P318

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二、(识记)个性的基本特征P319~322

个性的特征主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和社会性。 三、(识记)个性的结构P322~323 四、(识记)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P323~325

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其标志有以下四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五、(领会)学前儿童心理活动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积极能动性开始形成的表现P323~325

第二节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一、(补充)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先天气质差异(出生~1岁前) 2.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3.个性初步形成(3~6岁) 二、(识记)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P326~327

学前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将成为以后儿童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三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识记)自我意识P327~328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二、(领会)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与其特点如下: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1岁前儿童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别开,甚至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逐渐地,儿童知道了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的前提是要和妈妈分离。随着孩子会叫“妈妈”,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20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儿童在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

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三、(识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P330 四、(识记)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P330~331 五、(识记)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P331

第四节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识记)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学前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 二、(领会)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P332

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三、(识记)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1.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P333~334 2.学前儿童活动动机的发展P335

学前儿童活动动机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2)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四、(识记)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学前儿童兴趣发展有三个阶段及特点如下: 1.兴趣发展初级阶段(出生~1岁)。

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1~3月是先天反射性阶段,4~9个月是相似性物体再认的知觉阶段, 9个月以后是新异性探索阶段。

2.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1~3岁)。

进入1岁以后,孩子的兴趣逐渐丰富起来。对活动的、微小的物体、突然消失的物体、成人的动作或活动以及因果关系感兴趣。2岁后,孩子对语音的兴趣加强,避开那个开始有意识的模仿。

3.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步稳定阶段(3~6岁)。 进入幼儿期后,在婴儿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幼儿兴趣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第一,在兴趣的范围方面:孩子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对客观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游戏的兴趣是幼儿期占主导地位的兴趣,对因果关系的兴趣发展迅速,对动画片、活动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二,在兴趣的稳定性方面:幼儿兴趣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个别差异。

第五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识记)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指向性方面。 二、(识记)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P338~341

21

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的划分对学前儿童同样可以使用。近年来,托马斯·切斯对气质类型的划分也被广泛运用。托马斯·切斯将儿童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困难抚育型、起动迟缓型。 三、(领会)学前儿童气质类型的稳定性和变化

1.学前儿童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 2.学前儿童气质类型有一定变化。 (1)幼儿期气质中的兴奋性增长。

(2)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P341 四、(领会)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P341~343

1.儿童的气质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儿童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2.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儿童的个性发展。 3.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

(1)对胆汁质的幼儿: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

(2)对多血质的幼儿: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3)对粘液质的幼儿: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他是、认真的特点,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4)对抑郁质的幼儿: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识记)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领会)幼儿性格年龄特点的实际表现

1.活泼好动。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最明显特征之一。玩对他们来说永

远不会厌倦。活动对形成幼儿良好、愉快的情绪状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2.喜欢交往。

儿童进入幼儿期后,在行为方面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喜欢和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小伙

伴交往,特别是在游戏活动中。3岁以后,儿童游戏中的社会性成分逐渐加强,个体游戏减少,与同伴有联系的、合作性的游戏增多。

3.好奇好问。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好奇好问。他们对未见过

的、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什么都想看看、摸摸。还经常会“打破沙锅问到底”。

4.模仿性强。

模仿性强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幼儿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

人(教师或父母),也可以是儿童。幼儿模仿的方式可以是即时模仿,也可以是延迟模仿。

5.好冲动。

幼儿性格在情绪方面的表现是情绪不稳定,好冲动。

第七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识记)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领会)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P350~354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如下: 1.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22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 (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4)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6)创造能力萌芽。

2.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3.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4.智力发展迅速。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补充)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二、(识记)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主要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及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一种抚育关系,一种教养关系。 三、(识记)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助的关系。 四、(识记)性别角色行为

性别角色行为是指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五、(识记)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六、(识记)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的行为或东西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故意损坏东西、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 七、(识记)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P357~358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一、(补充)依恋的发展

1.依恋是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2.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P359~360 3.婴儿依恋发展的类型P360~361

婴儿依恋发展的类型: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 4.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P361~362 二、(领会)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P362~363

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

23

三、(领会)影响学前儿童亲子关系发展的因素P363

1.婚姻关系 2.家庭结构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领会)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P365~366

1.外表 2.社交技能 二、(应用)分析学前同伴交往中问题儿童的表现及其成因,并提出教育策略P366~367

第四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一、(补充)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的性别行为P367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识记)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生 二、(补充)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P368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主要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发展。

1.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2.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3.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三、(识记)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生P368~369

2岁左右是儿童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 1.儿童的活动兴趣。 2.选择同伴。 3.社会性发展。 四、(识记)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P369

进入幼儿期,儿童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具体表现在:

1.在游戏活动兴趣方面表现出差异:男孩更喜欢有汽车参与的运动性、竞赛性游戏,女孩则更喜欢过家家的角色游戏。

2.在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表现出差异:研究发现,3岁的男孩就明显地选择男孩而不选择女孩作为伙伴。另外,男孩之间更多打闹,女孩则很少有身体上的接触。

3.在个性和社会性方面表现出差异:研究显示,4岁女孩在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关心人与物三个方面优于同龄男孩;6岁男孩的好奇心和情绪稳定性、观察力优于女孩。 五、(领会)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P370~371

1.生物因素。 2.父母行为。

第五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补充)移情372

移情指从他人角度来思考问题。移情水平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 二(识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P372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分两个阶段:P376~377

24

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已表现出初步的分享、援助等行为。

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

这个阶段的儿童合作行为发展迅速,分享行为有所变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各性差异。 二、(领会)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生活环境,如社会文化、电视媒介等。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如家庭、同伴相互作用等。 3.移情。

第六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识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2.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有以下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体。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 二、(领会)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P379~381 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

1.父母的惩罚。 2.榜样。 3.强化。 4.挫折。

第七节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一、(识记)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P382

1.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 2.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二、(补充)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突出的问题有: 1.任性。想要什么家长就得给什么。

2.依赖性强。样样事情都依赖父母,独立性差。 3.自私。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

4.不合群。不会和别的小朋友友好相处。

5.胆小。有些孩子会因为家长照顾太多而表现出胆小,离开家到外面时不敢自己独立去做什么。 三、(领会)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P383~384

一般认为,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有: 1.缺失。 2.独特。

3.家长—子女关系。独生子女父母的高焦虑影响其孩子,而父母的过多关注影响独生

25

子女的心理品质。

专家研究认为:前两者不是造成独生子女独生子问题的根本原因,家长—子女关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父母的教养方式对独生子女心理发展有直接影响。导致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教养方式,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1) 溺爱。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的要求不管正确合理与否,无原则地迁就、满足。这是导致孩子任性、自私的重要原因。

(2)过分保护。一切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及怕孩子挨欺负,就限制孩子的自由游戏、自由交往,使孩子缺乏锻炼机会。这是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不合群、胆小的重要原因。 四、(应用)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

1.家庭教育。

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特别重视:

(1)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2)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3)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 (4)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2.幼儿园集体教育

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儿童的社会性教育工作。具体应注意做好:

(1)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 (2)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 (3)注重个别教育。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一、(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

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特点是它的进步性。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大方向总是在进步,总是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变化。 二、(识记)从不齐全到齐全P387~388 三、(识记)从笼统到分化P388 四、(识记)从具体到抽象P388~389 五、(识记)从被动到主动P389~390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六、(识记)从零乱到成体系P390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一、(补充)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是: 1.发展的高速度。

2.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3.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6

二、(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 3.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三、(识记)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P392 四、(识记)学前儿童心理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P392 五、(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性P392 六、(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P392~393 七、(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P393~394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识记)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等。 二、(识记)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一般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人口和社会关系、家长职业和文化水平以及家庭教育。 三、(领会)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P395~401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因素 1.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2.生理成熟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 (2)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3)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四、(领会)社会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P401~409

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社会环境,那么即使是人的后代也不可能具备人的心理。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就是典型的例子。早期隔离或剥夺实验的大量事实也充分说明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自的重要影响。

2.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国民经济生活,影响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从而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现在的儿童比过去的儿童聪明就是一个说明。

生产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后代得不到教育,心理发展水平可想而知。

社会风气不但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也影响儿童个性形成的方向。 3.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微观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儿童所处的具体的生活条件,如家庭生活环境与教育,托儿所、幼儿园的环境与教育等。对儿童来说,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其中的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最大。家长的教育观点、教育内容、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观点正确,教育态度民主,教育方法适当,则孩子个性品质良好,反之则

27

会造成诸如任性、孤僻、不求进取等问题。

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

1.儿童在家庭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是以后心理发展的基础。 2.家庭及其成员对儿童心理的教育,比家庭以外其他人更易起作用。 3.家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全面的。 五、(补充)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P409~410 六、(领会)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P411~415

遗传、成熟、环境、教育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客观条件,它们之间关系是复杂的并相互影响与制约。

1.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3.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应作具体的和综合的分析。

总之,可以认为,脱离了社会环境因素,遗传的生物因素就不能起作用,脱离了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也不能起作用。因为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心理),没有反映的机制(生理基础)也不能有反映。

第四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以及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识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是指儿童心理内部的因素。

1.儿童心理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念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需要。

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二、(识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P418~421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以又相互影响。只有正确认识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1.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 (1)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儿童心理在一定范围内对其生理活动及成熟发生影响。

(2)儿童心理对环境的影响。儿童的心理活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周围事物。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更重要表现在对周围成人心理的影响。而成人又是影响儿童心理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3.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

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客观因素的变化,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

从教育工作的角度看,儿童和成人心理相互影响的循环过程,可以是良性循环,也可能是恶性循环。

第五节 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识记)活动P421 二、(识记)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P421~426

1.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

2.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在儿童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

28

3.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丰富深化积极情感,疏导消极情感。 (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三、(识记)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P426~429

儿童心理是在同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发展的。 1.和成人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儿童与周围的实际联系是以成人为中介实现的。

(2)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儿童逐渐形成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掌握社会历史经验。 (3)儿童的个性是在交往中形成的。 2.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影响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或协作关系。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影响如下:

(1)可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2)可以增强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

(3)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4)可以促进儿童良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29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精选试题

课程代码:00384

第一章 绪论P3-17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一般是指( )P4

A.0~6岁 B.0~12岁 C.0~15岁 D.0~18岁 2.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年龄段是( )P4

A.0—6、7岁 B.3—6、7岁 C.0—12岁 D.0—18岁 3.下列哪项不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P5 A.个体心理的发生 B.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C.种系心理的发生 D.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4.下列哪个原则不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P9 A.客观性 B.活动性 C.发展性 D.高效性 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最基本的方法是( )P10 A. 投射法 B. 观察法 C. 测验法 D. 问卷法

6.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解释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联系的方法是( )P11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7.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 )P13 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 C.测验法D.调查访问法

8.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日记、作文等以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是( )P17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观察法 D.作品分析法 9.“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P17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 P4 三、简答题

1.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P10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P7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P18-54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P18

A.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B.一般的、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C.本质的、一般的、可变的心理特征。 D.一般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这一现象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 )P22 A.阶段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整体性

3.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中,3~6、7岁通常被称为( )P24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学龄期

30

4.根据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先学前期的年龄范围是指( )P24

A.0~6月 B.6~12月 C.1~3岁 D.3~6岁 5.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被称为( )。P26

A.儿童心理发展的反抗期 B.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C.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D.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 6.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 )P29

A.0~1岁 B.1~3岁 C.3~6岁 D.6~14岁

7.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P30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8.当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们会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种反射属于( )P30

A.巴布金反射 B.达尔文反射 C.巴宾斯基反射 D.莫罗反射 9.儿童出现最初的独立性是在( )P43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10.儿童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在( )P44

A.0到1岁 B.1岁到2岁 C.2岁到4岁 D.3岁到6岁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P18 2.关键期 P26 3.敏感期 P26 4.最近发展区 P28 三、简答题

1.直立行走、使用工具和言语的发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P39 2.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P39-43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特性?为什么在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 P18-20 2.联系实际谈谈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P44 3.举例说明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P50-54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P55-75

1.儿童最早出现的注意属于( ) P59

A.选择性注意 B.定向性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2.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 ( ) P68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选择性注意 D.定向性注意 3.以下对婴儿注意偏好描述错误的是( ) P63

A.偏好简单的刺激物 B.偏好曲线 C.偏好对称的刺激物 D.偏好集中的刺激物 4.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 )P68

A.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B. 有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逐渐发展 C.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没什么发展 D.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同步发展

5.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能逐渐与别人联系、合作活动,这说明他们的注意的( )P72

A.选择性增强 B.范围扩大 C.稳定性提高 D.分配提高

6.在1/20秒时间内,幼儿能注意到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黑点数是( )P72

A.1~2个 B.2~4个 C.4~6个 D.6~8个

31

7.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

耳倾听。这种现象属于( )P73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分散

8.幼儿园老师上音乐课时,一边弹琴,一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老师的这种注意的品质是( )P74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9.幼儿开始学跳舞时,注意了脚的动作,手就一动不动;注意了手的动作,脚步又乱了,这说明儿童注意的( )P74

A.稳定性比较差 B.范围比较小 C. 分配能力较差 D.转移能力有限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注意P55

2.选择性注意 P59 三、简答题

1.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P69 2.3~6岁儿童的有意注意有哪些特点? P69 四、论述题

1.如何利用幼儿注意选择性发展的规律来组织幼儿园活动?P70-72 P59 五、案例分析题

1.小王是某幼儿园小班教师,刚工作不久就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可令她苦恼的 是,在组织班里活动时,她发现小朋友们很难集中注意,教室里一有响动,他们就会分 心,无论是听故事、画画还是看图书,也只能专心几分钟。这样一来,小王老师事先设 计好的教育方案往往不能得以有效实施,为此,她很着急?? 请你:

(1)就此案例结合幼儿注意发展特征,帮助小王老师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联系实际谈谈要提高幼儿教育和活动效果,老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P73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P76-112

1.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P77

A. 感觉和知觉 B. 记忆 C. 想像 D. 思维 2.孩子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P78

A. 嗅觉 B. 听觉 C. 味觉 D. 痛觉 3.幼儿期对颜色辨别力的发展,主要依靠( )P86

A.生活经验和成熟 B.成熟和教育 C.生活经验和教育 D.选择和生活经验 4.听觉和视觉的明显协调约在出生后( )P88

A.10天 B.半个月 C.20天 D.1个月 5.视触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P95

A.能伸手抓到东西 B.看到喜欢的东西时会手舞足蹈 C.一抓到东西就不放,且将它塞到嘴里 D.不断地把成人放在他手上的物体扔到地上

6.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出现在儿童( )P95

A.5个月左右 B.8个月左右 C.10个月左右 D.1岁左右 7.幼儿最容易辨别的几何图形是( )P100

A. 三角形 B. 圆形 C. 长方形 D. 半圆形 8.幼儿空间方位词发展的顺序是( )P102

A.上下、前后、左右 B.前后、上下、左右 C.上下、左右、前后 D.前后、左右、上下

32

9.教师往往对小班幼儿说:“站到靠墙的一边”,而不是说:“站到右边”,是因为( )P103

A.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落后于方位词的理解 B.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还未达到“恒常”水平 C.幼儿的方位辨别能力比较弱

D.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10.“视觉悬崖”装置主要是用于测查婴儿的( )P104

A.深度知觉 B.形状知觉 C.大小知觉 D.方位知觉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105

A.学前儿童对昨晚和明早的认知水平高于对上午、下午、晚上的认知 B.学前儿童对明早的认知水平高于对昨晚的认知水平

C.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D.学前儿童对一年四季的认知早于对“周”的时序的认知

12.起先儿童观察图画只能认识到个别对象,后来逐渐能观察到图画的整体内容,把握图画的主题,这说明的是儿童观察( ) P108

A.目的性的加强 B.方法的形成 C.细致性的增加 D.概括性的提高

1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P110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适应P109 三、简答题

1.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P77 2.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阶段。P77~79 3.幼儿观察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P106~108 四、论述题

1. 举例说明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P109~112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P113-144

1.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作( )P117

A.动机性遗忘 B.临时性遗忘 C.幼年健忘 D.不完全遗忘 2.在幼儿的记忆中,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的记忆形式是( )P121

A. 运动记忆 B. 情绪记忆 C. 形象记忆 D. 语词记忆 3.从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看,儿童最晚出现的记忆是( )P121

A.运动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语词记忆 4.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P121

A.动作 B.言语 C.表象 D.情绪

5.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转变期,约出现在( )P123 A.2—3岁 B.4—5岁 C.5—7岁 D.7—8岁 6.最能体现幼儿记忆发展中质的飞跃的方面是( )P132

A.无意识记的发展 B.有意识记的发展 C.机械记忆的发展 D.意义记忆的发展 7.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P132

A.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B.幼儿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C.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D.幼儿机械记忆的效果优于意义记忆 8.整个幼儿期,占主要地位的记忆是( )P134

A.语词记忆 B.形象记忆 C.有意记忆 D.意义记忆

33

9.幼儿记忆的特点之一是( )P134

A.形象记忆占优势 B.语词记忆占优势C.意义记忆用得多 D.机械记忆效果好 10.令人感兴趣的是,幼儿有一种特殊的( )P142

A.适应现象 B.对比现象 C.前摄抑制现象 D.记忆恢复现象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幼年健忘 P117 2.无意记忆 P126 3.记忆恢复P142 三、简答题

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有哪些?P117

2.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26-136 四、论述题

1.试述学前儿童记忆策略形成的特点。P121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根据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科学地安排学前儿童的活动。 P138-144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P145-171

1.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呈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 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P146

A.再造想像 B.创造想像 C.无意想像 D.幻想

2..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P146

A.再造想像 B.有意想像 C.无意想像 D.幻想 3.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P151

A.1岁半~2岁 B.1岁~1岁半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4.学前儿童想像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P152

A.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 B.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 C.创造想象占主要地位 D.理想占主要地位

5.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他就跑去当“包糖果”的“工人”,这说明幼儿( )P153

A.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B.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 C.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6.小班幼儿往往对某个故事百听不厌,其原因主要是( )。P154

A.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B.想像的内容零散 C.想像受情绪影响 D.想像具有夸张性 7.幼儿最初的想像都属于( )P160

A. 有意想像 B. 创造想像 C. 幻想 D. 再造想像

8.幼儿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是以下哪方面的具体表现( )P161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有意想象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创造想像 P146 三、简答题

1.幼儿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发展的特点及表现。P153-154 2.5-6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P170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说明学前儿童无意想像的特点。P153

2.举例说明幼儿想像夸张性的表现及其原因。P162-164

34

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P172-216

1.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是( )P176

A.感知、动作 B.具体形象 C.语词概括 D.概念、判断、推理

2.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P177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3.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变化中,语词的作用( )P177 A.基本不变 B.越来越大 C.越来越小 D.始终很小

4.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感知运动阶段发生在( )P179

A.0~2岁 B.2~4岁 C.4~7岁 D.7~11岁

5.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P181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先将重量、质地和颜色完全相同的两块球形橡皮泥让幼儿进行重量比较,然后当着幼儿的面把其中的一块压成扁平状,这时,幼儿一般会认为球形的橡皮泥比压成扁平状的橡皮泥更重一些。这说明幼儿的思维具有( )P184

A. 可逆性 B. 不守恒性 C. 守恒性 D. 自我中心化 7.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 )P186

A. 直观行动思维B. 具体形象思维C. 形式运算思维D. 抽象逻辑思维 8.具体形象思维的工具是( )P186

A.感知、动作 B.具体形象、表象 C.语词概括 D.概念、判断、推理 9.幼儿认为男的是“头发短短的”,女的是“梳小辫的”,这说明儿童所掌握的概念( ) P195

A.以低层次概念为主 B.外延不恰当 C.内涵不精确 D.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10.问幼儿“什么是鸟?”回答说“鸟会飞”,据此可说明幼儿下定义处于哪种水平?( )

P197

A.同义反复不会下定义 B.依据具体外部特征下定义 C.接近下定义水平 D.初步概念水平

11.儿童的数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 ) P198

A.口头数数—按数取物—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 B.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C.按数取物—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 D.按数取物—给物说数—口头数数—掌握数概念 12.在幼儿期,幼儿大量使用的判断是( )P205

A.直接判断 B.间接判断 C.形式判断 D.客观判断

13.3—4岁的幼儿认为,球会滚下去,是因为“它不愿意呆在椅子上”,这反映儿童的判

断( )P206

A.以直接判断为主 B.判断内容不够深入C.判断根据不够客观 D.判断论据不够明确 14.儿童最初出现的推理是 ( ) P208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 D.转导推理 15.幼儿期是思维( )P214

A.发展的最高阶段 B.稳定的时期C.迅速发展的时期 D.发展减缓的时期 16.在下述对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P214 A.只能理解个别事物 B.主要依靠语词进行理解

C.对事物的理解始终情绪化 D.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35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直观行动思维 P176 2.具体形象思维 P177 3.直接判断 P205 4.转导推理 P208 三、简答题

1.动作和语言在儿童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发生变化经过的三个阶段是什么?P177 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P185-189

3.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及学前儿童概念掌握的一般特点。P194 4.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P204-207

5.学前儿童对事物的理解的发展趋势是什么?P212 四、论述题

1.试说明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P172 五、案例分析题

1.对斜坡上皮球滚落下来的原因,3~4岁的儿童可能更多认为是“(皮球)站不稳,没有脚。”5~6岁的儿童会说“皮球是圆的,它要滚。”

试分析这一现象说明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什么趋势?并就此现象,分析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对5-6岁儿童进行教育活动。P205

2.龙龙是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一天他得意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知道2加3等于5。”爸爸很高兴,问:“你怎么知道的?”龙龙说:“老师告诉我们的。”爸爸再问:“3加2等于多少?”龙龙摇摇头说:“老师没有说。”

(1)请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来分析龙龙的表现; (2)你认为应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P214-

第八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P217-262

1.儿童理解语言迅速发展的阶段指( ) P219

A.0~6个月 B.6~12个月 C.1~1.5岁 D.1.5~2岁 2.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P219

A.1~1岁半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3.3岁~6、7岁,是儿童( )P219

A.前言语阶段 B.言语发生阶段 C.言语发展阶段 D.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4.儿童在语音发生过程中,扩展和收缩趋势是( )P222

A.同时发生 B.实际不存在 C.收缩在前,扩展在后 D.扩展在前,收缩在后 5.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是( )P228 A.3—4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6.在幼儿使用的词汇中,词频率出现最高的是( )P231

A.名词 B.形容词 C.代词 D.数词 7.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出现的顺序是( )P234 A.①大小②高矮、长短③粗细④高低 B.①大小②高矮、长短③高低④粗细 C.①大小②高低③粗细④高矮、长短 D.①大小②粗细③高矮、长短④高低 8.儿童开始使用单词句的时间一般是在( )P237

A. 0.5岁~1岁 B. 1岁~1.5岁 C. 1.5岁~2岁 D. 2岁~3岁 9.儿童学习语言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句型是( )P237

A.电报句 B.单词句 C.联合复合句 D.偏正复合句 10.掌握言语表情技巧是下列哪一方面发展的表现?( ) P246

A.口语表达能力 B.书面语阅读能力 C.词汇数量和词义 D.语音及语法意识

36

11.4岁儿童军军在拼图过程中,常会这样自言自语:把这个放到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对,就应该把它放在这里……军军的这类言语属于( )P251 A.游戏言语 B.问题言语 C.对话言语 D.连贯言语 12.儿童识字的过程,可有顺序地分为( )P252

A.再现阶段、识字阶段、泛化阶段 B.泛化阶段、再现阶段、识字阶段 C.识字阶段、泛化阶段、再现阶段 D.泛化阶段、识字阶段、再现阶段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积极词汇P229 2.电报句P237 3.情境言语 P244

4.出声的自言自语 P250 三、简答题

1.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有哪些阶段及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怎样? P218- P243- 2.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228-234 3.学前儿童句型的发展有何趋势? P237-240 四、论述题

1.举例说明幼儿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及其特征。P251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P263-290

1.与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相关的是( )P267

A.生理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社会性适应 D.脑成熟

2.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这可称为本能的情绪反应,或( ) P267

A.原始的情绪反应 B.基本的情绪反应 C.混合的情绪反应 D.高级的情绪反应 3.原始情绪的种类有( )P267

A.怕、怒、爱 B.恐惧、惊奇、喜悦 C.怕、乐、爱 D.痛苦、愉快、厌恶 4.布里奇斯认为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 )P268

A.快乐和愤怒 B.快乐和厌恶 C.快乐和恐惧 D.快乐和痛苦 5.情绪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的年龄大约是( )P269

A.2岁以后 B.3岁以后 C.4岁以后 D.5岁以后

6.儿童情绪的社会化与儿童的社会性需要与以下哪个方面有关( )P270

A.社会性交往 B.社会性动因 C.社会性认知 D.社会性适应 7.儿童出生时,最明显的情绪表现是( )P279

A.笑 B.哭 C.怒 D.怕 8.婴儿最初的笑是( )P281

A.出声的笑 B.有差别的笑 C.诱发性的笑 D.自发性的笑

9.“男孩摔倒,从来不哭。”是家长、教师等对儿童自我情绪控制的有效( ) P289

A.鼓励 B.转移 C.暗示 D.自我说服

10.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P289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11.有经验的老师和妈妈对孩子不良的情绪表现,不是简单地批评、训斥,而是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这种教育孩子调节自己情绪的技术或方法是( ) P290 A.想像法 B.自我说服法 C.转移法 D.反思法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37

1.原始情绪反应 P267 三、简答题

1.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P263-266 2.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和交往发展的作用。P264 3.学前儿童恐惧分化经历的阶段。 P283 四、论述题

1.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 P269- 2.学前期儿童情绪培养的策略。P286-290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

1.小班幼儿莉莉的妈妈是个善于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母亲。一天,莉莉跟着妈妈逛商店时看到一个玩具要妈妈买,妈妈认为这与家里已有的一个玩具很类似,便不想给她买,可莉莉又哭又闹,一定要买这个玩具。这时,莉莉妈妈略一沉思,便对莉莉说:“莉莉,走,咱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看看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玩具。”说完便领着孩子迅速离开了原地,接着就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一起唱歌……莉莉很快就沉浸在妈妈所引发的欢乐的情绪中。 请根据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有关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莉莉妈妈所采用的是哪种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方法?

(2)联系实际说明成人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另几种方法。P289

第十章 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P291-317

1.儿童动作的发展是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这表现的动作发展规律是( )P292 A.无有规律 B.近远规律 C.首尾规律 D.大小规律

2.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东西,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属于( )P292

A. 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B. 首尾规律 C. 近远规律 D. 大小规律 3.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 )P292

A.从局部到整体的规律 B.尾首规律 C.远近规律 D.大小规律

4.根据目前研究,2岁前儿童的动作训练,对动作发生时间早晚的影响是( )P292

A.有很大价值的 B.没有价值的 C.有限的 D.无限的

5.儿童动作的发展从头部和躯干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

作。这一规律是( ) P292

A.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B.首尾规律 C.近远规律 D.大小规律

6.学前儿童先会走、跑,后会灵活地使用剪刀,这说明儿童动作发展具有( )P292-293 A.整体局部规律 B.首尾规律 C.大小规律 D.近远规律

7.幼儿初期,成人额外给他加的目的在其行动中占有重要作用,表现为( )P307 A.独立性强 B.直接动机 C.间接动机 D.受暗示性强 8.0~6岁儿童意志发展的主要指标是( )P308

A.动力性 B.情绪性 C.坚持性 D.情境性 9.幼儿积极参加“值日生”劳动,其动机常常是( )P308

A.一致的 B.间接的 C.直接的 D.高效的 10.儿童坚持性发生明显质变的年龄约在( ) P311

A.3—4岁 B.4—5岁 C.5—6岁 D.6岁以后 11.儿童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P312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首尾规律P292

38

2.直接动机 P308 三、简答题

1.儿童动作发展有哪些规律? P292-293 四、论述题

1.试述影响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P312 五、案例分析题

1.5岁的成成在看动画片时,往往能看上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不分散注意力;但当他看图书时,相比时间就短了很多,请从影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因素的角度分析: (1)造成这一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准备怎样帮助成成提高动作和意志动作的水平?P312-317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P318-354

1.有许多孪生兄弟、姐妹,虽然外貌非常相像,但只要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就可以很快看出他们的不同,这反映了个性具有( )。P319

A.独特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2.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儿童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是( )P323 A.0~3岁 B.3~6岁 C.6~12岁 D.12~15岁 3.幼儿期(3~6岁)是儿童个性( )P326

A.开始萌芽的时期 B.初步形成的时期 C.稳定发展的时期 D.完善成熟的时期 4.独立性的出现是以下哪一种心理现象开始产生的明显表现?( ) P328

A.社会性 B.自我意识 C.情绪 D.意志

5.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心理现象,属于( ) P329 A.自我认识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控制 6.与儿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相联系的是( )P329

A.言语的发展 B.动作的发展 C.意志的发展 D.情感的发展 7.儿童自我控制发展迅速的时期,大约在( )P331

A.3~4岁期间 B.4~5岁期间 C.5~6岁期间 D.6岁以后迅速 8.幼儿期儿童占优势的动机是( ) P335

A.直接、远景、外部动机 B.间接、近景、内部动机 C.间接、远景、内部动机 D.直接、近景、外部动机

9.具有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等典型特征的气质是( )P338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0.具有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的特征的气质是 ( )P338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1.稳重有余而灵活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符合这一特点的孩子的气质类型属于( )P338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2.某婴儿生活较有规律,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对新异刺激一般反应积极,较易适

应环境。按托马斯、切斯等的气质分类理论,该婴儿的气质属于( )P340 A.困难抚育型 B.兴奋型 C.启动迟缓型 D.容易抚育型 13.儿童出现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的年龄是( )P345 A.2岁 B.3岁 C.4岁 D.5岁 14.好奇好问、活泼好动是幼儿( )P346

A.气质特征的表现 B.能力特征的表现 C.性格特征的表现 D.思维特征的表现 15.儿童喜欢提问题,这是下列哪一种情感发展的表现?( )P347

39

A.道德感 B.理智感C.美感 D.好奇心

16.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P352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17.根据布鲁姆的智力发展曲线,4岁时儿童智力已发展了约( )P353 A.20% B.50% C.80% D.92%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自我意识 P327 2.气质 P338 3.能力P348 三、简答题

1.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P334 2.学前儿童兴趣发展有哪些阶段及特点? P336 四、论述题

1. 举例说明幼儿个性形成的标志。 P323-325 2. 幼儿期性格发展的年龄特点。P346

3.举例说明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P350-353 五、案例分析题

1. 强强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无论参加什么活动,他都十分积极主动,精力旺盛。强强平时做事很急,想干什么就立即行动,想要的东西也必须马上得到,否则会坐立不安。强强做事有闯劲,但时常马马虎虎。强强待人大方,热情直率,爱打抱不平。他喜欢别人听从他的支配,否则便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事后虽也后悔,但到时总是难以克制。 ( 1)根据强强的上述行为表现,你认为他基本上属于什么气质类型?为什么?(6分) P338 (2)谈谈应如何根据幼儿4种不同的气质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8分)P342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P355-385

1.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P357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2.婴儿与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大约出现于第( )P359

A.5、6个月 B.6、7个月 C.7、8个月 D.8、9个月 3.儿童开始认生的年龄是( )P359

A.1~2个月 B.3~4个月 C.5~6个月 D.7~8个月

4.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是( )P359 A.依恋 B.儿童社会化 C.同伴关系 D.亲社会行为

5.父母与孩子能有效交流,父母能支持孩子的要求,尊重孩子,但同时注意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这种亲子关系属于( )P362 A.民主型 B.专制型 C.放任型 D.溺爱型

6.最有益于幼儿个性良好发展的亲子关系类型是( )P362

A.民主型 B.专制型 C.放任型 D.溺爱型 7.2岁以内儿童的同伴交往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P364

A.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B.物体中心阶段 C.自我中心阶段 D.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8.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的评价,往往估计过高,这类孩子属于( )P366 A.受欢迎型幼儿 B.被忽视型幼儿 C.被排斥型幼儿 D.中间型幼儿

40

9.5-7岁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是( )P368

A.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B.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C.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D.灵活认识性别角色 10.儿童选择同性别伙伴的倾向日益明显的时期约在( ) P369

A.2岁以后 B.3岁以后 C.4岁以后 D.5岁以后 11.个体帮助他人的行为和倾向,是( ) P372

A.攻击行为 B.亲社会行为 C.反社会行为 D.依恋行为 12.导致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是( )P372

A.社会文化影响 B.移情 C.性别角色认知 D.同伴相互作用 13.幼儿更多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是( )P379

A.言语性攻击 B.生理性攻击 C.主动性攻击 D.反应性攻击

14.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影响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P380

A.挫折 B.榜样 C.强化 D.惩罚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社会性发展P355 2.亲社会行为P357 3.依恋P359

4.性别角色行为P357 5.性别角色 P367 6.移情372 三、简答题

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356 2.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P368 3.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有哪些特点? P379

4.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哪些?P379~381 四、论述题

1.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影响因素。P376-378 五、案例分析题

1.威威今年6岁,是家中唯一的“宝宝”,聪明可爱。由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娇宠,快上小学了,还样样事情依赖别人的照料;他想要某样东西,大人非给不可,否则就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肯罢休;有好吃好玩的,只想自己一人独占,从不考虑别人;和别的小朋友相处时,也喜欢自己说了算,经常和小朋友们发生冲突??

(1)类似威威这样的独生子女为数不少,请结合威威的上述行为表现和相关研究,说明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会性中的突出问题。P382

(2)联系实际,分析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P383-384

2.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很多年轻父母工作都十分繁忙,或经常外出工作,所以,有的父母就把孩子长期托付给家中老人或其他亲属抚养;有的父母则干脆把孩子送到全托幼儿园。其中,第一种现象在当前我国农村尤为突出。这样使得很多学前儿童不能经常与其父母见面,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亲子关系越来越淡漠…… 请您结合案例,分析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谈谈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依恋。P361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P386-429

1.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

41

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P392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盖塞尔设计的著名的儿童心理实验是( )P400

A.视崖实验 B.双生子爬梯实验 C.守恒实验 D.早期隔离实验 3.“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P409

A.高尔顿 B.华生 C.盖塞尔 D.吴伟士 4.提出“成熟势力说”的心理学家是( )P409

A.高尔顿 B.华生 C.盖塞尔 D.斯金纳 5.“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P409

A.华生 B.皮亚杰 C.吴伟士 D.霍尔

6.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的。这

种观点是( )P409

A. 成熟势力说 B. 二因素论 C. 环境决定论 D. 复演说

7.认为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这种关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观点是( ) P410 A.二因素论 B.相互作用论 C.遗传决定论 D.环境决定论 8.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P417

A.外部原因 B.根本原因 C.客观原因 D.主客观原因 9.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是( )P423

A.学习 B.游戏 C.劳动 D.手工 10.儿童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是( )P427

A.从出生时开始的 B.从半岁开始的 C.从1岁开始的 D.从1岁半开始的 二、简答题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作简要说明。P386 三、论述题

1.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P392

2.联系实际说明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P402-408 3.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P418-421 4.举例说明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P428 四、案例分析题

1.1970年,美国加州曾发现一名情况特殊的3岁女孩基尼。之前,她一直被隔离在一个小房间里,平时没有人和她说话,每天只是由其哥哥匆匆地、沉默地供给她食物。当基尼被发现时,已严重营养不良,不知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最初几个月的智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

请回答是什么因素导致基尼的这种状况,并结合案例或实际,分析此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P402-406

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试析:

(1)上述两段话各自所代表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派别是什么? P409- (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具体有哪些?请结合事例分析说明。P395-

综 合

42

案例分析题

1.在我国南方农村过去以“木桶育儿”,常见的具体方式是:6—7个月的婴儿被养育在上口小、下口大的木桶里,木桶的下半部用带孔的板隔开,下面放着炭火盆为婴儿取暖。孩子每天要在桶内放6—8个小时,只在喂奶和睡眠时抱出,木桶育儿要持续到2岁以后。这样育儿方式会影响婴儿动作、认知、社会性发展吗?并加以分析。七章、十章、十二章

2.认识三角形、长方形时,采用让幼儿边观察边触摸边说出边角的方法,和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边角的方法,哪一种方法会更有利于幼儿辨识和记忆?并运用心理学原理加以分析说明。P100 P126

温馨提示:由于很多试题(主要是主观题),其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甚至是开放的,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是多种多样的,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该鼓励自考生用多样的思路解题。正是因为如此,在评卷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考生的作答情况,对评分标准进行调整,也正因如此,教育部把国家教育考试靠后的评分标准仍然列为秘密材料。因此教育部不在网上公布答案,请考生谅解。

全真模拟演练(一)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是( )

A.个体心理的发生 B.种系心理的发生 C.群体心理的发生 D.人类心理的发生 2.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可能出现( )

A.关键期 B.敏感期 C.危机期 D.最佳期 3.儿童最先出现的注意是( )

A.定向性注意 B.选择性注意 C.有意性注意 D.稳定性注意

4.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变化较大,下列活动中能最好保持注意的是( )

A.教学 B.游戏 C.生活 D.操作 5.学前期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

A.2个阶段 B.3个阶段 C.4个阶段 D.5个阶段 6.经典的“视觉悬崖”测验测查的是( )

A.时间知觉 B.形状知觉 C.大小知觉 D.距离知觉 7.下列哪一项不是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主要方式( ) ..A.反复背诵 B.精细加工

C.间接的意义识记 D.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8.幼儿在游戏时,一会儿当“医生”,一会儿当“工人”,这更多表明了( )

A.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B.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9.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 )

A.感知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43

10.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 )

A.向成人学习 B.自发形成 C.内涵不精确 D.外延不适当 11.一般地,1~3岁是儿童言语的( )

A.准备阶段 B.前言语阶段 C.发生阶段 D.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12.儿童开始出现内部言语的年龄大约是( )

A.2岁 B.3岁 C.4岁 D.5岁 13.按照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初生婴儿只有( )

A.愉快 B.痛苦 C.快乐 D.一般性激动 14.儿童出现出声的笑的时间大约在( )

A.出生后1~2天 B.出生后1~2周 C.出生后3~4个月 D.出生后4个月

15.幼儿期自觉的行动目的开始形成发展大约经历的阶段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6.自我意识的萌芽约出现在(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岁以后 17.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的阶段约在( )

A.1岁前 B.1~3岁 C.3~6岁 D.6岁以后 18.测定婴儿依恋类型的常用设计是( )

A.视觉悬崖 B.重学效应 C.陌生情境 D.早期隔离 19.幼儿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对象不同而变化明显的行为是( )

A.合作 B.分享 C.依恋 D.损物

20.儿童心理发展中,提供最初的自然物质基础并制约生长发育过程的因素是( )

A.遗传 B.生理成熟 C.教育 D.主观因素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 22.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及成因。

23.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及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 24.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表现。

25.婴儿依恋的类型及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试述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特点。

27.试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8.卓尔的母亲是下岗女工,她很重视对卓尔的教育,在卓尔刚会说话时就教他数数和认字,

但让母亲难堪的是: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要卓尔拿两个橘子,卓尔却拿了三个,卓尔的母亲开始担心卓尔的聪明程度。

试问卓尔母亲的担心有道理吗?你能为卓尔的母亲提出哪些建议?

全真模拟演练(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44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

( )

A.转折期 B.敏感期 C.危机期 D.过渡期

2.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初生时并不齐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这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总趋势是( )

A.由笼统到分化 B.由具体到抽象 C.由被动到主动 D.由不齐全到齐全 3.学前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最初的生活自理的年龄阶段是( )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4.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是( )

A.记忆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5.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这些教育措施主要是针对( )

A.胆汁质的孩子 B.多血质的孩子 C.粘液质的孩子 D.抑郁质的孩子

6.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的行为都会有很相似的表现,这是个性的( )

A.整体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7.学前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的时期是( )

A.1~2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8.现在的幼儿与几十年以前的幼儿的某些心理年龄特点,如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爱活动、爱游戏等特点基本相同。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 ) A.可变性 B.整体性 C.阶段性 D.稳定性

9.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这说明情绪对学前儿童的( )

A.个性形成的作用 B.认知发展的作用 C.交往发展的作用 D.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10.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1.从记忆发生的顺序来看,儿童最晚出现的是( )

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语词记忆 D.运动记忆 12.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中,语词的作用( )

A.越来越小 B.越来越大 C.始终很大 D.始终很小 13.就儿童注意发生的先后来说,是( )

A.有意注意在先 B.无意注意在先 C.有意后注意在先 D.三者无所谓先后

45

14.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3岁儿童属于( )

A.新生儿期 B.先学前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晚期

15.我们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应当实事求是,而不能想当然,这样才符合研究儿童心理的( )

A.客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主观性原则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最近发展区 17.情境言语 18.具体形象思维 19.亲社会行为 20.意志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请任选3小题回答,全答的只按前3小题评分。每小题8分,共24分)

2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2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有哪些基本特点? 23.学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4.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请任选1小题回答,全答的只按前1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12分)

25.举例说明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26.联系实际谈谈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

27.兰兰是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一天她拿起纸和笔画画,画之前她自言自语地说:“我想画小猫咪”。先画了猫头、猫耳朵,再画猫眼。然后画了条线,说这是草地,在上面画了绿草小花,接着又画了只兔子。边画边说:“哎呀,不像不像!像什么呀?像小火车”。这时她又突然想起来:“小猫还没嘴呢!也没画胡子”。于是又画了起来。 请认真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兰兰的画画行为,说明了幼儿想像的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 (2)说明如何培养幼儿的有意想像。

全真模拟演练(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根据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

A.0-3岁 B.3-6岁 C.6-12岁 D.0-18岁

3.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这些教育措施主要是针对( )

A.胆汁质的孩子 B.多血质的孩子

46

C.粘液质的孩子 D.抑郁质的孩子

4.生活在当前信息社会时代的儿童,与生活在过去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在心理特点方面会有所差异,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 ) A.稳定性 B.可变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5.1-1岁半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 )

A.单词句 B.电报句 C.简单句 D.复合句

6.在对学前儿童心理进行研究中,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称为(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访问法 D.测验法

7.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8.著名的“哨兵持枪姿势”实验主要是研究幼儿的( )

A.坚持性 B.目的性 C.暗示性 D.果断性

9.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通过对100多个婴儿的观察指出,儿童出生时的情绪反应是( )

A.完全未分化 B.高度分化 C.相继分化 D.基本分化

10.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作( )

A.记忆的潜伏期 B.回忆 C.客体永久性 D.习惯化 11.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

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12.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

A.先学前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晚期 13.儿童的个性形成的开始时期是( )

A.0-1岁 B.1-3岁 C.3-6岁 D.6-12岁 14.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像

15.小朋友在活动室内进行活动时,突然窗外飞进一只小鸟,小朋友都兴奋地去看小鸟。小朋友这时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7

16.敏感期 17.时间知觉 18.再认

19.亲社会行为

20.儿童动作发展的“首尾规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请任选3小题回答,全答的只按前3小题评分。每小题8

分,共24分)

2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22.幼儿掌握复合句有何特点?

23.学前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24.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请任选1小题回答,全答的只按前1小题评分。每小题12

分,共12分)

25.试举例说明幼儿创造想像水平逐渐提高的具体表现。 26.联系实际说明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

27.小明是个3岁零3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可令其父母不解的是,小明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和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妇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明却常常做不到。小明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

试问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明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明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全真模拟演练(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当人从暗处走到明处,在最初一瞬间,会感到耀眼,什么都看不清,经过几秒钟,才恢

复正常。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 ) A. 明适应 C. 同时对比

B. 暗适应 D. 继时对比

2.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不断成熟,其心理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从这种变

化中对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这主要是遵循了儿童心理研究的 ( ) A. 实践性原则 C. 发展性原则

B. 活动性原则 D. 教育性原则

3.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也可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 ( )

48

A. 转折期 C. 危机期

B. 最佳期 D. 心理性断乳期

4. 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在同一个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幼儿注

意事物的更多方面,这主要是考虑到幼儿注意的 ( ) A. 选择性 C. 范围

B. 稳定性 D. 分散

5. 当某个幼儿能认出窗户、门、床等物体是方型的,球是圆型的??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

了 ( ) A. 形状知觉

C. 方位知觉

B. 大小知觉 D. 深度知觉

6. 一天,玲玲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曲时,高兴地说:“妈妈,我也会唱,幼儿园老师教过我

们。”又有一天,玲玲跟妈妈逛商店,指着货架上的玩具说:“妈妈,我们幼儿园里也有这样的玩具。”玲玲的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 ( ) A. 识记 C. 回忆

B. 保持 D. 再认

7. 儿童后学习的英文字母对先前学习的汉语拼音会产生干扰作用,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

称为 ( ) A. 超限抑制 C. 外抑制

B. 倒摄抑制 D. 前摄抑制

8.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

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段话的实质是 ( ) A. 环境决定论 C. 相互作用论

B. 遗传决定论 D. 二因素论

9. 皮亚杰研究认为,运算思维所使用的工具是 ( )

A. 感知 C. 表象

B. 行动 D. 概念

10. 1岁半~2岁半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 ( )

A. 单词句 C. 电报句

B. 多词句 D. 复合句

49

11. 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情

绪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引起了情绪体验。这说明了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是日益 ( ) A. 社会化 C. 丰富化

B. 自我调节化 D. 深刻化

12. 当婴儿生理上还不具备学习坐的动作的可能性时,要他学坐是无效的,这是因为儿童动

作的发展受到了 ( ) A. 训练因素的影响 C. 环境因素的影响

B. 成熟因素的影响 D. 教育因素的影响

13. 幼儿小宇精力旺盛,行动敏捷,为人热情,但情绪易冲动,难以约束自我。根据传统气

质类型的划分方法,小宇的气质类型倾向于 ( ) A. 多血质 C. 粘液质

B. 抑郁质 D. 胆汁质

14. 妈妈在婴儿身边时,婴儿一般就能安心地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并不

总是依偎在妈妈身旁,在此,婴儿的依恋类型属于 ( ) A. 回避型 C. 安全型

B. 无依恋型 D. 反抗型

15. 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是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两三岁以后的儿童, 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

是心理的发展具有 ( ) A. 整体性 C. 不均衡性

B. 连续性 D. 高速性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 最近发展区 17. 再造想象 18. 情境言语 19. 直观行动思维 20. 首尾规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请任选3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3小题评分。每小题8分,共24分)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