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毕明辉20世纪西方音乐章节笔记 下载本文

第五章:20世纪西方音乐的多元新秩序

1、呼喊调+人声节奏(B-box),有组织地噪音 2、二十世纪西方音乐三大领域:古典、流行、民间

3、法国作曲家瓦雷兹:认为音乐是有组织地声音,创造了第一部西方打击乐《电离》,采用噪音作为音乐原材料 4、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音乐的未来:信条》

(一)心得1.噪音音乐的地位不容动摇,它是音乐的未来方向之一;2.电子音乐是噪音音乐的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3.关于音乐的历史遗产,除了一些形式结构的原则外,能够剩下来的就只是人类的思考能力了。

(二)二十世纪西方音乐二个高峰——20年代;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结束后

(三)预置钢琴——约翰凯奇将钢琴作为打击乐器创作的作品,是噪音音乐的代表。

(四)50年代约翰凯奇开始使用东方哲学中的因素创作偶然音乐;空白也是音乐,《4分33秒》无声音乐是噪音音乐发展的极致。 5、二十世纪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新音乐时代——1945年——实验音乐时代;现代主义时期——1970年——后现代主义时期。 6、二十世纪多元新秩序(评述):听觉演进史上最具集成意义的一百年;音乐风格史上最具多元意义的一百年;文化探索史上最具折射意义的一百年;美学建构史上最具争议意义的一百年;未来创新史上最具实验意义的一百年;艺术发展史上最具转折意义的一百年;文明进

程史上最具当下意义的一百年。

第六章

第七章 印象主义音乐特征:反德国、反贝多芬传统; (1)旋律模糊:排斥清晰的旋律线条,旋律不再具有传统的主导地位,趋向于剪短化、片段化; (2)和声不协和:和声突破了过去的理论和规则,频繁使用德国音乐不允许的和声技法; (3)反传统音阶:重视各种中古调式音阶、五声音阶、全音阶,摆脱大小调音阶的禁锢; (4)音色氛围:音乐色彩和氛围成为最重要的表现对象; (5)节奏复杂: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规则节奏; (6)结构松 (7)织体新颖:音乐织体丰富多彩,音响效果新颖独特; (8)瞬间印象:表现的对象模糊不清,重视瞬间印象。

第七章 世纪末情节下的法国音乐:拉威尔

莫里斯·拉威尔,印象主义音乐中地位仅次于德彪西。

毕业后进入成熟期,有钢琴套曲《镜》、《夜之幽灵》,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歌剧《西班牙时刻》、舞剧《达夫妮和克洛埃》。 一战后再次达到创作高潮,有钢琴套曲《库普兰之墓》、舞蹈诗《圆舞曲》、歌剧《孩子与魔法》、管弦乐改编曲《图画展览会》《丑角的晨歌》、管弦乐曲《波列罗》及两部钢琴协奏曲。

第八章

浪漫主义晚期的某些作品,如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理夏德.斯特劳斯歌剧《莎乐美》和《艾莱科特拉》等,孕育了表现主义的某些特征。这些作品对强烈情绪的描述、绝望心理的挖掘、恐怖气氛的渲染、变态形象的塑造,可视为表现主义的先声。 ?1.表现主义:20世纪首先出现在绘画、诗歌领域,最早被用来描述梵高、塞尚、马蒂斯等人的绘画风格。 音乐领域的表现主义集中体现在 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的创作中,史称”新维也纳乐派“。 (维也纳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2.浪漫主义晚期的某些作品,如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理夏德.斯特劳斯歌剧《莎乐美》和《艾莱科特拉》等,孕育了表现主义的某些特征。这些作品对强烈情绪的描述、绝望心理的挖掘、恐怖气氛的渲染、变态形象的塑造,可视为表现主义的先声。 3.三种作曲家:高度关心听众;拒绝关心听众;折中处理听众。 4.勋伯格认为,美和真实是不可能结合的极端,现实是黑暗、可怕的,反映现实的艺术不可能美好。 5.表现主义特点: (1)重视人对内心体验的深刻表达,强调艺术家内心灵魂深处的主观情感; (2)对现实的夸张、变形; (3)以下层社会为背景,展示小人物命运的真实侧面; (4)采用片段化、极具跳动的旋律,幅度极大的力度变化、大量使用不协和音; (5)大量使用无调性技法(调性,音乐的变化围绕主音展开); 6.勋伯格 的三个阶段: (1)1908年之前。具有探索性质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升华之夜》、《古列之歌》、《佩利亚斯和梅

丽桑德》 (2)1908~1915年。转入无调性风格。《期待》、《乐迷博埃罗》(念唱音调)、《五首管弦乐小品》(“音色旋律”思想,同一个单音在不同乐器上发声形成旋律)、《幸福的手》 (3)1915年之后。十二音音乐。自由选择半音阶内的十二个音,组成序列,通过对这十二个音的原行、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来进行创作。《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古典协奏曲结构)、《华沙幸存者》、《钢琴协奏曲》、《摩西与阿伦》

第九章

1.贝尔格作品可听性较高,将浪漫主义情感和表现主义的美学精神完美结合。 2.贝尔格作品 (1)《三首管弦乐曲》,由《前奏曲》、《轮舞》和《进行曲》组成,早期无调性风格代表作之一; (2)《沃采克》,歌剧; (3)《室内协奏曲:为小提琴、钢琴和木管乐器而作》,开始成功尝试十二音音乐; (4)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十二音音乐; (5)《小提琴协奏曲》; (6)《露露》,十二音歌剧。 3.威伯恩的作品更面向未来,倾向于高度简洁和理性化,1945年后受后辈作曲家的推崇。是点描派先声、序列音乐先声。 特点:(1)旋律与和声的片段化,不协和音化; (2)重视音色变化,织体简洁; (3)结构短小。 4.威伯恩作品 (1)《帕萨卡利亚》,管弦乐曲,借鉴了巴洛克音乐的形式,技法现代; (2)《为弦乐队而作的五个乐章》,广泛实验弦乐器的各种音色效果,特别是对拨奏和泛音技法的探索; (3)《管弦乐曲六首》,十二音技法写成。一概采用慢速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