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毕明辉20世纪西方音乐章节笔记 下载本文

第一章

史纲意识(关键词:散而有序 乐以表情) 西方音乐历史段分(7个阶段):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5世纪) 2、中世纪时期(5——16世纪) 3、文艺复兴时期(16——17世纪) 4、巴洛克时期(1600——1750) 5、古典主义时期(1750——1810) 6、浪漫主义时期(1810——1900)

7、二十世纪时期(1900至今) 发展特点:散而有序 散——地域,有序——时间

第二章:音乐的风格

1、西方音乐史纲划分依据——音乐的风格

2、(1)什么是音乐风格:汉语解释:风——民歌;格——样式。(2)音乐风格体的构成要素——旋律(单声歌曲的声音线条形态)、节奏(节拍:固定的时间值;节奏:基于单拍子也就是单个点的变化的时间)、和声(音响的协和关系)、织体(分为单声织体、主调织体、复调织体)、音色(不同声音的色彩;西方音乐四大乐器组:弦乐、木管、铜管、打击)和曲式(音乐的结构曲式)(3)六大要素在构成风格体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两种状态:音乐的空间运动态——旋律、和声、织体、曲式、音色;音乐的时间运动态——节拍、节奏

第三章:音乐的空间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为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需要掌握以下两点:(1)音乐的线条,即音乐的旋律不断变化形成了音乐的线条 ,通过这些可以进行空间音乐的塑造。例如轮唱,声音线条按照固定的时间差先后进入,齐头并进,交织错落。用轮唱的技术写作的音乐就叫轮唱曲(卡农曲)。如帕赫贝尔的卡农曲,通过一种固定低音和轮唱相结合的技术来设计声音方案。首先设计了一个八个音构成的低音线条,随后在固定低音线条的上方设计了三个新的线条,水平运动构上四个线条轮流出现成了独特的线条层空间运动关系。又如杰明·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这部作品由两个基本主题构成,单线条和多线条。音乐空间的线条并不受混响效果的干扰。以上可看出运动的线条是音乐空间形成的第一要素。

第四章:音乐的时间

四大入门形式,四大感觉能力——音乐的史纲(历史感)、音乐的风格(风格感)、音乐的空间(空间感)、音乐的时间(时间感) 音乐的时间含义:音乐的节拍和节奏; 音乐时间的混乱:慌腔、走板、不搭调; 西方音乐学家梳理音乐时间的五步工作:

(1)节拍型meter pattern 音乐的节拍是1.2.3这三个数字千变万化的结果。例如:一拍就是一个一下一上/一个碗;常用的音乐节拍图

示:两拍↓↑,三拍↓→↖,四拍↓←(短)→(长)↖,六拍↓←(短)←(短)→→(短)↖;典型:三拍子——巴赫《小步舞曲》,二拍子——苏格兰军曲

(2)时值型duration pattern 音符是关于音乐空间和音乐时间的基本记号,音符时值的分级处理中最关键的是1比2的比例公式(即一个长音符等于两个短音符);不同的时值型:四拍——白土豆蛋子,四个碗的长度,卖四块钱。两拍——白土豆蛋子上插一根筷子,两块钱。一拍——烤糊了,一块钱。半拍——没有人买加打折标签,五毛。 (3)节奏型rhythm pattern 节奏型是节拍型和时值型相互结合的结果,规则变化的运动——节拍,不规则变化的运动——节奏; 西方音乐的十种基本节奏型:

1四分音符节奏型——“猫”,一拍一个音

2八分音符节奏型——“老鼠”,一拍,两个音,平均分配 3大附点——“没错”,两拍,分配两个音,前一个音附点四分音符占一拍半,后一个八分音符占半拍

4“你的”,前一个附点八分音符,占四分之三个碗,后一个16分音符,占四分之一个碗

5——“噼里啪啦”,四个16分音符加起来 6——“大萝卜”,前八分音符加后两个16分音符 7——“萝卜大”,与6相反

8——“电灯泡”,一拍平均分配三个音

9大切分——“去你的”,两拍,前后各占八个音符即半个碗,中间

是四分音符占一个碗

10小切分——“去你的”,一拍,等比缩小一倍的九号节奏型 样本:

法国作曲家圣桑《动物狂欢节》——“老鼠”2“老鼠”2“大萝卜”6“噼里啪啦”5

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老鼠”2“大萝卜”6“老鼠”2“大萝卜”6“噼里啪啦”x4 5

巴赫《巴赫乐队组曲》——老鼠2老鼠2老鼠6大萝卜2老鼠2老鼠2噼里啪啦5 (4)第四步重拍型

两拍——强、弱关系;三拍子——强、弱、弱关系;四拍子——强、弱、次强、弱关系

重拍——“板”;弱拍——“眼”;一板一眼——四二拍;一板两眼——四三拍;一板三眼——四四拍;样本《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重拍被重音替换 (5)第五步速度型

为什么要固定速度:单位时间长度的固定即一拍的长短;音乐时间感觉的变化,十八世纪流行节拍器,梅式节拍器专利1816,贝多芬的认可1817,音乐速度的精确,四分音符=M.M60即每分钟均匀的演奏六十个四分音符,一秒一拍

第五章:20世纪西方音乐的多元新秩序

1、呼喊调+人声节奏(B-box),有组织地噪音 2、二十世纪西方音乐三大领域:古典、流行、民间

3、法国作曲家瓦雷兹:认为音乐是有组织地声音,创造了第一部西方打击乐《电离》,采用噪音作为音乐原材料 4、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音乐的未来:信条》

(一)心得1.噪音音乐的地位不容动摇,它是音乐的未来方向之一;2.电子音乐是噪音音乐的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3.关于音乐的历史遗产,除了一些形式结构的原则外,能够剩下来的就只是人类的思考能力了。

(二)二十世纪西方音乐二个高峰——20年代;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结束后

(三)预置钢琴——约翰凯奇将钢琴作为打击乐器创作的作品,是噪音音乐的代表。

(四)50年代约翰凯奇开始使用东方哲学中的因素创作偶然音乐;空白也是音乐,《4分33秒》无声音乐是噪音音乐发展的极致。 5、二十世纪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新音乐时代——1945年——实验音乐时代;现代主义时期——1970年——后现代主义时期。 6、二十世纪多元新秩序(评述):听觉演进史上最具集成意义的一百年;音乐风格史上最具多元意义的一百年;文化探索史上最具折射意义的一百年;美学建构史上最具争议意义的一百年;未来创新史上最具实验意义的一百年;艺术发展史上最具转折意义的一百年;文明进

程史上最具当下意义的一百年。

第六章

第七章 印象主义音乐特征:反德国、反贝多芬传统; (1)旋律模糊:排斥清晰的旋律线条,旋律不再具有传统的主导地位,趋向于剪短化、片段化; (2)和声不协和:和声突破了过去的理论和规则,频繁使用德国音乐不允许的和声技法; (3)反传统音阶:重视各种中古调式音阶、五声音阶、全音阶,摆脱大小调音阶的禁锢; (4)音色氛围:音乐色彩和氛围成为最重要的表现对象; (5)节奏复杂: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规则节奏; (6)结构松 (7)织体新颖:音乐织体丰富多彩,音响效果新颖独特; (8)瞬间印象:表现的对象模糊不清,重视瞬间印象。

第七章 世纪末情节下的法国音乐:拉威尔

莫里斯·拉威尔,印象主义音乐中地位仅次于德彪西。

毕业后进入成熟期,有钢琴套曲《镜》、《夜之幽灵》,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歌剧《西班牙时刻》、舞剧《达夫妮和克洛埃》。 一战后再次达到创作高潮,有钢琴套曲《库普兰之墓》、舞蹈诗《圆舞曲》、歌剧《孩子与魔法》、管弦乐改编曲《图画展览会》《丑角的晨歌》、管弦乐曲《波列罗》及两部钢琴协奏曲。

第八章

浪漫主义晚期的某些作品,如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理夏德.斯特劳斯歌剧《莎乐美》和《艾莱科特拉》等,孕育了表现主义的某些特征。这些作品对强烈情绪的描述、绝望心理的挖掘、恐怖气氛的渲染、变态形象的塑造,可视为表现主义的先声。 ?1.表现主义:20世纪首先出现在绘画、诗歌领域,最早被用来描述梵高、塞尚、马蒂斯等人的绘画风格。 音乐领域的表现主义集中体现在 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的创作中,史称”新维也纳乐派“。 (维也纳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2.浪漫主义晚期的某些作品,如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理夏德.斯特劳斯歌剧《莎乐美》和《艾莱科特拉》等,孕育了表现主义的某些特征。这些作品对强烈情绪的描述、绝望心理的挖掘、恐怖气氛的渲染、变态形象的塑造,可视为表现主义的先声。 3.三种作曲家:高度关心听众;拒绝关心听众;折中处理听众。 4.勋伯格认为,美和真实是不可能结合的极端,现实是黑暗、可怕的,反映现实的艺术不可能美好。 5.表现主义特点: (1)重视人对内心体验的深刻表达,强调艺术家内心灵魂深处的主观情感; (2)对现实的夸张、变形; (3)以下层社会为背景,展示小人物命运的真实侧面; (4)采用片段化、极具跳动的旋律,幅度极大的力度变化、大量使用不协和音; (5)大量使用无调性技法(调性,音乐的变化围绕主音展开); 6.勋伯格 的三个阶段: (1)1908年之前。具有探索性质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升华之夜》、《古列之歌》、《佩利亚斯和梅

丽桑德》 (2)1908~1915年。转入无调性风格。《期待》、《乐迷博埃罗》(念唱音调)、《五首管弦乐小品》(“音色旋律”思想,同一个单音在不同乐器上发声形成旋律)、《幸福的手》 (3)1915年之后。十二音音乐。自由选择半音阶内的十二个音,组成序列,通过对这十二个音的原行、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来进行创作。《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古典协奏曲结构)、《华沙幸存者》、《钢琴协奏曲》、《摩西与阿伦》

第九章

1.贝尔格作品可听性较高,将浪漫主义情感和表现主义的美学精神完美结合。 2.贝尔格作品 (1)《三首管弦乐曲》,由《前奏曲》、《轮舞》和《进行曲》组成,早期无调性风格代表作之一; (2)《沃采克》,歌剧; (3)《室内协奏曲:为小提琴、钢琴和木管乐器而作》,开始成功尝试十二音音乐; (4)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十二音音乐; (5)《小提琴协奏曲》; (6)《露露》,十二音歌剧。 3.威伯恩的作品更面向未来,倾向于高度简洁和理性化,1945年后受后辈作曲家的推崇。是点描派先声、序列音乐先声。 特点:(1)旋律与和声的片段化,不协和音化; (2)重视音色变化,织体简洁; (3)结构短小。 4.威伯恩作品 (1)《帕萨卡利亚》,管弦乐曲,借鉴了巴洛克音乐的形式,技法现代; (2)《为弦乐队而作的五个乐章》,广泛实验弦乐器的各种音色效果,特别是对拨奏和泛音技法的探索; (3)《管弦乐曲六首》,十二音技法写成。一概采用慢速度; (4)

《五首管弦乐曲》,乐器种类多,每首乐曲短,发展了“音色旋律”的概念,为后来的点描派音乐打下基础; (5)《交响曲》,规模和室内乐相仿,交响的思维,以十二音技法写成,采用点描手法。 (6)《赋格曲》,根据巴赫《音乐的奉献》改编

第十章

1.新古典主义 是西方20世纪既印象主义、表现主义之后的第三大听觉样式风潮。指的是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在西方音乐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起点在1920年,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普契涅拉》宣告了这种风格的首次出现(取材自意大利18世纪作曲家帕格莱西的音乐)。 2.意大利作曲家 布索尼 发表的公开信《新的古典主义》,被认为是这种音乐风格的宣言书。它认为这种风格的主要特征是:风格的统一,复调的高度发展和明朗的客观气质。 3.新古典主义的先声 (1)《古典交响曲》,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 (2)德彪西和拉威尔后期的钢琴曲,如《库普兰之墓》; (3)《官僚小奏鸣曲》,法国作曲家萨蒂。 4.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1)“古典”指的内容不具体,是指被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所忽略和遗忘的一切东西。 (2)要求艺术整体的均衡完美; (3)追求适度理性的情感; (4)复兴浪漫主义之前的曲式,如组曲、赋格曲等; (5)采用明确的调性,不用半音音阶等; (6)采用清晰的旋律线条,代替浪漫主义的和弦织体; (7)节奏要求均匀规则; (8)音乐的色彩适度,不过于浓烈,也不过于精细; (9)高扬人内在的理性力量,

突出简朴是在的风格; (10)古典和现代的结合。 5.斯特拉文斯基的三个创作时期 (1)民族主义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为代表。旋律配器极富变化,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 (2)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普契涅拉》、《浪子生涯》、《俄狄浦斯王》、《阿波罗》、《魔女之吻》、《诗篇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交响曲》、《三个乐章的交响曲》; (3)十二音音乐。《阿贡》、《哀歌》、《安魂赞美诗》。

第十一章

1.20世纪上半叶四大主流音乐风格: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音乐:19世纪末即在芬兰、捷克、挪威等国家生根开花。特点是重视民间文化,挖掘民间资源,学习民间音乐,弘扬民族精神。 2.匈牙利民族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巴托克; 匈牙利民间音乐:“农民音乐” 巴托克创作的4个阶段: 1)第一阶段(1889~1907年):受到贝多芬、李斯特等人的影响,技巧成熟,但没有个人特点。代表作《柯特树》、《管弦乐和钢琴狂想曲》; 2)第二阶段(1908~1924年):成长为一流的民族音乐学家,遍访故国采风。将五声音阶和古老调式音乐与自己音乐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半音体系音乐语言。代表作《两幅肖像》《第一、第二弦乐四重奏》《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木雕王子》《神奇的满大人》《粗野的快板》《15首匈牙利农民歌曲》《小宇宙》; 3)第三阶段(1926~1940年):民族主义特色更激进和有新意,出现一定的新古典主义倾向。代表作

《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写的音乐》《第三至第六弦乐四重奏》《世俗大合唱》《为两架钢琴与打击乐而写的奏鸣曲》; 4)第四阶段(1940~1945年):代表作《管弦乐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 3.美国民族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科普兰、格什文;首要任务是振兴自己的民族音乐 科普兰三个阶段: 1)早期:以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为基础,结合各种新音乐的手法。代表作《第一交响乐》《剧场音乐》《钢琴与乐队协奏曲》《舞蹈交响曲》(后三个是将爵士乐与严肃音乐相结合的试验); 2)中期:民族主义时期,代表作《墨西哥沙龙》《小伙子比利》《牧场竞技》《林肯肖像》《阿巴拉契亚山的春天》; 3)晚期:无调性十二音音乐时期,远离了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音乐语言趋于抽象、主观。代表作《钢琴幻想曲》《温柔的大地》《内涵》《内在特性》。 格什文的特点:着力将爵士乐等流行音乐因素与严肃音乐相结合。 代表作:《蓝色狂想曲》(受美国爵士乐队领导人惠特曼之邀,格罗非配器)《F大调与乐队协奏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波吉与贝丝》 4.英国民族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沃安.威廉姆斯,首要任务是复兴自己的民族音乐 沃安.威廉姆斯:对同时代的音乐风格均有关注,民族音乐忠实继承,体裁广泛影响巨大。民歌风格的旋律和对位,广泛使用各种民间调式和古代教会调式,调性明确,和声清晰,节奏平稳,节制有度。 代表作《诺福克狂想曲》《绿袖子》《恋爱中的约翰爵士》《伦敦交响曲》。 布里顿:善于驾驭大型体裁,手法多样兼收并蓄,偏爱变奏手法,重视音乐的抒情性、动力性,偏重异国情调,完善了“室内歌剧”的形式,善于声乐作品。 代表作《彼

得.格兰姆斯》《战争安魂曲》《青少年管弦乐指南》

第十二章

1.苏联时期俄罗斯20实际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17~1932)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2)第二阶段(1932~1953)文化政策紧缩,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形式主义; 3)第三阶段(1952~1991)文化政策解体,重新建立对外交流。 2. 普罗科菲耶夫,生于乌克兰。 着迷现代音乐,风格多元。和声语言丰富,配器大师。 作品: 1)学生时期 《第一钢琴协奏曲》(1911),表现出充分的个性化,和现代音乐创作思维,出现了非常粗犷的音响和机械般的节奏; 《第二钢琴协奏曲》(1913),中大量使用不协和音、打击乐一般的钢琴演奏法; 《第二钢琴奏鸣曲》,康塔塔《我们七个人》这种大胆尝试更加明显; 《古典交响曲》(1917),采用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语言来创作; 2)美国、法国时期 《三个橙子的爱情》(1919),歌剧; 《第三钢琴协奏曲》(1919),将现代音乐的实验性和传统音乐的情感性结合; 《第二交响曲》(1925),洋溢着大量的不协和音响; 《钢花跳跃》(1927),机械风格的代表,带有未来主义色彩; 《浪子》(1928),舞剧带有很多情感,柔和了古典主义的清晰和浪漫主义的激情; 3)苏联时期:注重音乐旋律性,简朴和抒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舞曲;《灰姑娘》,舞曲;《彼得与狼》,交响童话;《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五.第七交响曲》;《第七钢琴奏鸣曲》 3.肖斯塔科维奇:风格多元不易归类 1)第一阶段(1906~1934) 《第一交响曲》(1925),毕

业作品,一举成名; 《第二交响曲》(1927),献给十月; 《第三交响曲》(1929),五一劳动节; 《姆钦斯科县的麦克白夫人》(1934),将革新与传统两种手法结合; 2)第二阶段(1934~1948):被当局批判,世界级作曲家,音乐创作与时局的关系微妙 《混乱代替音乐》(1936) 《第五交响曲》(1937) 《钢琴五重奏》(1940),新古典主义意味 《第七交响曲》(1941),代表抗击法西斯的决心 3)第三阶段(1948年之后):再次被当局批判,数量巨大,长于深度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清唱剧《森林之歌》,《第四弦乐四重奏》,康塔塔《阳光照耀着我们的祖国》; 《第十交响曲》(1953),为庆祝十月革命死十周年而作,与下作被认为是现实主义代表; 《第十二交响曲》(1961),为纪念列宁而作; 《第十三交响曲》(1961),采用苏联诗人叶甫图申科的诗歌作为歌词; 《第十四交响曲》(1969),11个乐章,采用与死亡有关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