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中震设计要点 - 图文 下载本文

1.5.2 框架梁抗震构造表 项目 细 目 构造要求 叠合梁 截面受剪要求 尺寸 最大受压区高度 梁柱对中 最大配筋率 支 座 最 小 配筋率 跨 中 框 架 梁 设 计 抗震设计 非抗震设计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1.hb≈(1/8~1/12)lb; hb≤1/4lbn; 2.bb≥1/4hb; bb≥1/2bn;bb≥250mm 预制部分hb1≥lb/15 ; 后浇部分hb2≥100mm. vb≤(1/γRE)(0.20fcbbhbo) vb≤0.25fcbbhbo X≤ξbhbo x≤0.25hbo x≤0.35hbo ξb=0.8 (1+fv/0.0033Es) 梁柱尽量做到对中; 有偏心时,e≤hb/4或e≤bb/4 2.5% 无要求 0.4% 0.3% 0.25% 0.25% 0.25% 0.3% 0.25% 0.2% 0.2% 0.2% 不小于2φ12 1.跨中上部,至少 2φ12,可以搭接 2.支座下部,至少两根钢筋. 1.距柱边至少.25Ln; 2.与上部跨中钢筋 搭接长度1.2La la 梁 一 般 要 求 纵 向 上部钢筋切断 受 力 锚固长度 钢 筋 锚 构造要求 固 1.不少于上部或下部 贯通全长的钢筋 较大面积的1/4 2.不少于2φ14 1.通长钢筋不允许切断后搭接; 2.非通长钢筋可在柱边外0.2Ln处切断 laE=la+10d laE=la+5d laE=la 接 头 梁端受压筋与 A`s/As≥0.5 A`s/As≥0.3 不 限 受拉筋面积比 加密距梁端2hb 加密区范围 距梁端1.5hb;不小于500mm 无特殊加密要求 区 不小于500mm ≥d/4 ≥d/4 ≥d/4 纵筋ρ≤≥d/4 2% φ10mm φ8mm φ8mm φ5mm 最小 加密直径 纵筋ρ≥≥d/4 ≥d/4 ≥d/4 ≥d/4 箍 区 2% φ12mm φ10mm φ10mm φ8mm 最大间距(取最hb/4,8d hb/4,6d, 100mm hb/4,8d, 150mm hb/4,8d 150mm ≥0.020fc/fyv 小值) 100mm Vb/fcbbhbo hb(mm) >0.07 ≤0.07 筋 150mm 200mm ≤300 一般箍筋间距 ≤hb/2,≤bb,≤250mm 要求 300~500 200mm 300mm 500~800 250mm 350mm 300mm 500mm >800 箍 筋 不少于柱端加密区实配箍筋 节点无专门要求 区 纵 向 钢 筋 柱的纵向钢筋不在节点区内切断 1.一、二级梁纵向钢筋伸过边柱中心线; 1.屋面梁伸入 2.弯折锚固时,水平段≥0.45laE;垂直段不小于10d,不小于22d; 边柱1.2la; 3.上部钢筋穿过中间节点;下部钢筋伸入中柱laE,过中轴线不小于2.标准层伸入 5d. 边柱la 应用焊接 宜用焊接 可 用 搭 接

17

1.5.3 剪力墙抗震构造表 项次 项目 细 目 抗震设计 一级 8度:80~100m 9度:≤60m 二级 8度:35~80m 7度:>80m 三级 8度:<35m 7度:≤80m 6度:>60m ≥C20 四级 6度:≤60m 非抗震设计 适 用 范 围 混凝土强度等级 最 小 厚 度 全部高度 ≥h/20; ≥160mm ≥h/25;≥140mm 剪 力 墙 设 计 截面尺寸要求 Vw≤1/γRE(0.20fcbwhw) Vw≤0.25fcbwhw 一 墙肢最小宽度 ≥3bw,≥500mm,轴压比Um≤0.6 ≥3bw,≥500mm 般 要 错 一般错洞墙 不应采用 不宜采用,采用时洞口错开不少于2.0m 求 洞 叠合错洞墙 不宜采有,采用时要加暗框架 墙 底层局部错洞 底层洞口边暗柱延伸至二层,二层洞口下设暗梁,形成底层暗框架 墙 设备管道洞口 宜预埋套管,配交叉补强钢筋;直径较大时可配环形钢筋 小 H≤50m 洞口每边不少于2¢8,伸入墙内锚固长度la1 边长小于洞 0.8m H>50m 洞口每边配被截断钢筋量的一半,伸入墙内锚固长度la1 口 la+10d la+5d la 钢筋锚固长度la1(laE) (1)顶层;(2)底部,范围为Hw/8,且不少于底层层高; (3)楼梯间电梯间;(4)山墙;(5)内外纵墙的端开间 所有部位均应 加强部位应采用双排,对双排配筋的要求 加强部位宜用双排配筋 采用双排配筋 其余宜双排 拉结钢筋 直径≥¢6mm,间距≤700mm,底部加强区加密. 0.25% 0.25% 0.20% 0.20% 0.20% 加强部位 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 0.25% 0.20% 0.15% 0.15% 0.15% 一般部位 横向 300mm 300mm 300mm 300mm 300mm 分布钢筋最大间距 竖向 400mm 横向 ¢6mm 分布钢筋最小直径 ¢8mm ¢8mm ¢8mm ¢8mm 竖向 ¢8mm 搭接长度为laE 搭接长度la , 水平分布钢筋连接 接头错开500mm 接头错开500mm 每次接头50%,接头加强部位每次接头竖向分布钢筋连接 可以在同一截面搭接 错开500mm 50%,错开500mm 端部应设暗柱、翼缘或柱; 边缘构件要求 端部宜设翼缘或端柱,横墙宜设翼缘, 至少应配暗柱. 横向剪力墙端部宜设翼缘. 0.005Ac或2¢0.015Ac 0.012Ac 底部加强部位 2¢12 2¢12 14(大值) 端部钢筋最小配筋量 0.012Ac或4¢12的较0.005Ac或2¢14的0.012Ac 一般部位 2¢12 2¢12 大值 较大值 箍筋 底部或加强部位 ¢8@100 ¢8@150 ¢8@150 ¢6@150 ¢6@150 一般部位 ¢8@150 ¢8@200 ¢6@200 ¢6@200 ¢6@200 加强部位 纵筋搭接范围内 间距不大于5d,也不大于100mm 要求 竖 向 钢 筋 底部加强区不少于0.015Ac;一般地位不少于0.01Ac 最大间距 ≤6d,≤100mm ≤8d,≤100mm ≤8d,≤150mm ≤8d,≤150mm 箍 筋 最小直径 ¢10mm ¢8mm ¢8mm ¢6mm 跨高比大于2.5时:Vb≤1/γRE(0.20fcbbhbo) 截面尺寸要求 跨高比小于2.5时:Vb≤1/γRE(0.15fcbbhbo) 最大配筋率 ≤2.5% 纵向 0.4% 0.30% 0.25% 0.25% 钢筋 最小配筋率 (单边) 锚固长度 ≥600mm,≥la+10d ≥ 600mm,≥la+5d ≥600mm,≥la ≥600mm,≥la 不少于0.008Ac ≤8d,≤150mm ¢6mm 分 布 钢 筋 端 部 钢 筋 小墙肢配筋 连 梁 设 计 0.25% ≥600mm,≥la 最大间距(取最小hb/4,6d ,100mm hb/4,6d ,100mm hb/4,8d,150mm hb/4,8d,150mm 150mm 值) 箍 筋 最小直径 ¢10mm ¢8mm ¢8mm ¢6mm ¢6mm 1.顶层楼层在纵向筋伸入墙体的部分应配箍,数量与跨中相同;一般楼层不必配置. 其它构造要求 2.跨高比<2.5时,底部0.2hb-0.6hb范围内,设配筋率不低于0.2%的水平分布筋.

18

1.6建筑结构计算步骤及控制点[24] 计算步骤 1.建模 步骤目标 几何及荷载模型 整体参数的正确确定(总信息设定) 建模或计算条件 整体建模 控制条件及处理 1.符合原结构传力关系; 2.符合原结构边界条件; 3.等合采用程序的假定条件 1. 振型组合数→有效质量参予系数>0.9吗? →否则增加 2. 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角→ζ0-ζm>150? →是,输入ζ0=ζm,附加方向角ζ0=0. 3. 结构自振周期,输入值与计算值相差>10%时,按计算值改输入值. 4. 查看三维振型图,确定裙房参予整体计算范围→修正计算简图 5. 短肢墙墙承担的抗倾覆力矩比例<40%?→是,改为一般剪力墙结构 短肢墙墙承担的抗倾覆力矩比例>50%?→是,规范不许,修改设计 6. 框剪结构框架承担抗倾覆力矩>50%?→是,框架抗震等级按框架结构定;若为多层结构,可定义为框架结构定义抗震等级和计算,抗震墙作为次要抗侧力构件,其抗震等级可降一级。[11] 1.周期比控制;Tζ/T1≤0.9(0.85)? →否,修改结构布置,强化外围削弱中间 2.层位移比控制; [ΔUm/ΔUa, Um/ Ua]≤1.2→否,按双向地震重算 3.侧向刚度比控制;要求见后;不满足时程序自动定义为薄弱层. 4.层受剪承载力控制; Qi/Qi+1<[0.65(0.75)]?是,修改结构布置 0.65(0.75)≤Qi/Qi+1<0.8?→是,强制指定为薄弱层;(注:括号中数据B级高层) 5.整体稳定控制;刚重比≥[10(框架),1.4(其它)] 6.最小地震剪力控制;剪重比≥0.2αmax? →否,增加振型数或加大地震剪力系数 7.层位角控制; ΔUei/hi≤[1/550(框架),1/800(框剪),1/1000(其它)] ΔUpi/hi≤[1/50(框架),1/100(框剪),1/120(其它)]?否,修改设计。 1.构件构造最小断面控制和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2.构件斜截面承载力验算(剪压比控制); 3.构件正截面承载力验算 4.构件最大配筋率控制 5.纯弯和偏心构件受压区高度限制 6.竖向构件轴压比比控制 7.剪力墙的局部稳定控制 8.梁柱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验算 1.钢筋最大最小直径限制 2.镐筋最大最小间距要求 3.最小配筋配箍率要求 4重要部位的加强和明显不合理部份局部调整。 2.计算一 (一次或多次) 1.地震方向角ζ0=0; 2.单向地震+平扭耦连; 3.不考虑偶然偏心; 4.不强制全楼刚性楼板; 5.按总刚分析; 6.短肢墙多时定为短肢墙结构 2.计算二 (一次或多次) 判定整结构的合理性(平面和竖向规则性控制) 1.地震方向角ζ0=0,ζm; 2.单(双)向地震+平扭耦连; 3.(不)考虑偶然偏心; 4.强制全楼刚性楼板; 5.按侧刚分析; 6.按计算一的结果确定结构类型和抗震等级 1.按计算一、二确定的模型和参数; 2.取消全楼强制刚性板;定义需要的弹性板; 3.按总刚分析 4.对特殊构件人工指定 3.计算三 (一次或多次) 构件优化设计(构件超筋超限控制) 4.绘制施工图 结构构造 抗震构造措施 2. 构件抗震等级

2.1 构件抗震等级,反映抗震的综合要求,是抗震概念设计最重要的指标,由结构类型、场地烈度、结构高度、构件类别、构件位置按规范查取;构件抗震等级决定地震内力调整系数和组合内力调整系数的大小,决定抗震构造措施要求。

2.2 转换层结构中的非转换构件可不按框支框架设计,但与框支框架相连的邻跨非框支框架的抗震构造应加强.

2.3 裙房的抗震等级[6] (程序不能自动处理,要人工指定) 2.3.1 裙房与主楼分开时,各自决构件抗震等级; 2.3.2 裙房与主楼连成整体时

2.3.2.1 裙房构件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

2.3.2.2 主楼为纯剪力墙结构,裙房为纯框架结构时,裙房框架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剪力墙抗震等级;当裙房柱高与柱截面长边之比不小于6时,裙房按本身高度定义抗震等级,但与主楼的抗震等级相差不应超过一等级[13];

2.3.2.3 主楼为部分框支墙结构时,其框支框架按部分框支墙结构确定抗震等级;裙房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确定抗震等级,若低于主楼框支框架抗震等级,则按本节6.2条处理; 2.4 地下室抗震等级:主楼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同;

其它可放宽,但不低于4级.(地下室地震作用明显衰减,一般也不要求核算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9度抗震时不低于2级.(程序不能自动处理, 要人工指定). 2.5 短肢墙抗震等级

2.5.1若短肢剪力墙承受的倾覆力矩大于结构底部总倾覆力矩的40%时应定义为短肢剪力墙

19

结构;

2.5.2指定为短肢墙结构后,程序能搜索出短肢墙,并将其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即此时在输入信息中应按一般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输入.

2.6剪力墙承担的倾覆力矩≤总倾覆力矩20%的少剪力墙框剪结构,结构分析按框架剪力墙体系计算,框架抗震等级按框架定义,剪力墙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定义[13].

2.7 在8度区高度>80m建筑,可用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加强区特一级,非加强区一级[13]. 2.8 竖向构件的轴压比限值,按《高规》10.3.3,10.4.4,10.5.5条要求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后取值.

3. 构件的抗震设计和超限处理

3.1 连梁的抗震设计 3.1.1连梁最大配筋率

抗剪超限按最大受剪承载力配筋计算方法:(以跨高比≤2.5连梁为例) 连梁最大受剪承载力 Vb=0.15fcbchco/γRE

由最大受剪承载力求弯矩 Mbr=0.9Vbln/2/1.27 =0.354 Vbln 一级 (ln为连梁净跨) Mbr=0.9Vbln/2/1.05=0.429 Vbln 二级

其中系数1.27和1.05是强剪弱弯要求,0.9是考虑剪力部分由竖向荷载产生。 由弯矩按对称配筋公式求出最大纵筋面积 As= Mbr/fy/(hbo-a) 由规范给出公式求箍筋:Vb=(0.049fcbbhbo+0.7fyvhboAsv/S)/γRE

3.1.2若按上述计算较整体计算结果小较多时,宜适当加大墙肢刚度,吸收连梁释放的内力; 3.1.3连梁最小配筋率与连梁跨高比、砼强度等级、钢筋等级有关。

《高规》7.2.23条规定,连梁剪压比 α≥V/βcfcbho/γRE 非抗震设计时,α=0.25;

抗震设计, 当跨高比大于2.5时 α≥0.2/γRE=0.2/0.85=0.2353

当跨高比不大于2.5时 α≥0.1/γRE=0.1/0.85=0.1765

不同跨高比连梁纵向钢筋构造配筋率按下表取用:

设防状态 剪压比限值 连梁跨高比 构造纵筋配筋率 非抗震设计 任何跨高比 按框架梁要求 抗震设计 0.2353≤α 跨高比≥2.5 按框架梁要求 0.1765≤α (规范要求) 2.5>跨高比≥1.5 0.25%~0.40% 1.5>跨高比≥1.0 0.25%~0.30% 1.0>跨高比≥0.5 0.25% 注:跨高比大取大值。

3.1.4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3.1.4.1连梁受力特性:受水平荷载控制;连梁不宜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

3.1.4.2连梁一般跨度小,截面大,与之相连的墙体刚度也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连梁往往超筋超限,设计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3.1.4.3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连梁刚度可以折减,当风荷控制时,折减系数不宜小于 0.8 ;当地震荷载控制时,折减系数不应小于 0.55 。 3.1.4.4由风荷载控制时,若连梁刚度折减后仍出现超筋超限,宜增加剪力墙刚度或降低连梁刚度,重新计算,不宜采用内力调整方法解决。 3.1.5 连梁的超限处理

3.1.5.1若结构刚度较大,且超筋超限的连梁较多时,可加高洞口,减小连梁高度,以减小连梁内力。

3.1.5.2若只部分连梁超筋超限,则可用调整连梁内力的方法解决。

3.1.5.3若结构刚度较小,则不应对连梁内力进行调整,应增加剪力墙刚度,以减小连梁的内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