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评定书 下载本文

2.根据测量部位选择适当的关节角度测量尺。检查者应熟练掌握关节角度尺的操作,关节角度尺的固定臂和移动臂要严格按规定方法使用。测量时角度尺轴心的位置可忽略不计。尺与身体的接触要适度,不得影响关节的运动。原则上角度尺应放在患者被测关节的外侧 3.被动运动关节时手法要柔和,速度缓慢均匀,尤其对伴有疼痛和痉挛的患者不能做快速运动。

4.读取量角器刻度盘上的刻度时,刻度应与视线同髙。

5.对活动受限的关节,AR0M与PROM均应测量并在记录中注明,以便分析受限的原因。

6.测量的同时注意观察和记录关节是否存在变形、浮肿、疼痛、挛缩,有否存在痉挛、肌肉萎缩、皮肤瘢痕、外伤及测量时患者的反应等。关节疼痛时,要注意疼痛的部位和范围并作记录。

7.肢体ROM的检査结果应进行健、患侧比较。尽管根据人群调査已经总结了各关节ROM的正常值,但由于性别、年龄、职业和健康状况的不同,个体间ROM亦有差别,因而仅供参考,应谨慎使用。治疗师在测量受累关节ROM之前,须首先测量和记录未受累肢体ROM 以确定被检査者的正常ROM。

8.有下列情况存在时,AR0M和PROM测量操作应特别谨慎:①关节或关节周围炎症或感染。②关节半脱位。③关节血肿,尤其是肘、髋或膝关节血肿。④怀疑存在骨性关节僵硬。⑤软组织损伤如肌滕、肌肉或韧带损伤。 9.注意药物对ROM测量结果的影响。被测者服用镇痛剂时可能会抑制患者对疼痛的反应;患者服用肌松弛剂期间,关节运动度可能过大。

10.当患者有明显的骨质疏松或骨的脆性增加时,应避免PROM测量

11.为了提髙测量的可靠性,首次和再次测量的时间、地点、测置者以及所用测量工具应保持一致。

十、结果记录的方法

1.记录测量日期、肢体关节(名称、左右)、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度 (PROM)。

2.记录结果以度为单位。 3.记录关节运动范围。关节运动范围是指一种运动开始时的角度和运动结束时的角度,如0-90°结束时的角度即是运动受限的位置。

记录测量开始位至终止位之间的范围时,如果被检査者不能从解剖0°位(中立位)开始运动,应准确记录实际开始位角度。结合特定关节的运动正常范围,判断其运动受限的情况。。

4.当被测量者的某关节出现非正常过伸展情况时,可采用“一'即负号表示。如膝关节 “-20°”,表示膝关节20°过伸展。

5.在正常情况下可做双向运动的关节由于病变而只能进行单向运动时,受限方向的运动范围记录为“无”。

6.测定时应对浮肿、疼痛、肌紧张、肌萎缩、皮肤状况、有无外伤、其他等情况在评定表中予以记载。 十一、肌收缩的类型 (一)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肌张力明显增加,但肌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从而有助于固定体位。等长收缩是由于使肌肉拉长的外力与肌肉本身所产生的最大张力

即内力相等所致。 (二)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过程中,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缩短,引起关节运动。根据肌肉起止部位的活动方向,可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两类。

1.向心性收缩 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彼此靠近,肌长度缩短,故又称为短缩性肌收缩。向心性收缩是作用于关节并使关节产生运动的主动肌的收缩。

2.离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两端彼此远离,使肌长度增加,是对抗关节运动的拮抗肌所产生的收缩,其作用与关节运动方向相反。用于稳定关节、 控制肢体动作或肢体坠落的速度。 十二、影响肌力的因素 (―)肌肉的横截面积

肌肉的力量是全体肌纤维收缩力量的总和,所以肌力大小与肌肉的生理横截面积成正比,肌纤维的数量越多,肌纤维越粗,肌肉的横截面积就越大,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也越大。生理横截面积的大小,反映了该肌肉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相同体积的扇形肌、梭形肌、半羽状肌和羽状肌,其生理横截面积亦不相同。 羽状肌的生理横截面积大于扇形肌,而扇形肌大于梭形肌。 (二)肌纤维类型

肌肉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比例。人体骨骼肌中,无 论男、女、老、少均含有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只是两者的比例不同而已。肌力的大小主要由肌中白肌纤维的数量决定。白肌纤维所占的比例高,则肌肉收缩力大。因此,白肌纤维比例高者最适于做短距离、高强度的运动项目,而红肌纤维比较高者适合于强度小、工作时间长的耐力性运动项目。前者以无氧代谢为主,后者则以有氧代谢作为主要的供能方式。 (三)运动单位募集率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

一条运动神经纤维与它所支配的肌纤维构成一个运动单位,是肌肉的最小功能单位。当神经冲动沿一个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至该运动单位的所有肌纤维时,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因此,运动单位募集得越多,肌力越大。神经冲动发放频率越高,肌肉力量越大。 (四)肌肉的初长度

所谓肌肉初长度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在收缩前披牵拉至适宜的长度,肌肉收缩时会产生较大的力这是因为被牵拉肌肉内的感受器(肌梭、腱梭)受到刺激,从而反射性地增加了肌肉收缩力。 (五)肌收缩类型

不同的肌肉收缩形式产生不同的力量,其中离心收缩过程中产生的肌力最大,其次为等长收缩,最小的为向心性收缩 (六)年龄与性别

肌力约在20岁时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肌容积、肌肉的横截面积因肌纤维变细而减小,55岁以后衰退速度加快。此外,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增多也可以影响肌肉的力量。就性别而言,男性肌肉的力量较女性强。 十三、徒手肌力检查的评定目的

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在肌力评定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基于其自身专业特点,在评定的目的上又各显其特殊性。 (一)物理疔法评定目的

1.确定肌力减弱部位与程度。

2.软组织损伤的鉴别诊断。

3.协助某些神经肌肉疾病的损伤定位诊断。例如,脊髓损伤、外周神经损伤等。 4.预防肌力失衡引起的损伤和畸形。 5.评价肌力增强训练的效果。 (二)作业疗法评定目的

1.判断肌力减弱是否限制了日常生活活动及其他作业活动。

2.从远期目标判定肌力减弱是否需要采用代偿措施或使用辅助具与设备。 3.判定主动肌和拮抗肌肌力是否失衡,制定肌力增强训练计划或使用矫形器以预防畸形。

4.工伤、运动损伤、事故所致的残疾鉴定和丧失劳动力程度鉴定标准。 十四、徒手肌力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多发性神经炎、脊髄损伤、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横贯性脊髓炎。

2.原发性肌病肌萎缩、重症肌无力。

3.骨关节疾病截肢、骨折、关节炎、手外伤、烧伤 (二)禁忌证

1.局部炎症、关节腔积液、关节不稳、急性扭伤。 2.局部严重的疼痛。

3.严重的心脏病或髙血压。

十五、应用徒手肌力检查的一般原则

1.大脑所支配的是运动而不是一块或一组肌肉的收缩。因此,徒手肌力检査是有关的主要动作肌和辅助肌共同完成的运动。

2.学习徒手肌力检査法,必须具备一定的解剖、生理知识,包括每一块肌肉的起止点、肌纤维的走向、肌肉的作用、引起关节运动的方向和角度,以及当一肌肉力量减弱或消失时可能出现的代偿运动等。只有熟练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才能理解和掌握此项检査技术。

3.徒争肌力检査是检査一块肌肉或一组肌群的随意收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 脑外伤所致的偏瘫以及脑瘫,由于受到原始反射的影响而导致痉挛和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不能完成分离运动。因此,本法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

十六、等速肌力测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适应症 被试身高>l40cm,可以完成独坐,存在下列问题者可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被测髋、膝、踝、肩、肘、腕、躯干肌的肌力需>3级,方可对抗阻力进行测试;若被测肌群的肌力小于等于3级,可在去除重力条件下采用等长收缩模式评定肌力。 1.各种病因引起的肌力减弱包括废用性肌萎缩(如长期卧床或制动、截肢残端)、神经源性肌无力(如慢性腰肌劳损)、关节源性肌无力(如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损伤、脑瘫)和关节源性肌无力均可进行测试。膝关节病变最为常用。

2.职业运动员、亚健康人群及老年人的肌力评估。 (二)禁忌证

1.在疾病的急性期或较严重的损伤时,不宜进行等速运动肌力测试或训练,如:被测肢体新发骨折或骨折未完全愈合、关节不稳、关节活动度严重受限、软组织

瘢痕挛缩、剧烈疼痛、严重的关节积液或滑膜炎、急性炎症或感染(红肿)以及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2.严重认知功能不能配合者以及孕妇等也不适合进行等速运动肌力测试或训练。|

十七、肌力的仪器评定的分析参数

要测试参数包括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力矩角度、总功、平均功率、耐力比、屈伸肌峰 力矩比等。

1.峰力矩 指全关节运动范围内一肌群收缩过程中瞬间所达到的最大力矩输出值,为力矩曲线的最高点,峰力矩值代表肌肉收缩所产生的最大力量。 2.平均力矩 全关节活动范围内肌群收缩过程中所产生力矩的平均水平 3.特定角度力矩 在关节运动范围内特定角度所对应的力矩值。

4.峰力矩体重比 为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反映肌肉收缩的相对力量。用于不同个体或群组间肌力的比较。

5.峰力矩角度 指力矩曲线中,峰力矩所对应的角度。该角度是肌肉收缩产生最大力量时的最佳角度。

6.峰力矩时间 肌肉开始收缩到达最大力矩的时间。该值反映肌肉快速产生的能力。

7.总功 一次肌肉收缩完成了一个 关节运动全过程所做的功即为总功,是所描记的力矩曲线下的面积之和。

8.平均功率 总功量除以完成总功所需要的时间为功率。功率反映肌肉随时间做功的效率

9.疲劳 肌肉耐力或疲劳测试指标。

10.屈伸肌峰力矩比 该指标反映互为拮抗的肌群力量平衡与否的重要标志间接反映肌肉力量与关节稳定性的关系

11.关节活动范围 该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关节受限

12.变异系数 标准差与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该系数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是衡量重复测试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一个指标。该系数越小,说明重复测试的一致性越髙,所得测试数据越可靠。 十八、浅反射消失的临床意义

浅反射包括刺激皮肤、角膜、黏膜引起的肌肉急速收缩反应。常用浅反射检査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 (―)腹壁反射

反射弧:第12肋间神经---上:T7-8,中:T9-10,下:T11-12---第7-12肋间神经。 检査方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呈膝立位以便腹肌松弛。然后用尖端钝的针沿肋骨缘自上而下、从外向内、按上、中、下三个部分轻划腹壁皮肤。 临床意义:正常人在受刺激的部位可见腹壁肌收缩,脐向刺激侧移动。上部反射消失见于T7-8脊髓节段病损,中部反射消失见于T9-10脊髄节段病损,下部反射消失见于T11-12脊髓节段病损。双侧 上、中、下三部反射均消失见于昏迷或急腹症患者。一侧腹壁反射消失见于同侧锥体束病损或脊髓反射中枢障碍。老年人、肥胖患者、经产妇,可见两侧腹壁反射的减弱或消失。 (二)提睾反射

反射弧:生殖股神经、闭孔神经皮支---L1-2---生殖股神经、闭孔神经肌支。 检査方法:用火柴杆等物由下而上轻划大腿内侧上方皮肤,可引起同侧睾丸上提。 临床意义:双侧反射消失见于脊髓节段病损。—侧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锥体束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