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课后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第一章

一、术语解释 1.发行的银行 “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接受国家政府的授权集中和垄断货币发行,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3.政府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根据国家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金融政策,通过办理业务为政府服务,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向政府提供信用、代理政府债券、满足政府的需求。

5.准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体制是指某些国家和地区不设通常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承担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 二、填空题

1.—(1694)—年,历史上最早的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诞生。

2.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客观上需要有一家权威机构集中银行的一部分现金准备,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

3.—(英格兰银行)—在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史上是个重要的里程碑,世界上一般都认为它是中央银行的始祖。

4.—(货币垄断发行权)—已经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

5.—(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最能体现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的性质,也是中央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基本条件。 三、选择题(含多选、单选)

1.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有(ABCD)。

A.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B.复合式中央银行C.准中央银行制度D.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2.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包括(ABC)。

A.发行的银行B.银行的银行C.政府的银行D.调控监管职能 3.中央银行的综合职能包括(BCD)。

A.发行的银行B.调控职能C.服务职能D.管理职能 4.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有(ABCDE)。

A.国有B.私有C.公私合股D.无资本金E.多国共有制度 5.下列(A)银行是无资本金的特殊法人。 A.韩国C.澳大利亚B.日本D.意大利 四、问答题

1.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首先,一些中小银行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其次,银行券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根本属性矛盾。 第三,银行券的兑换必须分别在原发行银行进行。

第四,银行券的流通和支付能力取决于它兑换金属货币的能力。

最后,分散发行带来的“货币发行纪律”问题。 2)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大,票据交换业务越来越繁重。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全国统一和公正的权威

性清算机构,作为金融支付体系的核心,快速清算银行间各种票据、使资金顺畅流通。 3)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

随着银行业务的规模扩大和复杂化,银行的经营风险也不断增大,资金调度困难和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经常出现。 因此,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客观上需要有一家权威机构集中银行的一部分现金准备,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 4)关于金融业的监督管理问题

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如果完全依靠行政手段,则不仅扼杀金融市场的创造性和活力,大大降低金融市场效率。

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不得不依靠专门机构来实现。 5)关于向政府融资问题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经常需要从银行获得资金融通。当政府需要巨额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时,个别银行并不能满足政府需要。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客观上需要有一个机构对政府的收支、资金往来和融资进行专门管理。

2.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

(一)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点看,它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1、业务对象特殊:

中央银行业务对象仅限于政府和金融机构 2、经营目的特殊

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不以盈利为目的

3、中央银行拥有一系列特有的业务权利

如发行货币、代理国库、保管存款准备金、制定金融政策等

(二)从中央银行发挥的作用看,它是保障金融稳健运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国家行政机关,中央银行的地位具有特殊性

1、中央银行履行其职责主要是通过特定金融业务进行的 2、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分层次实现的

3、中央银行在政策制定上有一定的独立性 3.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1发行的银行(1)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意义 (2)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必要性 (3)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基本职责 2银行的银行(1)集中存款准备金 (2)最后贷款人 (3)票据交换和清算 3政府的银行(1)代理国库 (2)代理政府债券发行

(3)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信贷支持 (4)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

(5)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 (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7)金融监管

(8)向政府提供信息和决策建议

4.中央银行制度可以分为哪些类型?比较这些不同的中央银行制度类型的特点。

(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分为两种情况:

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仅有一家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力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能。

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指在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

(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三)准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体制是指某些国家和地区不设通常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承担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

(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跨国中央银行体制是指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其中有两种情况:

一是没有建立中央银行的数个国家组建一家联合中央银行。 二是联合建立跨国中央银行的各国本来就建立了中央银行。 5.中央银行的资本组织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是指作为中央银行营业基础的资本金是怎样形成的,即中央银行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一)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二)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 (三)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四)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 (五)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 第二章

一、术语解释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自主权,以及为确保自主权的有效行使而采取的相关法律措施。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央银行作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各种金融措施的总称。 二、填空题

I.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和政府关系问题)—。

2.—(2003年4月)—我国成立了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实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职能分开。

3.—(德意志银行)—被认为是西方工业国中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中央银行。 4.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各国的—(中央银行)—均处于金融体系核心的位置,是社会信用制度的枢纽。

5.从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看,—(中央银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三、选择题(含多选、单选)

1.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手段有(ABCD)。

A.存款准备金B.公开市场操作C.再贴现D.其他调控手段 2.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具体内容包括(ABC)。

A.享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B.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C.独立监督、监测金融市场 D.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 3.下列国家的中央银行独立性较强的是(AB)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4.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是(ABC)

A.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B.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C.组织、参与和管理支付清算 D.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5.金融国际化主要表现为(ABC)。

A.金融业务的跨国经营 B.金融机构的跨国设立 C.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 D.金融创新的国际服务 四、问答题

2.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与信用进行调节和控制,通过金融机构进而影响和干预整个社会经济进程,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金融监督和管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规范和监督金融机构的设立和业务活动;

二是调控和管理整个金融市场的设置和运行体制。 (三)组织、参与和管理支付清算

中央银行还要通过建立和维护全国金融业的资金清算中心和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来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还向政府和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划拨清算、代理业务等方面的金融服务。

3.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 含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自主权,以及为确保自主权的有效行使而采取的相关法律措施。 实质: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中央银行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

4.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能够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而不受政府的干预、影响和控制,也就是中央银行具有金融调节方面的独立性。

(1)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不能背离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

(2)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中央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门,它不可能超过所隶属的整体。

(3)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监管是在国家的授权下进行的 (4)特殊情况下中央银行必须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最后贷款人

在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负责应付资金需求的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 银行性业务

银行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 管理性业务

管理性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当局所从事的业务。这类业务主要服务于中央银行履行宏观金融管理的职责。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是其银行性业务中资产负债业务的综合会计记录。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种类、规模和结构,都综合地反映在一定时期的资产负债表上。

二、填空题

1.各国对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律规范大致可分为一(法定业务权利).(法定业务范围).(法定业务限制)—三个方面。

2.中央银行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可分为两个层面,即一(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 3.中央银行在商业银行的资金周转不灵时,提供资金帮助,即要履行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4.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业务和部分会计业务。具体包括:一(收受国库存款).(为国库办理转账).(为国库办理代收税款)—

5.在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中,中央银行一般奉行—(非营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公开性)—四个原则

6.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主要包括:—(国外存款).(对政府的债权).(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和—(对其他金融公司的债权)—。 三、判断并改错题

1.中央银行对黄金外汇拥有的经营管理权产生了黄金外汇的买卖业务,成为中央银行重要的负债项目。(×)

2.中央银行可以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 3.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提供贷款。(×)

4.中央银行只要能有效地执行各种金融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则其经营获利与否无关紧要。(√)

5.当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总额大于负债总额时,若其他对应项目不变,其差额部分通常通过减少货币发行量来弥补。(×) 四、选择题(含多选、单选)

1.宏观管理主要指(A)、(B)、(D)等。

A.货币流通总量的确定 B.货币流通量与结构的计量与测定

C.货币流通的渠道与方式确定 D.货币流通调节手段的选择

2.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与货币资金的运动相关,一般可分为(A)和(C)两大类。 A.银行性业务B.资产类业务C.管理性业务D.货币资金业务

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不得(ACD)。

A.对政府财政透支B.给政府贷款C.直接认购政府债券D.包销政府债券E.购买国债 4.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的关系有(BCD)。 A.自有资本=资产+负债 B.资产=负债+自有资本

C.负债=资产-自有资本 D.自有资本=资产-负债

5.中国人民银行不得直接(A)、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A.认购B.购买C.买卖D.回购

6.下列中央银行业务活动中属于管理性业务的是(B)。

A.清算业务B.金融调查统计业务C.会计业务D.兑付债券业务 7.下列不属于中央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的是(D)

A.对中央政府的债权B.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C.对私人部门的债权D.发行债券 五、问答题

2.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权力有哪些? 1、有权发行货币

2、有权管理货币

3、有权发布监管金融机构的命令与规章制度 4、有权持有、管理、经营国家的黄金外汇储备。 5、有权经理国库

6、有权对金融业的活动进行统计和调查

7、有权保持业务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5.简要介绍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和对金融机构的负债关系。

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包括对存款货币银行和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和各种贷款、回购等;对金融机构的负债包括存款货币银行和非货币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等存款。这两个项目反映了中央银行对金融系统的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对应关系,也是一国信贷收支的一部分。

由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比负债更具主动性和可控性,因此,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对于货币供应有决定性作用。 六、综合题

1.分析中央银行业务活动原则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原则差异的原因。

从总体上看,最基本的业务活动原则是必须服从于履行职责的需要。在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中,中央银行一般奉行非营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和公开性四个原则。

原因:非营利性:中央银行的地位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而是必须以调节经济、稳定全国金融、稳定币值为己任,一切业务都是为此服务的。因此,其业务的盈利与否,不是它所考虑的目标。

流动性:主要是指资产业务需要保持流动性。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存在,不仅向银行提供资金清算服务,依法征缴法定存款准备金,还必须在商业银行的资金周转不灵时,提供资金帮助,即要履行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主动性:主要指资产负债业务需要保持主动性。由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直接与货币供应相联。

公开性:主要指中央银行的业务状况公开化,定期向社会公布业务和财务状况,并向社会提供有关的金融统计资料。 第四章

一、术语解释 1.经济发行

货币的经济发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供应。 2.财政发行

货币的财政发行,是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3.货币发行

从货币发行的过程看,货币发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从货币发行的结果来看,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4.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等存款类型金融机构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 5.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就是中央银行在发行货币时,须以某种贵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的规定,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贵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的关系。

二、填空题

1.存款准备金是由自存准备金、一(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三部分组成。

2.存款准备金是—(存款余额)—与—(存款准备金率)—的乘积。

3.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准备一般由—(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部分构成。 4.发行基金计划是由—(现金投放).(现金回笼).(现金净投放)—三部分组成。 5.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由—(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及其他负债业务构成。 三、判断并改错题

1'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若其存款增加,意味着需要现金投放减少或增加回笼;存款的减少则意味着需要增加现钞投放。(×)

2.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必须按照法定比率提取准备金缴存中央银行,其余部分才能用于放款或投资。(√)

3.发行基金是国家尚未发行的货币,而现金则是现实的通用货币。(√)

4.一般说来,当中央银行买进已发行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当中央银行卖出其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5.中央银行在发行货币的同时会形成自身的资产业务。(√) 四、选择题(含多选、单选)

1.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主要是收存(BD)的存款。

A.个人B.银行等金融机构C.工商企业D.政府部门 2.第一准备主要包括(AD)。

A.库存现金B.流动性资产C.国库券D.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3.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主要是通过(AC)等方式将货币注入流通的,并通过同样的渠道反向组织货币的回笼。

A.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贷款B.出售政府债券 C.接受商业票据再贴现 D.出售黄金外汇

4.中央银行职能的发挥与其(D)业务有密切关系。A.贴现B.贷款C.资产D.负债 5.现金投放为200亿,现金回笼为500亿,现金净回笼为(D)亿元。 A.200 B.500 C.700 D.300 五、问答题

1.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意义是什么?

1、有利于调控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 2、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安全。 3、有利于实施国内的资金清算。 2.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是什么?

(一)垄断发行原则:是指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

(二)要有可靠的信用保证原则:是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发行准备制度,以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发行。

(三)要有一定的弹性原则:是指货币发行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试比较各种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优劣。

1)现金准备发行制

? 货币的发行百分之百以黄金和外汇等现金做准备。

?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能够防止货币发行过量,但缺点是缺乏弹性。 2)证券准备发行制

? 货币发行以短期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做准备。

?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给与中央银行较大的利用货币发行调节宏观经济的余地。缺点是

货币发行的调控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高的控制技术。 3)弹性比例制

? 货币发行数量超过规定的现金准备比率时,国家对超过部分的发行征收超额发行税。

? 这种发行制度兼顾了信用保证原则和弹性原则。

? 但是,对货币过度发行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超额发行税的制约作用和中央银行的独

立性。

4)证券准备限额发行制

? 在规定的发行限额内,可全部用规定证券作发行准备,超过限额的发行必须以十足的现金作为发行准备。

5)比例准备制

? 规定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准备与证券各占一定比重。 ? 优点:兼具弹性和控制性。 ? 缺点:难以科学确定比例。 第五章

一、术语解释

3.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是指各国政府为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其他紧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所有流动资产的总称。 4.再贴现金额

再贴现时实付的金额按原承兑汇票票面金额扣除再贴现利息计算: 再贴现实付金额=票据面额-贴现额

5.经常性储备

经常性储备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人民币汇率,保持必要的对外支付能力。 二、填空题

1.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它主要由—(再贴现率).(贷款).(证券买卖).(黄金外汇)—及其他一些资产业务构成。

2.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应考虑一和一(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数量).(保持合理的外汇币种构成)—两个问题。

3.构成国际储备的资产主要是—(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及未动用的特别提款权。

4.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一般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

5.按贷款对象划分,中央银行贷款可以分为:对—(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的放款、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放款、对—(政府)一的放款以及其他放款等。 三、判断及改错题

1.大多数国家的再贴现利率是一种基准的官定利率。(√)

2.再贴现和贷款业务也是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途径。(√)

3.在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多的时期,提高再贴现利率可以抑制存款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势头,从而减少货币和信贷增加额,(√)

4.作为国际支付手段,要求国际储备必须具备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5.中央银行用自己发行的货币买人证券实际匕是通过市场向社会投放货币;反之,卖出证券等于将流通中的货币收回。(√) 四、选择题(含多选、单选)

1.中央银行在外汇储备经营中,主要面临(ABC)三种风险。

A.市场风险B.商业信用风险C.主权风险D.流动性风险

2.国际上一般认为,一国外汇储备持有量应该保持在该国()个月的进口用汇水平上,并且不少于该国外债余额的30%。(C)

A.1~2 B.5~6 C.3~4 D.7~8 3.再贴现利率是一种(AC)利率。

A.基准利率B.短期市场利率C.官定利率D.长期市场利率

4.一张票据面额为1000元,离到期还有30天,在年贴现率为7.2%时,再贴现实付金额为(C)元。

A.1000 B.928 C.940 D.820

5.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BC)增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达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A.降低再贴现率B.提高贷款利率c.提高再贴现率 D.降低贷款利率 五、问答题

2.试述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意义。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在于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或者市场利率,不以赢利为目的 3.试述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

(一)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相同之处 (1)、二者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2)、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

(3)、就其融资效果而言

(二)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不同之处 (1)、资金的流动性不同:中央银行的贷款尽管大都是短期的,但是由于受贷款合同的约束,也必须到期才能收回;而证券业务则因证券可以随时买卖,不存在到期问题。 (2)、收益的表现形式不同:对中央银行而言,贷款有利息收取问题,通过贷款业务,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未到期的证券买卖则没有利息收取问题,只有买进或卖出的价差收益,因此证券买卖有赢有亏。

(3)、对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高,一般都以该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而从事的贷款业务则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低,一般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从事贷款业务。

(4)、信用的依据不同:证券买卖是以证券的质量为依据;贷款则以商业银行的信用为依据。

5.试述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特点。

(1)、黄金储备的特点: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但是,黄金不如外汇和特别提款权便于支付使用。同时,保存黄金也没有收益,管理成本比较高。

(2)、外汇储备的特点:外汇资产的流动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管理成本低廉,有收益。但其风险性较其他国际储备资产大,因为汇率的变动可能带来外汇贬值的损失,从而降低储备资产的实际价值 (3)、特别提款权的特点:与黄金、外汇资产相比是比较完美的,既安全可靠又灵活兑现。但不足的是,目前各国还不能随意购人,不能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

第六章

一、术语解释 1.结算

商品交易、劳务供应、金融活动和消费行为都会引起债权债务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的清偿通常通过货币所有权的转移进行,货币资金的收入和支付的行为一般称作结算。

2.清算

清算,是终结现存的法律关系,处理其剩余财产,使之归于消灭的程序。清算是一种法律程序,社团注销时,必须进行财产清算。未经清算就自行终止的行为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不受法律保护。 4.票据交换所

集中办理同城或同一区域内各银行间应收应付票据的交换和资金清算的场所。 5.差额清算系统

清算系统将在一定时点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出净余额,即经结算头寸。

6.实时全额清算系统

支付系统对各金融机构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总的借、贷发差额结算。 8.大额支付系统

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是中国人民银行为信用社、商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的支付业务提供最终资金清算的系统,为各银行跨行汇兑提供快速、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服务。 二、填空题

1.结算(settlement)与清算(clearing)是存在于经济社会中的两种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和—(货币资金转移)—的行为。 2.清算机构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中介组织,在支付清算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票据交易所)—是最传统和最典型的清算机构。

3.按照对转账资金的不同处理方式,银行同业间清算可通过—(全额结算)—与—(差额结算)—两种形式进行。

4.1773年在—(英国伦敦)一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票据交换所,开创了票据集中清算的先河。—(1853年)—,纽约市成立了美国第一家票据交换所。 5.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是在国家级金融通信网(CNFN)上运行的我国国家级的现代化的支付系统,是集—(金融支付服务).(支付资金清算)—、金融经营管理和货币政策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系统。

6.跨国支付清算解决的是国际间的资金转移与债权债务清偿。跨国支付的质量不仅事关本国利益,也涉及其他当事国,因此跨国支付具有—(全局性)—与—(世界性)—的特点。 7.支付系统风险既是—(金融风险)—的组成部分,又是—(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对一国的金融稳定构成重大威胁,一旦发生支付系统风险,其危害将难以估量。 三、判断题

1.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采用大额实时、大批量的处理模式,主要用于解决各家商业银行间的跨行资金支付清算及结算问题。(×)

2.公开市场操作手段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灵活高效的清算体系。(√)

3.完善支付清算系统,也是保障金融稳健运行、保障正常的交易与支付秩序、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

4.一国的对外支付是其全部支付清算活动的重要构成,事关国家利益与金融安全,中央银行往往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介入或进行干预。(√)

5.凡是在欧盟国家设有总部或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均可申请成为EBA的成员银行,在符合EBA清算规则的基础上,可进一步申请成为EBA的清算银行。(×)

6.流动性风险是支付过程中因一方拒绝或者无法履行债务,从而给另外一方或其他当事人带来一定的损失的可能。(×)

7.法律风险指人为的非法活动,如假冒、伪造、盗窃活动对支付系统带来的风险。(×) 8.英国的CHAPS系统和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都属于中央银行直接拥有并经营的支付系统。(×)

9.RTGs系统一个重要特征是:系统处理过的所有支付清算都是不可变更和无条件的终局性清算。(√)

10.一般情况下,各国清算制度的建立是在中央银行统一领导下进行的,中央银行居于清算中心的地位。(√) 四、选择题

1.支付清算体系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社会经济往来提供各种清算服务的综合安排,它主要由(ABCD)构成。

A.清算机构 B.清算工具 C.支付系统 D.清算制度

2.为了保证银行同业清算持续、有序地进行,中央银行通常对银行的(B)管理有所要求。 A.安全性B.流动性C.收益性D.创新性

3.付款行首先将完整的支付信息发送给中央银行,待中央银行完成资金汇划后,再将完整的支付信息发送给收款行,这属于(A)。

A.V型结构 B.Y型结构 C.I型结构 D.T型结构 4.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ABD)。

A.组织票据交换清算 B.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C.不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D.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 5.中央银行()是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C)

A.实时支付系统 B.小额支付系统 C.会计核算系统 D.大额支付系统 6.跨国支付清算的特征包括:(ABC)。

A.具有全局性与世界性的特点 B.涉及不同国家货币和不同的支付清算安排 C.需要借助跨国支付系统及银行往来账户实现跨国银行闯清算 D.中央银行在跨国支付清算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7.(D)是美联储在CHIPS系统运行中的主要作用。

A.提供支付清算服务B.经营管理C.提供资金支持D.风险管理

8.在现代化支付系统运用的电子数据处理设备及通讯系统出现技术性故障或操作失误时,使整个支付系统运行陷入瘫痪的潜在风险属于(D)。 A.信用风险B.流动性风险C.法律风险D.操作风险 五、问答题

1.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是怎样构成的? (一)清算机构 (二)支付系统

(三)支付结算制度

(四)同业间清算制度与操作

4.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组织票据交换清算 (二)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三)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

(四)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

(五)跨国支付服务

5.中央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中有什么作用?

7.如何防范和控制支付系统风险?美联储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 (一)对大额支付系统透支进行限制 (二)对大额支付系统进行管理

(三)对银行支付结算活动进行监督

(四)发展实时全额清算系统RTCS(Real Time Cross Settlement) (五)加强支付清算领域的法规建设 (六)加强支付系统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美联储:一、对大额清算系统当日透支的收费

二、最大透支量

三、记账证券交易抵押 四、证券转移限额

五、对金融机构支付活动的监测

第七章

二、填空题

1.世界各国对国家财政预算收支保管一般有两种基本的制度:—(独立国库制)—和—(代理国库制)—

2.中央银行会计具有—(核算管理)—、预测分析和—(参与决策))—的特点。

3.中央银行会计业务的管理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和政策)—和—(管理风险机构的会计活动)—

4.会计决算报表是反映中央银行—(全年业务及财务收支状况的数字)—总结与说明。 5.金融统计对象是以货币和资金运动为核心的金融活动。它由—(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所构成。

6.现金统计是商业银行根据中央银行统一规定的项目归属指标,对通过银行的一切—(现金收支)—进行的业务统计。

7.中央银行经理国库有利于—(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协调配合。

8.我国中央国库实行了业务上—(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地方金库实行中国人民银行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体制。

9.—(统计设计)—是根据金融统计对象的性质与研究目的,对统计过程的通盘考虑与全面安排。 三、判断题

1.我国设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专门机构,负责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和出纳工作。(×)

2.我国国库可以监督财政存款的开户和财政库款的支拨,但对违反财政制度规定的,国库不能拒绝执行。(×)

3.中央银行会计从核算内容到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乃至会计凭证的设置,均体现着金融宏观管理的职能特征。(√)

4.中央银行行使职能的一切活动,最终表现为货币资金收付,而一切货币资金收付又必须通过会计核算过程才可实现。(√)

5.对外金融统计是对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交易规模及交易价格(汇率)等的记录及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汇总过程。(×)

6.统计调查是对经济统计整理而成的统计报表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是实现统计目的的重要环节。(×) 四、选择题

1.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重要意义表现为(ABCD)。

A.有利于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协调配合B.有利于扩大中央银行信贷资金来源 C.有利于保证国库资金安全,确保国库资金及时、准确地解缴入库 D.可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优势,提高国库经营管理效率

2.设有单独的国库机构的国家有(ABD)。A.英国B.美国C.法国D.意大利 3.中央银行会计的特点有(C)。

A.会计核算形式的大众性B.不具有核算管理、预测分析和参与决策的特点 C.会计核算内容、科目、报表、凭证的特殊性D.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般性

4.中央银行的会计报表,按编制的时期划分为(ABCD)。 A.日计表B.月计表C.决算表D.全国银行统一报表

5.金融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D)。 A.主观性B.差别性C.公开性D.科学性 6.(B)是根据金融统计对象、研究目的及统计设计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各类金融活动数据资料的业务过程。

A.统计设计B.统计调查C.统计整理D。统计分析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一般亦称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

3.中介目标

中介目标是介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最终目标产生直接作用,为此,银行需要选定一些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变量作为观测指标,这些变量就称为中介指标。

4.操作目标

操作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选定的能被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又与中介目标联系紧密的金融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或利率 。

10.单一目标论11.双重目标论12.多重目标论 单一目标论-担心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双重目标论-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

多重目标论-兼顾,不同时期以不同目标为相应重点. 二、填空题

1.—(古典)—学派认为不管货币如何变动,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的;—(凯恩斯)—学派,从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无效,而在非危机时期却有不同程度的有效。弗里德曼采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来阐明在适应性预期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效应,说明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在长期内无效的观点;以一(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而非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在长期与短期均是无效的。

2.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一(操作目标)—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有机组成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3.在实际的应用中,衡量物价的指标主要有三个:—(GNP),(CPI)和(批发物价指数) 4.经济增长的速度通常用—(GNP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表示。

5.社会就业充分与否是针对—(所有资源)—而言的,并不包括—(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这种失业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这里所说的充分就业,并不是社会劳动力100N的就业,而是把通常存在的—(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排斥在外。

6.1995年3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制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7.五大货币政策目标是指—(充分就业),(市值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8.由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在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同时实现数项目标是不可能的,协调不同目标之间矛盾的方法主要有—(相机抉择法)—、“逆经济风向”抉择法、—(简单规则抉择法)—和—(临界点抉择法)—。

9.依据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即当失业率越低时,通货膨胀率—(越高)—;反之,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

10.趋同的理论分析认为,采用利率水平还是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主要取决于这些变量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11.货币政策决策权的配置及其权威性依赖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的高低。 12.我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 三、判断题

1.货币政策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所在。(√) 2.货币政策主要调节的是总需求,而非总供给。(√) 3.调整经济结构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

4.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5.内生变量,又称政策性变量,所以货币供给量首先应该是一个内生变量。(×)

6.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产出、就业和通胀的影响显著。如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银根紧缩,产出减少,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较低;反之,当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时,银根较松,社会产出增加,相应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也会跟着上升。(×)

7.新凯恩斯学派认为,即便是公众完全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动,价格也不能完全调整,因此货币政策不能影响实际产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8.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短期内是比较稳定的。(×) 9.货币政策应该不断调整最终目标和灵活选择政策工具。(×) 10.货币政策是国家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11.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采取调节货币和信用的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 12.按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程度及施加影响的方式,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最终目标、中间性目标和操作目标三个层次。(×)

13.操作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选定的能被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又与中介目标联系紧密的金融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银行信贷规模等。(×)

14.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与宏观经济受中央银行控制的程度从弱到强,与宏观经济的相关程度也是从弱到强,三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15.在各类物价指数中,物价平减总值指数范围最广,因而成为经济形势变化的先行指标。

(×)

16.摩擦性失业主要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17.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来衡量。(×) 18.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是负的。(√)

19.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取一般要满足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和互补性的基本原则。(√)

四、选择题(含多选、单选)

1.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首先会影响到(C)。

A.最终目标 B.中介目标 C.操作目标 D.中间目标 2.反映经济形式变化先行指标的物价指数是(B)。

A.物价平减指数 B.批发物价指数 C.零售物价指数 D.消费物价指数

3.认为货币政策的实施,除了引起价格水平变化以外,对收入、就业、总需求、投资、实际工资及利率等变量都无影响。这一观点属于(A)。

A.古典学派 B.凯恩斯主义 C.货币主义 D.理性预期学派 4.货币政策目标中所讲的充分就业指的是(BC)。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自愿性失业 D.非自愿性失业 5.我国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是(D)。

A。经济增长 B.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保持币值稳定

C.稳定物价 D.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6.依据经济发展状况来协调货币政策目标的方法属于下列方法中的(A)。 A.相机抉择法B.“逆经济风向”抉择法C.“简单规则”抉择法D.“临界点”抉择法 7.下列选项中不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是(D)。 A.货币供给量B.利率C.银行信贷规模D.基础货币 8.下列选项中符合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有(ABC)。 A.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B.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C.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 D.货币政策目标的短期性 9.下列选项中关于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关系描述正确的有(ACD)。 A.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B.商品供给决定货币供给

C.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

D.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10.下列关于货币政策的命题正确的有(AC)。

A.它是以总量调节为主的政策 B.它是以结构调节为主的政策

C.它是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D.它是通过调节总供给而间接影响总需求

11.按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程度、速度及施加影响的方式,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ABC)。 A.最终目标B.中介目标C.操作目标D.中间目标 12.下列选项中可选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有(ABCD)。

A.币值稳定 B.经济增长,金融稳定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 13.货币政策目标之一币值稳定的含义是:(ABC)。

A.其中的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而非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变动 B.币值稳定不是绝对静止的,可以有一定的波动,但波动不能过大 C.稳定币值包含一定程度的物价变动

D.当物价波动过大时,可以通过抑制物价上升来解决 14.金融稳定是指(ABCD)。

A.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运行良好,抵御各种冲击而不会降低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的一种状态

B.反映的是一种金融运行的状态,体现了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要求,服务于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C.缘于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能有效提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会而不会产生大的动荡的金融体系

D.包括金融体系中关键性的金融机构保持稳定和关键性的市场保持稳定 15.货币政策要兼顾两个目标存在困难,下列选项中符合这种情况的有(D)。 A.币值稳定与充分就业 B.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 C.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D.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16.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理论主要有(ABD)。 A.单一目标论B.双重目标论C.三重目标论D.多重目标论

17.货币政策决策主要依据有(BCD)。

A.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分析和预测 B.国内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和预测 C.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其对国内经济影响的预测分析D.国内货币金融形势预测分析

五、问答题

2.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2)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

4)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4.简述理论界对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同观点。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

古典学派认为,假如货币当局增加名义货币供给量,则会使利率降低,从而使价格

上升,但价格上升后,货币供给的实际价值会减少,直至利率回升到初始水平,投资不会受到刺激,从而总需求也不会发生变化。

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除了引起价格水平变化以外,对收入、就业、总需求、投资、实际工资及利率等变量都无影响,货币必然是中性的。 2.早期凯恩斯主义者的货币政策“非危机时期的有效论”

凯恩斯从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无效,而在非危机时期却有不同程度的有效。

3.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采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来阐明在适应性预期下,货币供给量的

变动效应。在适应性预期、自然率假说和黏性价格的基础上,弗里德曼建立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将其区分为短期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4.卢卡斯的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而非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在长期与短期均是无效的。 5.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论

新凯恩斯从工资和价格黏性、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以及理性预期这三大假设前提出发,认为市场不能出清,宏观经济处于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实际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 5.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第二阶段(1984—1994) 发展经济、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 稳定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目标(金融稳定) 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都有所调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集中体现在“计划”二字上,因此该时期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随着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中市场调节的成分越来越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再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稳定货币渐渐挤入货币政策目标的行列,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货币政策目标被概括为“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稳定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思想开始在我国获得了生命力。1990年10月,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公开宣称:“银行,特别是中央银行必须保卫货币、保卫币值,这是第一位的职能。”①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货币政策重大转变的决定,强调货币政策应以保持币值稳定为主要目标。1995年3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则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把稳定币值作为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以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现阶段则应把稳定币值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唯一目标,这一方面符合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规律,另一方面也迎合西方各国的具体实践经验。在我国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具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这是人民银行在分离主要的监管职能之后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正确认识并认真履行金融稳定的职能,成为人民银行在经济金融工作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六、综合题 1.试分析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P197 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 (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

(三)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关系

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与宏观经济稳定关系重大,但要同时实现这五大目标是不可能的。因为诸目标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一个目标的实现往往制约着另一个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往往是选择一两个目标作为一定时期内的政策重心,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则应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统一性和矛盾性说起。

(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业和经济增长本来是经济发展中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一般说来,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相互促进的,就业人数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而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相应为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机会也就越多。因此,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对于失业的治理和经济增长的刺激其实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刺激经济增长就意味着扩大就业,遏制过热就意味着增加失业。宏观经济政策决策者的反周期调控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来解决充分就业的问题。这是它们统一的地方,但在这种统一背后还存在其矛盾的一面。如果就业增加带来经济增长,但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下降了,那就说明经济增长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下降为代价取得的,这就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只有两者都相应提高才是我们期望得到的结果。

(二)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关于稳定币值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理论上讲,这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币值稳定,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同时,若经济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稳定币值也就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对此,西方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币值稳定,经济才能保持正常增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较微弱的物价上涨能刺激经济增长;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才能使币值稳定。然而现代经济发展史证明,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上涨,过多强调币值的稳定则又会抑制经济增长。因此,中央银行在追求这两个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的就是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之间的交互变化。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若中央银行推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会导致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机会,即以牺牲币值稳定来换取充分就业。反之,若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提高利率,物价下降,就业相应较少,即以牺牲充分就业来换取币值稳定的目标。

(三)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关系如果一国物价不稳定,国际收支就难以平衡。当本国出现通货膨胀时,国内价格高于国外价格,必然导致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从而出现贸易赤字。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就需要提高利率,这样就带来国际资本的流人使顺差加大,国际收支失衡更趋严重。因此,在一国央行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常常要根据不同需要对不同目标进行权衡,有侧重地进行选择。币值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但是币值稳定并非实现金融稳定的充分条件。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通胀率可以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保持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币值不稳定的情况下,市场主体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交易及金融制度运行的成本升高,交易过程中易受阻碍,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同时,金融失衡或不稳定的情形在币值环境下有时也会累积和发生。例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的物价水平相当稳定,但其后不久资产市场崩溃,金融机构积累了巨额不良资产乃至倒闭,进入长达10年的衰退期。

2.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孰优孰劣? 1)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1)其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强。

(2)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

(3)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

(4)易与政策意图紧密相联,不致与非政策效果混淆。 缺点:(1)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多层次概念。

(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并不是绝对的。

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2)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1)可测性强-易于收集观察。

(2)可控性强-直接控制再贴现率。

(3)利率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缺点:(1)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往往使人们难以在货币政策变动时准确地区分

货币政策效果和偶发性的外生效果。

(2)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实质影响的是实际利率。 (3)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多的依赖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效益变动的敏感性,即货币

需求的利率弹性 第九章

一、名词术语解释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整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政策;

5.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的政策措施,其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6.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有价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法定保证金比率或证券抵押贷款保证金比率,对使用贷款进行有价证券交易的活动加以控制,以限制对证券市场的放款规模。 7.不动产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就一般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新购买住房或商品用房贷款的限制措施。

9.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而不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或资产组合的调整进行调控。 11.窗口指导

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走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

二、填空题

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实现的。 2.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会导致货币乘数—(减小)—,在基础货币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会—(越小)—。

3.根据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又可将公开市场业务分为—(主动性)—公开市场业务、—(防御性)—公开市场业务和—(混合性)—公开市场业务三种模式。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和优惠利率等。

5.利率最高限额政策的具体内容包括: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利率)—的上限和—(放贷)—的下限,或者对定期和储蓄利率的最高限度实施控制。

6.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三部分构成,即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外币存款准备金制度和—(人民币备付金)—制度。 三、判断题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只能影响一般利率水平,却无法影响利率结构。(√)

2.再贴现率的升降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宣示作用,能够准确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趋向。 (×)

3.所谓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包括不动产在内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的政策措施,其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4.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主要以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作为操作的目标。(×) 四、选择题

1.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当中能够影响利率水平和结构的是(C)。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B.再贴现政策C.公开市场业务D.优惠利率 2.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当中,中央银行拥有完全主动权的是(ACD)。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B.再贴现政策C.公开市场业务D.直接信用控制 3.属于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条件是(ABC)。

A.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 B.国内金融市场机制应完善

C.金融市场上的证券种类和数量要适当D.商业银行要配合中央银行的行动 4.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具有强制性的是(AB)。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B.消费者信用控制C.道义劝告D。窗口指导 5.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我国目前正在采用的是(BCD)。

A.信贷计划B.利率C.再贷款D.差额存款准备金率

五、问答题

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各自的功能作用及优缺点。 1.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功能: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宣示效应和对社会公众心理预期的影响; 作用: 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优点: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是中央银行收缩和放松银根的有效工具; 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均等的;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

缺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只能影响一般利率水平,却无法影响利率结构;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被迫出售其流动性资产,或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导致各类金融机构竞争基础的不平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和各地区银行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的频繁的调整会扰乱存款机构正常的现金管理和财务计划。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大众的心理预期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不利于金融稳定,因而存款准备金率出现了固定化倾向。 2. 再贴现政策。 功能: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持有超额准备的成本,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包括对再贴现率和申请再贴现金融机构资格的调整。

作用: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 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 再贴现率的升降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作用,从而影响公众预期;防止金融恐慌。 优点: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这样做既可以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再贴现政策通过改变再贴现率引导市场利率发生变化,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缺点: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手里,且因贴现率的变动而引起的贴现额的变动很难预测;当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时,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 调整再贴现率的宣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取向。 调整再贴现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再贴现率政策受到银行对利率的预期的影响; 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不能在短期内任意改变,否则将引起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无所适从。 3. 公开市场业务。

功能: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借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调控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作用:调控存款货币机构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 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降低货币流通量的波动幅度。

优点: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的时机、规模和方向以及如何实施的步骤都比较灵活,可以比较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 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操作规模的大小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 公开市场业务“宣示效应”较弱,不会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 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强的逆转性

缺点:政策意图的宣示效应较弱; 公开市场业务要产生预期的效果,对金融市场的要求较

高且中央银行也必须持有相当的库存证券才能开展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容易被抵消;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行动并不一定符合中央银行的意愿; 公开市场操作受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影响。 六、综合题

根据所学货币政策工具相关知识,探讨我国下一步应重点发展的货币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