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章节达标检测(含答案) 下载本文

第二章章节达标检测

【光现象】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若要画出小丑在平面镜中的像,图1中正确的是 ( )

C D 2.当观察那些站在远处敲锣打鼓的人时,我们总是先看到他的动作,后听到锣鼓的声音,这一现象说明( )

A 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而声音的传播要时间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 C.用人眼看物体比用耳朵听声音反应更灵敏些 D.敲打锣鼓后隔一段时间锣鼓才发出声音

3.有一只大雁在平静的湖面上飞翔,有时我们能看到大雁好像在水中游动,有时只能看到大雁似的阴影在水面上移动,则( )

A.前者光线较强,后者光线较弱,原理相同

B.前者光线较弱,后者光线较强,原理相同 C.前者是大雁的像,后者是大雁的影 D.前者是大雁的影,后者是大雁的像

4.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与竖直方向成45°角(图2),由空气中向下观察,看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与水面的夹角为θ,则( )

A.θ<45° B.θ>45°

C.θ=45°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中所描写的“天在清溪底”和“人在云里行”两种情景,是光的( )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D.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

6.从平面镜内看到一只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3所示,此时时间是( ) A.7:25 B.5:35 C.6:35 D.4:35

7.在下列各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现象的是( )

图3

1

图2

5.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的诗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云里行。”

A.有经验的渔民在叉鱼时,把鱼叉瞄准他看见的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

B.潜水艇下潜后,工作人员用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C.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太阳光的传播方向,用来照亮室内的天花板 D.栽在河边上的树,能在水中形成“倒影”

8.排纵队时,如果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下列图4中不能用此现象涉及的数理报专稿物理知识解释的是( )

A B C D

9.春天,百花盛开,景色优美。图5是小明同学拍摄的一张照片,花色为红色是因为( )

A.花是光源,自身能发出红色光

B.白光照在花上,红光被吸收,其余色光被反射 C.白光照在花上,红光被反射,其余色光被吸收 D.花是光源,自身能发出除红光以外的其余色光

10.图6所示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效果图。据悉,中国馆将和北京奥运场馆“鸟巢”一样,都采用了太阳能光伏技术,其中要用到“超白玻璃”,这种特殊材料( )

A.光在其中传播最快 B.光不能在其中传播

C.具有特好的镜面反射效果 D.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

图6

11.下列连线哪一组是有错误的 ( ) A. 光的反射 挖掘隧道,激光准直 光的折射 掬水月在手 光的直线传播 潭清疑水浅

B. 平面镜 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凹面镜 潜望镜

凸面镜 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C. 色光的三原色 红、黄、蓝 颜料的三原色 红、绿、蓝 D.光的折射 使荧光物质发光 红外线 镜中花

紫外线 电视遥控

12.光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A.自行车尾灯的作用是能够把从任意方向射向尾灯的光线改变180o角返回

B.在射击时,使靶心、手枪上的缺口和准星“三点一线”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 C.放映电影的银幕做成白色是因为白色可以吸收各种色光

D.检查视力时,如果房间不够大,医生经常用一个平面镜反射视力表,我们观察平面镜中的视力表即可,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知识

2

13.小明观察红外线烤火炉的工作情况,发现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 )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 烤火炉的电热丝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淡红色的光并不是红外线

C. 红外线中有一部分看得见,有一部分看不见,看得见的那一部分是淡红色的

D.该火炉发出的红外线与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不同,前者是淡红色的,后者是看不见的

二、我会填空

14.某人身高1.8米,位于平面镜前2米处,所成的像离镜面

______米,像到人的距离是_____米;若人以0.5米/秒的速度向前走了2秒(图7)则所成的像离镜面______米,像到人的距离是_____米,像高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人向平面镜走近时,像以________m/s的速度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平面镜。

15.1666年,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_________(图8),揭开了颜色之谜。这一现象说明白光是由__________________。

16.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为折射角。表中列出的是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入射角与折射角的一组数据,比较这些数据可入射角θ1 看出,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10°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30° 图8

折射角θ2 6.7° 13.3° 19.6° 25.2° 图7

17.我们在教室的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光的

40° ________现象;而学习或工作用的台灯上有一个灯罩(如图9所示),其中作用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定律将光线尽量集中到需要照射的地方,因此灯罩内表面应尽量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阳春三月,我和几个同学相约去游玩。

走进大门,只见桃红柳绿连绵数里,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之中,欢乐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我们来到一片树林中,树缝中漏下的点点光斑在地面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不知不觉已到了黄昏,

夕阳西下,湖面上波光粼粼,让人眼花缭乱,咦!门楼的影子怎么这么调皮,比中午时长出许多?

请你从这段优美的文字中,找出两处我们学过的不同物理知识或规律: 例如:语句: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之中

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

语句1: 物理知识: 语句2: 物理知识: 语句3: 物理知识: 19.为了把太阳光反射到一座洞口朝向正东方向的水平洞中去,小明设计安装了一块能自动调节方向的平面镜M,如图10所示,正午时刻,太阳光垂直于水平地面照射,图中表示平面镜方向的那个角度应为α

图9

3

=______ ;午后,随着太阳西斜,α角应适当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 三、作图题(共12分)

20.图11中是点光源发出的两条射向平面镜的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在途中确定点光源的位置。

21.在图12方框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四、实验探究题(共30分)

22.(12分)如图13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⑴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

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⑵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

⑶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图14

⑷张红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图14),但看不清跳棋的像。请你帮她想个办法看清跳棋的像:_________。如果实验中发现玻璃板中有两个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若操作中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手中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⑹我们做这一实验使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像。

⑻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⑼如在烛焰B上放一手指,则手指_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被烧痛。如在平板玻璃后放一木板,则还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4

图11

图12

图13

第二章章节检测参考答案

1.A 2.B 3.C 4.A 5.D 6.D 7.A 8.A 9.C 10.D 11. 2 4 1.8 不变 靠近 12.色散 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3.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⑵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14.漫反射 反射 光滑

15.语句1:欢乐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物理知识:光的折射

语句2:树缝中漏下的点点光斑在地面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 物理知识:光的直线传播 语句3:湖面上波光粼粼 物理知识:光的反射

(本题开放,答案合理即可) 16.如图所示

17.⑴较暗 蜡烛B

⑵相等 垂直 相等 ⑶B

⑷增加环境光照 玻璃板前后两个面都反射成像 ⑸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