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练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流通手段,或被称为购买手段、交易媒介。

在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证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作为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来剖析的。“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事实上,从马克思之前直到今天的经济理论中,摆在首位的货币的职能,与马克思一样,普遍是这两者:货币给出价格;货币媒介交易。这也就是说,普遍认定,这两者的结合是货币;或者说,就是这两者构成货币的核心。

5、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

答:如何界定货币,或如何给货币下定义,由于时代背景不同,由于观察角度不同,由于观察深度不同,由于侧重于理论剖析与侧重于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需要不同等等,在文献中会找出许多不同的答案。初学的人,往往企求找出一个简明而经典的说法并把其他说法排除。这是不成立的。对于像货币这样的经济范畴,如不从不同视角、不同深度来认识其性质,不可能有稍许全面的理解。

马克思从职能角度给货币所做的界定既简明,又完整。那就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马克思论证货币起源的思路及有关行文,可以归结出这样的界说:货币是商品世界中排他性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定商品;进行简化,则成为“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现在的问题是,各国的货币运动都与最后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商品——黄金——割断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把一般等价物拘泥地解释为某种商品,而是解释为某种“等价形态”,那么一般等价物的界说依然可以沿用下来。至于其不断深化的内涵,无疑需要加以探讨。上面讲解了两条:其一,货币是普遍被接受的作为购买、支付的手段(隐含着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前提);其二,货币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形态。以此来回答货币的界说或定义的问题。综合以上两点,或许可以说达到起码的要求。

此外,从其他角度对货币的说明也能加深对货币性质的理解。

(1)自凯恩斯经济理论流行以来,“流动性”几乎成为货币的同义语。在凯恩斯那里,流动性的概念则仅仅赋予货币。

如果就“流动”的性能来把握,与任何商品比,与任何后面将要讲到的有价证券比,货币的流动性都是最高的。在现在的经济文献中,“流动性”有时指的就是货币,有时指的范围比较大,如包括国家债券等,需注意区分。

(2)将货币看成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这是从货币在“看不见的手”或我们习惯说“价值规律”之中发挥作用的角度所给出的界说。

从劳动价值观的视角,生产劳动是否是社会分工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必须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来检验:

假使商品生产者的产品不能卖掉它,即不能用它获得货币,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不为社会所需要;反之,产品能够卖掉,即能够换成货币,则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的确是社会所需要。正是这些货币信息,使得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指挥着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列宁特别重视这一点,并把货币表述为“社会计算”的表现形式。

撇开是否遵循劳动价值论的区别,在西方经济学中,从货币信息指挥生产要素配置的视角,把货币界定为“选票”。一个社会生产什么东西,要取决于货币选票: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对每一件商品是购买还是不购买,这是投不投选票;是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还是只愿意出较低的价格,这是投多少选票。

(3)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通常是从能否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角度出发来具体确定界限。但是在这个大框子里,有的可以立即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如现钞、支票存款,有的却不那么方便。由于存在着区别,所以对能起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作用的货币也要划分为若干组。国际通用的是M1,M2,M3,…系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各国大多采用的M1直接称之为货币,它主要包含通货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和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把M1之外可构成M2的称之为准货币,如定期存款等。 6、货币制度建立的目的和要素是什么?

答:在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先后在货币问题方面都制定了种种法令。这些法令反映了国家在不同程度、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其意图总是在于建立能够符合自己的政策目标,并可能由自己操纵的货币制度。

5

一般说来,有秩序的、稳定的,从而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有利客观条件的货币制度,是各个政府共同追求的目标。要求能够有效地操纵货币制度,也包括为了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但没落的王朝在非常时期,操纵货币制度,则往往是为了搜刮国民财富,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到了最近半个多世纪,控制货币制度日益成为建立宏观调控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便有效地利用货币来实现经济发展的 目标。

货币制度大体涉及这样一些方面: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等。所有这些方面,也称之为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7、简述金本位制的发展过程。

答:在金本位之前,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16-18世纪)最典型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被法律承认为货币金属,金银铸币都可自由铸造,都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由于金银市场比价经常变动,从而难于保持货币制度的稳定性。19世纪,从英国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金本位制。

典型的金本位是金铸币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制度分别向金本位过渡时,银行券的发行制度也日趋完善:中央银行垄断发行,有较健全的银行券发行保证制度,以及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为金铸币。这就保证了银行券能够稳定地代表金币流通。同时,在那一阶段,有顺畅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与自由贸易相适应,具备黄金自由输出和输入的条件,这又保证了各国货币对外比价的稳定。

金铸币本位制相对于以前的币制是比较稳定的,曾被说成是最理想的币制。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各国停止了金铸币流通、银行券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战后,列强之中已经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恢复金铸币的流通,较好的是建立了金块本位制。所谓金块本位,是指达到一定金额的银行券可兑换为金块。如英国1925年规定兑换金块的最低限是1700英镑。显然,一般公众是没有能力兑换的。再一种是金汇兑本位,即银行券只能兑换为可转换成金块的外币。但这两种制度也没有维持几年。经过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任何形态的金本位都不复存在,而代替它们的是不兑现银行券的货币制度。由此开始,世界各国实行的都是这种类型的货币制度。

8、怎样理解货币制度和国家主权的联系?

答:从古代开始有可以称之为货币制度的制度,几千年来,都是与国家的主权(也包括诸侯的、城邦的、地区的政治权力)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但这样的观念和准则却在20世纪中受到严重的挑战。 先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起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但相当长的期间,在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中,各国的货币主权依然还是得以保持;有的货币如德国马克等,还很有与美元分庭抗礼的态势。在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之外,还曾同时存在着社会主义世界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货币制度。但到了20世纪的后十年,货币制度对主权的挑战却沿着两个趋向而迅速强化。

一是货币局制度与美元化。特别是美元化,连本国的本币都让位于外国货币——美元,无疑意味着货币主权的彻底否定。这一进程,有可能讲一步推进。

二是欧元登上历史舞台。欧元是超越欧洲各国传统边界的货币;欧洲货币当局是超越各国货币主权的统一的中央银行。对于传统的货币制度观念,这更是直截了当的挑战。

全面分析货币主权面临挑战之所以由来的历史条件、经济根源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当前世人所关注的重大课题。货币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些看似不成问题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条件的变化,也会走向自我否定。

第二章 信用 第一部分 练习题

一、解释名词

1、信用 2、高利贷 3、商业信用 4、银行信用 5、间接融资 6、直接融资 7、国家信用 8、消费信用 9、国际信用

6

二、填空

1、信用最基本的特征是 。

2、无论是货币,还是信用,它们都以 为前提,这说明它们产生的经济前提是同源的。 3、 是高利贷最明显的特征。

4、把所有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通常是 ,从而是货币的主要贷出者。而把所有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资金需求方面与资金供给方面相比较,在所有国度中,通常是需求 供给。 5、典型的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 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6、消费信用是对 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 7、国际信用大体可分为 和 两类方式。 8、股份公司的典型形式是指 。

9、在我国,一直占主要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 10、直接融资活动中的核心是 。 三、判断

1、信用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interest)。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2、高利贷者除了货币需要者的负担能力和抵抗能力以外,再也不知道别的限制。 3、个人的货币收入总额,通常情况下就是个人可以支配的货币收入。

4、银行券无非是向银行家开出的、持票人随时可以兑现的、由银行家用来代替私人汇票的一种汇票。 四、不定项选择

1、信用活动中的货币发挥的职能是:

A、储藏手段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价值尺度 2、商业信用最典型的做法是:

A、赊销 B、有借有还 C、票据化 D、挂账 3、由债权人开出承诺到期付款的有价证券是:

A、商业票据 B、支票 C、商业汇票 D、商业期票

4、一直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A、银行信用 B、国家信用 C、消费信用 D、民间信用

5、信用的基本特征有:

A、所有权转移 B、偿还性 C、使用权转移 D、付息性

6、在商业信用中采用的商业票据有:

A、支票 B、传票 C、期票 D、汇票 7、消费信贷的基本类型有:

A、银行信用 B、合作信用 C、商业信用 D、国家信用 8、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实际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 亦即:

A、买卖行为 B、借贷行为 C、分配行为 D、生产行为 9、与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信用形式有:

A、消费信用 B、商业信用 C、国家信用 D、银行信用 10、以下各项可以看成是对民间信用的正确理解的有: A、利息面议 B、风险大 C、个人信用 D、利率高

11、直接发生在商品购销双方之间,信用金额固定、使用方向、还款期限及相应的利息补偿由双方直接

协商确定的信用形式为:

A、银行信用 B、企业信用 C、商业信用 D、消费信用 12、属借贷范围的基本信用形式有:

A、信托信用 B、银行信用 C、商业信用 D、国家信用 13、利用银行按揭购房所涉及的关系人有:

7

A、按揭人 B、售房者 C、中介机构 D、按揭权人

14、在间接融资中,银行向资金短缺者提供资金的方式有:

A、各种贷款 B、发行金融债券 C、投资政府债券 D、各种存款 15、国家信用中的内债主要采取的形式是:

A、政府债券 B、借贷 C、企业债券 D、票据 16、法制健全后,商业信用的形式是:

A、证券信用 B、票据信用 C、挂账信用 D、口头信用 五、问答

1、如何理解信用的形式特征? 2、简述民间信用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3、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4、简述商业信用的特点、作用及其局限性。 5、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二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6、=比较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特点。 7、消费信用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8、股份公司与信用存在怎样的联系?

第二部分 参考答案

一、解释名词

1、信用:信用是指借贷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人,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2、高利贷:极高的利率是高利贷最明显的特征。它常常对借贷者的生活以至生命带来威胁,故寄生性是它的又一重要特征。

3、商业信用:典型的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实际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

4、银行信用:具备如下两个特点的信用是银行信用:(1)以金融机构作为媒介。这里所说的金融机构主要是指银行,同时也包括经营类似银行业务的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2)借贷的对象, 直接就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

5、间接融资:在银行信用中,银行这类金融机构是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是媒介。从集聚资金角度看,它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的债务人;从贷出资金角度看,它们是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权人。至于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同货币资金需求者这两者之间,在银行信用之中,并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资金运作方式称为间接融资或间接金融。

6、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或直接金融是指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其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股票或公司债券的发行者,售出股票、债券,取得货币资金;资金所有者,买进股票、债券,付出了货币资金。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既扮演债务人角色又扮演债权人角色的中介者处于债权人和债务人、资金所有者和资金需要者之间,所以用直接融资或直接金融 概括,以区别于间接融资。

7、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我们通常是指政府的——或者更广泛地说统治当局的——信用,是一种古老的信用形式,或许伴随着国家机器的形成,它就产生了。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从国内筹款是内债,从国外筹款是外债。不论内债或外债,在经济生活中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8、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信用形式。它是与商品,特别是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9、国际信用:国际信用是信用活动极为活跃的领域。大体可划分为两类方式:一是国外商业性借贷,其基本特征是资金输出者

与使用者之间构成借贷双方;二是国外直接投资,是一国资本直接投资于另一国企业,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或享有部分所有权的一种资本流动形式。 二、填空

1、偿还性 2、私有 3、极高的利率 4、盈余 超过(大于) 5、赊销方式 6、消费者个人 7、国外商业性借贷 国外直接投资 8、有限责任公司 9、银行信用 10、证券公司 三、判断

1、√ 2、√ 3、× 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