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下载本文

D.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 【答案】C 【解析】

22.【题干】下列不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 【选项】 A.傅里叶 B.圣西门 C.康德 D.欧文 【答案】C 【解析】

23.【题干】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 【选项】 A.波兰人民共和国 B.巴黎公社 C.苏维埃俄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C 【解析】

24.【题干】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和一面旗帜是( 【选项】

A.各尽所能,平均分配

)。 B.各尽所能,公平分配 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答案】D 【解析】

25.【题干】广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包含( )。 【选项】

A.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B.商品经济社会和产品经济社会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D.社会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答案】A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题干】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解析】

27.【题干】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案】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能动性的实现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

28.【题干】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涵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答案】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解析】

29.【题干】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案】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解析】

30.【题干】简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方法。 【答案】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手段主要有三: 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率,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三是再贴现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利率,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題,考生任选其中2題作答,每小題10分,共20分)

如果考生回答的題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題目的前2题计分。 31.【题干】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 【答案】(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氏族的历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