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资料+配章节练习 下载本文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贯穿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B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C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C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学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26.不同训练周期及其主要任务。A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B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C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D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27.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科学基础: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B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要点: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C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只。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E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2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B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c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训练学要点:a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b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2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B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训练学要点:a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B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C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30.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B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训练学要点:a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31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3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33.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a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b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e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

34.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

3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36.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37.运动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基本结构:A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B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C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

38.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动作结构(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型;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

3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操作程序:a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B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C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d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E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F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G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 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

40.程序训练原则: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 --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

41.分解训练法是指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分解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四种,即单纯训练法· 顺进分解训练法· 递进分解训练法· 逆进分解训练法。练。

递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后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起来训练。 顺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三部分一起训练;如此步步前进,直至完整掌握技术或战术。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

递进分解训练法:需将应用时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如此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 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多运用于最后一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

4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运用完整训练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整练习法。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4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依单次联系时间的长短,可将重复训练法分为: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

4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 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作用: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4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根据训练时间的长短,持续训练法可分三种基本类型,即;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 ――作用: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4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 ――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4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 ――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作用: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

单纯训练法: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内容,

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 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

――分类;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速度、爆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间歇训练(间歇不充分;次大;速度耐力、力量大小;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持续训练(基本无间歇;较小;耐力;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三种供能系统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

48.循环重复训练法的目的:提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提高攻防过程中的对抗性;并将技术动作和运动素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该类项目运动负荷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作用: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术之间的衔接能力;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度;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

49.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定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50.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分类《全身周期性练习(各种快跑练习、跳推杠铃练习、拉测功仪练习)·局部周期性练习(快速挥臂练习、卧推杠铃练习、拉橡皮待练习)》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分类(全身混合型练习:跳动跨跳练习、助跑掷枪练习、助跑扣球练习;局部混合型练习;助跑掷球练习、助跑起跳练习、摆浪收腹练习)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是将各种练习依固定行式组合的身体练习。举例:有氧健身操、各种自选拳练习、各种协调性练习、 变异组合练习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分类(完整变异组合练习: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各种同场性对抗练习、各种隔网性对抗练习;局部变异组合练习:进攻战术配合练习、防守战术配合练习)

51.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要素) 体能训练的意义;a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B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C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d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分类;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5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A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B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C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D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E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53.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性状特征。――在运动体能中的重要意义:A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B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C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54.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A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B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C手持轻器械训练法。D舞蹈训练法。

55.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A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B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C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D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56.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外部阻力、内部阻力) 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57.最大力量测定:静态测定、动态测定:最理想的测定是测定肌肉等动练习的最大力量值。

58.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a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b静力性等长收缩。C等动收缩训练d超等长收缩训练e

循环训练法。

59.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A负重抗阻练习B对抗性练习C克服弹性物体练习D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E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F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G电刺激。 60.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A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B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C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D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E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1,掌握儿少力量发育的趋势,以便科学的安排力量训练。男孩绝对力量增长的敏感期为11—13岁,而后增长速度减慢,到25岁左右最大,女孩10—13岁增长速度很快,13—15岁增长速度下降,15—16岁回升,16岁后在下降,20岁左右达到最大。2儿少不可进行大强度训练。3,儿少力量训练应以动力练习为主。4儿少力量训练,不要早强调与专项运动技术相结合,应着重身体的全面发展的力量训练。 61.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的苦熬苏反应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能力。 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位移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62.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A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性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通过训练可是运动员潜力在方应速度能力表现出现并稳定下来B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C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反应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选择性联练习。

63.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A提高动作速度应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B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一至C在使用反复做某一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练习速度D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E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的强度大,需要间歇时间就应长些。 ――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A利用外界阻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B减少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C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的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D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E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64.提高移动速度的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二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提高移动速度的常用的方法和手段:A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谢的主要供能途径,一般讲应保持在20秒内。B各种爆发力练习C高效率的专门性练习D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65.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A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B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C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障碍。E儿少速度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增长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6—12岁反应速度提高幅度较大,9—12岁提高的更为显著,12岁以后增长的速度减慢,到16岁时提高。对儿少进行训练周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

66.速度障碍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技能动作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力的提供会遇到最大的困难,而运动员向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负荷过渡,恢复不好等。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克服。

67.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分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

68.各种耐力素质训练负荷量的确定:有氧耐力的评定:A持续训练法:a负荷强度145-170次/分b负荷数量不少于20分。c工作方式:作匀速持续150次/分1小时以上――越野赛1.5-2小时――变速跑130-145次/分到170-180次/分持续半小时――法特莱克跑。B间歇训练法a负荷强度170-180次/分;b负荷量持续工作不超过两分钟,c间歇时间,恢复到120次/分,d休息方式,积极休息――练习的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C循环练习。极限负荷1/3,作用于心血管耐力。D游戏练习,140-150次/分。20分种以上。 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采用持续1分钟的练习作为评定指标,如400米跑。负荷确定:A-负荷强度80%-90%,时间1-2分钟,300米-800米跑。B重复练习的次数与组数,不必过多。C间歇,距离长强度大,

间歇长。距离短,强度小间歇短。祖间歇长于组内间歇。

69.一般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A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B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C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D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E循环练习。 70.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A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B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C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掌握儿少耐力自然发展趋势,女孩9岁时,耐力提高的速度较快,12岁时,耐力再次提高,到5-16岁时,耐力水平下降的最多,男孩在10岁、13岁和16岁时,耐力素质有大幅度的提高。儿少耐力训练必须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儿少进行耐力训练的内容手段是多种多样、儿少进行耐力训练的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式的变速跑)

7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一般柔韧素质、专门柔韧素质)――负荷量的确定。A负荷强度: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采用负重练习,不超过拉长肉力量的50%。B练习数量:根据关节的不同特点而定;间歇应安排肌肉放松练习或进行按摩。 72.柔韧训练方法:拉伸法(动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静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

73.柔韧训练基本练习:A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B注意柔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关系。C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D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E儿童柔韧训练的注意事项(发展儿童柔韧训练较多容易、儿少柔韧性练习,应多用“缓慢式”和“主动”活动、13-16岁,防止过分扭转肌肉骨骼活动,以免造成损伤。16岁后,逐渐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74.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热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宜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衡量标准是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应答动作。――发展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强度一般较大,速度较快,练习次数不宜过多,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应有足够休息,一般地讲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可为1:3。

75.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A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B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C专门设计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D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基本要求:A灵敏素质要从儿少开始训练。B灵敏训练的安排,一般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运动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时进行,采用各种手段,清除运动员的恐惧心理或紧张状态,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76.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基本特征;A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B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C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D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77、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等 78.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主体因素:A人体结构力学特征。B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会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是基础。)C感知觉能力。D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E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F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客体因素:A竞赛规则。B技术环境。C器材设备与场地。

79.选择技术训练方法遵循下列要求:A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B多层面的综合性。C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相结合。(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

80.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A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B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C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D处理好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E处理好合理内部机制与正确外部形态的关系。F抓好技术分格的培养。G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H改善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I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81.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82.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的体现。

某一技术系统区别于另一技术系统的特征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A系统构成元素不同。B技术结构不同。

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A特长技术B运动员的神经类型C种族特征。

83.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技术评定的任务: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基本标准:实效性评价和合理型、经济性评价。

84.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B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C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85.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 86.竞技战术的构成:

A.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B.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指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C.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D.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种形式。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E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体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F.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87.战术分类――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功防性(功防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88.战术能力指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

89.战术训练方法:A分解与完整训练法B虚拟现实训练法C减难与加难训练法D想象训练法E程序训练法F模拟训练法G实战法。

90.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的因素:A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B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

9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A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B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C确定战术原则D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E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F赛前安排战术训练的安排G对本方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H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92.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B处理好战略策略和战术决策的关系C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D充分利用竞赛规则E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93.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A把握项目制胜规律。B培养战术意识。C培养战术运用能力。D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E重视战术组合。F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94.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95.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A意念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B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事物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C模拟训练法(实景模拟训练法、想象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训练。

96.几种心理现象:心理紧张(表现放松法、自我暗示放松法、阻断思维法、音乐调节法、排尿调节法)、心理胆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情绪消极(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体验法)、情绪激动(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加强自我调节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动机水平)、心理淡漠(分析比赛情况,正确认识有利条件,制定可行的比赛措施,增强比赛信心,鼓舞斗志;帮助运动员形成崇高的比赛动机端正正确的态度;防止赛前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情绪高涨,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比赛)、盲目自信(教育运动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胜不骄败不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使运动员学会科学,全面的分析问题;赛前,实事求是地分析己彼各方的实力,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情况,使运动员处于良性的战斗准备状态)、

注意分散(平时加强培养运动员不为其他念头或事物干扰所分心能力;使运动员对他从事的事业,所实践的活动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这种来自内不的动机会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养成作事有头有尾,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参加比赛时,要引导运动员不要多想比赛结果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过程上;赛前消除担心,害怕等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做一些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的练习,以使注意力集中;)、心理焦虑:A把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少考虑比赛的结果B进行积极的想象,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消除焦虑情绪C赛前也可以演练一下比赛情形,把思想集中到比赛中去D在完成动作之前可以将整个动作及完成动作时的思想状态按照程序背诵一遍。

97.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能力。

98.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训练:A提高运动员对学习理论知识和发展运动智能意义的认识,动员他们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参加运动智能训练的自觉性。B运动智能训练在根据对象实际情况,选择内容,确定方法及分量。C运动智能训练应列入训练计划中,在计划中应占有一定比例。D应逐步建立运动智能测定和评价的制度。

99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A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B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c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先天性-遗传效应;后天性-训练效应、生活效应)

100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止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A随着运动员进入青春期,各生理系统发育日臻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B由于多年由同一教练按同一思路训练,对所采用的习惯性训练方法和手段高度适应,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运动效应自然减弱。C训练不当(包括过度负荷、局部损伤等)及环境的不良影响。D运动员由于训练以及经济、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主观努力的下降。——克服的措施和有效方法:1、注意随着运动员专项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加大训练负荷;2、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的动态变化,随时调节训练负荷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与手段;3对处于青春发育期高峰而出现内分泌紊乱、协调性下降、体重增加的青少年选手,特别是女运动员,应及时调整其阶段性训练目标,及时改变负荷的安排及要求;4对于已出现的明显的过度训练及严重运动伤病的选手,应采取果断措施,保证其健康状况的充分恢复;5对因受外界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或放松自我要求而主观努力下降的运动员,应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他们强烈的训练动机和成功期望。

101通过改善球队队员的组合特征,提高球队集团竞技能力应注意:A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B保持适宜的平均累积配合训练年限C采用全国选拔或组建国家队D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102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A确定比赛日期B确定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C确定比赛时间(加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共8-12周)D确定整个大周期(加6-12周的准备期,后加2-4周恢复期,共12-32周)

103比赛的分类及安排A竞技性比赛-创造理想的成绩,实现训练目标(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B训练性比赛-在比赛条件下,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某种能力或综合能力(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多用于准备时期后期及比赛时期前期)C检查性比赛a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定性水平b专项素质发展情况c阵容安排的适宜度d战术设计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多用于重大比赛前)D适应性比赛: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多用于重大比赛前)

104分阶段比赛的优点A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B在每一个阶段中,可使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状态,逐步引导至最佳状态C运动员可利用比赛阶段之间的间隔,组织实施必要的赛间训练。

105.优秀运动员比赛次数的控制:在安排比赛时应注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106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训练学要点注意事项:A全年训练负荷的量度是不断变化的,安排时力求在重要的竞技比赛时,运动员机体处于能表现出最高强度(包括最大速度,最大重量,最大距离,最高质量)的状态。B全年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与安排,应与运动员机体状态的周期性变化相适应C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无论发展体能,技能还是战术能力,都应首先加大负荷量,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负荷强度,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同时加大负荷量和提高负荷强度D应高度重视负荷后的恢复,使训练负荷带给机体的疲劳及时得到消除,并出现超量恢复,以获得更大的训练效应。――不同项群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不同特点:a安排的主要着眼点不同b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量度计划比较具体、明确技能主导类项群计划中,对各种手段的练习量常常不作非常严格的规定,而使技术或战术掌握情况而定。

107规范化用表的用途:有助于教练员遵循运动训练活动的一般规律,系统地思考训练工作,有序地设计训练进程。――内容:a上一年度比赛及本年度参赛指标。B上一年度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及本年度竞技能力指标。C实现参赛目标的可行性分析。D实现参赛指标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E上一年度训练负荷量度的基本统计及本年度负荷量度指标f年度训练的周期阶段划分及各项计划内容要点。G周训练计划的基本模式。H年度训练过程的检查评定安排。

108周训练负荷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加大负荷的途径:A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B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下降C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

109赛前训练周负荷变化的基本特点是提高训练强度。 比赛周训练的内容A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B连续比赛周安排 恢复训练周的内容:A一般性身体练习B带游戏性的练习 110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训练课的计划包括训练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的组成结构,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施程序,训练负荷大小及恢复手段等。――训练课的种类: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111.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A准备部分:任务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B基本部分: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应考虑以下问题a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b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c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加效应d安排作用于同一机体系统的练习时。负荷应有波浪型的变化C结束部分,解除训练时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 112明确负荷属性是度量负荷大小的重要前提。(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个体属性、专项属性)

113安排运动员训练课负荷量度时必须认真考虑特点:A运动专项特点的需要B训练课所完成的任务C运动员个体所能承受负荷水平D完成训练课任务时,运动员有机体的主导机能系统所能承受负荷水平。(较大负荷的恢复时间为1-1.5天、中等负荷为10-12小时、小负荷则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114运动队管理的内容:运动训练目标确定后训练与比赛的组织与保证工作;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教育与培养;与训练活动有关的各项事务,各种人员的教育、监督和协调;运动队多种效益的获得与发挥等。 115.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

116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A设立运动队的训练目标B组织制定并实施训练计划。C完善内部管理机制。D调动各方面的积极素质。E积极运用新的科学成果F处理好运动队与外环境的关系。 117运动队的人员组成:领队、教练员、运动员、队医、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

教练员角色定位: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主要决策者;是运动队管理链中的信息沟通者;是运动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基本素质:A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B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本理论知识。C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D适应于运动队生活环境的能力。 118运动员的角色定位: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

运动员的基本素质:A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B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品质。C强烈的学习追求与准确的独立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D高度的自控能力和抵御不良思想,落后意识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

简答: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 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 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 1运动员选材 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 ④竞技体育管理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 2规范性 3公开性 ④公平性 ⑤集群性 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

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

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 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1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 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3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 ④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2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2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 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2制定训练计划的

重要依据。

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④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 2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训练学要点:1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2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3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④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⑤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⑥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3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训练学要点: 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2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3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训练学要点:1保持训练的系统性(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2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④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2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学要点: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④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26.不同训练周期及其主要任务:

1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2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3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④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27.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科学基础:1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2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要点:1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2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 3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只。 ④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⑤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2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3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训练学要点:1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 2正确处理训练中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2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2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训练学要点: 1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2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3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30.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2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训练学要点:1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2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31.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3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

1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 2 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3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 ④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33.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

1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 2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 3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 ④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⑤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 34.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

1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

2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 36.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

1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2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37.运动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基本结构: 1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2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 3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 38.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

1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2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3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④动作结构(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型;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

3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操作程序:1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2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3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

④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 ⑤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⑥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⑦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 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

息-教练员指导。

40.程序训练原则: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

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 4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运用完整训练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整练习法。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4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4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 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1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

2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

3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④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⑤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⑥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4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1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2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3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④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4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

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4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

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作用:1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2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3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④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

分类;1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速度、爆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2循环间歇训练(间歇不充分;次大;速度耐力、力量大小;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3循环持续训练(基本无间歇;较小;耐力;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三种供能系统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

48.循环重复训练法的目的:1提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2提高攻防过程中的对抗性; 3并将技术动作和运动素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④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⑤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该类项目运动负荷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作用:1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术之间的衔接能力; 2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度;3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 50.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 分类:全身周期性练习:各种快跑练习、跳推杠铃练习、拉测功仪练习 局部周期性练习:快速挥臂练习、卧推杠铃练习、拉橡皮待练习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分类:全身混合型练习:跳动跨跳练习、助跑掷枪练习、助跑扣球练习; 局部混合型练习;助跑掷球练习、助跑起跳练习、摆浪收腹练习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是将各种练习依固定行式组合的身体练习。 举例:有氧健身操、各种自选拳练习、各种协调性练习、

变异组合练习: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分类:完整变异组合练习: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各种同场性对抗练习、各种隔网性对抗练习; 局部变异组合练习:进攻战术配合练习、防守战术配合练习

51.体能训练的意义;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2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3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④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分类;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5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2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④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⑤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53.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性状特征。

在运动体能中的重要意义:1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2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3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54.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1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2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3手持轻器械训练法。④舞蹈训练法。

55.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1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2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3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④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58.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1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2静力性等长收缩。 3等动收缩训练 ④超等长收缩训练 ⑤循环训练法。 59.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1负重抗阻练习2对抗性练习3克服弹性物体练习④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⑤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⑦电刺激。 60.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④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⑤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62.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性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通过训练可是运动员潜力在方应速度能力表现出现并稳定下来2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 3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

反应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选择性联练习。 63.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动作速度应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一至

3在使用反复做某一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练习速度 ④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

⑤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的强度大,需要间歇时间就应长些。 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 1利用外界阻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2减少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 3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的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④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 ⑤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64.提高移动速度的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二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提高移动速度的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1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谢的主要供能途径,一般讲应保持在20秒内。2各种爆发力练习 3高效率的专门性练习 ④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65.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1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

2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3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障碍。⑤儿少速度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增长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进行速度训练周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

66.速度障碍产生的客观原因是:

1由于技能动作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

2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力的提供会遇到最大的困难,而运动员向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

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负荷过渡,恢复不好等。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克服。 68.各种耐力素质训练负荷量的确定:

1持续法:1负荷强度145-170次/分2负荷数量不少于20分3工方式:作匀速持续150次/分1小时以上――越野赛1.5-2小时――变速跑130-145次/分到170-180次/分持续半小时――法特莱克跑。

2间歇训练法――负荷强度170-180次/分――负荷量持续工作不超过两分钟――间歇时间,恢复到120次/分――休息方式,积极休息――练习的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 3循环练习。极限负荷1/3,作用于心血管耐力。 ④游戏,140-150次/分。20分种以上。

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采用持续1分钟的练习作为评定指标。负荷确定:--负荷强度80%-90%,时间1-2分钟,300米-800米跑。――重复次数不必过多。――间歇,距离长强度大,间歇长。距离短,强度小间歇短。组间歇长于组内间歇。

69.一般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1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2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3长时间重复做

某一非周期性运动。④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⑤循环练习。 70.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1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2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3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耐力自然发展趋势、以有氧耐力为主、内容手段是多种多样、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获变速跑) 7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一般柔韧素质、专门柔韧素质)

负荷量的确定:1负荷强度: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采用负重练习,不超过拉长肉力量的50%。2练习数量:根据关节的不同特点而定;间歇应安排肌肉放松练习或进行按摩。

72.柔韧训练方法:拉伸法(动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静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 73.柔韧训练基本练习:

1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 2注意柔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关系。3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 ④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⑤儿童柔韧训练的注意事项(发展儿童柔韧训练较多容易、儿少柔韧性练习,应多用“缓慢式”和“主动”活动、13-16岁,防止过分扭转肌肉骨骼活动,以免造成损伤。16岁后,逐渐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74.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宜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衡量标准是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应答动作。

发展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强度一般较大,速度较快,练习次数不宜过多,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应有足够休息,一般地讲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可为1:3。 75.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

1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2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 3专门设计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④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

基本要求: 1灵敏素质要从儿少开始训练。 2灵敏训练的安排,一般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运动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时进行,采用各种手段,清除运动员的恐惧心理或紧张状态,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76.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

1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2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3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④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

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77、动作要求: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 78.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主体因素:1人体结构力学特征。 2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 3感知觉能力。④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 ⑥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⑦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客体因素:1竞赛规则。2技术环境。3器材设备与场地。 79.选择技术训练方法遵循下列要求:

1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多层面的综合性。

3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相结合。(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 80.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 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④处理好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⑤处理好合理内部机制与正确外部形态的关系。⑥抓好技术分格的培养。⑦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⑧改善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⑨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81.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82.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的体现。

某一技术系统区别于另一技术系统的特征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1系统构成元素不同。2技术结构不同。 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1特长技术2运动员的神经类型3种族特征。

83.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技术评定的任务: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 基本标准:实效性评价和合理型、经济性评价。

84.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2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 3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86.竞技战术的构成:

1.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2.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指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3.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④.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种形式。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⑤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体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⑥.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87.战术分类 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 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 功防性(功防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 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88.战术能力指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 89.战术训练方法:

1分解与完整训练法 2虚拟现实训练法 3减难与加难训练法 ④想象训练法 ⑤程序训练法 ⑥模拟训练法 ⑦实战法。

90.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的因素:1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 2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

9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1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 2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

3确定战术原则 ④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⑤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 ⑥赛前安排战术训练的安排⑦对本方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 ⑧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92.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1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 2处理好战略策略和战术决策的关系3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 ④充分利用竞赛规则 ⑤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93.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把握项目制胜规律。2培养战术意识。3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④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⑤重视战术组合。 ⑥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95.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1意念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

2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事物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3模拟训练法(实景模拟训练法、想象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训练。

96.几种心理现象的克服方法:心理紧张(表现放松法、自我暗示放松法、阻断思维法、音乐调节法、排尿调节法)、

心理胆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情绪消极(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体验法)、

情绪激动(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加强自我调节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动机水平)、

心理淡漠(分析比赛情况,正确认识有利条件,制定可行的比赛措施,增强比赛信心,鼓舞斗志;帮助运动员形成崇高的比赛动机端正正确的态度;防止赛前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情绪高涨,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比赛)、

盲目自信(教育运动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胜不骄败不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使运动员学会科学,全面的分析问题;赛前,实事求是地分析己彼各方的实力,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情况,使运动员处于良性的战斗准备状态)、

注意分散(平时加强培养运动员不为其他念头或事物干扰所分心能力;使运动员对他从事的事业,所实践的活动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这种来自内不的动机会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养成作事有头有尾,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参加比赛时,要引导运动员不要多想比赛结果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过程上;赛前消除担心,害怕等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做一些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的练习,以使注意力集中;)、 心理焦虑:1把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少考虑比赛的结果2进行积极的想象,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消除焦虑情绪3赛前也可以演练一下比赛情形,把思想集中到比赛中去④在完成动作之前可以将整个动作及完成动作时的思想状态按照程序背诵一遍。 98.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训练:

1提高运动员对学习理论知识和发展运动智能意义的认识,动员他们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参加运动智能训练的自觉性。

2运动智能训练在根据对象实际情况,选择内容,确定方法及分量。

3运动智能训练应列入训练计划中,在计划中应占有一定比例。④应逐步建立运动智能测定和评价的制度。 99.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1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2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3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先天性-遗传效应;后天性-训练效应、生活效应)

100.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止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主要原因 : 1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 2运动效应自然减弱 3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④主观努力下降 101.通过改善球队队员的组合特征,提高球队集团竞技能力应注意: 1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 2保持适宜的平均累积配合训练年限

3采用全国选拔或组建国家队 ④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102.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 1确定比赛日期

2确定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

3确定比赛时间(加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共8-12周)

④确定整个大周期(加6-12周的准备期,后加2-4周恢复期,共12-32周)

103.比赛的分类及安排

1竞技性比赛:创造理想的成绩,实现训练目标(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

2训练性比赛:在比赛条件下,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某种能力或综合能力(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多用于准备时期后期及比赛时期前期)

3检查性比赛:1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定性水平2专项素质发展情况3阵容安排的适宜度④战术设计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多用于重大比赛前)

④适应性比赛: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多用于重大比赛前)

104.分阶段比赛的优点

1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

2在每一个阶段中,可使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状态,逐步引导至最佳状态 3运动员可利用比赛阶段之间的间隔,组织实施必要的赛间训练。

105.优秀运动员比赛次数的控制:在安排比赛时应注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106.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训练学要点注意事项:

1全年训练负荷的量度是不断变化的,安排时力求在重要的竞技比赛时,运动员机体处于能表现出最高强度(包括最大速度,最大重量,最大距离,最高质量)的状态。

2全年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与安排,应与运动员机体状态的周期性变化相适应

3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无论发展体能,技能还是战术能力,都应首先加大负荷量,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负荷强度,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同时加大负荷量和提高负荷强度

④应高度重视负荷后的恢复,使训练负荷带给机体的疲劳及时得到消除,并出现超量恢复,以获得更大的训练效应。

不同项群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不同特点: 1安排的主要着眼点不同

2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量度计划比较具体、明确技能主导类项群计划中,对各种手段的练习量常常不作非常严格的规定,而使技术或战术掌握情况而定。

107.规范化用表的用途:有助于教练员遵循运动训练活动的一般规律,系统地思考训练工作,有序地设计训练进程。

内容:1上一年度比赛及本年度参赛指标。2上一年度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及本年度竞技能力指标。 3实现参赛目标的可行性分析。④实现参赛指标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 ⑤上一年度训练负荷量度的基本统计及本年度负荷量度指标

⑥年度训练的周期阶段划分及各项计划内容要点。⑦周训练计划的基本模式。 ⑧年度训练过程的检查评定安排。

108.周训练负荷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 加大途径:1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 2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下降

3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 109.赛前训练周负荷变化的基本特点是提高训练强度:

比赛周训练的内容: 1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2连续比赛周安排 恢复训练周的内容:1一般性身体练习 2带游戏性的练习

110.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训练课的计划包括训练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的组成结构,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施程序,训练负荷大小及恢复手段等。

训练课的种类: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111.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 1准备部分:任务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

2基本部分: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应考虑以下问题o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p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

q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加效应r安排作用于同一机体系统的练习时。负荷应有波浪型的变化 3结束部分:解除训练时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

112.明确负荷属性是度量负荷大小的重要前提:(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个体属性、专项属性) 113.安排运动员训练课负荷量度时必须认真考虑特点:

1运动专项特点的需要 2训练课所完成的任务 3运动员个体所能承受负荷水平

④完成训练课任务时,运动员有机体的主导机能系统所能承受负荷水平。(较大负荷的恢复时间为1-1.5天、中等负荷为10-12小时、小负荷则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114.运动队管理的内容:

1运动训练目标确定后训练与比赛的组织与保证工作; 2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教育与培养;

3与训练活动有关的各项事务,各种人员的教育、监督和协调; 4运动队多种效益的获得与发挥等。

115.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 116 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 1设立运动队的训练目标 2组织制定并实施训练计划。 3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素质。⑤积极运用新的科学成果 ⑥处理好运动队与外环境的关系。 117运动队的人员组成:领队、教练员、运动员、队医、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

教练员角色定位: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主要决策者;是运动队管理链中的信息沟通者;是运动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基本素质:1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2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3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④适应于运动队生活环境的能力。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知识点:(一)竞技体育的构成 判断题:

1、竞技体育包括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三方面。 2、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竞技体育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游戏发展起来的。

单选题:

4、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

5、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 6、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

A.运动训练 B.运动选材 C.运动训练 D.运动管理

多选题:

7、竞技体育由哪几部分构成?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教育学因素 8、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有那些?、

A.生物学因素 B.个性心理因素 C.社会学因 D.教育学因素

(二)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判断题:

1、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

2、竞争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3、竞技体育是只有很少的人参与的社会行为。

单选题:

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

特点?

A.竞争性 B.公平性 C.规范性 D.公开性

5.竞技体育主要是由哪些人组成的群体行为?

A.教练员 B.运动员 C.裁判员 D.球迷和观众

6.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 B.振奋民族精神 C.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D.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多选题:

7.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A.竞争性 B.规范性 C.公平性 D.观赏性 8.为了保证竞技运动中的公平性,要求参加者共同遵循哪两个主要方面的行为规范? A.比赛项目 B.比赛规程 C.比赛规则 D.比赛安排

二、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知识点:(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及内容 判断题:

1.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2. 运动选材好就一定可以保证训练成绩的取得。 3、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后天训练获得的。

单选题:

4、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运动管理

5.运动员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A. 提高运动成绩 B.提高竞技能力 C.参加竞赛 D.增强体制 6、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的途径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是: A. 遗传效应 B.生活效应 C.训练效应 D.社会效应

多选题:

7、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是:

A.运动员 B.教练员 C.训练管理工作者 D.训练科学家 8.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是:

A.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B.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C.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D.显示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判断题:

1. 现代运动训练从仅由少数教练员和运动员构成的封闭训练向有社会多种角色积极介入的开放性训练的方向发展。

2. 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不同,但对每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特点是相同的。

3. 运动训练项目和内容的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

单选题:

4.构成运动员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除了主导竞技能力,还包括: A.主要的竞技能力 B.次要的竞技能力

C.一般的竞技能力 D.超常竞技能力

5.每名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其目标具有什么特点? A.专一性 B.多元性 C.整体性 D.连续性

6.运动员在训练时,训练负荷在什么情况下使机体产生劣变现象? A.超负荷 B.适宜负荷 C.最大负荷 D.极限负荷

多选题:

7.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由下列哪几个层次所构成? A.一般训练理论 B.项群训练理论 C.专项训练理论 C.特殊训练理论 8.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除了技能,还包括哪些? A.体能 B.战术能力 C.心理能力 D.智能

论述题:

试论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

知识点:(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概念、基本内容 判断题:

1.同一项群具有完全相同的体能训练特点。

2.同一竞技能力对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作用依项群的不同而有明显区别,但对于不同的项群,其作用程度的不同仍然表现出各自差异。

3.同一个项群的运动项目,一定都由同群某一项目派生而来的。

单选题:

4.下列哪一项不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A.各项目的诞生 B.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C.各项群训练竞技能力的分析 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5.速度性项目的主要特征是:

A.短时间内有效发挥体能 B.快速发挥力量 C.推迟疲劳出现 D.多用战术 6.运动员在体操和羽毛球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竞技能力是 A.心理 B.技能 C.体能 D.智能

多选题:

7.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那几个问题而进行的?

A.训练目标 B.训练内容 C.训练组织 D.负荷量度 8.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的体能包括哪几个方面? A.形态 B.机能 C.素质 D.力量

(二)各项群训练特点

判断题:

1.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有着不同的特点,也导致不同项群的训练活动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2.教练员对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核心问题在于对运动员体能的变化的掌握。 3.当代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新特点是全面加特长,这些特长在不同的项群中表现出相同的特点。

单选题:

4.对抗性项群除了采用适应法训练法以外,还常采用:

A.分解法 B.完整法 C.重复法 D. 模拟训练法

5.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要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或力量等各种素质,一般不采用那种训练方法?

A.分解法 B.持续法 C.重复法 D.间歇法 6、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要求运动员:

A.重视心理训练 B.全攻全守,发展特长 C.战术更为重要 D.大胆进攻

多选题:

7.各项群包括以下哪几项基本特点?

A.训练的内容 B.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C.负荷的量度 D恢复的措施 8.项群分类的标准有哪些?

A.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 B.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 C. 运动员的运动素质 D. 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

(三)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判断题:

1、对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予以科学的分类,是构筑项群体系,进行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重要先决条件。

2、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中心。

3、根据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划分,可把竞技项目划分为单一动作结构和多元动作结构。

单选题:

4、按竞技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属于变异组合的运动项目是

A.游泳 B.排球 C.短跑 D.铅球 5、足球属于动作结构中的哪一类?

A.固定组合 B. 变异组合 C.同属多项组合 D.异属多项组合 6、下列哪一个不是单一动作结构的运动项目? A.举重 B.摔跤 C.跳高 D.跳远

多选题:

7.进行竞技运动项目分类,必须遵守哪些准则?

A.相应相称 B.同一标准 C.相同的目标 D.按一定层次逐渐进行 8.项群分类的标准是:

A.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 B.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 C.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 D.参赛人数的多少

(四)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判断题:

1、同项群内部的转项多于异项群之间的转项。

2、从训练效应看,项群之间多方法的相互运用不利于各项目训练人才的脱颖而出。 3、国际体育竞赛实质上已经成为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因素多维组合的竞争与较量。

单选题:

4、下列哪一个项目是我国20世纪中期优势项群中的待发展项目

A.花样游泳 B.女子射箭 C.竞走 D.跳水 5、项群训练有待发展和研究的方法是

A.间歇训练法 B.重复训练法 C.模式训练法 D.持续训练法 6、竞赛规则的标准化,是我国传统项目 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 A.摔跤 B.拳击 C.举重 D.武术

多选题:

7、项群训练理论中,不同差异项群的发展战略布局的内容是: A. 保持优势项目 B.赶超暂时落后项目

C.发展没有项目和落后项目 D.把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利用好 8、乒乓球的发球技术对同项群的哪些项目有借鉴作用: A.篮球 B.排球 C.网球 D.羽毛球

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知识点:(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判断题:

1、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中,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由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决定。 2、技术创新是表现难美性项群技术发展的生命。 3、同一项群具有完全相同的体能训练特点。

单选题:

4、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的核心部分是:

A.身体训练 B.技术训练 C.心理训练 D.智能训练

5下列哪一项不是调节运动员心理状态的主要方法?

A.念动训练法 B.模拟训练法 C.实战训练法 D.自我调节法

6.运动员的耐力是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的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中体能特征的哪一个方面?

A.身体形态 B.神经系统 C.感觉 D.运动素质

多选题:

7、下列哪些项目是表现难美性项群的竞技项目? A.体操 B.滑水 C. 射击 D. 跳水

8.下列哪些是在表现难美性项群项目比赛中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的客观因素? A.竞赛条件 B.裁判员评分 C.观众的反映 D.对手发挥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判断题:

1、表现准确性项群项目的比赛中,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取得主要靠自身技术的发挥和心理状态的控制。

2.射击、射箭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侧重于意志品质和心理自控能力的提高。

3、信号刺激主要是对移动速度的提高有作用。

单选题:

4.在表现准确性项群中,对运动员的心理方面要求很高,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员重要

的个性特征。

A.稳定性 B.有恒性 C.独立性 D.灵敏性

5、在表现准确性项群项目比赛中,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员比赛成绩取得的主要因素? A.确立辨证的比赛指导思想 B.全面作好赛前准备 C.教练员与运动员正确的参赛行动 D.对手的干扰

6、下列哪一项属于表现准确性项群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特征? A.独立性 B.自律性 C.稳定性 D.有恒性

多选题:

7、属于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项目的有:

A. 标枪 B.射箭 C.弓弩 D. 射击 8、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中对技术要求是:

A.固势要稳 B.瞄靶要准 C.击发、撒放要准确 D.力量均衡

(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的特征. 判断题:

1、格斗对抗性项群的比赛方式是一对一的对抗。 2、在技术训练中,各种训练方法一起用才有效。 3、要取得比赛成绩主要依靠裁判。

单选题:

4.格斗对抗性项群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并对提高运动成绩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体能 B.体能、技能与战术能力 C.心理 D.智能 5.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的方式是:

A.一对一的对抗 B.多人对抗 C.二对一的对抗 D.以多对少的对抗 6.下列哪一项是格斗对抗性项群中运动员的制胜武器? A.体能 B.技术和战术能力 C.心理 D.智能

多选题:

7.下列哪些方法是格斗对抗性项群中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

A.整体法 B.分解法 C.诱导法 D.配对练习法 8.格斗对抗性项群的竞技特点包括:

A.以绝对胜利取胜 B.以得分取胜 C.一对一竞技 D.按体重分级别比赛

(四)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判断题:

1、发展速度和耐力是隔网对抗性项群中身体训练的重要任务。

2、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掌握各项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是比赛中运用技术和完善战术

的前提。

3.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只受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水平的影响。

单选题:

4.下列哪一项是影响运动员在隔网对抗性项群中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 A.运动员竞技水平 B.比赛的时间 C.对手水平 D.观众 5.下列哪一项是我国羽毛球训练的基本经验?

A.技术全面 B.不断创新保持优势

C.以快为主,以攻为主,以我为主 D.形成格局,发挥竞争机制

6.在隔网对抗性项群中,掌握各项技术的基础和比赛中完善战术的前提是: A.技能和战术能力 B.体能 C.心理 D.智能

多选题:

7.隔网对抗性项群中,战术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个人战术 B.注重战术创新 C.注重战术理论创新 D.进攻、防守和反击战术运

8.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训练的战术特点是 。

A.以快为主 B.以攻为主 C.以反击为主 D.以我为主

(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点

判断题:

1.发展速度和耐力是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中身体训练的重要任务。

2.体能训练在同场对抗性项群各个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3.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是决定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的客观因素。

单选题:

4.下列哪一个运动项目不属于同场对抗性项群?

A.足球 B.篮球 C.排球 D.手球

5.在同场对抗性项群中,各个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决定作用的是: A.技能和战术能力 B.体能 C.心理 D.智能 6.决定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的是: A.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 B.对手水平 C.竞赛办法 D.比赛环境

多选题:

7.在同场对抗性项群的竞技能力中,优秀选手的智能特征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A.思维敏捷 B.观察记忆能力 C.抽象思维能力 D.独立创新能力 8.决定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的客观因素有:

A.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 B.对手水平 C.竞赛办法 D.裁判行为

(六)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项群的训练特征 判断题:

1.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情况,是决定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首要的决定因素。

2.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形态,受专项技术需要和竞赛规则规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专一性特征。

3.出色的协调能力有助于运动员完成同样的练习能更节省使用能量。

单选题:

4.下列哪一运动项目不属于快速力量性项群的项目? A.跳跃 B.网球 C.标枪 D.举重

5.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形态具有明显的:

A.专一性 B.多样性 C.灵活性 D.节奏性

6.下列哪一项不是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技术特征:

A.技术动作高度的稳定性、准确性和自控性 B.技术动作明确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C.技术原理与个人技术特点的完美结合 D.技术动作的周期性

多选题:

7.快速力量性项群由于专项竞技的特殊需要,运动员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 A.专项知觉高度灵敏 B.运动员自信、顽强并具有征服欲 C.性格独立、开放 D.情绪自控力高

8.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特征包括:

A.意志品质培养 B.训练和比赛中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

C.心理训练和其他竞技能力相结合训练 D.培养稳定的训练状态

(七)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判断题:

1.评价运动技术训练的好坏的基本标准是训练的实效性。

2.速度性项群训练中,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要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3.速度性项群训练中,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以提高训练负荷数量为核心。

单选题:

4.速度性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获得的决定性因素是:

A.体能水平 B.对手水平 C.裁决的公正性 D.赛次机会的均等性 5、在速度性项群训练的技术训练中,要重视 的实效性。 A.动作的幅度 B.动作节奏 C.关键技术环节 D.动作协调 6、下列哪一个运动项目不属于速度性项群的竞技项目? A.短跑 B.跨栏跑 C.短程划船 D.跳跃

多选题:

7.下列哪些属于速度性项群运动员选择的主要训练能力?

A.发展爆发力 B.提高动作速度 C.改善反应能力 D.提高无氧代谢能力

8、速度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的训练中,其素质发展的要求是:

A.柔韧性 B.灵活性 C.一般耐力性 D.专项性

(八)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判断题:

1.耐力性项目的技术结构属周期性活动。

2.耐力性项目不同水平运动员比赛时心理能力是相同的。 3.耐力性项群选手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和提高以最高的平均速度通过专项竞技距离的能力。

单选题:

4.耐力性项目竞技的核心是:

A.速度和耐力 B.加速度 C.冲刺速度 D.开始速度 5.耐力性项群训练中,发展 为主导的多种竞技能力。 A.体能 B.技能 C.战术能力 D.智能

6.下列哪一项不是耐力性项群训练的主要代谢方式?

A.有氧代谢 B.无氧代谢 C.有氧无氧混合代谢 D.糖酵解供能

多选题:

7.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的“多种竞速能力”取决于以下哪些方面的身体素质状况?

A. 最大速度 B.相对速度 C.一般耐力 D.专项耐力

8、耐力性项群训练中,利用不同地域条件,发展起以下哪些各具特色的地区效应训

练方法?

A.法特莱克训练法 B.高原训练法 C.沙滩训练法 D.周期训练法

论述题:

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范围表现在哪些方面?试加以说明。

第三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知识点:(一)运动成绩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判断题:

1、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要取得比赛成绩主要依靠裁判。 2、不同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不一样。

3、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运动成绩的取得中,竞技水平的发挥比比赛的名次的取得更重要。

单选题:

4、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和最根本的原因是:

A.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 B.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C.外界条件对比赛的影响 D.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5、在运动比赛中,运动员首先力争的是:

A.名次 B.竞技水平 C.记录 D.比赛的发挥

6、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的比赛条件? A地理条件 B.设备条件 C.观众 D.电视转播

多选题:

7、一个竞技项目比赛时,运动员成绩由哪些因素所决定? A.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B.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 C.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D.观众和球迷的表现 8、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至少包括:

A、体能 B、技能 C、裁判能力 D、战术能力

(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判断题:

1、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赛的能力,它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智能,并不表现于专项竞技比赛中。

2、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随着人的发育阶段的递进而表现出不同水平,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也随训练过程的延伸而变化,一定会越变越好。 3、每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也各自不同。

单选题:

4、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三个方面,下列哪一项不是的? A.技术 B.身体形态 C.身体机能 D.运动素质

5、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的重要先决条件是:

A.动作的完整性 B.动作节奏的连贯性 C.高度发展的协调性 D.技术环节的实效性 6、在竞技活动中,决定运动员素质水平的基本条件是:

A、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 B.人的心理能力 C.战术能力 D.智能

多选题:

7、竞技能力表现为:

A.训练水平 B.运动能力 C.身体训练 D.比赛水平

8、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哪些基本运动素质? A.力量 B.速度 C.耐力 D.技能

(三)运动状态诊断的作用、基本内容及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判断题:

1、训练过程中的状态诊断与检查评定这两个环节,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能相互转化。 2、没有科学的诊断,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的。 3.运动训练中主要靠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为主进行运动负荷的诊断。

单选题:

4.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最重要依据是:

A.状态诊断 B.运动成绩 C.建立的目标 D.检查评定

5.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指标特征模型?

A.单因素模型 B.多因素组合特征模型 C.部分特征模型 D.总体特征模型

6.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是:

A.状态诊断 B.检查评定 C.建立目标 D.运动成绩

多选题:

7.在训练负荷诊断中,衡量负荷强度的指标有哪些? A.练习速度 B.负荷重量 C.练习密度 D.练习难度 8.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包括:

A.运动成绩诊断 B.竞技能力诊断 C.训练目标诊断 D.训练负荷诊断

论述题:

试论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并加以说明。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知识点:(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训练学要点

判断题:

1.竞技需要原则是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科学安排训练阶段的训练原则。

2.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 3.运动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

单选题:

4.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

A.发展体能 B.提高竞技能力 C.提高技能 D.比赛成功

5.下列哪一项是竞技需要原则中选择适宜训练内容和手段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A、 训练目标全面而集中

B、 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C、 按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D、 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6、在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中,哪一个是组织好训练活动的重要依据?

A、 训练目标全面而集中地体现着专项竞技的需要 B、 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C、 按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D、 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多选题:

7、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是:

A、早期化 B、专项化 C、长期化 D、合理化 8、发展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是:

A、 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B、 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C、 训练比赛的残酷性

D、 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 判断题:

1、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2、儿童少年初期训练时应多以游戏和玩耍的形式进行全面训练。 3、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外部动力。

单选题:

4、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是:

A、性格 B、成功动机 C、行为 D、结果

5、在训练中要关心运动员的各方面,从而引导运动员形成 的更高层次需要,以产生积极从事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A、自我实现 B、生理的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6、下列哪一项不是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A、 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要 C、正确的运用动机 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多选题:

7、在动机激励原则中,应该正确运用哪些动力? A、精神 B、物质 C、信息 D、实践 8、运动训练中要不断激励运动员参训动机的原因是: A、竞技训练的长期性 B、竞技训练的艰巨性 C、竞技训练的艰苦性 D、竞技训练的实效性

(三)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 判断题:

1、有效控制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和比赛活动中,对训练和比赛的实效进行有效控制的

训练原则。

2、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是训练信息。

3、只有对不断变化的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才能实现预定的训练目标。

单选题:

4、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是: A、现代控制论 B、训练信息 C、教育论 D、训练过程的多变性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控制主体?

A、运动员 B、教练员 C、科研人员 D、管理人员 6、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是: A、现代控制论 B、训练信息 C、训练过程的多变性 D、现代系统论

多选题:

7、 据实施反馈调控的动机,可将反馈分为:

A、同步反馈 B、快速反馈 C、滞后反馈 D、正反馈 8、 属于被控对象的是:

A、教练员 B、运动员 C、运动器械 D、运动场地

(四)系统训练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 判断题:

1、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按运动训练规律,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2、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消耗越剧烈,恢复过程就越长,超量恢复也就越明显。 3、在竞赛中,运动员始终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单选题:

4、不是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的是:

A、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C、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D、有力的社会保证

5、保证运动员训练的连续性、取得理想训练效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 A、健全的训练体制 B、正确的训练动机 C、科学的训练计划 D、有力的社会保证

6、下列哪一项不是人体生物适应阶段机能状态的表现? A、工作 B、疲劳 C、恢复 D、保持

多选题:

7、训练原则中按阶段特点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周期包括哪几个时期? A、准备期 B、比赛期 C、疲劳期 D、恢复期 8、在训练过程中,一次训练课包括哪几个部分?

A、准备部分 B、基本部分 C、重要部分 D、结束部分

(五)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训练周期类型 判断题:

1、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2、训练周期一般分为单周期和双周期两种。

3、每一个新的训练周期,只不过是上一个训练周期简单的重复。

单选题:

4、决定训练周期的变异因素是:

A.比赛日程 B.比赛地点 C.比赛级别 D.竞技状态

5、下列哪一项不是周期安排原则中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

A、准备期 B.形成 C.保持 D.消失

6、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里,训练准备期与竞技状态变化相对应的阶段是: A.获得阶段 B.相对稳定阶段 C.暂时消失阶段 D.恢复阶段

多选题:

7、对于一名教练员来说,接触最多、运用最多的训练周期是: A. 年度训练周期 B.周训练周期 C.日训练周期 D.月训练周期 8、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将周训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基本训练周 B.赛前训练周 C.比赛周 D.恢复周

(六)适应负荷原则的概念及贯彻此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判断题:

1、负荷是指运动负荷和生活负荷。

2.恢复手段包括物理和营养两方面的手段。 3. 负荷与恢复是运动成绩提高的关键。

单选题:

4.当负荷在什么情况下,运动员机体就会发生劣变。

A. 一般负荷 B.最大负荷 C.过度负荷 D.适量负荷 5.哪一项不是负荷数量的评价指标: A.次数 B.时间 C.距离 D.难度

6.运动训练过程中,适用于负荷起点较低的初学者的逐步增加负荷的基本形式是: A.直线式 B.阶梯式 C.波浪式 D.跳跃式

多选题:

7.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是:

A.练习的速度 B远度 C.高度 D.单位练习的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 8.负荷原则中负荷量的评价指标有: A.次数 B.时间 C.距离 D.重量

(七)区别对待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

判断题:

1.训练中的区别对待表现在运动专项和训练对象两个方面。

2.针对不同运动员训练中的个体特异性实施区别对待是运动训练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3.同一名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在不同阶段、不同时刻的表现、不同训练环境和训练条件也都对训练的内容和组织实施提出明显不同的要求。

单选题:

4.下列哪一项不是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主要因素。

A. 运动专项 B.训练对象 C.教练水平 D. 训练条件 5.下列哪一项不是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B.训练手段的多样性

C.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D.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6.短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 A.速度 B.力量 C.耐力 D.技术水平

多选题:

7.训练中的区别对待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A. 运动专项 B.训练对象 C.训练条件 D.训练动机 8.每个训练对象都有哪些不同方面的特征?

A.心理学特征 B.生物学特征 C.社会学特征 D.训练学特征

(八)直观教练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

判断题:

1.直观教练原则是从一般教育学和体育教育学原则中引入的,对儿童少年运动员的早期训练尤为重要。

2.直观教练原则主要是依据人的认识规律确定的。 3.直观理性认识是掌握动作技能的起始和基础。

单选题:

4、建立动作表象是运动员在学习和掌握动作的哪一个程序中常用的。 A.讲解 B.开始练习 C.建立概念 D.熟练动作技能 5.下列哪一个不是动作技能形成原理的发展规律:

A.由高到低 B.由易到难 C.由简到繁 D.由整体到部分 6.下列哪一项不是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A.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 B.运用多种身体语言多做直观示范并与讲解结合 C.多运用现代先进媒介技术进行视觉直观 D.注意直观教练与运动员的积极思维有机结合

多选题:

7.直观教练时,运动员学习和掌握动作的思维过程包括:

A.直观 B.实践 C.建立概念 D.学会和掌握动作机能

8.直观教练原则中,动作技能的形成原理是: A.学习 B.形成 C.保持 D.恢复

(九)适时恢复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 判断题:

1.在训练恢复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恢复到原有的水平,这种现象叫超量恢复。

2.人体超量恢复只要是在能源恢复后就可以了。

3.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能源消耗越剧烈,恢复过程就越长,超量恢复就越明显。

单选题:

4.适时恢复的重要前提是:

A.准确判别疲劳程度 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C.对运动员进行全面训练 D.正确处理负荷与营养的关系

5.超量恢复是指在恢复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 原有水平。 A.恢复 B.低于 C.等于 D.超过

6.调整和把握训练负荷的 对训练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A.速度 B.密度 C.量度 D.难度

多选题:

7.准确判别疲劳程度的方法有:

A.自我感觉 B.外部观察 C.生理测试 D.心理测试 8.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有:

A.训练学恢复措施 B.医学、生物学恢复措施

C.营养学恢复措施 D.心理学恢复措施

论述题:

运动员为什么要进行长期系统的训练?试加以说明。

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一.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知识点:(一)训练方法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 判断题:

1、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2、对任何事情进行类别划分与体系建立,均需要首先确定分类标准,依不同分类标准

可建立若干不同的分类体系。

3、依训练内容的组合特点,可将运动训练方法分为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

练法等。

单选题:

4、下列不是根据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

A、持续训练法 B、循环训练法 C、重复训练法 D、间歇训练法 5、下列哪种方法是整体控制方法?

A、完整训练法 B、重复训练法 C、循环训练法 D、程序训练法 6、下列哪种方法属于具体操作方法?

A、程序训练法 B、模式训练法 C、变换训练法 D 、程序训练法

多选题:

7、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是:

A.顺利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任务 B.有效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

C.科学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D.积极促进人们对各种方法的应用 8、构成运动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有:

A、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 B、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 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 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

(二)训练手段的概念、意义及其基本结构 判断题:

1、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完成具体的训练任务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2、动作节奏是指完成动作过程中的空间特征。 3、动作技术结构包括动作基本结构和动作技术组合。

单选题:

4、身体练习主要指各种各样的:

A、技术 B、具体动作 C、战术 D、体能

5、下列不是依竞技能力训练目的划分的运动训练手段: A、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 B、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

C、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 D、提高比赛能力的训练手段 6、下列哪一项不是动作构成要素?

A、姿势 B、速度 C、节奏 D、耐力

多选题:

7、动作过程包含以下几个阶段:

A、 动作开始 B、动作进行 C、动作准备 D、动作结束 8、运动训练中,身体练习的动力特征包括:

A、力的支点 B、力的大小 C、力的方向 D、力的速度

二、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知识点:(一)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征

判断题:

1、模式训练法是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

控制方法。

2、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是一种循环式的运行过程。

3、模式训练法实施的整个过程是以训练模型的指标体系为控制的依据。

单选题:

4、下列哪一项不是模式训练法检查手段的构成要素? A、检查项目 B、检查方式 C、检查工具 D、检查目标 5、模式训练法的特点之一是:

A、信息化 B、系统化 C、定性化 D、程序化 6、下列哪一项不是模式训练法的应用步骤?

A、制定标准分数,测量实际成绩,诊断实际水平

B、根据训练模型,制定目标,找差距,实施模式训练 C、进行实验

D、检查结果,对照模型,找出问题,进入新一轮应用过程

多选题:

7、模式训练法由哪些构件组成?

A、训练程序 B、检查手段 C、评定标准 D、训练方法

8、模式训练法的特点是:

A、信息化 B、定量化 C、系统化 D、相对固定的模式和循环性

(二)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 判断题:

1、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2、程序训练法与模式训练法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控制运动训练过程依据的不同。 3、程序训练法的训练程序由训练内容和时间序列两个要素组成。

单选题:

4、实施程序训练法的重要前提是:

A、科学编制训练程序 B、确定适宜的训练手段 C、选择合理的联系方式 D、正确、合格的评定标准 5、下列哪一项不是模式训练法和程序训练法的相同点? A、都建立一定的训练模式 B、都要经过一次以上模拟 C、都应有一定的实验过程 D、适用于全部训练过程

6、下列哪一项对模式训练法和程序训练法的说法不对?

A、模式训练法是以训练模型为控制依据,而程序训练法是以训练程序为依据的 B、模式训练法不过分强调实验过程,而程序训练法应有一定的实验过程 C、模式训练法建立一般控制模型,而程序训练法建立的是程序训练控制模型 D、模式训练法要经过一次模拟,而程序训练法要经过多次模拟

多选题:

7、程序训练法中的训练程序由哪几个要素组成?

A、训练目标 B、训练内容 C、时间序列 D、联系形式 8、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是:

A、系统化 B、定性化 C、程序化 D、定量化

三、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知识点:(一)分解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判断题:

1、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合理地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进行训练的方法。

2、分解训练法只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单纯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和逆进分解训练法。

3、分解训练法的应用时机之一是技战术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运用的。

单选题:

4、注意后一部分与前一部分的依赖是哪一种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 A、单纯分解训练法 B、递进分解训练法

C、顺进分解训练法 D、逆进分解训练法

5、后一部分训练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是哪一种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 A、单纯分解训练法 B、递进分解训练法 C、顺进分解训练法 D、逆进分解训练法

6、投掷、扣杀等动作的训练主要应用哪种分解训练方法? A、单纯分解训练法 B、递进分解训练法 C、顺进分解训练法 D、逆进分解训练法

多选题:

7、分解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包括:

A、单纯分解训练法 B、递进分解训练法 C、顺进分解训练法 D、逆进分解训练法 8、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应用分解训练法?

A、技术或战术比较复杂时 B、强调技战术的质量时

C、技术动作、战术动作配合的某些环节需要强调或专门训练时 D、完整动作运动员不易直接掌握时

(二)完整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判断题:

1、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进行训练的方法。

2、完整训练法多用于学习简单的动作或能分解的有联系的较复杂的技术动作。 3、完整训练法只用于单一动作的训练。

单选题:

4、下列哪一种情况不适宜运用完整训练法?

A、要完整掌握技战术 B、保持技战术动作的完整结构

C、保持动作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D、强调某个动作的技术细节 5、下列哪一项不是运用完整训练法时对动作的特性要求? A、连贯性 B、实战性 C、细节性 D、完整性 6、下列四项因素中,不是构成负荷强度的因素是: A、质量 B、难度 C、密度 D、次数

多选题:

7、应用完整训练法的要求是:

A、强调动作或战术的质量 B、强调动作或战术的完整性 C、不同时机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D、保持较高的负荷强度 8、完整训练法可用于哪些训练中?

A、单一动作的训练 B、多元动作的训练 C、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 D、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三)重复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判断题:

1、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重复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时间的训练方法。

2、对于速度性、力量性运动项目,以中时间重复训练法为主。

3、短时间重复训练法适用于难美性项群中成套动作中主要技术组合练习。

单选题:

4、表现难美性项群中成套动作中主要技术组合练习主要用哪种重复训练法?

A、短时间重复训练法 B、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C、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D、超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5、对于速度性、力量性运动项群以哪种重复训练法为主?

A、短时间重复训练法 B、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C、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D、超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6、下列哪一情况不适宜应用重复训练法?

A、掌握和巩固技战术时 B、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时

C、提高心理品质时 D、技战术的某些环节需要强调时

多选题:

7、重复训练法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A、短时间重复训练法 B、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C、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D、超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8、运用重复训练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A、保持预定的负荷强度 B、保持充分的间歇时间

C、提高练习者的积极性 D、不同项群和不同时段要求不同

(四)间歇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判断题:

1、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3、发展性间歇训练是以糖酵解为主的混合供能形式。

单选题:

4、哪种间歇训练是以有氧为主的混合供能形式?

A、高强度性间歇训练 B、中强度性间歇训练 C、强化性间歇训练 D、发展性间歇训练

5、采用间歇训练法时,两次(组)练习中间歇时间确定的依据是,开始下次练习时每分钟心率应降至 左右。

A、100次/分钟 B、130次/分钟 C、150次/分钟 D、180次/分钟

6、哪种间歇训练法适用于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的攻防技战术的练习? A、高强性间歇训练法 B、强化性间歇训练法 C、中强性间歇训练法 D、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多选题:

7、间歇训练法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A、中强性间歇训练法 B、强化性间歇训练法 C、高强性间歇训练法 D、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8、应用间歇训练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A、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B、确保一定的适应过程

C、加强必要的医务监督 D、掌握科学的间歇时间

(五)持续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判断题:

1、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持续训练法主要用于发展专项耐力素质。

3、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具有两种典型的变化形式,即匀速持续训练法和变速持续训练法。

单选题:

4、体能主导类耐力项群主要应用哪种持续训练法?

A. 短时间持续训练法 B.中时间持续训练法 C.长时间持续训练法 D.超长时间 持续训练法

5、20世纪30年代源于北欧山林的一种训练方法是:

A.匀速持续训练 B.变速持续训练 C.均衡训练 D.法特莱克训练 6、哪一种持续训练法对于体能主导耐力项目具有直接的训练价值? A.短时间持续训练法 B.中时间持续训练法 C.长时间持续训练法 D.超长时间持续训练法

多选题:

7、根据训练时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持续训练法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短时间持续训练法 B.中时间持续训练法 C.长时间持续训练法 D.超长时间持续训练法

8、持续训练法的运用时机是:

A.练习运动员的专项耐力时 B.练习运动员的一般耐力时 C.技战术的配合时 D.有意识地锻炼运动员的心理品质,特别是意志耐力

(六)变换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判断题:

1、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2、根据变化的内容,变换训练法可分为负荷变换法、内容变换法、形式变换法和条件变换法四种类型。

3、安排训练负荷时,量和强度不能同时升降。

单选题:

4、哪一种变换训练法广泛应用于技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

A.负荷变换训练法 B.内容变换训练法 C.形式变换训练法 D.条件变换训练法 5、对于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内容变换训练方法较多用于: A.身体训练 B.技术训练 C.战术训练 D.智能训练 6、负荷变换训练方法对 ,针对性不强?

A.身体训练 B.技术训练 C.战术训练 D.心理训练

多选题:

7、依变换的内容可将变换训练法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负荷变换训练法 B.内容变换训练法 C.形式变换训练法 D.条件变换训练法 8、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变化具有哪些不同的搭配形式? A. 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保持恒定的搭配形式 B. 负荷强度恒定、负荷量变化的搭配形式 C. 负荷强度变化、负荷量恒定的搭配形式 D. 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有变化的搭配形式

(七)循环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判断题:

1、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随意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循环重复训练法是指按重复法的要求,对各站之间和各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不做特殊规定,以使机体得以超量恢复的练习方法。 3、循环持续训练法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单选题:

4、哪种循环训练法以糖酵解代谢为主?

A.循环重复训练法 B.循环间歇训练法 C.循环持续训练法 D.循环完整训练法

5、哪种循环训练法的负荷强度最大?

A.循环重复训练法 B.循环间歇法 C.循环持续法 D.循环变换法 6、哪种循环训练法常用于发展运动员耐力:

A. 循环重复法 B.循环间歇法 C.循环持续法 D.循环变换法

多选题:

7、构成循环训练法的结构因素有:

A.每站的练习内容及练习负荷 B.练习站之间的间歇 C.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 D.练习的站数及循环的组数

8、循环训练法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A.循环重复训练法 B.循环间歇训练法 C.循环持续训练法 D.循环变换训练法

(八)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判断题:

1、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法进

行训练的方法。

2、运用比赛训练法,有助于运动员全面并综合地提高专项比赛所需要的体、技、战、心、智等各种竞技能力。

3、适应性比赛的比赛环境是相对封闭的。

单选题:

4、在赛前多应用哪种比赛训练法?

A.教学性比赛训练放 B.检查性比赛训练法 C.模拟性比赛训练法 D.适应性比赛训练法

5、技能主导类项群中对抗性运动项目应用最多的比赛训练法是:

A.教学性比赛训练法 B.检查性比赛训练法 C.模拟性比赛训练法 D.适应性比赛训练法

6、哪种比赛训练法的比赛环境是相对封闭的? A.教学性比赛训练法 B.检查性比赛训练法 C.模拟性比赛训练法 D.适应性比赛训练法

多选题:

7、按照比赛的性质,可把比赛训练法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A. 教学性比赛法 B.检查性比赛法 C.模拟性比赛法 D.适应性比赛法

8、模拟性比赛方法的应用特点是:

A.比赛环境类似真实比赛环境 B.按照比赛规则严格进行 C.模拟对手类似比赛对手 D.模拟心理

四、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判断题:

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重复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

2、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3、固定组合练习手段适用于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

单选题:

4、哪种练习手段主要适用于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 A.周期单一练习手段 B.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C.固定组合 D.变异组合

5、哪种练习手段适用于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

A.周期单一性 B.混合性多元 C.固定组合 D.变异组合 6、下列哪一项不是全身性周期性练习?

A.各种快速跑练习 B.跳推杠铃练习 C.卧推杠铃练习 D.拉测功仪练习

多选题:

7、主要属于完整变异组合练习的有:

A.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 B.各种同场对抗练习 C.各种隔网对抗练习 D.各种战术配合练习 8、属于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有;

A.有氧健身操练习 B.自选拳练习 C.各种协调性练习 D.各种球类练习

论述题:

试论运用完整训练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知识点:(一)运动员体能及其结构,体能训练的意义及其要求 判断题:

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2、运动员在比赛阶段主要进行运动素质训练。

3、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代表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单选题:

4、体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身体形态 B.身体机能 C.运动素质 D.负荷强度 5、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 A.体能 B.技术 C.心理 D.智能 6、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应以 为主

A.身体形态 B.身体机能 C.运动素质 D.心理智能

多选题:

7、动员体能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A.身体形态 B.身体机能 C.运动素质 D.心理智能

8、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是:

A.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前提

B.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C.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 D.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二)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判断题:

1、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形态特征。

2、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

3、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单选题:

4、身体训练手段中称之为“法特莱克跑”的练习手段是一种 。

A.重复练习手段 B.持续练习手段 C.间歇练习手段 D.循环练习手段

5、下列那一指标不是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 A.高度 B.长度 C.宽度 D.密度 6、“体重较轻、脂肪较少、身高中等、腿较长”是哪一类项群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特点? A.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 B.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 C.体能主导类力量性项群 D.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多选题:

7、在身体形态的各项指标中,遗传度很高的指标有: A.高度 B.长度 C.宽度 D.充实度

8、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是:

A.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B.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C.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D.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三)力量素质概念及训练方法手段

判断题:

1、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2、运用杠铃、壶铃、哑铃等训练器械,可以用于机体任何一个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是负重抗阻力训练最常用手段。

3、肌肉在做动力性向心克制工作时,肌肉长度逐渐加长,所产生的张力随着关节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单选题:

4、力量训练中,较易造成少年运动员肌肉拉伤的力量训练法,相对来说是: A、等长力量训练方法 B、等动力量训练方法 C、等张力量训练方法 D、超等长收缩训练方法

5、在各种力量训练方法中,身体训练中的“跳深”练习手段属于: A、等张力量训练方法 B、超等长收缩力量训练方法 C、等长力量训练方法 D、等动力量训练方法

6、爆发力是力量素质的一种 。

A、最大力量 B、力量耐力 C、速度力量 D、相对力量

多选题:

7、依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不同特点,将力量素质分为: A、最大力量 B、力量耐力 C、速度力量 D、相对力量 8、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有:

A、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B、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 C、等动收缩训练 D、超等长训练

(四)速度素质的概念及训练方法、手段 判断题:

1、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2、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的训练是没有联系的。 3、信号刺激主要是对移动速度的提高有作用。

单选题:

4、立定跳远是通过哪个途径提高移动速度的?

A、等动力量练习 B、等长力量练习 C、等张力量练习 D、超等长力量练习

5、速度训练中间歇时间的长短是以练习 为依据 A、强度 B、宽度 C、长度 D、难度

6、训练中,由于下肢力量不好造成速度障碍,突破的最好训练手段是: A、负重深蹲 B、顶风疾跑 C、下破疾跑 D、负重疾跑

多选题:

7、速度素质分为:

A、反应速度 B、动作速度 C、移动速度 D、力量速度 8、反应速度训练常用的方法手段有:

A、移动目标的练习 B、信号刺激法 C、运动感觉法 D、选择性练习

(五)耐力素质的概念、训练方法及手段 判断题:

1、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进行运动的能力。 2、耐力素质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 3、持续训练法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强度相对较小,心率一般可控制在100-170次/分

钟之间。

单选题:

4、少儿耐力训练必须以 训练为主

A、有氧耐力 B、无氧耐力 C、肌肉耐力 D、专项耐力

5、哪一项目的专项能力特征不是“以最大强度重复完成比赛动作”? A、举重 B、标枪 C、跳高 D、篮球 6、心血管耐力又叫:

A、有氧耐力 B、无氧耐力 C、力量耐力 D、一般耐力

多选题:

7、按人体生理系统分类,耐力素质可分为:

A、有氧耐力 B、无氧耐力 C、肌肉耐力 D、心血管耐力 8、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是: A、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培养

B、加强意志品质培养

C、少儿耐力训练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 D、少儿耐力训练以持续法和间歇法为主

(六)柔韧素质的概念、训练方法与手段

判断题:

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同一方向上的运动能力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2、柔韧素质通过关节运动的幅度,是按一定运动轴产生转动的活动范围而表现出来的。 3、运动员被动练习和主动练习的指标差距越大,说明该运动员的柔韧素质潜在能力越大。

单选题:

4、柔韧素质训练负荷的强度是:

A、小强度 B、中等强度 C、最大强度 D、超强度 5、下列哪一种不是发展腰部柔韧性的主要手段?

A、转体 B、甩腰 C、环绕 D、劈叉 6、发展柔韧素质要与 相结合

A、力量素质 B、耐力素质 C、速度素质 D、灵敏素质 多选题:

7、柔韧训练的方法有:

A、动力性拉伸法 B、等动性练习 C、等长收缩法 D、静力性拉伸法

8、柔韧素质训练负荷的量度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

A、负荷强度 B、练习的数量 C、间歇时间 D、练习内容

(七)灵敏素质的概念、训练手段及衡量的标志 判断题:

1、意志品质是灵敏素质的灵魂。

2、衡量灵敏素质的标志是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应答动作。

3、灵敏素质的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多采用完整训练法。

单选题:

4、下列四种选项中,属于发展灵敏素质主要手段的是:

A、立定跳远 B、负重杠铃 C、篮球投篮 D、躲闪跑 5、从运动素质转移产生的效果看,运动素质的转移可分为: A、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 B、良好转移和不良转移 C、同类转移和非同类转移 D、可逆转移和不可逆转移 6、灵敏素质测量的指标主要是:

A、活动长度 B、活动半径 C、活动角度和距离 D、活动时间

多选题:

7、评定灵敏素质的方法可以是: A、立卧撑 B、滑步倒跑 C、象限跳 D、十字变向跑 8、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是: A、培养意志品质

B、在运动中迅速、准确、协调做各种动作 C、改变身体方位的练习

D、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 论述题:

试论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 运动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知识点:(一)运动技术的概念、原理、动作要素及技术结构 判断题:

1、 动作技术结构包括动作基本结构和技术组合两个方面。

2、 动作节奏是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

3、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一个次要因素。

单选题:

4、 在运动训练中,我们称“运动员按一定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为: A、运动技术 B、运动技能 C、运动技巧 D、运动机能

5、 以田径跳高项目为例,起跳动作在完整的跳高技术动作过程中属于: A、技术基础 B、技术环节 C、技术细节 D、技术方式 6、 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技术原理?

A、生物学原理 B、心理学原理 C、社会学原理 D、化学原理

多选题:

7、 跳远技术动作由哪几个基本环节组成?

A、助跑 B、踏跳 C、腾空 D、落地 8、 技术基础是按一定的 等要素组成的技术基本结构

A、顺序 B、路线 C、节奏 D、时间

(二)影响运动技术的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 判断题:

1、运动员动作技能贮存的数量越多,越能顺利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技术动作。

2、动作的幅度主要取决于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动作的速度取决于肌肉的结构。 3、在特定的情况下,运动员所使用的器械设备是否先进,是决定其运动技术水平高低乃至其运动成绩好坏的重要原因。 单选题:

4、从生物学角度看,运动技术的形成归功于:

A、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 B、灵敏素质好 C、运动技能的贮存数量 D、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

5、直接制约着运动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是:

A、技术水平 B、竞赛规则 C、技术环境 D、器材设备与场地

6、在乒乓球、羽毛球等隔网对抗类项目中,直接影响着运动员能否掌握高难技术的主观因素是:

A、各系统的协调能力 B、小肌肉群的感知觉能力

C、运动员的竞赛水平 D、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多选题:

7、影响运动技术的客观因素包括:

A、竞赛规则 B、技术环境 C、器材设备与场地 D、竞技水平 8、影响运动技术的主观因素有:

A、人体结构力学特征 B、感知觉能力 C、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D、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三)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

判断题:

1、 在技术训练中,各种训练方法一起运用才有效果。

2、 运动员综合利用感觉器官的能力越强,越能较快感知和掌握技术动作。

3、 技术训练是否成功,训练效果是否显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训练方法的先进

性和运用的正确程度。

单选题:

4、 为了帮助运动员纠正错误动作,提高技术水平,教练员常用的方法是:

A、比赛法 B、直观法与语言法 C、完整法 D、加难法 5、 加难法是指在技术训练中,以 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

A、低于 B、等于 C、高于 D、脱离 6、 念动法又称为:

A、直观法 B、语言法 C、想象法 D、表象法

多选题:

7、 选择技术训练方法的原则是:

A、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B、多层面的综合性 C、常用法与特殊法相

结合 D、技术动作的协调性 8、 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有:

A、直观法与语言法 B、完整法与分解法 C、想象法与表象法 D、减难法与加难法

(四)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判断题:

1、 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应强调他们的技术基础。

2、 技术流派指不止一个运动队,而是若干运动队都具有相似的技术风格。 3、 在球类、跳水、体操等项目中,只需抓好基本技术训练。

单选题:

4、 一个运动员的“绝招”的核心构成部分是:

A、基本技术 B、高难度技术 C、特长技术 D、全面技术

5、 在球类等对抗项目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

A、 动作的准确性 B、技术的实用性 C、技术的规范化 D、动作的完整性 6、 运动技术的“灵魂”是:

A、技术风格 B、特长技术 C、基本技术 D、全面技术

多选题:

7、 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是:

A、特长技术 B、神经类型 C、种族特征 D、耐力水平

8、 技术训练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A、接受信息,形成动作表象,建立动作程序 B、发出指令,完成动作 C、运用多种技术方法 D、反馈和调整动作

(五)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及指标

判断题:

1、 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价的活动。

2、 运动技术的质量是用内部指标进行评价的。

3、 对运动技术的定性评价往往采用“理论模式分析”和“实测”两种具体方法。

单选题:

4、 下列哪一个项目在比赛中仅用一个动作或重复若干次决定成绩?

A、走 B、跑 C、跳 D、游 5、 运动技术的定性评价以 为主要手段

A、观察法 B、实测法 C、理论模式分析法 D、实践法 6、 哪一项目完成技术的目的不是打破对方防守后得分及阻止对方得分?

A、乒乓球 B、羽毛球 C、排球 D、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