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参考材料 下载本文

直接汇入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为此,湘潭县必须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内网。加快韶茶、湘湘两条干线公路建设,完善县内交通骨干动脉,主动对接武广高铁衡山站和沪昆高铁韶山站,同时启动沿湘江城市道路等县域主干道路建设,夯实交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乡村道路网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2亿元,实现通村公路建设1500公里。二是打通外环。一是对接株洲。全面实施三条大道通株洲工程,即加快天易大道、武广连接线、滨江风光带三大工程建设,实现与武广高铁的有效对接。二是对接长沙。加速推进五大桥、芙蓉大道II道工程建设,加快与省会长沙的汇聚融合。同时,做好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在2014年前融入长株潭30分钟经济圈,实现与武广高铁长沙、株洲站的全面对接。

2、搭建平台,在产业上积极承接。武广高铁的运营通车,整个长株潭地区都处在“珠三角”2小时圈覆盖范围,交通的大提速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大汇集,给后发地区提供了后发先至的优势。据专家预计,武广高铁将直接牵动产业转移1000亿元以上。湘潭县作为中部后发地区,在市场、土地、能源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互补优势。因此,湘潭县将坚持产业优先原则,以高铁为依托,园区为载体,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一是打造产业集聚平台。重点是在天易示范区构建“三纵四横五泊位”的综合交通体系,迅速搭建园区构架,形成北与武广长沙站对接,东与武广株洲站对接的交通格局,实现园区与武广高铁的“零换乘”,直接汇聚高铁所带来的物流、人流。二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围绕天易示范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三大

产业,加强与武广高铁沿线大中城市产业的对接,着力规划建设好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创新服务园、现代农业加工贸易园等园区,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打造千亿产业园区。

3、繁荣商贸,主动汇集人流物流。高铁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同城效应”也有“虹吸效应”(即生产要素流向一线城市)。为此,要放大高铁效应,助推县域经济腾飞,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县域的自身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物流、高端房地产等现代服务和新兴消费产业,着力把湘潭县建成高铁经济区域的消费热点城市。一是着力提升城市品位,聚集人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县城发展,对天易示范区99平方公里核心区,进行精心规划,重点打造。在规划编制上,以武广高铁连接线为中轴,向东拓展城市空间,对接武广高铁株洲站;向北连接市区,对接长株潭城际铁路荷塘站。在城市定位上突出“环境秀美、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经济繁荣、人文凸显”的城市特色,打造融汇长株潭,对接珠三角的休闲之都、消费之都。在产业上,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引进有实力的房产企业,在城区兴建高档住宅小区,吸引珠三角及长株潭周边城市的“候鸟式”白领人士,来湘潭县投资臵业。二是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汇聚物流。武广高铁打通了香港与内陆腹地的陆上交通动脉,使得中部地区不仅成为广东,也成为港澳地区的腹地。特别是武广高铁在湘潭县周边设有株洲、长沙两个站点,将为企业减少一半的物流成本,这对于湘潭县建设现代仓储物流园,做大高铁经济区的物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湘潭县在物流业发展方面,将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