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整理与复习教案 下载本文

第三课时 认识垂直(2)

教学内容:p.44的例题,完成第4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使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进一步认识垂直的有关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懂得数学知识(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准备:尺、三角板等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以黑板为例,说说长方形的相对的边是什么关系?相邻的边是什么关系? 指出:平行和垂直是两种比较特殊的位置关系

2、学生在自备本上分别画一组平行线、一组互相垂直的线 同桌互相检查画法及结果 二、学习例题

1、画由点到直线的线段5条:

学生在自备本上沿本子的线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大约5格的地方画一个点,A点。

从A点出发,先画一条垂线,再分别在垂线的两边各画另外的两条线段(共5条)

画好后,同桌互相检查。老师也可请画得比较好的同学分组给大家展示 2、依次量出这5条线段的长度

比较量得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说给同桌听 全班交流。

再分别请几个学生报一报自己的测量的结果,其他学生根据发现判断他的测量是否有明显的问题。

在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论:这条垂直的线段最短 3、教学“距离”

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第44页,这个距离指的是点到线的距离,比一比,两个距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都是最短的)

4、练习第45页的第2题: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 先指名交流:你可以画几条?怎么画? 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学生动手画一画

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试一试,有没有用别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两条平行线之间更短的线段?(没有) 指出:连接这两条平行线,只有这些垂直的线的长度是最短的。那谁能来试着说一说:这垂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什么?(距离)

5、回忆:在开始认识平行线的时候,有同学指出一种画法,可以先任意地画出一条直线,然后再在这条直线之外分别量两个2cm,再把这两个点连起来,这样得到的另一条线就和刚才的那条是平行的关系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三、练习:

1、量出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问:量的是距离,也就是要量什么? 动手画一画,量一量。交流结果。

2、看一看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照片,你知道为什么这样测量吗? 组织交流。

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1、 右图(略)是人行横道线。如果从A点穿过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为什么?

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点到垂线的基本性质,谁来完整地说说包括那些知识点? 五、作业安排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了解我们自己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等情况进行统计,提高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让学生进一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态度。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 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信息卡(如下)

我的信息卡

编号:

身高:( )厘米 体重:( )千克 年龄:( )岁 生日:( )月份 参加( )兴趣小组 最喜欢吃( ) 家里共( )人

教学过程:

一、产生统计需要

谈话: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为什么和他(她)做好朋友? 看来你对自己的好朋友了解得还是比较多,我们每个同学肯定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你想和更多的同学做好朋友吗?今天我们就有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能够让我们班每一位同学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板书课题) 说说你最想了解我们班同学的哪些情况?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分组讨论方法

1.谈话:下面就请你选择一个最想了解的项目,然后同项目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先来分一下组,想了解大家身高的同学为一组,带好练习纸和笔坐在一起;了解体重的同学分为一组??(板书:各统计小组名称和人数)

2.分好的小组推荐出组长,组长组织组员先讨论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

各小组汇报收集数据和统计的方法。 三、分工收集数据

1.教师举例:如身高统计一组(如果有11人):哪两人收集第1号~11号同学的身高数据,哪两人收集12号~22号同学的身高数据??另外两个人汇总,一个人检

查核对。当然如果有更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的,也可以用其他方法。

2.每组自己分工,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比比哪一组收集数据又快又准确。

3.小组进行统计活动,汇总情况。

4.提问:收集好数据后我们接下来怎么做呢? 四、分类、分段整理

1.谈话:对身高或体重进行统计的,先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段。 (1)找出范围:例如我们班同学的身高范围是128~159厘米。

(2)分段整理:可以分成121~130厘米、131~140厘米、141~150厘米、151~160厘米四段,如果高矮悬殊不大,也可以5厘米分为一段。 统计生日的可以按出生的季度分统计年龄的可以按岁数分类。 2.各小组分段或分类整理数据。 五、填写图表并核对

各小组自己完成统计图表,集体交流。各小组设计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提出。 六、分析、交流、提问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统计的过程。其余各组评析。

2.提问:看了统计图表,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七、总结

1.提问:你们是怎么进行统计的?通过今天的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还了解哪些?

2.谈话:下课以后,我们还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去收集更多自己喜欢的信息进行统计并交流。 八、作业:

教学反正思:

第四课时 课题“一亿有多大”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的形成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方法:尝试 讨论 猜想 讲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猜想一下,这节课上一节实践课:“一亿有多大”活动设计(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一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1、 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猜想一亿有多大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叙说所要研究的课题 学生研究一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分别测量100张纸和1000张纸的高度。 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的环节

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意图: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 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验证猜想。推出一万张纸和一亿张纸的高度。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计算部分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口算,了解自己在班中的大致水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2.重点复习除法的笔算,能正确、熟练地应用笔算方法进行计算。

3.混合运算与简便运算的对比,强化对多步运算的认识,并正确选择合适的方法。 4.通过知识的梳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重点复习除法的笔算,能正确、熟练地应用笔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混合运算与简便运算的对比,强化对多步运算的认识,并正确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开始整理与复习,这节课重点复习计算方面的知识 一、笔算:

1、学生在本子上分别用竖式计算:

162÷30 162÷34 162÷38。 算完之后,指名交流得数。

再交流三题的试商过程,如:第一题可以直接商;第二题可以把34先看成30来试商,这样的商有可能会大了,需要调商;第三题可以先把38看成40试商…… 再与右边的题,比一比,说说这两组题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题是前两位不够除的,要看前三位,商都是一位数;右面的题是前两位够除的,商都是两位数。)

填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2、计算并验算:

83÷18 604÷21 学生完成在本子上。做完后交流。

注意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还要注意横式上得数的书写。 二、口算:(p.109第4题)

老师注意看好时间,检查大多数学生需要的时间。

指出:过几天会有口算考试,希望大家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特别是那些算得比较慢的同学。 三、混合运算:

1、学生独立完成,写在本子上: 735÷15×6 800-600÷20 (704+258)÷37 18×(537-488) 根据以往学生作业情况,提醒学生注意几点:

一般几个运算符号就需要算几步,不要多写“=”;

不要随意添加“( )”,改变运算顺序后,很可能不再是原来的题,计算结果就是一个错误的结果;

“=”只要写在算式的下面,不要在全部算完后再在算式的右面添一个“=”,那样就是画蛇添足;

一般来说,混合运算的结果不会出现余数,如果出现,一定要慎重,很可能是自己算错了…… 2、复习运算律

在本子上有序地写下所学的4个运算律,指名交流 指出:运算律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简便计算 3、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8+175+62 35×18 13×15×4 329-186-14 720÷16÷5 630÷42

先请学生观察各算式,再交流哪些算式可以简便?分别用了什么运算律? 交流完后,学生独立完成。

比较:混合运算中有的可以简便计算,往往是运用了某条运算律,这时就需要“( )”的添加,但千万不能随意添加。有的题不符合简便运算的条件,那就只能按原来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直线、射线、角、平行和相交。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相关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线、五种角等知识)。 2、动手画一画,丰富学生相关感知。 教学重点

复习直线、射线、线段三种线以及这三种线之间的关系。复习角的认识。 教学难点

复习平行和相交。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线:

边交流,边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画: (1)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补充说明:线段有2个端点,可以度量,如“3厘米”。 (2)画一条射线。

补充说明: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3)画一条直线。

补充说明:直线没有端点,两端都可以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二、复习角:

1、角按照度数,可以分成哪几类?请你从小到大地说一说? 这5种分类中还有别的特点吗?

(如: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是一定的,而锐角和钝角的度数是有范围的。注意:像285o这样的角不是钝角,因为它已经超过了180o) 2、分别在本子上画出这5种角,并写个各自的度数。 3、关系:(说一说,写一写)

1周角=2平角=4直角 1平角=2直角 4、三角板中的角:

说说两块三角板各自的度数,并画一画(要加强分步指导,不然学生的画还是有困难的。)

在画好的三角板里标上各角的度数。 并算一算:90o+30o+60o=180o 90o+45o+45o=180o

指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应该是180o

把两块三角板的度数加起来,可能会得到哪些度数的角呢?(有序地算一算) 60o+90o=150o 60o+45o=105o 30o+90o=120o 30o+45o=75o 90o+90o=180o 90o+45o=135o 60o-45o=45o-30o=15o 三、复习平行与垂直 1、画平行线:

先画一条斜的直线,再在直线外点一个A点,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注意巡视,可能有的同学已经把方法忘了,要指导。

2、画垂线

先画一条斜的直线,再在直线外点一个A点,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指出:画的时候,要注意相交的地方,还要注意标上表示垂直的直角标记。 问: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指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量一量,具体的距离是多少?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观察物体、计算器、统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用计算器计算一些数据比较大或是步骤比较多的计算,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 3、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统计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复习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统计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用计算器计算一些数据比较大或是步骤比较多的计算,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观察物体:

1、画小正方体:

一个小正方体有6个面,从某一角度观察,最多能看见它的3个面,分别是正面、侧面、上面。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步画该小正方体。 2、思考书上的第15题。

(1)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左边物体的哪一面看到的?用线连一连。 (2)添一个同样大的正方体,从正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可以怎样放?

(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让学生独立回答。第二个问题可先让同桌互相先说一说,再指名有序地说一说。) 二、用计算器计算及统计: 1、计算下面各题:

1620÷36×24 321-7824÷48 (520+208)×58 6336÷(897-798) 学生统一计算,指名校对得数。

2、老师按年级报每个班级的人数,学生用计算器较熟练的算出每个年级的人数及全校的合计数。

一年级:37、38、42、42、43、43、43(288) 二年级:36、35、45、44、44、44、44(292) 三年级:53、50、51、53、52、52(311) 四年级:50、50、49、48、51、51(299) 五年级:51、51、52、51、52、52(309) 六年级:51、50、50、53、50、51(305) 全校合计数:1804人

问:看了这份统计表,你能发现些什么? 3、完成第21题 提醒学生注意:

(1) 别忘了上面的时间要写好

(2) 分段统计数据的时候,可以分别用不同的记号标上各个数据,这样便于检查 (3) 最后算出来的合计数要和题目提供的数据一致,否则就说明有遗漏或重复,

要再统计。

4、调查本班男同学的体重情况,然后填写表格。

(1)先可以问清楚今天在的男生一共有多少个,然后再开始调查。调查完了要检查数据是否正确。

看了这份统计表,你觉得我们班男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2)根据统计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画统计图。 熟悉统计图的制作流程。 三.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认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进行读、写方面的练习。 2、能熟练地进行大数目之间的改写。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熟悉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进行读、写方面的练习。 教学难点

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大数目之间的改写。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前面的作业补充部分练习:(要求学生画在本子上) 1、过点画直线、射线和线段。

(1)、过一个点,画直线,怎么画?有多少条? (2)、过一个点,画射线,怎么画?有多少条? (3)、过两个点,画直线,怎么画?有多少条? (4)、过两个点,画线段,怎么画?有多少条?

画完之后比一比:(1)和(2)都是有无数条,但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射线只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所以画出来的效果还是有区别的。 (3)和(4)都只能画一条,但直线两端都出头的,线段不出头 小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

2、画平行线和垂线。

先画一条已知直线和A点,分别过A点画平行线和垂线。 注意:(1)区别“垂线”和“距离”。

(2)画的时候一定要规范,用方法而不能凭经验。

3、把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从中间剪一刀,该绳子变成了几段? 老师画示意图,学生再观察,发现是5段。 二、复习认数:

1、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数位顺序表,并标上“个级”、“万级”、“亿级” 。 (1)老师在数位顺序表下,写一个数:30800254009 让学生读一读,说说在读数的时候怎么处理0的问题。 把这几个0分别换一下位置,再读:38025004900

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中间0要读,每级末尾的0不读

(2)分别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为单位的数和用“亿”为单位的数 。 指名交流,说说为什么? 小结:四舍五入。

2、完成书上第18题(做在书上),先要求学生把书上的大数目的数都画好分级线。 说说这张统计图里每一格表示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依次完成书上的4个问题。 3、写出下面各数(做在本子上):

二十五万 十亿五千万 四千八百万四千零八 八亿 三十九亿七千万 一百六十万零二十 4、用“万”作单位写出各数的近似数(做在本子上)。 245000 1034900 998003 用“亿”作单位写出各数的近似数(做在本子上) 1120000000 370000000 2990000000 三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中的部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增强灵活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以及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的复习。 教学过程:

一、评讲前面的作业:

1、(题略)用计算器计算:老师报数,学生按计算器,训练学生正确熟练地完成计算,最后再交流结果。

最后算得的平均数:328.76

问:一般我们说的跳绳个数都是整数,可这里是一个小数,该怎么处理? 2、用2、3、4、5这四个数,组成两个两位数,积最小的是( ),积最大的是( )。

交流思考方法:积最小,要先考虑十位上尽可能小,那就是2□×3□;分两种情况:24×35和25×34。用计算器分别计算这两个算式,比一比哪个积更小。 类似的方法考虑积更大,交流结果。 二、复习解决实际问题:

1、(1)王阿姨从12只蚌里剖出了432颗珍珠,平均每只 蚌产珍珠多少颗?

读题后,让学生规范地解答,注意写完整答句。 (2)照这样计算,她从26只蚌里能剖出珍珠多少颗?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指出:看到这样的字眼,一般都要参照前面算出的“一份数”。学生完成该题。

(3)如果每72颗珍珠串成一条项链,那么这些珍珠能串成多少条项链? 问“这些珍珠”指的是哪些珍珠? 先估计,再计算。

2、茄子17行,每行12棵,西红柿的棵数是茄子的5倍,西红柿有多少棵? 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怎么列式? 如果写成17×(12×5)行不行?为什么?

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先要考虑列式的每一步是否有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可以考虑该算式是否可以简便计算。 板书完整规范的解答过程: 17×12×5 =17×(12×5) =17×60 =1020(棵)

答:西红柿有1020棵。

3、每小时行90千米,已经行了2小时

(1)沪宁高速公路全长274千米,卡车从南京出发,沿沪宁高速公路开往上海,卡车离上海还有多少千米?

(2)一辆卡车每次运货5吨。18辆这样的卡车运720吨货物,需要运多少次? 注意搜集学生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的多种算式,通过讲评来分析是否和否合理。 最基本的算式:720÷(18×5)

4、同学们表演团体操,原来排成25行,每巷有20人。队形变化后,排成30行,

每行有多少人?

读题后问:队形变化,什么没变?(人的总数) 学生算一算,再交流。

5、同学们参加课外活动。有3组同学在跳绳,每组18人;还有5组同学在打乒乓球,每组12人。

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吗? 三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