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内外部环境分析 下载本文

华为内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

一、 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1、国际环境

一球多制,多元共存,世界多极化将继续成为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方向。世界力量已初步出现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转移进程,继欧美之后,亚、非、拉具有全球影响的地区大国出现。国际权力呈分散化态势,世界多极化特征明显。非西方力量在世界事务中影响力上升。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模式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将是世界进入下个十年的基本面貌。各种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依存、调整变革、竞相发展将成为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从全球政治大环境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出于各国国内政治利益的考虑,各种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加,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全球经济,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中国威胁论正喧嚣尘上。纵观公司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这些有利于公司集中精力加快发展经济,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国内环境

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有待进一步形成。

在法律方面,我国已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这表明了我国将加大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破坏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管力度,其必将对国家整个经济生活和所有的经济部门,乃至对所有企业的市场行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的电信行业本身具有天然的垄断特点和长期发展的特性,因此《反垄断法》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电信行业产生非常重

大的影响。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大量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相继出台,不断完善中国的法律环境。

(二)、经济环境(Economic):

1、国际经济环境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跨国公司频繁的经济活动,在异地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需求,需要有强大的通信网络和服务来支撑,这些促进了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芯片、卫星、光导纤维和因特网的出现,使得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变得轻而易举。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促进全球通信市场一体化,促进全球通信市场的开发,也在其他国家积极推行与本国政策标准相一致的通信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通信技术的飞速进展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各个国家都把通信产业的发展作为带动本国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火车头”。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促使了经济模式的改变,通信成本的下降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通信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通信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既是通信全球化的原因,又是通信全球化的结果。

2、十二五规划下的国内经济环境

央行发布的201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0,城镇新增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9.1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处于较高水平”。“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发展热情较高,投资动力较强,前期出台的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政策措施和各项区域发展战略正在发挥作用,加之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消费升级和城镇化都在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加大,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总体看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较为充足”。

受十二五规划开局年的影响,国内今年的投资整体上将延续去年的高增长态势,投资冲动依然持续。尽管政府已将通货膨胀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而且调控力度空前,但2011年CPI涨幅可能仍难以控制在4%目标以内。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对我国维持30年的高增长提出挑战,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将出现下降。国际经验表明,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相比,消费拉动

型经济增速相对较慢,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由消费推动后,经济增速自然也就不可能保持原有的高水平。

3、全球以及我国通信业未来几年发展趋势预测

总体来说,我国进入“十二五”规划阶段后,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拉动了通信行业的强力复苏;通信运营商的重组和移动3G牌照的发放也进一步推动了通信设备的投资需求,主要是对移动设备的投资。另外,尽管金融风暴对全球通信业有显著的冲击,但非洲、南美、南亚和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涌动,且市场空间巨大,已经成为今后全球通信设备企业主要开拓的市场。

我国的通信业从二十年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长为国民经济先导和支柱性产业之一,目前我国电话用户、网络规模、互联网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一。移动通信市场空间依然很大,所以总体还在以平均 5%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加上通信运营商的重组和移动 3G 牌照的发放刺激了国内几大运营商新一轮的通信设备投资;中国政府为了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工业,在政策上大力推TD-SCDMA 的 3G 标准和扶持兼容这一标准的国内通信设备商,如华为、中兴和大唐等。最近中国移动除了通过申请投资 1000 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加大对GSM 网络建设以巩固其国内 2G 移动运营的霸主地位外,已经在其拿到的 3G 牌照 TD-SCDMA 设备采购上投入100多亿元人民币,这些投资相对于目前全国1.5万亿2G移动设备的已有总投入来说也是相当可观的;中国电信也已经着手在其刚从中国联通收购的CDMA 网络上进行规划投资,首轮 C 网招标投入资金 300 亿元,目标在其目前 2.3 亿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用户的基础上,在 2-3 年内将 CDMA 用户发展到 1.2 亿以上,包括从小灵通逐步转网到 CDMA 的客户;新联通也正在积极规划扩大其G网的覆盖率,并加速其WCDMA的3G网络建设。

下图是从2004-2008年中国通信用户的数量统计图(单位:万户)。

目前,全球手机用户达 50 亿,而金砖四国的手机用户总数约为 10 亿,上马 3G 的意义对于全球移动通信业的意义不言而喻。各大运营商随着对通信主设备投资的不断加大,这样庞大的需求对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商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机遇。从更长远的视角而言,全球经济增长的基本有利因素仍在推进,促动过去十年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区域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逆转的浪潮。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是全球通信设备投资的重要驱动因素。全球产业分工将继续深化,其衍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仍将是提高全球各国家福祉的根本途径。

(三)、技术(Technological)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使信息传递更快、更便捷,促进了全球经济协调机制的形成。世界经济总量的增长,大多是由科技进步推动的。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产品创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盛衰成败。科学、技术、生产之间以及各门科学和各项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0%,而现在已经达到了80%。

1、世界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狭义的通信技术发展与18世纪以来的电磁通信技术发展是同步的,互相促进的。从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到光导纤维,从步进制、纵横制到数字程控交换机,从固定电话、卫星通信到移动电话,信息通信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给电信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因特网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电信网的综合通信能力,推动了社会通信服务水平的提高。

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尔尼克”诞生为标志,信息技术革命拉开序幕。从20世纪中叶开始,信息技术不断取得革命性的进步,大批重大成果被商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电信业也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在基础技术领域,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突飞猛进。1947年发明了晶体管,1958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块半导体集成电路。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为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小型化、轻量化和节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集成电路的加速发展,芯片的运算能力及性能价格比呈几何级数增加,功能日益强大,从而带动计算机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卫星通信技术高速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965年,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全球数亿人同时观看第一场奥运会比赛从此成为可能,开辟了卫星通信的新纪元。此后,卫星通信的技术手段迅速提高,成为现代通信的重要手段之一。程控交换机的出现是电话交换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与传统机电式交换机相比,程控交换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上万倍,而体积一般只有机电式交换机的十分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程控交换机已成为世界各国电信网中交换设备的主要产品。

通信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之一,曾经长期相对稳定。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在全球网络化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浪潮推动下,通信业得到飞速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竞争也空前激烈。美国英特尔公司副总裁摩尔提出了一个描述集成电路发展速度的所谓“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芯片的集成度每12~18个月就翻一番,这一趋势至今仍在延续。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为通信设备的微型化、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通信技术正在向着融合、宽带、高速的方向发展。

代表性的通信技术主要有: 1.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波作为载波,以光纤作为媒介传播信息的通信方式,其特点是传输量大、速度快、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抗干扰、抗辐射性强。“信息高速公路”实际上就是建设高速传播的光纤网络,即光纤通信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数字通信在微波时代早已有之,但过去长期流行的是PDH系统即准同步系列。自20世纪70年代末光纤数字通信技术进入电话网以后,198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首先提出同步光纤的构想即SONET,光缆被引入电信网络的各条中继线,光纤迅速取代了铜钱。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光纤通信的通信容量已提高了数百倍,最高比特率500 Mb/s提高到了10 Gb/s。 2.数据通信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声。所谓数据通信,是按照一定通信协议利用通信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数据信息。数据通信与电话通信的最大区别在于数据通信是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早期的数据通信是在模拟网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它只能以直达线路方式向用户提供异步低速永久性连接电路的数据通信业务。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通信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普及也为提供高速率、高质量的传输环境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电视、视频点播、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图文、智能用户电话等业务日见普及,而这些业务都与数据通信有密切的联系。 3.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泛指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相互间的通信,如寻呼机和移动电话,广义上则包括一切无线电通信、个人通信及卫星移动通信。移动通信业务是全球通信发展最快的一个门类。20世纪90年代初,欧、美、日等国指定了数字蜂窝标准,着手实行移动通信由模拟向数字过渡,世界上出现了研究个人通信网(PCN)的浪潮,无线革命已经展开。个人通信或者说通信个人化是人们早就梦想实现的一种理想通信方式,最终实现3个W,即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地方(Wherever)、在任何时间(Whenever)都能进行通信。 4.智能网(IN)技术

智能网是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将网络的业务功能、网络管理功能和信令转换功能独立出来,与交换部分和传输部分分离。智能网技术是各国通

信业致力发展的热点技术之一,智能网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电信网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全球的智能网业务得到异常迅速的发展。推动智能网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第一,电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网络运营者需要更快地推出新业务和提高性能,减少提供新业务对交换设备生产厂家的依赖,更加经济有效地利用网络;第二,新型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使智能网的结构得以实现。智能网的最大优势就是新业务能力,依靠计算机和数据库中的应用软件,就可以开发新业务,增加新功能,而不必大量更换硬件设备。这正顺应了当前技术变化快,通信企业难以随时更换设备的需要。

通信产业经历了三波浪潮,即模拟通信产业浪潮、数字通信产业浪潮和宽带通信产业浪潮三个阶段。受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的影响,通信产业的三波浪潮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参差不齐的。从全球范围看,通信产业目前正在经历数字通信产业浪潮和宽带通信产业浪潮。从严格意义上讲,宽带技术是数字通信技术的延伸,但是,考虑到宽带技术对通信文化的潜在影响十分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场新的通信产业革命,所以特别将其剥离出来,以表征这种特殊性。

从全球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各类通信方式形成了相互渗透,相对竞争的态势,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迅猛发展,数据化、宽带化、光纤化和无线化已经成为通信网络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 2、我国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通信技术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飞跃。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通信网络规模很快跃居世界第一,技术装备先进程度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到美国还可以看到有人使用模拟大哥大手机;一些城市还有继电器式电话交换机运行;欧洲有些城市之间还采用电缆传输技术手段。而我国早已全部实现数字化、光缆化。

当前,移动宽带化和宽带移动化的趋势已经愈加明显。同时无线通信领域的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技术竞争加剧,未来的通信将呈现网络日趋融合、多种接入技术综合应用、新业务不断推出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通信市场也随着外部宏观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技术条件的发展以及各类用户需求的变化而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增长,通信设备市场也将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在未来几年,3G将成为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重点。3G 网络的建设,

将极大地带动移动设备市场规模的扩大。同时,随着 3G 建设的全面展开,光通信设备作为骨干网络扩容的基本产品,相关企业势必在 3G网络建设中首先受益。此外,FTTH(光纤入户)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这一趋势带来的将是数倍于目前骨干网、城域网建设的市场。从长期角度分析,电信行业的网络设备升级会给光通信行业带来美好的前景。从产品方面来看,FTTx 所基于的 PON 技术所需要的网络建设元件,如光无源器件、接入端设备、光线路终端、各种接口模块以及用户端光网络单元,在网络的建设中将会有大量的需求。

伴随着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在今后的通信技术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主流趋势:

1.业务数据化。

近几年来,数据通信在和话音模拟通信并存了 20 年之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将以指数式增长的态势不断缩小与语音通信的距离。

2.技术宽带化。

数据业务特别是 IP 业务的迅猛增长对通信网络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网络的宽带化成为日益紧迫的任务。在核心网上,SDH、波分复用(WDM)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已成为提高光纤传输容量的主流。在接入网上,xDSL、FTTx+LAN、CABLE、宽带无线接入等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得到发展,并将成为主流的接入方式。

3.网络光纤化。

80 年代中期以来,网络的光纤化一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光纤化的重点正逐渐从骨干网向接入网延伸。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也在朝光纤化的方向发展。

4.接入无线化。

无线互联的便利性、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特点,使它成为未来几年中最有前景的接入业务。电子商务的兴起也使无线互联网成为把握商机的必要工具。在世界范围内,手机的销售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个人电脑,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用来上网,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许多大公司进入相关业务。

在电信运营业的带动下我国通信产品制造业迅速崛起,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程控交换机、手机等产品的产量都已经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说,电信业的发展为通信产品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制造业的发展又为电信业的发展提供

了有力的支撑,从而形成了互动的良性发展的格局。国内通信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移动通信产品以优良的性价比,个性化设计赢得了市场和用户的认可,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

在通信技术研发方面,近年来国产通信产业积极跟踪技术发展趋势并加强自主研发力度和投入,各类通信产品规模竞争力、创新竞争力逐年增强。在光通信领域,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 40Gb/sSDH 光纤通信项目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此外还完成了具有40Gb/s 接口盘位的 40Gb/sSDHADM 设备开发;在数字集群通信方面,国内中兴、华为、大唐和金鹏等企业都分别进行基于CDMA、GSM和基于TD-S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的开发,并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oTa和GT800技术,从而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在数字集群领域的垄断,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并带动我国数字集群技术推向国外,提升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在公众移动通信领域,我国已经可以完全掌握全部 2G 和 2.5G 系统设备、终端产品的开发及生产,并且已经成功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得到了海外用户的认可。此外,我国企业密切参与国际上在 3G、BWA 以及 NGN 等重点领域的相关核心技术和标准研究工作,构筑通信制造行业核心竞争力。力求通过核心技术创新提高通信制造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促进通信行业的做大做强。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 技术不但被国内外业界广泛接受、认可,并得以成为 3G 主流技术标准之一。近几年,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以及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努力下,TD-SCDMA 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顺利完成了标准完善、技术验证、网络测试和商用产品开发等关键性工作,并且在难度较大的TD-SCDMA 终端芯片开发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 TD-SCDMA 商用终端产业化的进程,并于2009 年元月正式成为获得我国第一张3G牌照的运营商中国移动所使用的3G技术标准。

(四)、社会(Social):

在我国,通信行业规划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相衔接,突出通信业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十二五电信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信息化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电信业将承担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下一

代互联网、LTE等产业将大力推进,此外物联网、云计算、移动支付等业务也会在十二五期间共赢发展。通信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信息化促进城镇化,打造智慧、低碳、平安、便捷、和谐的城市。通信加快信息交流,促进国际化和市场化。信息化引发交易方式革命,促进服务业发展。信息化丰富生活方式,提高幸福指数。信息化减少信息差别,为落后地区和弱势人群提供平等机会。“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通信业作为推动国家信息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产业,将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发挥重要作用,通信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贡献。这一系列的发展战略举措为我国的通信业包括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在内的各相关产业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大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国通信业将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

移动通信网的建设,基本建成宽带、融合、安全的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

“十一五”时期,我国通信业积极开展3G建设及业务应用,大力推进TD产业化、商业化进程,加快通信业转型步伐,市场竞争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行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此外,我国互联网网民和宽带接入用户也双双实现跨越增长,到2008年就已跃升全球第一,“十一五”规划目标提前完成。这为“十二五” 时期通信业的深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十二五”期间,我国通信业发展规模将持续壮大,新兴信息网络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建成宽带移动、融合泛在、安全可靠的下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宽带网络入户(城镇)进村(行政村),信息服务快捷方便”,网络能力实现新跨越,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信息服务普惠城乡居民,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着力推动通信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在重要的技术领域拥有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推动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推广行业智能化应用,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进展,信息网络产业经济不断壮大;着力推动电信普遍服务从“行政村通”延展

到“自然村通”,普遍服务内容逐步从语音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着力突破网络信息安全核心关键技术,使基础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应用安全可控,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和公众信息网络抗毁能力大幅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1、我国通信业将重划经济区域版图,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特别是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空间”协调的思路,信产部同期启动了西部、东北、京律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五个区域电信行业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促进电信区域规划有三个核心点,首先是电信区域规划要和区域经济规划相协调。电信业作为基础设施,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电信发展的定位,以保障经济发展、满足电信服务为基本出发点,配合经济发展的方向,提出区域电信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措施。其次是电信区域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电信区域规划也要立足于行政管理的职能,要利用好监管的手段,立足于行业主管部门如何通过有效政策措施保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电信行业的协调发展,行业主管部门必须站在自己职能的角度去分析、去寻找可操作的办法。再次是电信区域规划要和区域内各省电信行业规划相衔接。区域规划不等于区域内各省规划的叠加。区域规划的总体目标要来源于区域内各省规划,而区域规划对区域经济总的判断,反过来将影响各省规划的编制。 2、行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在电信运营业的带动下我国通信产品制造业迅速崛起,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程控交换机、手机等产品的产量都已经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说,电信业的发展为通信产品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制造业的发展又为电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从而形成了互动的良性发展的格局。近年来,中国信息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电信行业在新形势下更应该自觉树立以人为本、合作竞争的统筹发展观念。促进三网融合乃至电信与整个信息化的融合,使信息通信市场尽快在平等、合作和互动氛围下开拓一个共生多赢的发展空间。

3、我国3G牌照发放和运营,产业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

如今,中国的电信市场由原来的中国移动一枝独秀进入了三强鼎立的时代,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 牌照,中国电信获得CDMA2000牌照,中国联通获得WCDMA牌照。市场竞争将更加白热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电信产业呈现出几何级的迅猛增长,成为国内近几年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然而随着原有技术的成熟、世界电信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开始扩大,特别是以3G为代表的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出现,使全球电信技术迅速升级之后,中国在3G 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弊端显露得越发明显,这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 牌照的颁发,将中国的标准正式推向商用,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在全球 3G 市场中的话语权,并为将来的 4G 市场打下基础,其战略意义尤为重大。另外,3G 牌照正式发放之后,三大运营商将展开新一轮投资热潮。3G 技术商用后,名副其实的无线高速上网将使信息容量及传播速度大大提升,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移动电邮、移动搜索、手机电视、手机游戏等多种信息服务的实现,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3G 牌照的发放,将实现我国通信产业结构性优化升级,推动电信产业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其丰富产业链的集群效应将显现出来,市场机会将层出不穷,发展前景极为广阔,长期利好毋庸置疑。 我国3G牌照发放对中国电信产业成利好趋势。在移动终端销售方面、电信周边产业发展方面都将有所提升。总体上将在电信基础建设、终端采购、推动信息化进展、拉动内需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按照受益顺序,3G 产业链前端的电信设备、技术支持、软件开发、内容提供、增值服务等环节将率先受益,其中包括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烽火通信等国内通信设备企业。 我国工信部在拉动内需的基础上,还负责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重任,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契机,通信、信息化、IT 技术等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工业制造业的管理水平,拓宽通信能力,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准等都将起到帮助作用。而从通信产业这个子行业来看,新技术引入有利于优化竞争格局,调动自主创新积极性,对电信运营业、电信服务业、以及电信制造业在竞争力上的提升都将起到跨时代的作用。

二、行业环境分析

2010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继续回升向好,各项指标已经明显好于去年同期。

1、行业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库存有所攀升,但产销衔接依然良好。

2010 年 1~11 月,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8477.39 亿元,同比增长 14.92%, 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 16.26 个百分点;工业销售产值为 8135.08 亿元,同比增长10.03%,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 12.07 个百分点;11 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 455.85亿元,同比增长 16.5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 5.43 个百分点。

2、盈利能力不断好转,行业亏损额和亏损深度不断下降,亏损面不断缩小。

2010 年 1~11 月,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 489.10 亿元,比上年同期 增加了 77.59 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 30.00 亿元,同比下降 15.87%。11 月 末,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亏损面为 22.85%,比上年同期减少了 5.39 个百分点;亏 损深度为 6.13%,比上年同期减少了 3.45 个百分点。 3、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

2010 年 1~12 月,我国累计生产移动电话机 10.04 亿部,同比增长 35.00%,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 25.20 个百分点;生产移动通信 基站设备 6593 万信道,同比增长 4.60%,其中移动通信基站产量在 4 季度实现高 速增长。 4、通信设备产品出口量值实现快速增长。

2010 年 1~12 月,我国手持或车载 无线电话机累计出口量为 75789 万台,同比增长 30.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 20.6 个百分点;累计出口额为 467.3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2%,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5.5 个百分点;出口单价为 0.01 美元/台,比上年同期减少了 67.87 美元/台。在当前行业总体情况较好的同时,通信制造业市场也出现了三个变化趋势:

1、通信设备商不再会有通过非常大的高科技的风险投入而获得高额的利润的回报机会 。由于技术普及速度的加快和技术门槛的降低,单纯通过技术的领先而获得高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

2、运营商更加关注网络成本,要求降低新建网络的成本的同时,保护原有网络的价值;单纯的技术领先而不能兼容原有网络的设备将很难被市场所接受。 3、通过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价格的商业模式,逐步向市场可接受的固定的价格下提供尽可能的竞争特性的商业模式转变。这是一种商业文化和理念的改变,以客户为导向、与客户共担风险的商业文化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化被业界接受。

这些趋势使通信制造业面临一个全面洗牌的机会,原来具备优势的通信设备提供商将面临优势的丧失,大家都要从同一个起点重新起跑。谁拥有质量好、服务好、综合成本低的差异化优势,谁就将取得客户的信任和合作的机会。 宏观环境 经营环境

内部环境分析

一、企业资源

1.有形资源:

2003年,华为的销售额为317亿元人民币。2004年实现销售额462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外销售额22.8亿美元。

华为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服务270多个运营商,其中包括世界电信运营商50强中的22家,产品已经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巴西、俄罗斯、英国、美国、日本、埃及、泰国、新加坡、韩国等70多个国家。

2006年销售收入达656亿元人民币国际市场销售额占65%,是全球业务增长的主要动力。

2007年6月,第2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正式出炉,名单显示,联想控股以年营收1389亿元位列百强企业首位,海尔以1080亿元营收位居第二,华为

以656亿元列第三。

华为继续以41.4亿元的利润和74.4亿元纳税金额位列百强企业之首。排名前10位的企业营收之和达6035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量的53.7%;利润总额28 亿元,占百强企业利润总额12.7%;上缴税金167亿元,占百强企业纳税总额47.7%。

海尔、华为、中兴通讯、联想控股研发经费分别达67亿、59亿、28亿和28亿元。研发投入占企业营收比重超过5%的企业有21家,华润微电子以43.6%、中兴通讯以12.3%、华为以8.9%、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以8.8%和广州无线电集团以8.5%分别位居前五名。 2.无形资源:

在专利方面,截至2006年末,海尔拥有专利数7008项,华为拥有2575项,联想控股拥有2331项,美的拥有2210项。

华为与众多世界领先的运营商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伙伴关系。截至2006年,全球50强运营商中,包括Telefonica、法国电信(FT/Orange)、沃达丰、中国移动、英国电信(BT)、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等在内的31家选择了华为作为合作伙伴。

在发达地区市场,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国家,并在日本和美国市场相继取得新的规模突破。

“狼文化”:

精神核心:不是王者,胜似王者。狼从来不崇尚孤胆英雄,不张扬做事,在纷繁中保持镇静,将伙伴凝结成最强悍的力量。新狼,新生的力量!

华为非常崇尚“狼”,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要向狼学习“狼性永远不会过时。任正非说: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饥饿的野狼。狼有最显著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永不疲倦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同样,一个企业要想扩张,也必须具备狼的这三个特性。

作为最重要的团队精神之一,华为的“狼性文化”可以用这样的几个词语来概括:学习,创新,获益,团结。用狼性文化来说,学习和创新代表敏锐的嗅觉,获益代表进攻精神,而团结就代表群体奋斗精神。

近些年来,华为在管理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狼性文化”的负面作用日渐显现。频繁地加班、出差,给员工的身心都造成极大地伤害。内部文化过于强硬、人性化不足,家长作风严重等等,时时困扰着今天的华为发展,华为正在经历一种文化变革的考验。 3.人力资源:

华为目前有员工24000多人,其中外籍员工3400多人。 (1)各类人员结构

华为现有员工中技术研究及开发人员占40%,市场营销和服务人员占35%,生产人员占12%,管理人员占10%,这种人员结构反映了华为公司的经营战略,较多反映了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 (2)人员工龄结构

华为员工中,工作5 年以上的占12%,工作4-5 年的占23.5%,2-3 年的占38%,1-2 年的占18%,1 年以下的占8.5%,这种工龄结构说明华为电气的职工流动性很大,对企业会有不利影响,我并不是说流动性大不好,只是如果能保持职工的稳定性可能会更好,当然这与华为公司的高速发展战略和近年的人员招聘有关。

(3)人员文化程度结构

华为员工中,博士占0.8%,硕士占41%,本科占46.5%,大专或以下占12%, 这说明与一般企业相比华为的员工学历较高,这是由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华为发展的基石。 (4)人员职称结构

华为员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中级职称的占31.5%,初级职称的占60%,没有职称的占9%,我认为高学历低职称的员工在华为占很大比例,原因可能是刚招聘的人员很多。

二、企业能力

1.研究开发能力:

华为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目前,华为在FMC、IMS、WiMAX、IPTV等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都已经成功推出了解决方案。

华为主动应对未来网络融合和业务转型的趋势,从业务与应用层、核心层、承载层、接入层到终端,提供全网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全面构筑面向未来网络融合的独特优势。

华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西安、成都和武汉等地设立了研发机构,

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实施全球异步研发战略。印度所、南京所、中央软件部和上海研究所通过CMM5级国际认证,表明华为的软件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已达到业界先进水平。

华为加入了ITU、3GPP、IEEE、IETF、ETSI、OMA、TMF、FSAN和DSLF等七十个国际标准组织。2006年,华为向这些组织提交文稿2900多篇。华为担任ITU-T SG11组副主席、3GPP SA5主席、RAN2/CT1副主席、3GPP2 TSG-C WG2/WG3副主席、TSG-A WG2副主席、ITU-R WP8F技术组主席、OMA GS/DM/MCC/POC 副主席、IEEE CaG Board成员等职位。

华为持之以恒对标准和专利进行投入,掌握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在3GPP 基础专利中,华为占7%,居全球第五。

2.生产运作能力

华为实施全球化经营的战略。华为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国际市场已成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2006年,5%的销售额都来自海外市场。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拓展,华为已经初步成长为一个全球化公司。目前,在海外设立了8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这使华为可以更加贴近客户,倾听客户需求并快速响应。

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2个研究所,每个研发中心的研究侧重点及方向不同。采用国际化的全球同步研发体系,聚集全球的技术、经验和人才来进行产品研究开发,使华为的产品一上市,技术就与全球同步。

华为还在海外设立了28个区域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地化。全球范围内的本地化经营,不仅加深了华为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也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华为聘请德国FhG帮助进行生产工艺体系的设计(包括立体仓库、自动仓库和整个生产线的布局),从而减少了物料移动,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3.市场营销能力

华为与众多世界领先的运营商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伙伴关系。截至2006年,全球50强运营商中,包括Telefonica、法国电信(FT/Orange)、沃达丰、中国移动、英国电信(BT)、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等在内的31家选择了华为作为合作伙伴。

在发达地区市场,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国家,并在日本和美国市场相继取得新的规模突破。

作为全球新兴市场的TOP3设备供应商,华为在新兴市场的份额稳步提升。 作为全球移动网络建设的主要供应商之一,移动产品在公司的产品销售组合中,仍然占有首要比重。2006年,华为签署了28个WCDMA/HSPA商用合同,GSM网络销售复合增长连续三年超过74.1%,06年全球市场份额21%。

固定网络、IP网络和电信增值业务等产品领域均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4.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员工持股存在的问题

1.1 过分重视核心层和中间层,忽略了新员工的管理。华为电气实行员工持股制度,其股权分配强调持续性贡献,主张向核心层和中间层倾斜。华为电气的基本做法是将价值评价结果转化为奖金,再将奖金转化为股权,然后利用这种剩余索取权分享公司利润。

1.2 员工工资制度的不足华为在软性指标考核方面,没有制定出合理、易操作的考核方法。比如在工资方面,通常以任职资格为职能工资制度提供依据。任职资格是指承担职务资格与能力,内容包括: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个人品质等。而个人品质无法作为有形的指标进行考核,过于主观和片面,有失公平,不能达到考核的激励作用,反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对华为公司整体团队的建设有负面作用。

1.3 缺乏反馈时间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绩效考核一方面是决定员工报酬、奖惩、淘汰与升迁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对员工业绩进行检讨分析,可以帮助他们进步。绩效考核的目的包括了改善员工的工作行为、特征、结果,考核的结果必须让员工知道,这就是绩效考核的反馈。

反馈是双向的,考核者没有留出充分的时间让被考核者发表意见。使得绩效考核工作,无法对员工造成正面、有效的引导作用。

(2)职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职务发展主要是指组织对员工职务开发的管理指导和对员工发展所作的系列管理。他们与员工激励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组织对员工的关心和员工经组织的帮助满足个人更高层次需要两方面。如果组织对员工的职务进行管理,为员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获得一个有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的职务,那么激励员工就不再是一

件难事,并且还获得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华为在员工职务发展方面不够重视,而且没有相关的制度来支撑。

5.组织管理能力

2003年以前,华为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系统: 市场系统、服系统、发系统、经系统、产系统

2004年,华为实施组织变革开始,强化Marketing体系对客户需求理解、战略方向把握和业务规划的决策支撑能力。将原来相互隔离的各个系统打通,整合了原来各个不同领域,将原来固网产品线、数通产品线、无线产品线、业务软件产品线、核心网产品线整合在以下4大体系下:

销售和服务体系 战略和Marketing体系 产品和解决方案体系 运作和支撑体系下

战略控制系统是规范的目标设定、测量以及反馈系统,使战略经理们能够评价公司是否在实现卓越的效率、品质、创新和客户响应,是否在成功地实施公司的战略。

华为关注持续变革,奉行这样的原则“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员工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本职工作,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思“宏伟蓝图”、做“天下大事”上面。作为一名新员工,对企业没有任何的理解,怎么可能提出合乎实际的建议。

通过自上而下管理层控制、强大的企业文化渗透、遍布全球的IT系统来保证战略的实施。

三、SWOT分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HSDPA/WCDMA/EDGE/ GPRS/GSM,CDMA20001xEV-DO/CDMA20001X,TD-SCDMA和WiMAX)、核心网(IMS,MobileSoftswitch,NGN)、网络(FTTx,xDSL,光网络,路由器和LANSwitch)、电信增值业务(IN,mobile ata ervice,BOSS)和终端(UMTS/CDMA)等领域。华为公司的SWOT分析如下: (一)、优势分析

从一开始,华为就着力从研发、成本、服务等多个方面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其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和技术

华为人最引以为豪的竞争力之一,当属研发,在国内同类厂商中,华为在这方面的实力是公认的首屈一指。在研发投入上,华为的投入比例已达到国际高技术公司的平均水平之上。市场领先度与跨国公司基本达到一致,80%以上主要产品采用前沿技术。华为坚持每年以不低于销售额10%的资金投入研发,这一比例在全国电子百强中排列第一。华为能在高端市场上站住脚靠的是自主研发了全球尖端核心技术。华为是“世界少数几家能提供下一代交换系统的厂家”。是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3G坐拥数项行业创新。其出品的通讯产品大多是基于自己研发的独立产权产品,能够全面呼应顾客的需求。华为利用自身在IPD、CMM方面的管理优势和产品开发的后发优势,在产品的系统设计、扩展能力以及业务特性等方面满足宽带城域网络和企业网络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安全、易于扩展的解决方案。采取基于共享器件/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方法,全部数据通信产品采用统一的VRP通用操作平台和iManager N2000/Quidview网管系统,保持持续的ASIC系列芯片的开发投入,不断推出性价比更优的解决方案与产品。 2.成本优势

华为利用国内劳动力及设备较为廉价这一优势,使得华为在产品成本上比国外其他厂商明显更具优势,这一点使得华为的产品在价格上更具有竞争力。在2007年,华为的全球20个重点国家的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有一项指标超过爱立信,那就是客户化定制能力。这主要归功于华为庞大的研发队伍。而定制化能力强,首先就是要大量聘用研发人员,研发人员的成本也成为竞争的关键。在中国一个研发工程师的工资是欧洲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法定工作时间是欧洲工程师的1.5倍,同时中国人勤奋,还经常加班加点。而研发费用的80%以上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华为投入1块钱研发,相当于欧洲公司投入10块钱,也就是华为的研发成本是欧洲公司的十分之一。 3.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

华为致力于立足用户需要,努力实现本土化的服务。华为产品的开发一直围绕着客户需求,并以创新手段来提供支持,以及从整体TCO角度去降低客户成本。这种跟客户一起去用创新的方式追求成本优势的商业模式,远远比卖低价产品有效,进而也就从原有电信设备巨头的慵懒和暮气中砍出了自己的市场。 针对中国市场,华为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中国不仅是全球网络设备需求增长最迅速的地方,同时也在成为全球仅次于北美的网络设备供应基地。国内厂商要想在竞争中超越国外厂商,就必须在“本土化”这三个字上多下功夫。不过,这种差异化首先是要建立在符合主流技术标准的基础之上,以产品为例,先是要保证设备的性能与稳定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做针对国内用户特殊业务需求的开发,才能体现出本土化的竞争力,在这方面,华为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4、领导优秀

华为的总裁是任正非,这是一条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2005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任正非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曾在业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他的名篇佳作《华为的冬天》曾经被许多企业(尤其IT界)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范本。任正非励精图治十多年,把华为建成了中国IT界的标杆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一样成为众多名牌大学学子择业的首选企业之一。由于任正非是军转干部出身,华为秉承了他的众多思想,如“毛泽东思想”、“狼性文化”、“军事化管理”等一系列新式的企业管理文化,这些思想也已经融入到华为的企业文化之中。

(二)、劣势分析

华为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为民营企业,难免具有一般民营企业都存在的通病,即领导人的个人色彩浓烈,在一权独大的情况下,决策失误很容易出现。且不太注意社会舆论,我行我素,如果需要,会随时裁员增员,增加了员工的不稳定性。

2.财力资源比较薄弱。由于华为没有上市,其财力与阿尔卡特,思科等相比要薄弱的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国际化进程,而且也限制了它使的研发支出。 3.由于人们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怀疑,使得华为生产出来的产品遭遇到质疑。同时,华为的低价策略,也容易使人怀疑产品的可靠性。

4.低调的公关风格和不足的宣传力度不利于提高企业形象。针对这一点,华为当下也进行了改进。由于华为如今涉足手机等终端产品,其消费群体将是广大群众,而其低调的作风不利于公司产品的推广。因此,华为当下也逐渐重视产品的宣传,华为的面纱正逐渐在人们面前揭开。

5.华为的“床垫文化”和“狼性文化”违背了人性化管理要求,不利于员工的身心发展,势必会影响工作效率。 (三)、机会分析

通信业的快速发展,给华为带来了机遇,我国3G市场商机无限,实际上,终端匮乏已经是国内3G发展一个最大绊脚石。由于全球3G市场发展速度非常不协调,与2G手机相比,3G手机的数量仍是微不足道。因此在发展初期,国内3G市场仍然是一个上网卡、上网本以及手机多终端形态并存的市场。而华为的优势在于WCDMA。早在1998年,华为就开始了WCDMA测试终端产品的研发工作,并陆续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全球范围的欧洲、美国、韩国等区域建有研发分支机构。从2000年开始,WCDMA测试UE已成为各3G网络设备厂商重要的网络测试工具。当时全球3G网络尚处于大规模商用的前夕,外国电信巨头还未形成垄断市场的局面,所以在时间上对华为大力发展3G终端非常有利。依据国外的经验来看,在以数据增值应用服务为主的3G市场,3G手机终端作为运营商语音与数据服务的载体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将会越来越多地走向定制,这将提高手机终端产业的门槛,拥有研发技术优势等核心竞争力的国内通信设备厂商将抢占先机。 (四)、威胁分析

华为目前面临的几大威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思科,阿尔卡特等企业相比,华为在人力资源,以及设计、部署网络这些方面处于劣势。随着电信运营商更加考虑网络功能和性能,华为的“价格撒手锏”有可能失去吸引力。

2.全球电信提供商正把更多业务活动转移到中国,以利用中国低成本的工程和制造能力。阿尔卡特分别与上海贝尔(Shanghai Bell)以及TCL建立了合资企业。

北电网络已与电子产品集团中国普天(China Putian)结盟,制造3G移动设备。这将使华为的低价优势不再明显,竞争压力加大。

3.金融危机过后,各国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必将采取各种严格的保护措施,以欧盟为例,2009年1月起,未经欧盟REACH法令注册或预注册的产品将分阶段禁止进入欧盟市场,这意味着包括通信产品在内的诸多产品将面临ROSH指令、WEEE指令和REACH法规的考验,以环保标准、知识产权等为代表的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可能对我国通信产品出口造成较大的影响。

4.国内电信市场的日趋开放和进口关说的下调,使得华为将面临国际上实力雄厚的企业的全面挑战,华为的价格也许不再成为优势。

华为SWOT分析

S ?有力的战略 ?有力的金融环境 W O T ?缺少关键技能和?服务独特的客户?强势的竞争者 资格能力 群体 ?替代品引起的销?有力的产品形象?利润的损失部分 ?新的地理区域的售下降 和美誉 ?内在的运作困境 扩张 ?市场增长的减缓 ?被广泛认可的市?过分狭窄的产品?产品组合的扩张 ?由新规则引起的场领导地位 ?专利技术 ?成本优势 ?产品创新技能 ?优质客户服务 ?优秀产品质量 ?战略联盟与并购

(五)、优势机会策略(S.O.) 1.成为世界级通信制造企业

利用全球电信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的成本优势,华为应以成为世界级的通信制造

组合 ?垂直整合的战略成本增加 ?商业周期的影响 ?市场规划能力的形式 缺乏 ?分享竞争对手的?人口和环境的变市场资源 ?新技术开发同路 ?品牌形象拓展 化 企业为目标。

2.创新并推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

不管市场怎样变化,拥有自己的核心优势技术和领先于市场普遍应用的设备是每家通信企业必须的追求。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就意味着在以后的竞争中占据更大的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这也是企业的根本目的。 3.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最佳整合和配置

一家大企业,特别是一家国际化企业,拥有比小企业多得多的人力和财力优势,如何把这些优势运用起来为壮大发展服务,不造成冗员与铺张浪费,是管理者必须着重考虑的事情,而实行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是走向全球化的必经途径。

(六)、优势威胁策略(S.T.)

1.提高设备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吸引对服务质量要求较高的经济实力强的用户

2.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充分利用政治带动经济 3.用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进行跨国合作 (七)、劣势机会策略(W.O.) 1.将人员向有潜力的市场调配

2.培养客户和市场,努力培养优秀的销售管理人员 3.采用有效的方式培养海外销售渠道

4.充分利用全球市场的发展势头,利用自己先进的技术走出去 (八)、劣势威胁策略(W.T.) 1.裁除不合适的员工

2.多组织与国外相关机构的沟通交流、会展、政府经贸合作,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3.合作生产、合作经营,通过参股等,参与国外企业经营,双方共同生产产品 4.对资本要进入国家的法律、体制等进行研究,要审慎分析投资前景以及合作伙伴的情况

四、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是仅仅通过学习与模仿就能够取得

的,它必须内植于企业文化之中,必须自己建构,同时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中几个要素的简单组合,它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可能性,同时能够为最终产品提供巨大的附加价值,可以讲,哪个企业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会赢得在市场上的主动和竞争优势。在强手如林的电信行业征战多年的华为,对此自然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

那么,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什么呢?华为认为,不是技术,不是人才,更不是产品。原因很简单,这些要素都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他们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技能,但核心技能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

而能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有管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因为只有管理才能把企业的核心技能聚合起来,形成整体力量和系统优势,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力量。

第二,企业只有依靠系统的管理,才能最终摆脱对人才、技术、产品的依赖,才能适应激烈的外部市场的变化。

第三,良好的管理体系能够降低企业对优秀人力资源或少数稀缺人才的要求,降低对管理者整体管理能力的要求,进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固和长远的基础。

第四,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证明,那些优秀的世界领先企业可能在某项或几项核心技能方面并不出类拔萃,但在整体管理能力和整体管理水平上无疑是最优秀的。

可以讲,世界领先企业之所以世界领先,在于其领先世界的管理。因为衡量其领先的重要指标不是其员工规模和销售额,而是其效率,特别是人均效率,而唯有管理才能带来人均效率的持续和稳定的提高。

当一个企业把生存的动力和原因归结为管理时,它实际上选择了一条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改进之路:艰苦,默默无闻,不断的付出,不断的自我批判。在这条路上,管理不再像管理书上所描绘的那么伟大、诱人,当然也不再那么空洞、玄乎,因为任何一个管理思想、管理措施都必须在点点滴滴的日常行动中形成,否则是不会长久的、没有生命力的。这不是任何人都愿意去做的,都能坚持去做的,也不是任何企业都选择这么做的。

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华为的技术创新力和企业发展潜力,华为一直在用事实打造着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没有通过炒作和宣传来美化企业的形象,即使是在思科的“骚扰”下,华为也赢得了人们的掌声和鲜花,而不是怀疑和一种似乎是对弱者的同情。

华为的成长与任正非的忧患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许就是媒体为何一直试图通过任正非来诠释华为成功的原因之一。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的思想理念一直伴随着华为的成长,即使在目前华为已经打造出核心优势的情况下,这种忧患意识一直深入华为每一位员工的内心,为华为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动力。哀兵必胜的理念成就了华为,同时也塑造了任正非的个人魅力。任正非成功地把握住了由“哀兵”到“必胜”之间的这个度,把忧患意识转变成快速成长的动力,而把其产生的负面效应降到了最低,并化为无形。也正因如此,任正非始终以低调来处理企业所遇到的种种事件,有人用任正非的低调和忧患与思科总裁的张扬嚣张对比来诠释华为对思科的冲击,这无疑是把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的性格和策略等同起来,其结论也未免显得有些牵强附会。笔者认为,华为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方的管理文化理念与西文的管理流程架构的完美结合。忧患意识的基调和狼性理念的开发,不仅给华为提供了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且也为华为减少了不必要的外部干扰。如果把刘长乐比作是佛商,谢圣明比作是儒商,张瑞敏比作是哲商的话,任正非则应该是介于道商和哲商之间的了。任正非谙熟于运用韩信的背水一战战略,而又避免了韩信的张扬,使华为在悄无声息中成为了思科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打造出了自身的技术优势。华为的另一大为业界所津津乐道的事就是它至今仍没有上市,没有通过上市来完善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却在享受着西方先进的流程管理,成功地聘用IBM来做IPCD集成产品开发。

第二,华为对自有资源的利用的高效。上市是目前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渠道,而拥有百亿资产的华为却一直“固步自封“,迟迟未见上市。正如任正非所说,华为有能力凭借自身的资源来取得发展,还没有必要去利用社会资源,华为的发展是对自己负责,对客户负责,对一个连自己自身资源都用不好的企业,通过上市去利用社会公众资源,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虽然对企业上市不可一概而论,也不能说上市与不上市之间孰优孰劣,但不可否认的是,

中国股市的低迷,正是由相当一批只求索取不考虑回报的企业投机者滥用社会公众资源所造成的恶果。有限的资源更能使企业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华为对身躯资源利用十分高效,资源的分配体现着华为自身的优势,华为每年都拿出销售额的10%用于研究开发,相比国内许多企业的0.7%,其投入可以称得上“奢侈”了。但对研发的高投入是以高产出作为回报的,华为的成本优势来自于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技术的优势支撑,有人说,中国的企业并不缺少资金进行研发投入,而是盲目地追求市场份额的占有把有限的资源过多地流入非生产和开发的流通领域,从而丧失了资源的利用优势和企业的发展后劲。

第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有效把握。华为今日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激烈的市场环境和对技术的不懈追求,使华为更加专注于寻找强势企业在市场和技术上遗留下来的空档。今年2月份,思科状告华为侵犯其知识产权,华为即迅速把有争异的产品从美国市场撤回,并随即用思科抓不住把柄的替代品弥补其市场空白,没有给思科留下可乘之机,这种快速反映靠的是华为对市场的独特把握和对技术的长期积累。华为的技术从本质上说有很多并非是独占性的,但却是具有差异性的,这种技术差异为华为避免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依据。

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实用的,正如任正非所说:技术人员不要对技术宗教般的崇拜,要做工程商人,卖出去的技术才是有价值的。在华为内部,各岗位是流动性的,技术研发人员与市场销售人员是不断地转的,通过对技术的独特理想从事市场营销,其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它有机地把咨询、服务和营销结合在一起,直接积累了市场信息的研发人员更能贴切地了解技术的开发方向,更有利于把技术迅速转变成生产力。

第四,对中国廉价劳动力潜力的最大挖掘和对劳动力价值的独特理解,使华为的劳动力优势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多地体现在能力上。从华为出来的人才被国内外的许多企业竞相聘用,足见华为的影响力。华为的一个管理者说,在华为工作是一种对人潜能的极大挑战,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在这里基本都能满足。大多数中国企业把国内劳动力的要素禀赋只体现在产品成本上,通过产品的低价来展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劳动力价格优势变成中国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唯一有效武器,对劳动力资源的发掘只停在表外层面,华为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则更多地体现在无形的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上,高薪确实是华为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有力武

器,但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华为对人才的尊重培养和为人才创造的优越环境。

第五,成功的国际化战略为华为的发展拓宽了视野,提供了发展的动力。TCL集团总裁李东生曾赞,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和经营最成功的要数华为。分析华为的国际化战略,主要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华为雄厚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优质、廉价和高技术含量使华为的产品不需要过多的宣传广告就能赢得市场青睐,华为年初对与思科有争议的产品的良好而有风度的行为,不仅提高了华为的企业形象,同时也向市场宣告了华为的实力。二是华为善于借力打力。在与思科发生纠纷时,华为与3COM公司的合作反映出华为对危机处理的有效把握,合作不仅加强了华为在处理思科事件中的话语权,而且为拓宽华为的国际市场份额赢得更强大的平台,这也是东方智慧在国际公经营方面的有效体现。

第六,独特的品牌经营和专一的产业发展使华为的竞争优势更为集中。当中兴通过小灵通而获利颇丰时,华为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研发主导方向,在全球高端路由器的销售额突破500台,成为世界主要的数据产品提供商,这种专注打造出了华为的独特品牌优势,防止了品牌要领和内涵的流失和扩散,随着产品的开发不断成熟,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产品物理性能上方便和先进等方面,而是更加关注品牌体现的精神内涵和精神满足,华为的品牌承载着的是华为的企业文化和东方文化中坚韧、执着而敏感和兼容的风格,国内企业产品的民族烙印也许更能体现其品牌优势,华为的专注一直维系着其产品中高技术和东方的风格。

如果说华为有什么与众不同,那就是华为人坚持这么做了。在华为的管理中,突出的是重视普遍客户关系和低成本研发。

(一)普遍客户关系

2000年,中国电信业再次分拆,中国电信运营商由原来的一个演变为7个。华为做了两个举措,一个是成立了7个运营商系统部,任总称放出了7匹狼。这些系统部从运营商总部到各个省分公司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有自己的KPI(关键绩效指标)。这就使华为比中兴通讯技高一筹,领先一年,也就是各运营商的拓展和发展相对均衡。无论是电信、网通、移动、铁通、联通等运营商,没有出现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各背各的指标,各有各的压力。

华为的另一个举措,在当时大家都觉得匪夷所思。因为电信分家后,运营商

的采购权上收,地市公司基本没有采购权,省公司的部份采购权也上收,大部份项目开始集中采购。西方公司以前只做总部和省公司的关系,常常受到华为等厂家的蚕食。形势似乎对西方公司有利。当时,华为这种遍布地市的网络收到挑战。自然而然想到的是收缩地市公司的销售服务网络。况且,当时拓展国际市场也大量需要有经验的销售人员。任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把战壕修到离客户最近的地方去,在每个地市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加强在地市一级城市的营销服务网络,以前的销售经理转变为客户代表,也就是代表客户来监督提高华为的服务水平。

客户一有问题,就能在身边和华为的工程师沟通,每当集中采购时,需要地市公司这些使用单位提出需求和意见,显然,华为会是最终使用单位的第一选择。

这就是华为提倡的普遍客户关系。不像西方公司只瞄准决策者做工作,华为构筑的是决策者、技术人员、使用者、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等等全方位的客户关系。

华为在做国际市场时,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普遍客户关系的工作方法,无论是运营商的测试人员以及普通的工程师到总监、CTO、CEO,华为员工都有全方位的接触。让客户感受到尊重。

有些人不屑:这不就是人海战术吗?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不容易。为了解决人员问题,华为在招聘时多选取胸有大志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其中大部份来自农村、小城镇,希望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这种人才模型加上奋斗者文化再加上物质激励和成长机会。无论是战火纷飞的伊拉克,还是贫穷落后的非洲,以及像清教徒生活的中东,你都可以看到很多年轻的华为人奔波在世界各地,同时,也给了这些年轻人机会,很多人不到30岁,就做了国家代表,去和总统部长会谈,做上亿美金的项目。

(二)低成本研发

在2007年,华为的全球20个重点国家的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有一项指标超过爱立信,那就是客户化定制能力。这也标志着华为是一家定制化量产的公司,而不是简单的量产化企业。这主要归功于华为庞大的研发队伍。

华为近4万名研发人员中,80%以上是软件工程师。电信网络设备软件的开发量巨大。上世纪90年代开发万门程控交换机,有80多万行代码,现在一个高端路由器就有上千万行代码。代码是需要软件工程师一个一个字节在电脑上敲进

去的。这个行业也可以称为智力(软件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定制化能力强,首先就是要大量聘用研发人员。研发人员的成本也成为竞争的关键。

华为的人力资源分布是个哑铃型结构,研发和市场各占40%,行政和生产人员只占20%。这样构筑了华为研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这两种能力的结合就构成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能力。华为一手抓普遍客户关系,一手抓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低成本研发。最终将北电、朗讯这些西方电信公司逼进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