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二
第四点,对禹洲地区农村复式教学的看法。
当前禹州农村未撤并的小学中,遗留着只有贫困山区才有的现象。因山区生源数少,校方不安排分级上课育人,而是采用复式教学法,即几个年级学生编成一个班,分时段分层次上课。老师也多是一人兼职数科,课堂质量自然无法保障。复式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问,单就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来说,为了追求单位时间内的高效率、高质量,在统筹全局、突出重点的原则下,选用最佳的教学线路和合理的“动、静”搭配是关键。这就应当研究复式教学如何备课。
即:(1如何编写复式教案,如何确定纵向分级思路与横向协调思路,并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2如何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和交替的频率,
使横向动静的教学环节有统一性,纵向动静教学步骤的承接有连贯性;(3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容量、密度和节奏,把直接教学与间接教学(自动作业相互统一、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和相互统一,使“动”“静”协调有序;(4如何计划教学时间并多层次地分
配最佳的教学时间,做到怎样启发、精讲,怎样设计好自动作业,怎样培养和使用小助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和“师为生,教为学,动为静”的思想;(5如何充分发挥复式教学的自身优势、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
上述这些具体的问题和操作方法都颇有学问和技巧,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方能培养人才。
第五点,撤并小学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不仅在我们调研区域,即便辐射整个河南省,留守儿童现象也十分突出。如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家里只留下老人照看。我们团队在进村调研中,往往在每户门前看到一群老人在唠嗑,当然也有不少上了年纪的妇女。一问之下青壮年要么外出打工,要么上矿上干活,每周回来一次。在这大规模的撤并小学进程中,留守儿童如何就近上学就成为一个新难题。本来我们问卷结果便明确显示:若孩子不在本村上学,身为家长最担心小孩安全的问题。有位华村的中年女教师说“现在,一些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家长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这也是我们无法开齐课程导致生源不断萎缩的一个原因。”又说:“如果生源继续减少,学校撤并恐怕就是迟早的事情。而如果学校被撤并,那些经济条件差、暂时无法离开农村的村民子女入学将是一个麻烦事。”禹洲绝大部分地区为平原,村与村间的距离也就三五里地。小学与小学间距离最长也不过八里。但即便这段路程,不安定因素也较多。因禹州是个产煤基地,农村公路上运煤车来来往往,稍一不慎便会出事,村民们对此不无担心。
此外,由于父母外出挣钱打工,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撤并后的后置问题也值得关注。据了解留守儿童多为老人照看,学生放学以后,他们在外面干了些什么事,结识了什么人,往往管养的老人只问其一,不问其二就迁就了。有报道称不少留守儿童白天在校上课,晚上就约上“小伙伴”出入不良场所厮混,因需花钱,有些人小孩甚至还干起
了盗抢、小偷小摸的违法行为。其实,家长若不外出打工,仅靠那点薄田,根本无法维持家庭的正常支出。这是许多农村家庭的无奈,需要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据说在我国内蒙古,甘肃地区撤并学校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穷陪读”现象。当地由于中心学校配套设施跟不上,学生住宿难、吃饭难,使很多农牧民经济负担加重,在外住宿学生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同时,这些地区牧民由于居住分散,学校在没撤并前,一般距离牧户家大约50公里左右,而且10多公里处设有教学点。但学校和教学点撤并后,学生到学校上学普遍较远,最远的要到两百多公里外上学。迫于学校没有宿舍,一些家长只好投靠亲朋好友,或者干脆把孩子“寄养”在学校附近居民家。每个月除了要交上百元住宿费、生活费,为了让孩子能过上一点好日子,还要给房东交“小费”。有的孩子年龄过小,生活不能自理,这些家长只得放弃农活,租房子轮流专职照顾孩子,故出现“穷陪读”现象。这一现象在我们实地调查中,并未遇到,只是出现不少小学撤并后将孩子送往城里寄宿学校的情况,这类学校一学期学费便2000多元,另外杂费,伙食费开销也大。不少学生家长因是最普通的农民,一年收成盈余本就不多,只有勒紧裤腰带,或外出做零工攒钱用于教育。
第六点,对于撤并小学问题该不该“一刀切”?
2010年1月1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就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新阶段的有关工作作出部署。《意见》明确提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要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布局调整,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原则上暂不撤并。对必须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要进一步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的程序,撤并学校必须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要把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针对包括禹州地区的很多地方,刮起了这股“撤并风”,我们查找了禹州2004年新建校舍,有3﹒34万平方米,撤并中小学90所的数据。这其中有多少是形象工程,不
考虑区域内的文化特点、人口数量,地理环境等实际因素呢?至少在我们实地考察中,撤并这项政策的落实没有具体做好群众工作,是不得人心的。不能仅从减轻政府教育负担角度来实施撤并,更不能不顾增加农民负担。从现状看,“一刀切”撤并已造成了新的“上学难”。一些学校撤并后由于新校离学生所在地太远,事实上已经造成了不少农村学生产生严重厌学情绪。在原来小学读了几年突然转校,离家又远,对于10岁左右的小学生心理上有一定打击,接近三成的学生回家从不与父母讲学校中的事,这便可说明问题。
第七点,撤并学校是否与官员政绩挂钩? 当前一些地方兴起“撤并学校风”,一些学校撤并后由于新校离学生所在地 太远,事实上已经造成了不少农村学生辍学,或者到数十里外的乡镇就学。这一 现象并非个别,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值得反思。我们认为,教育是一项 重要的民生问题,在条件不成熟,特别是教育相当不公平的情况下,撤并学校应 慎之又慎。而某些城镇学校,由于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生源暴增,使得校舍、师 资造成极其紧缺。因撤并一所学校,涉及到几十、数百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 样大的事情压根儿不跟老百姓商量,想撤就撤、想并就并,致使许多教育公有资 源白白浪费了。规模办学,说穿了还是一种“政绩工程”的思维在作怪。往往某 些为官者想办规模大的学校去为自己搏政绩,而把老百姓的利益放置到一旁。 这些年,特别是基层学校的撤并,据说一些地方政府根本不听取、不重视群 众意见。群众也无法享受到真正的教育参与权,他们缺乏了群众的声音,撤并改 革搞得轰轰烈烈,群众的满意度却不够高。现在,许多地方随意撤并学校后留下 了诸多后遗症,这种不以人为本、增加农民负担、不顾群众诉求的胡乱“撤并学 校”歪风必须遏制。教育如何发展,老百姓显然拥有充分的发言权和知情权。教 育产品的质量如何,更要听取群众的声音。我们认为,用群众意志捆绑、限制一 意孤行的行政指令、头脑发昏的教育投机以及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良性教育的 愿望就有望得到回归,人们期待的满意教育才会水到渠成。 四、专家对农村小学撤并的看法 为了团队能够从全局深刻认识农村小学撤并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我们在禹州 及许昌市发放了专家问卷以及单独访谈,对象主要是教育系统的工作者,学历一 般都在大专以上。我们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的看法。 专家的访谈,客观表现了禹州教育的现状,他们认为目前的禹州义务
教育应 从几方面来抓,一是改善校舍及现代化教学设备;二是解决农村流动人口义务教 育的尴尬;三是完善师生比例配比,提高师资要求。对于撤并用的费用以及其他 相关赔偿支出,专家的意见更为理性,不但这个责任政府要承担起来,还应开放 政策吸引社会资源,毕竟撤并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利在今后,要有长远意识。 正确处理好条件不足与资产闲置的矛盾。对于非保留学校的图书、仪器等动产应 随学生全部充实到集并学校,房屋、土地等不动资产可以用来办幼儿教育、成人 教育,也可用来做教师住房,中小学勤工俭学基地等,确保学校资产不流失。而 老师的后续安置问题访谈表示调整教师在区域、学段、学科之间的结构,通过教 师工资统筹,促进教职工的合理流动和合理分布。 11
五、团队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团队认为撤并的大方向很好,但在实施中要力求谨慎。 首先这项政策的推出并没有错, 符合目前可持续发展理论, 提升农村教育竞争力。 但主要是我们的基层单位在落实时,不切实际,盲目追求成绩,产生了与农民群 众间的误会。2007年3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广西代表团时说: “现在,一些地方适龄孩子少了,对教学点作相应的调整是必要的。但是,我们 办学一定要从农村、山区的实际出发,一定要真正为孩子们上学着想,科学安排 教学点。该撤并的教学点,一定要撤并;不该撤并的,哪怕学生再少也要保留下 来,并想办法把教学点办好,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们上好学。”这个重要指示,值 得引起我们地方各级领导深思。 近代教育家杨昌济曾说过,“凡人欲在社会上建立功业者,欲深谋远虑,动 之万全”,撤并是件牵动民生的大工程,实施中难免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望我 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多听取民意,多解决所造成的民众矛盾,切实从实际中谨慎 开展撤并工作。 以上调研报告如有不当之处,请院领导和老师们指正。 工商学院鸿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2011年8月5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