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只能制定地方性法规,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法律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排除④;②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同法制、人治是对立的……“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指出材料一中“法治”的本质,材料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落实的?(8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思想?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8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归纳中国的民主政治走过了怎样的历程。(4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民主政治建设事件概括。第(2)问抓住材料的中心语句“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进行概括,同时明确时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联系所学知识,归纳国家加强法制建设的相关实践活动。第(3)问综合以上信息分阶段归纳。
答案: (1)本质:人民主权(答“人民当家作主”也可)。落实: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分)
(2)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实践:1982年通 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面加强立法工作,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8分)
(3)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新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4分)
1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70年代的宣传画
材料二 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节选) (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九)统一祖国,人人有责……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幅宣传画,简述在20世纪50—70年代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主张。(10分) (3)根据材料三,请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思想。(6分) 解析: 本题通过图文材料探究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通过本题,使学生认识中央政府随着形势的变化在调整对台政策,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图片信息研究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第(1)问,由关键词“解放”可以体现当时中央对台政策是“武力”;第(2)问,关键词“和平统一”表明中央对台政策明显变化;第(3)问应围绕对台政策有法可依作答。
答案: (1)武力解放台湾。(4分)
(2)祖国统一;和平谈判;第三次国共合作;高度自治;两种制度。(10分)
(3)解决台湾问题有法可依,以一个中国为前提、“一国两制”方式争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