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变革学案含解 下载本文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2)春秋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1)国君公室的衰微:国君称“王”,卿大夫强宗崛起,并夺位政变。

(2)变法运动的兴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2.小农经济产生

(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之一。

3.土地制度的演变

(1)井田制瓦解: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土地私有制确立:

确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影响 (3)租佃经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出现了租佃经营。 (二)手工业

1.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1

2.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①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家庭手工业 赋税 ②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私营手工业 (三)商业

1.商业的产生、发展:商业繁荣,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货币丰富,黄金白银成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2.商业政策: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孔子与老子 孔子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 主张 ②宗教: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地位 派的创始人;汉代之后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注] 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攻守易形,制止内卷化,指导方针是“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

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辩]

自耕农与佃农

2

①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 ②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产品供民间消费 老子 ①哲学:“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辩证法思想②政治:倡导“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 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自耕农发展好的时候,雇佣他人务农的话,身份有可能转换为地主。

佃农:没有土地,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己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家庭经济。这种身份的人与地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拓]

“无为而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乱作为。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 代表 思想主张 (1)提出“仁政”学说 孟子 (2)主张人性本善说 (3)强调先义后利 (1)“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2)主张“性恶论” (3)治国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墨子 “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庄子 提出“齐物”“逍遥”;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 影响 战国时期道家主要代表人物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韩非子 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 3.意义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3

的需要,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2)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天象观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记录。

(2)天文著述:《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科技成果: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4)数学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筹算计算法。 2.绘画艺术

战国时期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帛画《人物龙凤图》造型准确,主次分明,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文学成就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为《离骚》。,

[联]

社会的历史性转型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是先秦诸子学术兴起的历史土壤;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求变”的时代特色构成春秋战国文化转型的显著特征。

[辩]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最基本的是“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构建与调节和谐人际关系。孟子把“仁”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施政纲领,即“仁政”。由“仁”到“仁政”是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

[辩]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

(1)从范围看:前者的范围狭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2)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看: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