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生物-专题01-生物和生物圈试题(含解析) 下载本文

生物和生物圈

?解读考点 核心概念:

1.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3.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6.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7.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8.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直击考点:

1:生物圈:大气圏的下层、全部的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是最的生态系统。

2: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细菌、真菌、病毒、植物和动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3、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4、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的。 5、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温度、水分、土壤、阳光、湿度等),生物因素又包括同种生物(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和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共生、共栖、寄生、捕食、竞争)。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生物,环境影响生物。

6、生物学及其发展历程: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林奈—生物“分类学之父”;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进化论的创始人;哈维—血液循环;沃森和克里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7、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实验法(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观察法: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

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8.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

9.生态系统的类型:水域:海洋、淡水、湿地;陆地:森林、草原、荒漠、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0.生态系统的组成。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1)生产者 a.特点:属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及自养型微生物:硝化细菌等化能细菌及光合细菌)。b.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制造有机物为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c.地位: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生物,必备成分。

(2)消费者 a.特点:属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及寄生性微生物)。 b.级别: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c.作用: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分解者 a.特点:主要是异养型,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另外还有少量腐生动物)。 b.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再度被生产者利用。c.地位:也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4)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和热能等。作用: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11.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12、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条式的联系。

**注意: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的方向从生产者指向消费者。如:草→虫→青蛙→蛇

食物网;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13、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 起点: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 流向:沿着食物链传递。

(3)流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吸收的部分。 (4) 散失:呼吸作用、遗体和遗物等。

(5)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传递效率为10-20%。形成能量金字塔。

物质循环(碳循环):转变成为含碳有机物的过程—光合作用; 含碳有机物在生物中的传递—食物链; 含碳有机物转变成为 的过程—呼吸作用、燃烧。特点:往返循环。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生态系统调节的原理: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调节能力的关系。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网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网越简单,调节能力越弱

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因素:自然因素有火山爆发、泥石流、洪水泛滥等;人为因素有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外来物种入侵为什么会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因为入侵种适应性强,引入新的区域缺乏天敌的制约,使其迅速繁殖,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年中考

[2014年题组] 1、(2015年中考湖北省宜昌市卷)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B.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生物都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 D.生物都能繁殖 【答案】 D 【解析】

考点:生物的特征。

2、(2015年中考湖北省鄂州市卷)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B.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C.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A错误;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和水、空气、土壤等等,B错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因此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互助关系,C错误;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D正确。 考点:生物与环境关系。

3、(2015年中考广东省梅州市卷)某一河流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小型鱼、肉食大型鱼等四类生物中,哪一类生物数量最少?( )

A.浮游植物 B.浮游动物

C.肉食小型鱼 D.肉食大型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