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洗煤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下载本文

第一章 概 述

1.1 项目名称、主办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名称:××县××洗煤有限责任公司年洗煤××万吨项目 建设单位:××县××洗煤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代表: 项目负责人:

建设地址:××县××镇××村 1.2 编制依据

1、××县××洗煤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委托书; 2、《××县××洗煤有限责任公司洗煤厂选址意见书》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发展纲要》

4、《××省关于加快三大煤炭基地建设促进全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晋政发?2005?6号)

5、《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GB/T16417-1996 6、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法规、规范、标准

7、××县××洗煤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基础资料、数据 1.3 主要研究内容

本报告对项目背景、市场分析与预测、工艺流程、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及卫生、投资估算、经济效益等进行了重

第 1 页

点研究分析。

1.4 项目背景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长期的能源政策。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到四分之三左右,煤炭的生产和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高硫份、高灰份的煤炭较多,而低硫份、低灰份的煤炭较少,动力煤平均灰份为28%~××%,比国外高一倍左右。煤炭含硫量也很高,全国平均为1~1.2%,南部地区普遍高达4%以上。这些煤炭如果不加处理即直接燃用,就会产生严重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污染。因此,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可能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煤的质量就成为防治燃煤污染的有效途径。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国家推行煤炭洗选加工,鼓励利用清洁煤炭的政策。而煤炭洗选加工,可以有效降低煤的硫份和灰份,是实现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之一。

煤炭洗选是利用煤和杂质(矸石)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通过物理、化学或微生物分选的方法使煤和杂质有效分离,并加工成质量均匀、用途不同的煤炭产品的一种加工技术。煤炭洗选的作用主要是:

1、脱除煤中50%~80%的灰分、××%~40%的全硫(或60%~80%的无机硫),有效减少烟尘、SO2和NOx的排放,提高煤炭质量,减少燃煤污染物排放;

2、使煤炭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有效节约能源;

第 2 页

3、利于煤炭产品由单结构、低质量向多品种、高质量转变,实现产品的优质化,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4、煤炭经过洗选,可去除大量杂质,每入洗100Mt原煤,可节省运力9600M?km,有效节约运力。

煤炭洗选的作用被广泛地认同,目前国内外对这种煤炭洁净技术大力提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纲要》提出:应加强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鼓励发展煤炭洗选及低热值煤、煤矸石发电等综合利用,开发推广高效洁净燃烧、烟气脱硫等技术。目前工业发达国家需要洗选的原煤已基本全部入洗,而我国原煤入洗比例仍比较低。

××省煤炭资源极其丰富,素以“煤炭之乡”著称于世。全省地下近40%的面积有煤层分布,遍布全省94个县(市、区)。煤炭对××来说是把 “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无序开采和使用,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损害了人民利益,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近年来,××省对煤炭洗选加工给予了相当的重视,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煤炭的入洗率,到2004年××省原煤的入洗率已达到了56%,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省关于加快三大煤炭基地建设促进全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晋政发?2005?6号)也提出2010年,××省煤炭洗选比重达到70%以上,

第 3 页

要达到这一目标,××在煤炭洗选方面还要花很大的精力。

××县××洗煤有限责任公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该公司属独资企业,主要业务范围为煤炭洗选加工,厂址位于××县××镇××村,有管理人员3人,技术人员5人。工厂建成以后雇用生产工人××人。该公司计划新购进全自动煤炭洗选设备,采用浮选法进行煤炭洗选,预计年洗原煤××万吨,生产精煤20万吨,产生煤泥10万吨。

××市××接受委托,对××县××有限责任公司年洗煤××万吨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1.5 主要研究结论

通过调研、分析,本可研认为:

该项目市场前景广阔,核心技术先进,符合××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项目所在区交通便利,建设条件优越,周围有丰富的原料供应,根据经济评价分析,项目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均优于行业基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可行,应尽快立项投资建设。

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 一 二 三 生产规模(入洗原煤) 年生产日 主要原、辅材料用量 单位 万吨 天 数量 ×× ××0 备注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