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资料总结 下载本文

17. 塑性值: 上下塑限之间的含水量范围称为可塑性范围,差值称为塑性值 ( 或可塑指数 ) 。

18.土壤耕性: 是土壤对耕作的综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土壤物理机械性质的反映。

19.宜耕期: 适于土壤翻耕的时期(土壤宜耕期),一般以土壤田间持水量40~60%时为宜。适于土壤耕作的土壤水分含量所能保持的时间长短.

20.土壤压板问题: 在外力的作用下,土壤颗粒发生移动并重新进行紧密排列,导致总孔隙和通气孔隙减少,而毛管孔隙和无效孔隙增加,土壤容重增大;土壤的压板主要是由于大型农机具作业造成的,防止土壤压板的方法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实施免耕法和少耕法。

21.砂土、粘土、壤土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如何合理利用改良? 答:1.砂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汽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②气→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积累还原性物质.

③热→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植物播种.

④肥→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 ⑤耕性→松散易耕,轻质土. 2.粘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能力强,易涝不易旱. ②气→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积累还原性物质.

③热→水多汽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为冷性土,对早春植物播种不利.

④肥→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能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

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

⑤耕性→耕性差, 粘着难耕,重质土.

3.壤质土类:土壤性质兼具砂质土,粘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理想的土壤类别.

22.试述团粒结构的肥力意义?

团粒结构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协调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 (1)小水库

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溉水,而团粒内部保水性强,天旱时还可防止水分蒸发。 天旱表层蒸发失水后,土体收缩切断与下层毛管连通性,水分不会由大孔隙流向小孔隙而蒸发损失。 (2)小肥料库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则有利于腐殖化,保存养分。

(3)空气走廊由于团粒之间的孔隙较大,利于空气流通。

23.团粒结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如何保持和创造团粒结构?

团粒结构形成的条件包括两方面,即胶结物质和成型动力。①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和大小;② 有多级孔隙;

③ 有一定的稳定性;④有抵抗微生物分解破碎的能力。

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①深耕与施肥、 ②正确的土壤耕作、 ③合理的轮作制度、

④调节土壤阳离子组成、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⑤合理灌溉、晒垡和冻垡。 24.衡量土壤耕性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答: 土壤宜耕性是指土壤的性能.

①?? 耕作难易:耕作机具所受阻力的大小,反映出耕后难以的程度,直接影响劳动效率的高低. ②耕作质量:耕作后能否形成疏松平整,结构良好,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③宜耕期的长短:土壤耕性好一般宜耕期长.

第五章 土壤水

1.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相当于吸湿水、膜状水和悬着水的全部)。

2.毛管持水量:毛管支持水达到最大,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上升水。

3.毛管悬着水:当地下水位较深,不受地下水影响,靠毛管力将降雨或流水保持在土壤土层。

4.毛管上升水:又称毛管支持水。自地下水面由下向上沿毛管上升而存在于土壤毛管中的水分。它与地下水有直接联系。

5.毛管水: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后,水分可以自由移动,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6.最大分子持水量:当膜状水达到最大厚度时的土壤含水量。

7.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称为膜状水,植物有效水。

8.最大吸湿量:土壤吸湿水的多少与空气相对湿度有关,当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时,土壤吸湿水达到最大量,称为最大吸湿量或吸湿系数。

9.全蓄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

10. 凋萎系数(W)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萎蔫点。 11.有效水最大贮量: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当此值最大时,即有效水最大贮量。(全溶水-多余水)。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基质势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可用于说明土壤的保水性和结构等物理性质。

13.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恒温条件下,由土壤脱湿(由湿变干)过程和土壤吸湿(由干变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也是不同的 现象。 14.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的负压力。

15.土水势: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系统移到温度和它完全相同的纯水池时所做的功,Ψw表示。 16.土壤水分的形态及其特征与有效性如何?

物理形态:气态、液态、固态与植物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液态水。

土壤水分类型:吸湿水,有效性差,不能被利用;膜状水,可以被利用;毛管水;重力水,由于易流失,利用率很低; 土壤水分有效性:指土壤水被植物的利用情况。凋萎系数为有效水的下限,田间系数为有效水的上限。 17.饱和流与非饱和流的含义及其运动特点? (一)土壤水的饱和流动

饱和流的推动力是重力和静水压力。

1、饱和流中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垂直向下的饱和流,发生在雨后或稻田灌水以后。

二是水平饱和流,如发生在灌溉渠道两侧的侧渗,水库的侧渗,或在不透水层上的水分沿倾斜面的流动等水平饱和流。

三是垂直向上的饱和流,发生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或因不合理灌溉抬高了地下水位,就会引起垂直向上的饱和流,这是造成土壤返盐的重要原因。

(二)土壤水不饱和时,推动其流动的力主要是基模势梯度,也有一定的重力作用。不饱流的流量仍用达西定律反映。

1、 不饱和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不饱和流推动力( h )包括基模势和重力势;二是不饱和流的 k 值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量,受含水量的影响。含水量高,水势高则 k 值大,含水量低,水势低则 k 值小。同时 k 值受土壤中水分存在状态的影响。若水分是连续的,则随着土壤含水量减少, k 值逐渐降低;若水分是不连续的,则 k 值随着含水量降低后急剧下降。

2、不饱和流在土壤中具体的流动方向就是由水膜厚的地方向水膜薄的地方移动;由曲率半径大的孔隙向曲率半径小的孔隙移动;由温度高处向温度低处移动。 18. 什么是蒸发?蒸发过程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控制?

蒸发:物质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

土面蒸发的形成及蒸发强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受辐射、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影响。二是受土壤含水率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土面蒸发过程可区分为3个阶段:1表土蒸发强度保持稳定的阶段2表土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阶段; 3水汽扩散阶段。

土壤空气中水分扩散速度远小于大气中水分扩散速率.

①土壤孔隙数量是一定的,其中孔隙一部分被液态水占有,留给水汽扩散的空间就很有限。

②土壤中孔隙弯弯曲曲,大小不一,土壤过干过湿都不利于扩散(土壤湿度处于中等条件下最适宜扩散) 19.什么是土壤水分平衡和SPAC系统?

土壤水分平衡Fieldsoilwaterbalance:是指某一时期一定土壤体积内所得到的水分和被作物消耗、流失的水分之间的平衡关系。一般指在一定时间内,作物根部范围一定深度的土层得到与失去的水分差额。

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续体(SPAC)的概念水分经由土壤到达植物根系,被根系吸收,通过细胞传输,进入植物茎,由植物木质部分到达叶片,再由叶片气孔扩散 到静空气层,最后参于大气的湍流变换,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互相反馈的连续系统,即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续体(Soil—Plant— Atmosphere Continuum,简称SPAC)。 20.土壤水气热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如何影响?农业生产中如何调节土壤的水气热状况? (1)土壤水热气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三者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首先,土壤水分和空气共同处于土壤孔隙中,水多气少,水少气多,二者互为消长;其次,土壤水气状况和二者的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热性质,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再者,土壤热量状况反过来也影响土壤的水气状况,土壤温度较高时,水分通过土面蒸发量大,土壤很快失水变干,土壤空气的比例增加,通气性很快得到改善。 (2)调节方法:

合理耕作,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蓄水保墒,通气调温; 增施有机肥,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提高热量吸收;

合理排灌,调控水分,从而调节土壤空气和热量,同时采用喷灌、滴灌等方式,保持土壤团粒结构以协调土壤水、气矛盾;

利用人工覆盖物,减少蒸发,保温保湿; 使用土面增温剂,抑制水分蒸发、防止热量散失。

21.用土水势研究土壤水的优点是什么?如何用土水势和土壤水吸力判断土壤水运动方向? 优点:第一,通过计算土壤的水势,可以判断土壤中的矿质离子,有机质是否丰富。

第二:可以通过水势的测量来衡量一种土壤溶液的浓度,是否适合种植植物,适合种植什么样的植物。 第三:给土壤的浓度增加了水势的概念,让土壤的浓度有科学数据来作为说明,更具理论性。

第六章 土壤 空气和热量状况

1.土壤呼吸:土壤中的植物根系、食碎屑动物、真菌和细菌等进行新陈代谢活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2.土壤空气的对流: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整体流动,也称质流。 3.土壤空气的扩散:土壤中CO2和O2的扩散过程分气相、液相两部分。 气相 通过充气孔隙扩散保持着大气和土壤间的气体交流作用 液相 通过不同厚度水膜的扩散

4.导温率:单位体积土壤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单位为cm2/s。

5.导热率:在单位截面(1cm2)、单位距离(1cm)相差1℃时,单位时间(1s)内传导通过的热量(单位J/cm·s·℃)。 6.土壤热容量:壤温度的升降不仅决定于热量的得失,而且决定于热容量的大小。土壤热容量分为重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两种。重量热容量是使1g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J/g·℃)。

7.土壤的热扩散率:指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