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减少20-30%。出生是一个人从寄生状态到独立生存的第一个重大转折。新生儿的各种组织器官非常稚弱,外界的不良刺激很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母亲分娩异常,如早产、难产、窒息等,都可能导致新生儿脑组织损伤,从而导致心理异常。有关研究表明,7%—11.76%的MBD儿童与分娩异常有关。
成长过程中患病,或身体受到物理性作用而引起的伤害,例如持续高热、炎症、生理变态反应、机械性外伤、电伤、放射性伤害、热伤、烧伤、冻伤等,也有可能导致脑组织机能活动环境异常、脑组织受到侵害,对脑的局部或全部机能发生干扰或破坏作用而引起心理异常。一些对脑组织有影响的疾病如脑炎等疾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导致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和幻觉等。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脑裂伤、脑水肿、颅内出血等症状,也可能导致脑功能的异常。
来自于机体内外的有毒化学物质在引发身体病变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心理异常反应。其中一类是外来毒素,例如,铅、砷、汞、锰、二氧化碳,汽油、甲苯、有机磷,兴奋剂、麻醉剂、镇静安眠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以及一些精神类药物等等。另一类是由于某些系统性疾病使正常或异常代谢产物在体内聚集所致的内生毒素,常见的有糖尿病性昏迷、尿毒症、肝性脑病等。
3. 内分泌与心理健康
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由许多腺体组成,腺体把一些化学物质直接释放到血管或淋巴系统中,那些被释放的化学物质就是激素。激素被传递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影响我们的内部活动和外部行为。在压力情境中,肾上腺分泌会增加;在情绪高度紧张和记忆形成时,激素的分泌量也会增加;愤怒和害怕与不同的激素分泌有关;肾上腺性激素的分泌直接影响个体的性特征发育,一些青春期或更年期的情绪问题与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若内分泌功能失调,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理活动。如甲状腺功能过盛,会引起新陈代谢亢进,除发生眼球突出、心悸、手颤等躯体症状外,还会使患者出现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心理症状。甲状腺功能不足则使儿童出现呆小症,使成人出现粘液性水肿,会引起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
3.从心理—行为的视角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1 心理因素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状态不完全取决于人生中有什么样的境遇,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些境遇。事实上,人们经历的生活事件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人人都会面临压力、痛苦、冲突、危机、快乐、幸运,都会经历顺境和逆境,每个人的应对方式、对于人生的体验、领悟却千差万别。心理健康的实质是心理功能状态的良好,而决定心理功能状态的关键因素在于各项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内部机制的完善程度。了解了这部分因素,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调控自己的心态。
3.2 生活方式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经济、社会、风俗、民族、宗教、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有些生活习惯能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例如,较规律的饮食和睡眠,坚持适当锻炼,合理规划学业和生活,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等。也有一些行为习惯有损于身心健康,例如,睡眠不规律,饮食不合理,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过度劳累,过多负面情绪,持续的高压力,酗酒、吸烟,久坐少锻炼等。不良行为习惯对健康的破坏是潜移默化的,一旦觉察,损伤已经形成,病变之后的治疗往往要付出身心、时间和经济方面的多重代价。
不良行为习惯改变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不适应甚至痛苦,你是否能承受痛苦直至代之以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的方法是制定一个可行的行为改变计划。做计划之前首先要确定的是,“我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我愿意改变一个关系到健康的不良行为”;其次要做好心理准备,“我将克服各种障碍,直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要制定奖惩和监督的措施,保证计划的执行。
4.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承认遗传所导致的先天差异的前提下,社会—文化的视角更加关注后天生存环境和教养对个体健康成长的影响。从早期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到学校的正规教育,再到个体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乃至整个自然环境,都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相关。
4.1家庭因素
社会文化是一个人生活的大背景,众多的因素交互作用,置身其中,或多或少会有意无意地会受到牵连、熏染。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健康。
一个人6岁进入小学,12年时间接受基础教育,4年时间接受高等教育,16年的时间是学习的最佳期也是成长的关键期,若算上学前教育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最长的在校时间可能是24年。
4.2 学校因素
学校中教师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方法、师生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沟通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教师对学生关爱、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