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拓展阅读新人教版word版 doc 下载本文

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这句话与本文中的哪句话最接近?试找出来。

答案

《园林倒影赏不尽》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文章第一段总说倒影的概念,然后按照移步换景的方式介绍了苏州著名的倒影景象,最后总结观看倒影的时节。

《苏州园林之意境艺术》

“苏州园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或“‘甲天下’的苏州园林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中国四大名园为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我们已经在叶老的引领下游览了苏州园林,下面让我们整理行囊,跟随著名作家沈从文去颐和园逛一逛吧!

春游颐和园(节选)

第二部分是长廊全部和以排云殿、佛香阁为主体、围绕左右的建筑群。这是目下全个园子建筑最引人注意的部分,也是全园的精华。有很多建筑小单位,或是一个四合院,或是一组列房子,内部布置得都十分讲究。花木围廊,各具巧思。但是从整体或部分说来,这个建筑群有些只是为配风景而作的,有些宜近看,有些只合远观。想总括全部得到一个整体印象,得租一只小游船,把船直向湖中心划去,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建筑群,才会明白全部设计的用心处。因为排云殿后面隙地不多。山势太陡,许多建筑不免挤得紧一点。如东边的转轮藏,西边的另一个小建筑群,都有点展布不开。正背后把上佛香阁的路两边,作之字形盘旋而上,地势还是过于迫促。更向西一点的“画中游”部分建筑,也由于地面狭窄,作得格外玲珑小巧。必须到湖中看看,才明白建筑工人的用意,当时这部分建筑,原来就是为配合全山风景作成的。船到湖中心时向南望,在一平如镜碧波中的龙王庙和十七孔桥,都若十分亲切地向游人招手:“来,来,来,这里也很有意思。”从这里望万寿山,距离虽远了点,可是把那些建筑不合理印象也忽略了。

【我读我思】

1.作为颐和园全园的精华,这一部分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2.写到十七孔桥的时候,语言风格与上文相比有什么变化?

5

走进龙华古镇

百年龙华老街东西走向,全长300余米。放眼望去,窄街两旁有饭庄、药铺、酱园、浑堂、旅社,还有米、肉、布、五金等店。老街原本不存,后来由于水路便捷,商贾来往,逐渐形成了龙华老街的雏形,民国初此地有商铺近200家。

龙华镇有座百步桥,此桥原是木桥。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木桥毁坏特甚。邑人张所望出俸金倡建,易木为石,历三年耗银6000余两建成。此后,自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屡经修建。其中以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规模较大,历时三年竣工。在百步桥北堍原有卧龙庵施相公庙,建国初,桥又重修,建成三孔混凝土桥面。

老街北边的古老龙华宝塔朱影黛黑,增添了古镇的几分神秘色彩……塔在龙华寺前,现塔高40.6米,砖木结构,楼阁为八面七级,曲柱重金,飞檐高翘,檐下悬有铜铃,姿态雄伟美观。相传龙华塔始建于东吴赤乌五年(242年),唐广明元年(880年)龙华塔毁于兵燹(xiǎn)。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重建。

江南名刹龙华寺,三国吴赤乌五年建,唐代至清代,历经战火兵燹,屡毁屡建。曾名“空相寺”“万寿慈华禅寺”。现龙华寺仍保持宋禅宗伽蓝七堂制,设有殿堂六进,钟、鼓二楼。尚存古迹文物,除寺前古塔和“空相寺”额残碑外,还有清代石幢一座。寺内的“百年牡丹”,是清咸丰年间从杭州东林寺移植到此地的。“龙华晚钟”是旧时老上海“申城八景”之一,堪与姑苏州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相媲美。明人潘大儒作《龙华晚钟》:“江寺鸣钟到夕曛,山僧不语带归云。一夜雨散人静渡,竹房香梵度氤氲。”那野趣雅逸的诗句把人们的思绪带入一种绝尘清净之意境。

(选自《科学生活》)

【我读我思】

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龙华古镇的哪些建筑?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答案

春游颐和园(节选)

1.配合全山风景,配合近看远观,依据地势巧妙构思。

2.前面是精准、客观的解说,写到十七孔桥的时候,用笔活泼幽默了许多。十分亲切地

6

向游人招手:“来,来,来,这里也很有意思。”因为这个亲切的动作而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走进龙华古镇

龙华老街、百步桥、龙华宝塔、龙华寺;示例:龙华寺,因为名刹历史悠久,富含文化内涵。

森林中的“环保卫士”

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将森林产生的废物,如枯枝残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消化、分解掉,森林很快会被残留物所充塞。新鲜的水分和空气达不到植物的根系,森林的更新就会停止,最终会导致森林的死亡。

直接以残留物为食的土壤动物是蚯蚓和白蚁。在土壤中不断蠕动的蚯蚓吸取植物碎叶,经消化排出体外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白蚁大多数聚居在森林中,靠吃死去树木的组织为生,因为白蚁胃中的原生物可以消化木材的纤维。

其他土壤动物,如千足虫、螨、跳虫、土鳖等,咀嚼、磨碎那些被土壤微生物软化后的枯枝落叶,使细枝碎叶覆盖的面积扩大,又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细菌又以碎粒为食,吸收其中的糖分和淀粉,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土壤回到空气中,被植物吸收去完成光合作用。

凡土壤动物吃剩的或细菌不能分解的物质都由真菌来完成最后的“清理”。真菌的菌丝分泌酶和酸,能消化、分解残留物,最后吸收这些被预先消化和分解的物质。真菌数量庞大,涉及面积较广,是森林里最重要的“清道夫”。

科学家曾计算过,在一茶匙森林土壤中有上亿个细菌,几百万真菌、原生物和藻类等。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环保卫士”,对森林的生长、死亡、再生长,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于 园(节选)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7

【注释】瓜洲步:瓜洲停船的地方。瓜洲,镇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南,临长江。步,通作“埠”,水边停船的地方。

【译文】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的园子。 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高两丈,上面种植了几棵果子松,沿着坡种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上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的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再向后,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像小船,横跨在小河上,阁子四周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唧唧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坐在这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的感觉。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的,到了于园就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了。

【我读我思】文章写出了于园的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特点的?

答案 2版

《于园》(节选)

磊石奇特。从“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三个方面来说明。

8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