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下载本文

信息化教育研究 (二)解决资源建设过程中优质资源的开发及资源共享问题

在资源建设方面,国家投资了很多项目,企业和学校也积极参与,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也具有一定水平。但是为师生定制的优秀资源还比较少,而且少量的优秀资源也未能实现共享。因此,在下一步资源建设工作中要争取解决优质资源的开发及共享问题。 1.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依托中央电教馆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在中央层面形成统一管理中小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核心机构,代表教育部宏观管理全国的资源工作。全面开展教育资源的征集、引进、开发、研究、评价、推荐、交流、发送等工作。重点推进实现资源共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委托相应机构管理此项工作,加强协调,统一资源建设的管理体制,尽早结束管理多头的局面。

2.制定教育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应加强统筹、协调管理、整合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尽早制定“十一五”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规划,构建资源建设目录(覆盖学科、内容和课时),选择资源建设形式(购买、一次开发、重新开发)以及载体,以满足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网络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下的教学应用方式需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制定本地资源建设规划。 3.推广教育资源标准的应用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经过四年的努力工作,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体系结构,涉及的标准有34项之多,其中一大部分是关于资源的。标准的制定使资源的编制与共享成为可能。为促使这些标准在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应用,形成共享的机制,要进一步使之本土化,适合我国的基本实际需要。同时有关教育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推广标准的贯彻执行,要综合运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宣传引导的办法、建立国家权威性标准测试与认证体系的方法推广国家标准的实施。要以标准为准绳,衡量资源的通用性、有效性,促进优质资源的产生和广泛使用。

资源共享机制的形成需要多方的力量,包括标准化委员会、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各级各类学校和企业。英特尔中国公司筹划的针对中国教育市场的教育应用方案联盟就是联合主要合作伙伴及几家大的国内教育软件厂商合力推动国家关于教育管理互操作框架规范在实践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对此应予大力支持。只有制定标准、推行标准、使用标准、评估检测标准、修改完善标准等各个环节都有人开展工作,标准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民间学术团体也应在标准制定、推广、反馈上发挥行政部门与基层学校、企业的联系纽带作用。

4.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

共享的基础是有大批符合标准要求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加快开发和制作资源依然是当前资源建设的工作重点。开发资源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要求,要符合教育信息化标准的要求,要符合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要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要着力于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要发挥资源建设的中枢作用,带动全国资源建设的进步,还要重点考虑西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需要,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提供优质资源。现阶段可运用政府影响力,采用行政运行的办法,在国家资金支持下规划资源、组织资源、收购资源、提供资源、评估资源。 从我国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和中小学资源建设长远发展目标考虑,国家教育资源中心的一部分工作要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根据澳大利亚等国解决国家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可用国家专款建立中小学资源建设发展基金。由基金出资支持开发,合格的产品国家收购。基金不同于一般性国家投资,因此必须保证其投入的回报,以保证基金增殖和事业滚动发展。为管好基金要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

66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采取理事会决策,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操作,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重要的、急待开发的、有市场回报的资源需求项目要做社会公告,采取招投标制的办法,由企业或事业单位承担。 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鼓励政策,创造必要条件,促使软件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开发教育教学资源。要引导企业发展,逐步使企业成为教育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形成良性资源建设的市场机制。美国的教育资源制作主体是企业,是市场运作。从发展趋势看,我们最终也要走这条道路,现在我们就要有所准备。

5.建立优质资源国家收藏、收购和信息发布制度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开发单位的多主体性,开发数量庞大,因此如何将优质资源挑选出来就显得十分重要。现在主要采用: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国家资源中心、电教馆等权威机构组织征集评选;国家投资竞标委托制作,统一评估收购;协会等民间组织评比等几种方式。采用以上办法,已经征集了很多优质资源,但由于组织不统一,目的不同,标准各异,也使得很多好的资源不能脱颖而出。鉴于此种情况,建议建立全国教育优质资源国家收藏、收购制度与国家教育资源信息发布制度。

国家收藏本是图书、非书资源出版的基本制度。在教育资源建设上应予以推行并适当扩展内容,使之成为扩大教育资源的办法,成为一种吸引专家、教师、学校、企业主动报送资源的自动机制。基本思路是:由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统一设计网上申报教育资源国家收藏平台,并公布基本国家收藏标准。凡达到省级评选优秀以上的作品就可以申报国家收藏;个别十分优秀的软件经两位以上资深专家推荐也可以直接申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每年组织春秋两季审定会,对申报作品进行评审。达到收藏水平的除给予被收藏者和推荐单位一定的荣誉外,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与相关人事政策挂钩。收藏申报要形成制度和日常性工作。国家收藏的作品条件之一是能够共享,也就是作者同意向国家出让版权,使个人成果成为国家资源库的可公开内容。

建立资源信息发布制度。为解决申报的资源内容的无计划性,国家急需的没有、重复编制的内容多;按标准、成系列开发的软件少等问题,国家中心应定期在网上发布指导性意见、发布国家资源发展趋势、紧缺资源内容并详细描述所需资源信息,公布主要资源制作单位动向,以引导学校、企业软件建设的方向。

(二)促进ICT的多角度和多模式应用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东部地区的ICT应用比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城、乡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在ICT应用方面,虽然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教育以及中小学网校等发展迅速,但ICT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有效应用,存在如下问题: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质量不容乐观,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层次不深,教师的ICT应用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待提高,应用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进程中,我们倡导多角度、多模式的ICT应用。

1.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

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家庭能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机会非常有限,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课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根据调查的情况,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仍然让人担忧。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需要从下而几个方面入手。

(1)参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中提出的要求,增加信息技术课时安排和操作计算机的时间。

(2)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占所有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比例还只有36%,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不够深入,最常用的仍然是最简

67

信息化教育研究 单的互联网资料查询以及课堂中的PPT演示文稿。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外,通常还需要承担学校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管理的工作,以及帮助其他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任务。因而,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需要从“教”“管”“支’这三方面得到加强和提高。 (3)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渠道,而信息技术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与品质。调查显示有23%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部分教师也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些认识必须得以转变。 2.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科研单位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

(1)应提高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认识,摆脱课堂教学中“课件使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不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一种全新的既能发挥教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何克抗,2000)。实现这种理想的教学结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刺激)的多样性及交互性,超文本的结构化信息组织与导航,人机交互及基于网络的人际交互,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效率、培训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等等。

(2)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遵循一些重要原则。何克抗教授认为应该遵循的五个基本原则是:

·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进行整合;

·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3)要充分发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及各地教育信息化的试点学校在整合中的示范作用。实验学校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中央电教馆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现代化而设立的,在全国有近千所。这些学校大都具有较好的信息化环境和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应以实验学校为骨干,在全国积极开展整合的研究与实验,探讨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成果后,在各地教育管理部门、教研部门、教育技术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发挥实验学校、试点学校辐射中心的作用,整体带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性进步。 3.拓展校外ICT应用空间

ICT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校园内,校园外的ICT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网校是校外ICT的典型应用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过程。\远程教育网”、“四中网校”一批网校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平等和普及,网校里有很多丰富的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网校将优秀师资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极大地缓解了地区差异所导致的教育差异。但是有许多网校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局限于“同步课堂”“同步练习”和“课后补习班”形式,在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上与传统教学相比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从目前的内容来看,网校在结合学科做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家校互通互动,运用ICT为社区服务等作为ICT校外应用的新的模式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基于

68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手机、PDA的移动教育在校外ICT应用中也开始进行尝试。这些新的应用模式和应用技术可以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沟通与交互,同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为学校所在的社区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知识素养。

4.根据不同应用环境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同的ICT应用模式

ICT的应用模式需要适合不同的技术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者特征。从技术环境看,存在教师主导的多媒体演示环境、学生单机自主学习环境,以及基于Web的学习环境。分别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演示、学生基于课件或资源的自主式学习以及探究式和协作式的学习。

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下的不同学习内容也有与之相适应的ICT应用模式,需要具体分析这些教学(或学习)内容最有效的知识建构方式、媒体呈现方式、教学交互方式等,从而确定不同的ICT应用模式。

另外,也需要考虑ICT应用模式与学习者相适应的问题,对于那些需要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者,丰富的媒体呈现、较强的交互反馈是合适的;而对于那些具有良好学习习惯、较强学习动机和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学习者,基于Web Quest的探究学习模式则更为适宜。

ICT的应用模式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比如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家校互通的应用模式,也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总之,只有最适合的应用模式,不存在任何条件下都最好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合理采用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三项最重要的工作:硬件、软件与教师培训。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当前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师手里用起来。 1.试行、完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已经在2004年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包括教师、教育管理干部、教育技术人员三个标准。这是我国首次在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方面制定的标准。标准规范了教师、管理干部、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开展培训提供了科学依据。教育行政部门的当务之急是组织宣传、解读标准,要求有关业务部门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贯彻标准的思想与要求。在实践中检验标准,对不符合实际之处要予以修改。 2.开展全国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我国在2002-2004年已经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全员性中小学教师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2005年开始的新一轮教师“新技术”培训要与之衔接,不搞重复性培训,重点解决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性地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新一轮教师培训的基本做法应是按照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培训大纲、教材要以任务驭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作为指导思想,突出教学设计这一主线,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如何应用的实际问题。培训机构可以有中央、省、市地、县四级架构,依托有能力的高校及专业机构承担培训任务。要尽量采用小班教学、远程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西部及农村地区的远程教育设备、环境,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3.强化校本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最本质的目的是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能力,最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实教学问题。因此,校本培训是适宜的方式之一。本次调查显示,在学校中进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比例高于参加上级领导机关组织的培训。分析认为,除了校本培训节省经费外,教育技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