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下载本文

信息化教育研究 但是还无法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有10%的学校认为建设步伐太慢,已无法满足学校改革与发展需要。仅3%的学校尚未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然沿袭传统模式。

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校的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较多的是处于中等水平,城市地区有48%的学校处于中等水平,县镇地区是42%,农村地区是38%。城市地区基本上都已开展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尚未开展的只有1%,在农村地区这个比例相对大一点,占7%。县镇地区处于正在建设之中的学校相对来说多一点,占27%。

东、中、西部地区学校的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较多的是处于中等水平,城市、县镇地区处于中等水平的学校达到了一半以上,而在农村地区尚未到一半,仅32%。东、中部地区基本上都已开展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而西部地区有7%的学校尚未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专人领导信息化建设逐步加强 1.72%的学校已设立专门校级领导干部

从统计中看出,大部分学校都已经设立了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校级领导干部,高达72%的学校已经设立专门的领导,仅有27%的学校没有设立专门领导。在未设立专门领导的学校中,16%的学校目前正在考虑设立此职务,仅有11%的学校目前尚无设立此职务的计划。

城市、县镇、农村地区不存在差异,大部分学校都已设立了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校级领导干部。在城市、县镇、农村地区,超过70%的学校已经设立专门的领导。东、中、西部地区中同样不存在差异。中部地区情况较为特殊,已设立专门领导的学校比例要比东部、西部都大,比东部大11个百分点,比西部大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仅62%的学校设立专门领导。(说明: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可能与抽样调查的学校有关) 2.75%的学校已设立专门部门

从统计中看出,大部分学校都已设立这样的专门部门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和管理。高达75%的学校已经设立了这种专门部门,仅25%的学校没有设立专门部门。在未设立专门部门的学校中,有17%的学校目前正考虑设立这种部门,仅8%的学校目前尚无设立此部门的计划。 城市、县镇和农村地区不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学校都已经设立了专门部门来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和管理。在城市地区,有专门部门的和无专门部门的学校比例是4:1,县镇和农村的比例是3: 1左右。

东、中、西部地区专门部门的设立情况与总体情况相似,大部分学校设立了专门部门来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和管理。中部地区的情况较为特殊,已设立专门领导的学校比例要比东部、西部都大,比东部大19个百分点,比西部大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目前尚无设立专门领导计划的学校在东、中、西部地区中居于首位,占9%。东部地区已设立专门部门的学校处于最低水平,仅66%。(说明: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可能与抽样调查的学校有关) 3.管理部门职责几乎都与信息化相关

抽样调查了494名主管校长、副校长或部门负责人,经聚类分析后,样本总量为479。从统计中看出,信息化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大多是制定和规划整个学校的近、中、长期信息化建设计划;负责整个学校的信息化相关软、硬件设备的购置、安装和维护;负责整个校园网络的管理;为全校教职员提供信息技能咨询和培训;为全校的信息技术设备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在这五项职责中,并没有哪项职责处于主要位置,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几乎都与信息化相关,与其无关的甚少。 (四)学校规章制度情况日益完善

1.70%的学校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正式计划

从统计中可看出,学校的信息化规划情况良好。有70%的学校有“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

62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正式计划,12%的学校没有这个正式计划。

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存在着差异。农村地区学校的信息化规划不如城市、县镇地区的学校。调查结果显示,仅50%的农村地区的学校有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正式计划,而在城市地区,高达79%的学校已经有这样的计划。

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西部地区仅有51%的学校有这个正式计划,还有26%的学校不清楚学校是否有这个计划。东部地区的规划情况要比中、西部地区好。 2.64%的学校有鼓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专门政策

从统计中可看出,有64%的学校已经有专门的政策来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19%的学校尚无这样的政策,17%的学校不知道是否有这种政策。可见学校的规章制度有待加强。 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城市地区有这种政策的学校比例高于县镇、农村地区的学校,城市地区达到了71%。县镇处于中间状态,农村地区有42%的学校没有或不知道是否有这种政策。

同样,东部地区有这种策略的学校比例高于中、西部,达到了72%。中部地区学校处于中间状态,西部地区有48%的学校没有或不知道是否有这种政策。 3.58%的学校有鼓励教师课件开发的政策

从统计中可看出,58%的学校有鼓励教师进行教学课件开发活动的政策,23%的学校尚无此政策,19%的学校不知道是否有这种策略。

与城市、县镇地区的学校相比,农村地区没有这种策略的学校最多,达到了51%,超过了一半。城市地区有65%的学校有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课件的政策,县镇地区有54%的学校有此政策。同样,西部地区的学校有这种策略的学校最少,仅47%。东部地区有65%的学校已经有这种策略。可见,东西部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教师开发出了课件,这个课件知识产权归属于谁,学校应该对此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护其知识产权。调查结果显示,很少有学校制定这方面的政策,仅13%的学校制定了课件知识产权的政策,高达87%的学校没有或不知道是否有这种政策。可见,知识产权问题没有在学校受到广泛的重视。 城市、县镇、农村地区的学校绝大多数没有制定这种政策,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仅9%的学校制定此政策。

(五)信息化安全措施比较有效 1.学校计算机的安全防护软件大都是瑞星

就“学校计算机所安装的安全防护软件”这一问题,调查了不同的对象,其结果显示基本相似。不同的调查对象分别是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老师、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学校的网络管理员、电教教师或了解本校信息化设施详情的人员。调查结果显示,学校计算机所安装的安全防护软件大都是瑞星,其次是江民、赛克铁门(诺顿)。使用趋势科技、卡巴斯基、冠群金辰品牌的软件很少,仅占1%或2%,几乎没有一所学校使用蓝点、宏微超级网管品牌的软件。以调查对象是学校网管人员反映的结果为例,使用瑞星的占47%,江民的占22%,赛克铁门(诺顿)的占18%,宏微超级网管和蓝点的几乎为零。城市、县镇和农村地区不存在差异,使用最多的是瑞星软件,其次是江民、赛克铁门(诺顿)。东、中、西部地区学校使用的计算机所安装的软件品牌与总体情况相同。 2.个人计算机安装的网络安全软件大都是瑞星

从对中小学学科教师在使用计算机时所安装的网络安全软件情况调查可以看出,瑞星软件在中小学教师中最受欢迎,占58%,其次是江民、赛克铁门(诺顿)。

63

信息化教育研究 (六)信息技术培训日益受到重视

关于信息技术培训这一问题,分别调查了两个不同群体,他们是中小学学科教师;主管校长、副校长或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 1.学校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把信息技术培训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有95%的学校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信息技能培训,仅5%的学校从不组织培训。调查结果显示,有94%的学校要求全校的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信息技能培训,只有6%的学校未提出这一要求。城市、县镇、农村地区不存在差异。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接受信息技能培训的学校超过了90%。可见,信息技能培训在中小学基础信息化建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样,东、中、西部地区也不存在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中小学学校非常重视信息技能培训。

学校举办信息技术培训活动时,组织形式多样。从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校是选择学校自己组织和实施这一组织形式。由上级部门指定的校外培训机构来负责实施也是一种主要的组织形式,有20%的学校采取。其他组织形式(包括由学校选择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来负责实施、由本地区的大专院校负责实施、其他)仅占10%。可见,大部分学校愿意在本校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2.学科教师培训有待重视

从抽样的调查问卷中显示,有51%的学校为学科教师提供了信息技能培训的机会,几乎有一半的学校很少甚至是从不提供培训机会。可见,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培训机会要比为学校管理人员培训的机会少。

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校比较来看,城市地区经常提供培训机会的学校比例占据第一位,达到了59%,而农村地区从不提供培训机会的学校却居第一位,达到了16%。农村地区很少或从不提供信息技能培训机会的学校比例是70%,占据很大一个数目。从中可看出,农村地区的学校信息培训机会要比城市、县镇地区少的多。

东、中、西部地区同样存在着地区差异性。西部地区从不提供信息技能培训的学校比例多于东、中部地区的学校。有59%的西部地区学校很少或从不提供信息技能培训。

中小学学科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与其所在学校的其他部门有关系。比如学校是否建立了专门部门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有了这样一个专门部门,对于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有很大的好处。从调查结果显示,建立这种部门的学校已经超过一半,达到了63%。仅37%的学校未建立这种专门部门,在未建立专门部门的学校中,有22%的学校目前正计划筹建,仅15%的学校目前尚无建设计划。

城市与农村相比,城市地区建立专门部门的学校远远多于农村地区的学校。城市地区高达78%的学校已经建立专门部门帮助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仅23%的学校尚未建立专门部门。在未设立专门部门的学校中,16%的学校目前正在计划筹建着,仅有7%的学校目前尚无建设计划。而在农村地区,目前尚无建设这种专门部门的学校高达36%,已建立了专门部门的学校仅32%,目前正计划筹建的有32%。可见,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在城市中小学中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在农村地区使用不广。 东、中、西部地区同样存在差异。与东、中部相比,西部地区未建立这种专门部门的学校要远远地多于东、中部地区的学校,高达56%的西部地区的学校未建立这种专门部门。在东部地区,高达73%的学校已有专门的部门,仅28%的学校未建立专门部门。在未建立专门部门的学校中,有19%的学校目前正计划筹建着。

七、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的有效性

64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基础教育信息化而临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所有中小学校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投资。要保证信息基础设施发挥作用,就要保证教育投资的连续性与不断增长。在投资过程中,投资有效性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投入资金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比投资规模更为重要。 1.继续加大对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的投资规模

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95%以上的城市地区中小学配备有计算机,但4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计算机。城市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校园网普及率超过了90%,而农村和西部地区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仅为35%和26%。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仍需增加对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扩大投资的覆盖面,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地区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使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缩小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不能一蹴而就,毕竟国家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有限。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现状和需求采取分类、分步实施的建设策略,坚持按需建设的原则,逐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投资的有效性

解决我国教育信息化投入普遍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增加投入外,更重要的是建设实施单位合理利用投入的资金,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提高投资有效性具有普遍意义,不仅对西部及农村地区,对于东部及城市地区也同样适用。它所反映的理念是“为效果而投资,不为建设而投资”。提高投资有效性可以通过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科学的评估等多种办法实现。 (1)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88%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自于学校自筹和上级划拨,而只有11%的学校得到商业性投资、社会捐助和其他形式的融资。这表明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过于单一。来源单一造成了资金的短缺,致使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计划无法实施。对此要鼓励和倡导多渠道、多来源的投资,这不仅有助于获得及时的、足量的教育信息化投入,而且多投资方参与监督也有助于达到理想的投资效果。当前投资主要可分为二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政府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的联合投资。由国家与地方(社会捐助、善款也可以做第二方)按照一定比例共同作为投资主体,优点是,在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基础上,国家和第二方可以通过评估等办法,在政策、标准、市场准入等各方面可以进行有力的监控。西部地区可以采用。第一种是政府投入与商业性机构联合投资。由于有政府参与,可靠性得到肯定,还贷有保证,企业参与性高,介入积极。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学校可采用。第二种是学校与商业机构联合投资,实践证明也是现实可行的。总之,一定要多方融资,才能出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局面。

(2)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投资规模及比例的合理化由多个方面组成。首先,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建议,现阶段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硬件、软件与培训的投资比例接近5:3:2较为合适。目前的问题是硬件投入过高,软件投入不足,培训投入最少。三者的比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还应及时调整。

其次,根据各地的财政状况和已有基础,应引进“总拥有成本”的概念,系统论证能确保设备和资源进入课堂、到达学生“手中”所需的各项成本,包括建设成本与运营成本,将这些成本相加计算总拥有成本,将预算均衡分配在各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

(3)科学的评估。科学评估对投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工程涉及的投资额较大、周期较长,而其对于教育系统的影响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显现。因而科学的评估对于指导教育信息化投入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评估可以从背景、投入、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与“背景”(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及信息化现状、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相适应;“投入”应合理;实施“过程”应可控;“结果”应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并能可持续性发展。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