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习题
1、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承载性,又具有较好的塑性、韧性和可加工性,是钢结构常用的牌号,则此种碳素结构钢的牌号为()。 B A. Q215 B. Q235 C. Q255 D. Q275
2、主要合金元素为铬和镍的奥氏体不锈钢,其性能特点为()。 C A.具有较高的钿性和脆性转变温度
B.具有良好的压力加工性能,但可焊性较差 C.屈服强度低,且不可采用热处理方法强化
D.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耐蚀性,但高温强度较差
3:在非金属材料中,具有较高的抗压、耐酸碱腐蚀、耐磨性能,并适用于高温条件,但其脆性大、承受冲击荷载的能力低,此种材料为()。 D A.石墨 B.玻璃 C.陶瓷 D.铸石
4: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的主要性能为()。 B A.韧性较低 B.屈服强度较高C.可焊性较差 D.应力腐蚀较大
5:在工作介质为有机氯化物、农药、染料等工程中,能耐强酸、强碱和有机溶剂腐蚀,且具有完全固化一般需加热后处理的热固性塑料为()。 D A.酚醛模塑料 B.酹醛玻璃纤维增强塑料C.环氧树脂 D.呋喃树脂
6 强度较高、韧性较好、尺寸稳定性高、耐火性好,具有优良的绝缘性能,耐热、耐寒,可在﹣80?155°C温度范围长期工作,化学稳定性高、成型工艺性能好的热固性塑料是()。 B A.呋喃树脂 B.环氧树脂C.不饱和聚酯树脂 D.酚醛树脂
7、综合机械性能接近于钢,铸造性能好,成本低廉,生产方便,扭转疲劳强度甚至超过45钢的铸铁是( )。 B A.耐磨铸铁 B.球墨铸铁C.灰铸铁 D.蠕墨铸铁
8、与马氏体型不锈钢相比,奥氏体型不锈钢的特点为( )。 D A.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B.屈服强度较高
C.可采用热处理方法提高强度 D.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
9、在熔融的碱液中仍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的非金属材料为()。 C A.铸石 B.玻璃C.石墨 D.水玻璃型耐蚀石料
10、杂质在铸铁中的作用完全不同,能提髙铸铁耐磨性的主要元素为()。 B A.硫 B.磷C.镍 D.铝 11、某钢材具有较高的韧性,同时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冷热压加工性能和耐蚀性,部分钢种还具有较低的脆性转变温度。此种钢为()。 B A.普通碳素结构钢 B.普通低合金钢C.优质碳素结构钢 C.铸钢 12、下列工程材料中韧性最强的是( )。 C A.铁 B.碳素结构钢 C.优质碳素结构钢 D.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13、可焊性良好,韧性较高,应力腐蚀、晶间腐蚀及焊接时的热裂倾向均小于奥氏体型不锈钢,且屈服强度约为奥氏体型不锈钢的两倍,此种不锈钢为( )。C A.铁素体型不锈钢 B.马氏体型不锈钢
C.铁素体-奥氏体型不锈钢 D.铁素体-马氏体型不锈钢 14、在工程材料分类中,铸石属于( )。 C A.耐火材料 B.耐火隔热材料 C.耐蚀非金属材料 D.陶瓷材料 15、在高分子材料的特性中,比较突出的性能为( )。 C
A.比强度高 B.导热系数大 C.减摩、耐磨性好 D.不易老化 16、俗称“塑料王”的热塑性塑料是( )。 D A.聚丙烯 B.高密度聚乙烯 C.聚碳酸酯 D.聚四氟乙烯
17、碳素结构钢中,具有良好的承载性,又具有较好的塑性、韧性、可焊性、加工性,大量用来制成钢筋、型钢和钢板,此种钢的牌号为( )。 B A.Q215 B.Q235 C.Q255 D.Q275
18、与铁素体型不锈钢、马氏体型不锈钢相比,奥氏体型不锈钢的主要合金成分中增加的金属元素为( )。 D A.锌 B.铝 C.钛 D.镍
19、在熔融的碱液中仍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的非金属材料为( )。 C A.铸石 B.玻璃 C.石墨 D.水玻璃型耐蚀石料
20、工程材料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分类标准是( )。 A A、化学成分 B、用途 C、性能和特点 D、硬度
21、常用工程材料含碳量大于2%(重量)的铁合金材料称为( )。 A A、生铁 B、钢 C、复合材料 D、有色金属
22、工业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多的金属材料是( )。 C A、有色金属 B、铁 C、黑色金属 D、碳素钢 23、钢的含碳量标准(按重量)是( )。 A A、小于2% B、大于2% C、大于0.20% D、小于0.20% 24、钢的成分一定时,对其金相组织影响最大的是( )。 D A、热处理 B、退火 C、正火 D、淬火加回火
25、在工程中,比较通用的分类方法之一是按化学成分分类。据此,可将钢分为( )。 C A、结构钢、工具钢、特殊性能钢 B、普通钢、优质钢、高级优质钢 C、非合金钢、低合金钢、合金钢 D、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26、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耐低温冲击韧性、焊接性能和冷热压加工性能良好的特性,可用于建筑结构、化工容器和管道、起重工机械和鼓风机等的低合金高强度钢为( )。 D A、Q255 B、Q275 C、Q295(09MnNb) D、Q345(18Nb) 27、下列元素中,属于有害元素的是( )。 A A、硫 B、磷 C、镍 D、铝
28、可用来代替钢材制造某些曲轴、连杆和凸轮轴等重要零件的铸铁为( )。D A、耐蚀铸铁 B、耐磨铸铁 C、蠕墨铸铁 D、球墨铸铁
29、抗蚀性能高,塑性和焊接性能好,主要用于焊接件、容器、管道,以及承受中等荷载的零件及制品,也可以用作铆钉的铝合金是( )。 A A、防锈铝合金 B、硬铝合金 C、超硬铝合金 D、锻铝合金
30、某合金元素力学性能良好,尤其塑性、韧性优良,能适应多种腐蚀环境,多用于制造化工容器、电气与电子部件、苛性碱处理设备、耐海水腐蚀设备和换热器等。此种合金元素为( )。 C A、锰 B、铬 C、镍 D、钒
31、常用的隔热材料中,除硅藻土、矿渣棉、石棉以及其制品外,还有( )。 B A、铸石 B、蛭石 C、石墨 D、玻璃
32、在非金属材料中,具有较高的抗压,耐酸碱腐蚀,耐磨性能,并适用于高温条件,但其脆性大,承受冲击荷载的能力低,此种材料为( )。 D A、石墨 B、玻璃 C、陶瓷 D、铸石
33、在急剧改变温度的条件下,比其他结构都稳定,不会炸裂破坏,导热系数比碳钢大2倍多,常用来制造传热设备的非金属材料是( )。 B A、陶瓷 B、石墨 C、铸石 D、天然耐蚀石料
34、热固性塑料中,强度较高,韧性较好,尺寸稳定性高和耐久性好,具有优良的绝缘性能,耐热、耐寒,化学稳定性很高,成形工艺性能好的是( )。 B A、酚醛模塑料 B、环氧树脂 C、呋喃树脂 D、不饱和聚酯树脂 35、( )是一种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碱的高分子防腐蚀材料。 A A、橡胶 B、塑料 C、合成纤维 D、有机材料 36、石墨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可用于( )。 D A、绝热材料 B、防腐材料 C、绝缘材料 D、结构材料
37.能够使钢材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不显著降低的化学元素为( )。B A.碳 B.硅 C.磷 D.硫
38.安装工程中常用的蛭石、玻璃纤维应属于( )。 A A.耐火隔热材料 B.耐火材料 C.耐蚀材料 D.陶瓷材料
39. 复合材料树脂基体中,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材料属于( )。 B A、热固性树脂基体 B、热塑性树脂基体 C、加热硫化型树脂基体 D、预硫化型树脂基体 40.具有高的韧性、低的脆性转变温度、良好的耐蚀性及良好的加工和焊接性能,但其屈服强度低、不能采用热处理方法进行强化的不锈钢为( )。 B A.铁素体型不锈钢 B.奥氏体型不锈钢 C.马氏体型不锈钢 D.铁素体-奥氏体型不锈钢
41、树脂PP指的是( )。 C A 聚氯乙烯 B 高密度聚乙烯 C聚丙烯 D 聚苯乙烯
42、40#钢的含义是指平均含碳量为( )。 C A、40%B、4.0% C、0.4% D、0.04%
43、玻璃钢及其制品是由玻璃纤维和( )制成。 A A、树脂基体 B、金属基体 C、陶瓷基体 D、水玻璃基体 44、球墨铸铁经球化处理后其力学性能进一步提高,铸造性能和加工性能都较好,在某种用途上可以代替( )。 B A、20#钢B、45#钢 C、合金钢D、工具钢
44、铸石的耐腐蚀性与不锈钢相比,铸石( )。 A A、高于不锈钢 B、低于不锈钢C、与不锈钢相差无几D、与不锈钢相同
45.耐蚀(酸)非金属材料,除具备良好的耐蚀性能外,还具有的性能为( )。C A.耐急冷、急热性能 B.较好耐冲击性能
C.良好的耐磨性能 D.优良的热处理性能 46.钢的成分确定后,其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 )。 D A.钢的冲击韧性 B.碳的含量 C.有害元素含量 D.钢的金相组织 47.在碳素结构钢中,屈服点为235MPa,质量等级为A的沸腾钢,其牌号应为()。 D A.CO235—AF B.F235—AT C.GB/Q235—AF D.Q235—AF
48.将钢材分为沸腾钢、镇静钢的分类标准为( )。 B A.按冶炼炉的种类分类 B.按脱氧程度分类 C.按质量分类 D按特殊性能分类 49.钢中某元素含量高时,钢材的强度高,而塑性小、硬度大、性脆和不易加工,此种元素为( )。 A A.碳 B.氢 C.磷 D.硫
50.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冷弯性能、冷热压力加工性能和焊接性能,适用于制造各种容器、焊管、建筑结构等的低合金钢为()。 C A.Q255 B.Q275 C.Q295 D.Q345
51.热塑性塑料中,具有优良的耐蚀性,电阻高,是很好的隔热、防震和高频绝缘材料,但其耐冲击性差,不耐沸水,耐油性有限的为( )。 D A.低密度聚乙烯 B.高密度聚乙烯 C.聚氯乙烯 D.聚苯乙烯 52.对铸铁的韧性和塑性影响最大的因素为() B A.石墨的数量 B.石墨的形状 C.石墨的大小 D.石墨的分布 53.俗称有机玻璃,其透明度比无机玻璃还高,机械性能比普通玻璃高得多(与温度有关),缺点是表面硬度不高,易擦伤的材料为( )。 C A.聚四氟乙烯 B.聚苯乙烯 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D.聚氯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