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下载本文

少腹逐瘀方

针泻双三阴交,针泻加温针灸双归来、阿是穴(小腹部)

1、腹部腧穴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4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腹部腧穴拔针后再针泻三阴交: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捻泻的多少和艾灸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3、为了节省时间,以上腧穴亦可同时针刺,手法同上。

4、一般每隔1~2日针治1次;长期治疗,隔3~4日针灸1次。

消痞块方

阿是穴(用22~24号粗毫针或火针直接刺入痞块上2~4针)和针泻双间使穴、三阴交

1、先用自制22~24号粗毫针或火针直接刺入痞块上(左侧肋弓下脾肿大处)2~4针,刺入1~1.5寸,各针相距2横指左右,刺入即拔(亦可捻泻0.5~1分钟拔针)

2、先用自制22~24号粗毫针沿左侧肋弓下缘向下方(脐部方向)横刺1.2~1.5分深,每隔2~3横指针刺1针,向痞块上横刺2~3针,刺入即拔,其针刺入方向形如鸡爪状(毫针在肌层连续向左、中、右横刺如鸡爪状)。

3、用自制22~23号粗毫针,烧红后,即刻从左侧肋弓下缘向内下方(脐部方向)斜刺,刺入即拔,每隔2横指针刺1针,刺1.2~1.5寸深。再用针时,针体用酒精棉球擦拭干净。 4、以上三法任选一种。但必须在针刺痞块完毕后,即刻针泻双间使穴、三阴交,得气后留针20~4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3~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针刺痞块后的疼痛时间和程度而定,最好达到不痛或微痛为目的。

5、一般每隔4~7日针治1次。

祛风类 方名 穴位 手法

风湿热方

针泻双曲池、阴陵泉。热重于湿配透天凉手法;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捻泻同时配用透天凉手法。

2、隔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风寒湿方

针泻加针上艾条灸双曲池、阴陵泉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30~340分钟,期间用针上艾条灸,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一般每隔1~2日针治1次。

风疹方

针泻双曲池(风寒配艾灸)、三阴交(血热配透天凉)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若曲池配艾条针上灸,可在留针期间进行; 若三阴交配透天凉,可在捻泻时进行。 3、一般隔日针治1次。

平肝熄风方

针泻双太冲(肝火亢盛配透天凉或行间)、风池,针补双复溜穴。

1、先针刺复溜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拔针。再同时针泻双太冲、风池穴,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为了节省时间:先同时针泻双太冲、风池穴,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在以上腧穴留针时间里针刺复溜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拔针。

3、针感:头部和眼部病变,风池穴针感循经上达于头眼部效佳;头脑部病变有内热或有热感,针泻风池穴配透天凉手法,使清凉感达于脑部为佳。太冲穴针感循经上达于头部效佳。 4、一般每隔1~2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醒脑息风方

针泻双合谷、太冲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伴有痉挛、抽搐和神志不清的急性病患者,捻泻次数多,留针时间长。留针30~50分钟,待神志清醒或抽搐停止后拔针。

3、针感:患儿有神志清醒或抽搐停止表现,提示病情好转。否则,急需专科治疗。 4、一般隔日针治1次。急性病每日1次。

祛痰类 方名 穴位 手法

痰湿方

针泻双阴陵泉、丰隆穴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一般隔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清气化痰方

针泻天突和双尺泽、丰隆穴(配透天凉)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其中丰隆穴在捻泻时配透天凉手法。

2、体弱者不能同时针刺,可先针刺天突穴(针刺后留针时有压重感 ,或因留针而咳嗽),天突穴拔针后再针刺其他两对腧穴。

3、针感:天突穴的针感向下方走达,走向剑突部,局部有沉紧感或困胀感效佳,个别患者未拔针即感呼吸通畅。

丰隆穴的针感循经上达腹部效佳。 尺泽穴的针感循经上达胸部效佳。

4、一般隔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寒哮方

针泻天突和针泻加针上艾条灸双肺俞、风门穴

1、先针刺背部腧穴,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进行温针灸。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再针天突穴,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捻泻的多少和艾灸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3、针感:天突穴针尖略向下方(胸骨方向)针刺,使针感沿任脉循胸里下行至上腹部(少数患者),对咳嗽、胸膈痞闷和痰壅气道效佳,往往痰随针感下行而消失。压重感和发痒感多在针下。若针下发痒咳嗽,可将针尖退出1分许。 4、一般隔1~2日针治1次。发作严重时每日1次

调胃肠类

方名 穴位 手法

和胃畅中方

针泻中脘、上脘和双间使、足三里。 中焦气机失畅,上脘改为下脘。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冬季寒冷,取穴不便:先针刺中脘、上脘;再针刺双间使、足三里。操作同上。 3、一般隔1~2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和胃降逆方

针泻双内关、公孙穴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1~2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一般隔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消积导滞方

针泻双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湿热甚者配透天凉手法)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阴陵泉可在捻泻的同时配透天凉手法。 2、一般隔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温中和胃方

针泻中脘、上脘(加艾条针上灸)和双足三里、间使或内关。

1、首先针刺中脘、上脘得气后留针20~40分钟,留针期间进行温针灸。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艾灸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再针刺双足三里、间使或内关;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3、为了节省时间,以上腧穴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中脘、上脘进行温针灸。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艾灸达到温胃散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