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 图文 下载本文

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在贺兰山东麓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它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

历史渊源

贺兰山岩画是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杰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 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

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贺兰县岩画

① 小西峰沟岩画,内容以动物表现为主,制作手法多为凿刻法,也有个别的使用磨刻方法。②白头沟岩画,白头沟沟口有一小山梁将沟的出口成两部分,北口俗称叉子渠,岩画分布在叉子渠渠口的北山坡的拐弯处,均面东南。凿刻了羚羊、岩羊、北山羊、飞雀等动物,又有牧马图,其中的人物系有尾饰。③插旗口岩画,插旗口位于贺兰县金山乡金山村的贺兰贺兰山岩 字山东麓,

内容有人面像、符号和动物。④贺兰口岩画,沟口开阔,面对黄河,沟内泉水流淌不止。岩画分布在沟谷两岸的断崖石壁上,以沟口北崖向阳的岩画数量居多。岩画保存情况不一样,位于沟崖北侧的岩画保存明显好于南崖

的崖面。贺兰口是贺兰山岩画最为集中的一处,内容绝大多数是人面像,另有人物、舞者、天体和马、羊、虎等动物。岩画以敲凿法和磨刻法为主。从画面的风格、题材和内容及剥落的情况看,贺兰口岩画的凿刻延续时间很长。⑤苏峪口及回回沟岩画,苏峪口俗称\宿嵬口\,岩画分布在苏峪口沟谷两岸,迤南至回回沟,原来调查岩画的数量有200幅,由于开矿炸石,修筑公路,大部分岩画已被毁,现存的岩画仅有几十幅,以兀立山头巨大的《神牛图》最为著名

▲岩羊

岩羊体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与野绵羊之间。两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仅微向下后上方弯曲。以青草和各种灌丛枝叶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们还常到固定的地点饮水,但到寒冷季节也可舔食冰雪。无固定兽径和栖息场所。它们在悬崖峭壁只要有一脚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达2、3米,若从高处向下更能纵身

一跃10多米而不致摔伤。冬季发情交配,次年6、7月产仔,每年通常只产1仔。主要天敌是雪豹、豺、狼,以及秃鹫和金雕等大型猛禽

小结

夏末秋凉的8月初,我们在老师门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10天的野外实习。这次短暂却充实的实习让我收获颇丰!野外实习将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这次实习也是一次艰苦的行程,我们每天都要起很早,经常是在车上,或景点度过一天所以吃饭问题一般都是自带干粮解决,在一路上,我们攀登翠华山,还有很多同学登上了翠华山主峰海拔2132米,观赏了青海湖,还有黄河,领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走在路上不容易,但是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克服许多的困难!我们逐步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在行进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锻炼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情!

此次实习认识了很多原来经常见到却说不出名字的植物,采集并制作了几十种植物标本,初步掌握一些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生活习性、所属科目、分类地位、生态分布等知识。了解组织专业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学会植物标本的采集、处理及制作,为将来从事工作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这次实习主要是在西北地区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区,生活环境相对中原来说是比较艰辛的,特别是在水资源这一方面,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感受到了缺水的那种感觉,让我真正地意识到了在生活当中应该要珍惜用水。

这次的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理科学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同学们的情操,达到转变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和提高从事专业工作的兴趣。通过实习,也发现了自己生物方面知识的匮乏,对野外实习的准备不充分等问题。

实践出真知,地理学专业更是如此,我们的实习也正是把我们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逐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