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淋溶层、淀积层 11、块状、层理、片理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名词解释
1、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化合
物或单质化学元素。 2、存在于岩浆岩之中的矿物。
3、原生矿物在各种风化因素的作用下,改变了形态、成分和性质而形成的新矿物。
4、岩石就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5、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
6、各种先成岩(包括岩浆岩、变质岩、原有沉积岩)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
固结而新形成的岩石。
7、由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的沉积岩。
8、先成岩在高温高压、热气热液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9、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崩解破碎和分解的作用。
10、指岩石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
的过程。
11岩石中的矿物在化学因素作用的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
生新矿物的过程
12、是由于水的部分解离所成的氢离子(H+),与矿物中的碱金属(钾、钠)或
碱土金属(钙、镁)(统称盐基离子)起置换作用,使岩石矿物遭受破坏,分解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13、岩石中的矿物与水化合成为新的含水矿物的过程。 14、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风化。
15、是指在各种植物与微生物的作用下,在土体中,特别是土体表层进行的腐殖
质的积累过程。其结果是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暗色腐殖质层。
37
16、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累积的过程。常在温带和暖温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一般在土体心土层粘粒有明显的聚积,形成一个相对较粘重的层次——粘化层。
17、又称脱硅富铝化过程。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并有一定干湿季的条件下,土
壤物质由于矿物风化、形成中性或碱性环境,随着盐基离子和硅酸盐的大量淋失,而铁、铝、却发生沉淀,滞留于原来心土层中,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简单地讲就是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
18、土壤长期渍水、有机质嫌气分解、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层的
过程。
19、氧化还原交替使土体内出现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的过程。 20、人们通过轮作耕作、施肥和灌溉等措施,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
土壤向着有利于作物高产方向转化的过程。
21、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
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22、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裸露出来的垂直切面,它是土壤外界条件影响内部性
质变化的外在表现。
23、是指各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律的组合和有序的排列状况。它是识别土
壤最重要特征,也称剖面构型。
24、用硅铁铝率来表示母质风化程度的度量指标,是指土壤母质中二氧化硅与氧
化铁和氧化铝分子含量的比值(SiO2/(Fe2O3+Al2O3))。
25、绝对年龄:从开始形成土壤时起,直到现在。相对年龄:指土壤的发育阶段
或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用土壤剖面分异程度加以确定。 26、与土壤形成有关的岩石风化物或各种类型的地质沉积物。 四、选择题
2、C 2、B 3、D 4、A 5、D 6、D 7、C 8、D 9、A 10、A 五、简答题
1、石英、长石(正、斜)、云母(白、黑)、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另有硫化物类、磷灰石等。
2、次生矿物主要有层状硅酸盐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等)、
38
氧化物矿物(如氧化铁、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锰等)和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
3、花岗岩、流纹岩、正长岩、粗面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等。 4、常见的变质岩有:片麻岩、千枚岩、板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等。
5、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如砾岩、砂岩)、粘土岩(如页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等三大类。
6、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只有在母质的基础上出现了生命有机体后,土壤才能形成,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1)植物:
A、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富集作用”,对肥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植物根系的穿插和其分泌物(二氧化碳、无机酸等)对土壤结构形成、矿物的风化、分解有重要影响。
C、植物可改变水、热等环境条件,从而影响成土过程。 (2)土壤动物:
A、动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
B、动物以特定生活方式,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以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的作用。
C、蚯蚓等动物对土壤结构的改良作用。 (3)土壤微生物:
A、分解植物和动物的有机体。使土壤物质循环反复进行。
B、某些特种微生物作用。如固N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N养分。 7、主要表现为:对农、林、牧业的发展,通过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平整土地、改造地形以及经营管理等措施,定向培育高度肥沃土壤。
(1)栽培作物: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一方面要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等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残根、落叶和根系分泌物质补给土壤,同时根系的机械作用影响土壤的结构性能,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土壤的理化生物性状。
(2)耕作: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创造了疏松的耕作层,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也解决了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同时供应的矛盾。
(3)合理灌溉排水:有意识地控制土壤水分状况,并通过土壤水分来调节
39
土壤空气、温度条件,促进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
(4)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等改良土壤的措施:能够改良土壤肥力性状,削弱或消除影响土壤肥力发挥的限制因素。如:盐碱土排水洗盐,能消除盐分的危害;酸碱土的改良可消除酸碱性的危害。
此外,不良的农业技术措施,如灌溉不当使土壤盐渍化,耕作不当使有机质减少、土壤结构变坏、物理性质恶化等,使土壤肥力向着肥力减低的方向变化。 8、(1)从植物营养元素运动方向来看:地质大循环是植物养分元素的释放淋失过程,生物小循环则是植物养分元素的累积过程,二者是相互矛盾的;
(2)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岩石中的营养元素就不能释放,生物无法生活,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肥力就不会产生与发展,也不会形成土壤;没有生物小循环,地质大循环仍可以进行,但释放的养料得不到积累和集中。
(3)土壤形成过程中,两个循环过程是同时并存,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二者的矛盾与统一是土壤肥力前进发展的基础。 9、(1)覆盖层(O);(2)淋溶层(A);
(3)淀积层(B);(4)母质层(C)。 10、(1)耕作层(A);(2)犁底层(P);
(3)心土层(W);(4)底土层(C)。
第二章 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一、填空题 1、0.01
2、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砂土、壤土、粘土 4、胡敏酸、富里酸 5、矿质化、腐殖化 6、负、正、负 7、2:1、1:1
40